人体细胞有什么用,为何癌细胞不能和正常细胞共存
人体细胞有什么用,为何癌细胞不能和正常细胞共存?
首先,癌细胞为何无法和正常细胞和平共存?
正如多数人都了解到的,癌细胞本身并非入侵的外族,而是人体内原有细胞。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在于基因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Cell上发布的经典文章:The Hallmarks of Cancer,详细阐述了癌细胞十种特征,正是这10大特征,使得癌细胞成为了“万病之王”。
癌细胞的十大特征
1.自给自足生长信号(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
2.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Antigrowth Signals),
3.抵抗细胞死亡(Resisting Cell Death),
4.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ntial),
5.持续的血管生成(Sustained Angiogenesis),
6.组织浸润和转移(Tissu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7.避免免疫摧毁(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
8.促进肿瘤的炎症(Tumor Promotion Inflammation),
9.细胞能量异常(Deregulating Cellular Energetics),
10.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Genome Instability and Mutation)。
综合这10大特征,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且能逃避免疫监测机制,无限地占据正常细胞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这是癌细胞无法与正常细胞共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癌细胞是如何导致死亡的?
癌细胞没有任何的主观意图,只是按照自身的程序运行、生长和增殖。
癌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给机体带来的不单纯只是肿瘤体积的增大,更多的是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和相关并发症。
所以恶性肿瘤(即我们通常说的癌症)不单纯是肿瘤,而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综合征。
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原因主要有:
1、癌细胞脱落造成大出血
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癌细胞会脱落,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
比如胃癌,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胶质瘤引起的肿瘤性卒中,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因为出血而死。
2、癌细胞转移和浸润,影响重要器官功能
人体有很多重要的器官,比如大脑、肺、肝脏、肾脏等等。
肿瘤一旦转移到这些器官,就会危及生命。
比如乳腺癌转移到脑内,癌细胞侵蚀中枢神经系统,轻则头晕目眩、口齿不清、双目失明,重则直接导致人体脑功能全面瘫痪直接导致死亡。
肿瘤转移到肺部会引起呼吸困难,转移到肝脏和肾脏可直接引起肝肾功能紊乱,机体重要的解毒排泄器官瘫痪也将在不久后导致机体死亡。
3、癌细胞不断增殖,导致人体衰竭
另一种常见的晚期肿瘤患者死亡的原因就是肿瘤恶病质。
据统计,晚期肿瘤患者中,有50%以上患者是死于肿瘤恶病质。
恶病质包括2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肿瘤的无限增殖,夺走了机体正常细胞的养分,机体的正常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将慢慢死亡。其次,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过程中可分泌一系列对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处,使人体发生代谢紊乱。比如引起发热,让人体营养吸收困难,进入慢性的消耗状态。恶病质的过程,就是肿瘤将机体“活活耗死”。
癌症是否真的无法治愈?
对抗癌症,无论是手术、放疗还是化疗,都出现了很多年。
为什么大家依然觉得肿瘤是绝症呢?为什么癌症治疗依然没有出现本质的突破呢?
我们来看看,曾经和肿瘤一样恐怖的“感染”。在几百年前,得了严重的感染那就是绝症。
如今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发展,感染已经在人类致死性疾病中占有的分量很小,为何感染可治愈而肿瘤很难治愈呢?
因为感染是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人体导致的,而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细胞并不是一个物种,其生物学结构相差甚远。
人类只需要针对微生物有而人体细胞没有的生物学性质,去研发药物就可以杀灭微生物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无数人生命的青霉素,就是通过破坏细菌有而人类没有的细胞壁结构而发挥作用的。
而癌症(恶性肿瘤)是由机体的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而发展起来的,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细胞固然有很大不同,但是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个体。
现有的手术、放疗、化疗都没有办法精确的将两者区分开来,只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当然,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有很多差异。
目前,研究人员就利用这些差异,研制了肿瘤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进行阻断。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药物对机体的免疫细胞进行修饰,使得其对癌细胞的识别度提高,从而促进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杀灭作用。
本质上来说,癌细胞就像混入正常人体细胞的卧底。虽然暂时无法识别,但相信人类一定会找到识别的方法,就像我们曾经找到治愈感染的方法一样。
治愈癌症也绝非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
“活下来”,是永恒的主题。
对于癌细胞,是如此,对于人类,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What Is Cancer?[DB/OL].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understanding/what-is-cancer,2015-02-09/2018-06-29.
[2]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End-of-Life Care for People Who Have Cancer[DB/OL].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advanced-cancer/care-choices/care-fact-sheet,2012-05-10/2018-06-29.
[3]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Surgery to Treat Cancer[J/OL].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types/surgery, 2015-04-29/2018-07-03.
人是由细胞还是原子组成的?
你好,首先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关于人体组成成分的问题,主要看从那一个层面来分析:
1、从功能性组成成分来说,人的基本组成结构是细胞,细胞是存在完整生活活性功能,也就是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完整的人体除细胞外,还有大量的功能性蛋白、无机物、电解质离子等,用以保证生命状态的持续延续。
2、从微观物质的组成成分来看,人体各组分均为原子为基础按照规律排列,组成各类分子,然后组成细胞器、无机物等,然后再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最后的整体即为人体。
3、以上这些都是从物质层面来分析的。一个完整的人,除了组成的物质外,还有思维和生存。广义上的整体的人又包括环境、经济、生态圈、地球,甚至是宇宙。
人类的细胞放大n倍?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正是这种不懈的探索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其中对于人类来说,最神秘的未知事物莫过于辽阔无垠的宇宙了,月球、地球、太阳、银河系、河外星系团、超星系团……,对人类来说,宇宙根本无法穷尽。虽然长久以来,人类的探索的还只能是宇宙的周边,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对于宇宙的想象。其中脑洞大开的宇宙细胞论,如果把人类的细胞放大N倍,细胞就是一个真实的宇宙,简直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原来宇宙可能仅仅是某个超大生物身上的细胞而已!
