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是谁,黄兴到底去了哪里

2023-02-15 14:20:04 101阅读

孙文是谁,黄兴到底去了哪里?

每每谈到黄兴,多少总会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黄兴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孙先生并称“孙黄”,可是,后来他却被不断地边缘化,被人为刻意地淡化,确实很是让人唏嘘。

孙文是谁,黄兴到底去了哪里

纵观黄兴一生,不论于公于私,在我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要比孙先生更让人喜欢和尊敬。

他曾是一个晚清秀才,或许也曾如李鸿章一般,愿为破败不堪的清王朝当一“裱糊匠”,可是,当他接触到了越来越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知识后,看到了越来越多曾经引为至理可实际上却不过是痢疾之症的东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许多人说,清政府培养了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了清朝的掘墓人,这一番话确有几分道理。

黄兴在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没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刘揆一、张继诸人一起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

此后,他便领导着华兴会秘密组织革命活动,后因策划长沙起义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黄兴和孙中山等人在日本联合起来,成立了同盟会。

对于同盟会的领导人,论威望,黄兴绝不输于孙先生,他要想当同盟会的总理,这总理一席到底花落黄家、孙家真不好说。可谁曾想,黄兴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

黄兴此人确实是一个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没有贪权之意,随意一语,便将总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这意味着所有人便会唯孙氏马首是瞻吗?显然没有,否则的话,章炳麟也不会抨击孙先生,试图推黄兴取代孙先生,只不过,黄兴为顾全局,没有答应,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气之下领着光复会退出了同盟会。

凭黄兴当时的威望,取代他孙先生又是什么难事?可他却时刻警惕着同盟会重蹈洪秀全的覆辙,所以始终拥护孙先生。

1911年蒋翊武和孙武在武昌策划起义的时候,孙先生在哪?

孙先生远在美国,辛亥之事一起,是黄兴一手领导着革命军和清军苦战,从而获得了让孙先生难以企及的威望,这是用命换来的——坚守汉阳,和冯国璋血战四个昼夜,和清军相持一个月......

如果没有黄兴的坚守,起义军被清军迅速打垮的话,翘首观望局势的诸省又怎会纷纷响应革命?

可是孙先生仍然很不开心,我才是同盟会总理,凭什么你黄克强威望这么高?

后来,众革命党人纷纷敦请黄兴去上海“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此时黄兴的威望之高,也可见一斑。

不过,黄兴却几番婉拒,怎么也不肯组织和领导中央临时政府,一则是因为此时他正将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计划,二则是顾虑到了仍远在美国的同盟会总理孙先生。

后来,黄兴又被推举为军政府大元帅,统领革命军,一时之间,革命党的枪杆便攥在了黄兴的手里。

对于组织和领导政府这事,黄兴却说什么也不从,说要等孙先生回国后,让孙先生担此重任。

黄兴的态度,是让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余,不少人心里也在打鼓,谁知道他孙先生什么时候回国?更何况,在此紧要时刻,孙先生远在美国,什么也没有干,凭什么他一回国便要让给他?

当黄兴终于被众人说服,筹备好了经费,决定赴南京组织和领导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孙先生的来电——孙先生说自己即将抵沪。

此时的孙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黄兴将赴南京履职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电黄兴。

所以,黄兴决定等一等,等到孙先生到上海后,再决定行程。

如此一来,黄兴便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临时大总统”这一领导地位,拱手让给了孙先生。

可是,黄兴对此却说:“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黄兴,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过,让孙先生不爽的是,自己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诸事由克强作主”,自己成了一个摆设。

这嫌隙一生,便再难抚平,孙、黄二人终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先生闻讯后迅速从日本奔回国,将宋教仁案一股脑推到了袁项城的头上,意以武力讨伐袁项城。

对于孙先生的想法,黄兴却不敢苟同,一则他们一方的实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从心底他便不同意对袁世凯诉诸武力,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二则对于“宋案”也疑点重重,谁又能确定袁便是幕后操手?

然而,孙先生却坚持武力讨伐袁世凯,所以,黄兴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黄兴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为了推卸责任,孙先生声称此次革命失败是因为有人不听从指挥,枪口直指黄兴!

1914年,孙先生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所有入党者必须绝对服从于他的命令,和“独裁”无异,对此,黄兴声言“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所以黄兴不肯加入中华革命党,安然出走美国。

这么一来,孙先生便顺利地将黄兴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黄兴即便身在美国,也始终在为此事奔走,后又受邀回国。

只是此时的黄兴早已经积劳成疾,病情愈发严重,回到上海后没多久,黄兴便一病不起,于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黄兴一生磊落,堪为一代伟人,文学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赞誉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为何主政十月后怒而发誓不再从政?

马君武以一介纯粹文人搞政治,最后确实搞得一塌糊涂,之所以说他是一个“纯粹文人”,是因为他过于理想化。

他的朋友陆费逵曾对他说过:“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做本行的事呢?”

只不过,当时的马君武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有用之身,又岂会甘心居于幕后?

马君武一度视康、梁之说为救国良方,深受康有为的影响,即便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仍远赴新加坡去见康有为,向康询问救国之法。

只不过,他于1903年在日本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之后,和孙先生一番畅谈之后,他的思想却发生了转变。

康、孙二人,一人保清曰“改良”,一人反清曰“革命”,马君武迅速明白了此中关窍,于是决定抛开康、梁,站到孙先生这一边,并且坦言:“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者,则未来之人物也!”

这言外之意便是康、梁之流,终究会被历史抛弃。

所以,马君武自此之后便一直追随于孙之左右,1905年孙、黄等人在东京组织成立同盟会之时,马君武便是同盟会章程的9个起草人之一,可见孙先生也对马君武破有重视、栽培之意。

1905年因日本碍于清廷所请,颁布了所谓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禁止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促使一批爱国留学生离日回国,马君武也是其中之一。

这批留学生回国之后,由清廷拨费成立了中国公学,郑孝胥为校监,马君武则任总教习一职。但因为他们仍暗中从事革命活动,遂遭清政府的批捕,为了避开这次危机,马君武急忙向郑孝胥申请赴德留学,经两广总督岑春煊从中斡旋,他顺利获得官费留德资格,随后于1907年离开中国去了德国。

马君武之所以申请赴德留学只是为了避开政治危机,所以到了德国之后,自然也不会就此放弃革命,而是继续为革命奔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恰好取得了工科博士学位的马君武听闻此事后,亦颇感兴奋,于是离德回国。

马君武回国之后,仍然继续追随孙的左右,始终以孙之马首是瞻,绝对算得上是孙先生铁杆支持者和追随者。

他后来之所以能够坐上广西省长的位置,也正是因为孙先生对他的信任。

1920年,孙中山组织力量驱逐了盘踞在粤境之内的桂系军阀势力,取得了广东的控制权,随后又让陈炯明兵出广东,扫入广西,打散了陆荣廷所部,从而暂时控制了广西。

陆荣廷出走安南之后,因为当时“粤人治粤、桂人治桂”的呼声极高,马君武声望也高,所以孙先生便委任马为广西省长。

可是,马君武回桂任广西省长一职不过10个月,为何便气得出走、此职,并且声称再也不从政了呢?

1920年8月,马君武就任广西省长之后,不得不说这时候的他可谓是斗志满满,充满了干劲,也对未来的局势充满了憧憬,做好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兴办教育、修筑公路及编练军队等一系列的规划。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事,自己虽是省长,可他的一纸政令根本出不了南宁,即便是在南宁,也没几个人听他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手里没有枪、没有军队呀!他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也曾试图建立一支军队来维护自己省长的权威,从而继续推行他的改革,可惜他兜里没有钱。

当时,陆荣廷虽然通电下野、出走安南,可是他的残部仍然在广西,并没有被陈炯明所清剿,说白了陈炯明也没这个实力和精力去清剿散乱的地方军队,如李宗仁、黄绍竑他们也正是因为陆荣廷的出走,从而得以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所以,没有军队作为后盾的马君武想要以一个省长的头衔在广西施展自己的抱负,显然是痴人说梦。

后来,陈炯明将驻桂粤军调回广东之后,马君武更加掌控不了广西的局面,陆荣廷旧部一见陈炯明走了,又开始冒头了,集结起来逼向南宁。

马君武能怎么办?唯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他在途径贵县的时候还遭到了俞作柏的洗劫,不仅钱和军械被抢了去,他的小妾彭文蟾更是为了保护他而中弹身亡。

这件事对马君武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偏偏他到了广州之后,又碰上了陈炯明叛变,派兵炮轰总统府,他因此更加心灰意冷。

他也终于意识到了政治的残酷,身处这样一个乱世当中,手里没有军队,空谈政治又有何用?