分 布 阅 读
首先,太阳系可能是只是一个原子。几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原本狭小的视野,无论是微观上,还是在宏观领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延伸。于是有人脑洞大开,将整个太阳系想象成为一个原子,因为太阳系的结构实在是和原子太相似了。太阳位于太阳系的正中心,体积只有整个太阳系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却集中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八大行星围绕着太阳不停的运转;再来看看原子的内部世界,原子核也位于原子的正中心,体积只有整个原子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却也集中了整个原子质量的99·96%,核外电子也在围绕着原子核不停的运转。如果说这是巧合,那也是太美妙、太精密的巧合了吧?其实如果说太阳相当于原子核,那地球和八大行星就都是这个原子的一个电子。
其次,宇宙是一个细胞,而无数细胞组成了一个生物体。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内的原子又几乎无穷无尽,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宇宙的时候你会发现宇宙中的恒星好像也无穷无尽。想象一下,假设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生物体上的一个的细胞,太阳系相当于这个细胞内的一个原子的话,那么这个宇宙细胞相对于这个生物体也是十分渺小的,根据休·埃弗雷特的多重宇宙论 ,我们的宇宙可能不是唯一,在另一个维度层面上,还存在多如繁星的其它“宇宙”,然而这些宇宙就像细胞一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在“生物体”生存的那个世界,时间和空间必定与地球上是不一样的,它的一秒钟,很可能就是我们一年甚至几十年、几百年也说不定。按照这么一想是不是细思极恐呢!?
最后,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小小大无限循环。佛教里有一花一世界的说法。一片花瓣一粒沙子就是一个宇宙。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宇宙。那么按极其宏观的看法来说。宇宙也就只是一个小细胞,无限的真谛正是永远不停的循环。
我是科学探索007,同意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转发+评论,和我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
人们在输液的时候那些液体都去身体的什么部位了?
谢邀!
从本文,你至少学到一个“有用”的知识点:男人比女人更水灵
人们在输液的时候那些液体都去身体的什么部位啦?血管里不是应该都是血吗?有意思的问题。
实际上题主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我们所说的输液往哪里输我们所说的输液应该叫静脉输液,就是通过向静脉内插管或穿刺直接留置注射针输注液体。就是说,是把液体直接输注到静脉内。
根据插管达到的部位,静脉输液又分为外周静脉(即皮肤上的“青筋”)输液
和中心静脉输液
结果都是将液体直接输注到我们的静脉中,随后混入整个血液循环。
输入的液体去了哪里?我们知道,输入的液体主要是水分,一旦混入血液中,就具有与原先血液中的水分子同样的“地位”,分不出先来后到。
然后,这些水分子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到全身。
已知,水分是人体最大的单一成分,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水占体重的比例不同,大致在45~75%之间。
我们通常说的水占体重的60%是指中等胖瘦的成年男人,女性因为之内脂肪占比高(体脂率高)体内水分占比要低于男性。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实质上,男人比女人更水灵。
这样,一个70公斤重成年男性(这类实验的“标准人”),体内总的水分就是42升,或者42公斤。
人体的水分根据分布的部位,首先分为细胞内液(65%,28升)和细胞外液(35%,14升):
其中,细胞外液又分为血管内的血浆(约3升)和细胞和组织间隙的组织间液(约11升)。
但是,水分子是身体内最自由的分子,可以自由穿过各种生物膜(比如细胞膜,细胞内的细胞器膜,毛细血管管壁等),影响以上各个间室之间水分子交换的唯一因素就是渗透压。
水分子可以自由地从渗透压低的地方到渗透压高的地方,总是维持体内各个部分渗透压的平衡。
也就是说,身体内的水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进行跨膜交换,以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
据计算,一般成年人每24小时,穿过生物膜交换的水分总量高达50吨,即50000升,是身体总水分的1190倍(改错)。
这样,经过静脉输入的水分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并随机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或者进入细胞内,然后又一刻不停的随机跨膜交换。
就是说,输入的水分子,进入血液后,会随机分布于水分子可以达到的任何空间,绝对并非仅仅停留在血管内。
具体的过程是,首先寻静脉回流到心脏,经过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循环,回到左心房-左心室,然后被左心室泵出进入主动脉,然后随动脉达到全身。
有的水分子,在全身循环的第一个循环,就可能有幸经过肾动脉,经由肾小球滤出为原尿,然后再有幸没有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成为终尿,警告过肾盂-输尿管进入膀胱,经随尿液排出体外。
总之,静脉输液输进身体的水分并不停留在血管内,而是随机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也包括随机经过尿液、汗液或呼吸排出体外。
血管里不是应该都是血吗?——血液的83%是水啊血管里的确是血液,但是,血液成分的83%是水啊。
我们知道,水虽然有很多重要生理功能,但是最重要的首先是作为溶剂为生命活动创造一个稳定的液体环境。
而且,你会很惊诧地发现,虽然血液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是非流体状态,但是,除骨骼外,水成分占比却与血液相近,肝脏和肾脏甚至超过血液。
这是因为,这些实质性器官主要成分是细胞,细胞以外的成分占比很低,而细胞实质上就是“一包水”,之所以不成流体状,是结构不同使然。
为什么有的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一般一个:大多数生物体细胞中都是一个; 有的没有: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 有的多个: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多数胚乳核; 人的骨胳肌细胞中的细胞核可达数百个人体绝大多数种类的细胞具有单个细胞核,少数无核、双核或多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