或受军阀所制,或陷于派系之争,这样的革命真的不适合他。

于是,马君武心灰意冷之下又离开了广州,去了上海。

他在上海见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陆费逵,忍不住感叹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悔不听你的话。此次种种损失、种种危险,我都不在意,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以后我再也不从事政治生活了。”

这才是一个纯粹文人该有的模样呀!不论自己的危险,却心痛于书籍、诗文和译稿。

从此之后,马君武绝于政治,投身于教育事业。

周总理评价马君武为:“一代宗师。”

中国足坛历史上被世界认可的球星都有谁?

中国足球被世界足坛认可的球星?讲道理只有女足孙雯和亚洲球王李惠堂,当下效力于大巴黎女足的王霜也是潜在球员之一。

孙雯,她是中国足球在世界足坛最具影响力的球星,也是中国需求唯一的超级巨星,被誉为“穿着裙子”的马拉多纳,其顽强的作风和拼搏的精神又被誉为“铿锵玫瑰”,1999年女足世界杯孙雯打进7粒进球,当选赛事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2000年孙雯被FIFA评为“世纪足球小姐”。

李惠堂,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足球运动员,活跃在20-30年代的亚洲足坛,年代久远,我们只有通过媒体和部分历史资料来了解他的职业生涯。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与巴西的里登雷克、德国球星盖德穆勒、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

除了这两人,无论是入选德甲“传奇球星名人堂”的邵佳一,还是入选英格兰“足球名人堂”的孙继海,他们都是被五大联赛某一个联赛所认可,和题主说的被世界认可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

不管鲁迅是学医也好还是从文也好,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唤醒当时的国人。当然,除此之外,很有很多客观因素,那么,我们就先从他从医来说,再说他为何弃医从文。

【从医四因】

第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

第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

第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

第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是因为早年中医庸医没有救下他父亲的病,所以,立志学西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于是他便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弃医从文】

鲁迅弃医从文的事情,大家可能了解的较多,我们以前学过其相关的课文,就是鲁迅在日本学习医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很生气。就是其细菌课老师在课间放幻灯片时,旁人对中国人的议论,激怒了鲁迅的内心。看到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杀充任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而被杀和围观的中国人却全然麻木不仁当时,鲁迅浑身像火烧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来,夹起书本愤然走出教室。那时,他见到的“清国留学生”,令他十分失望。

【从文思想】

用什么办法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唤醒民众呢?鲁迅认为,当时的海外留学生中,有学医的,学法律的,学工程制造的等等,这些只能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而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文艺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能够把沉睡、麻木状态的人们唤醒,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样,人们觉醒了,中国就有改变的希望了。

随派人暗杀宋教仁于上海火车站?

敏感时期,宋教仁被暗杀:

众所周知,中华民国是通过南北议和、相互妥协建立起来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民国初年各派势力错综复杂。

1913年,中华大地政局复杂微妙:袁世凯策划复辟帝制,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处于向正式政府过渡的特殊时期。

就在这关键时刻,也就是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消息传出,舆论大哗。

因为在1913年2月,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举中胜出。如果按预期,宋教仁会当选为责任内阁的首任总理,中国将会迎来一次走西方宪政道路的最佳时期。

也就是说:宋教仁遇刺,使中国民主共和的道路再次中断,中国再次陷入南北对抗,军阀混战的局面。

真凶到底是谁?案件一直扑朔迷离:

案发仅三天,警察就破获了这一惊天大案。抓到了凶手武士英和应夔(kuí)丞(也叫应桂馨)。在查抄应夔丞家时,搜出了枪杀宋教仁的手枪,枪内剩余两颗子弹,与宋教仁体内取出的子弹一致,沾有毒药。

除了搜出手枪,还搜出应夔丞与北洋政府内务部秘书洪述祖的往来密电。洪述祖是袁世凯的红人,所以,案件矛头直指袁世凯。可是,没有证据,所以,宋教仁刺杀案一直扑朔迷离,真正的元凶到底是谁?史学界历来有各种猜测。

我们以凶手为突破口,一起来推理一下吧!

凶手武士英:

直接凶手武士英是一个身材矮小、相貌猥琐的兵痞流氓,据他供述,他是受青帮大佬共进会头子应夔丞的指使干的。他都不知道宋教仁是何许人也,只是为了一千块大洋的酬金干的。

蹊跷的是,武士英在审判、检察两厅预审的前一天,暴毙身亡,连个有价值的口供都没留下。

凶手应夔丞:

武士英死后,应夔丞一直被押在案。1913年7月25日,在被关押了4个月后,应夔丞在帮会成员的帮助下成功越狱,潜逃到了青岛。

越狱后的应夔丞,并没有夹着尾巴做人,反而高调通电,呼吁北洋政府为自己平反。他认为自己和武士英刺杀宋教仁有功,是为国除害。

1914年1月9日,在行驶的火车上,一个身手敏捷的刺客将应夔丞两刀毙命,随后顺利逃脱。

两位真凶先后惨遭横死,那么北洋政府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怎样呢?

凶手洪述祖:

洪述祖与应夔丞有多次来往密电,其中一篇写有:“毁宋酬勋位”的字样。因此,可断定洪述祖是指使人。

洪述祖于3月26日晨逃离北京,躲进德国租借地青岛。

5月,青岛的德国裁判所审问洪述祖,洪述祖坚称"毁宋"只是要破坏宋教仁的名誉,并非肉体消灭之意,因此德国人判他无罪,继续寄居青岛。

这个“毁宋”,确实有歧义,通过洪应二人的密电来看,应夔丞搞到许多记载宋教仁等人的劣迹材料,洪述祖明码标价,愿意花30万元购买这些材料,想公布出来,以诋毁宋教仁的名誉,使其失去竞选资本。

1915年9月,日本占领青岛德国租界,洪述祖隐姓埋名,逃亡上海。

1917年暴露行踪,被宋教仁之子宋振吕抓住。

1918年4月5日,洪述祖被处以绞刑。

案件还是没有尘埃落定:

表面的凶手全都落网了,但是宋教仁被害一案远远没有尘埃落定,一百多年来,史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幕后凶手的推测。

总结起来,最想让宋教仁死的势力有两派:一个明争的政敌北洋政府的袁世凯,一个暗斗的政敌国民党的孙中山。

袁世凯为什么成为首要怀疑对象?

大多数的证据指向袁世凯:首先,洪述祖是袁世凯的人,其次,宋教仁的政治主张与袁世凯背道而驰。

大家普遍认为,宋教仁的责任内阁制假设真能和平实现,袁世凯就会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把袁世凯这个总统架空,好似英国女王一般,从而实现中国真正的民主和法制,走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

而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很小,别忘了:军权、军权可是掌握在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手上。

根据现在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袁世凯并没有指使人去刺杀宋教仁,只是希望他们收集一些黑资料,能够丑化宋教仁。

掌握军权的袁世凯没那么把宋教仁当做强敌去暗杀。暗杀也不是袁世凯的做派。就算是暗杀,袁也不可能让武士英那样下三滥的兵痞下手,更不会玩这种破绽百出的把戏,让上海警方轻而易举抓住小辫子。

袁世凯在刚听到宋教仁被暗杀后,第一反应是对人说:“这是怎么好!国民党失去了宋遯初(宋教仁),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打黑枪的未必是敌人,也可能是同志:

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是国民党内部的人刺杀了宋教仁。但很有意思的是,国民党内部反对宋教仁的呼声甚至比北洋系还要高。

为什么呢?因为宋教仁的思想过于激进,他主张的是中华民国的内阁制,而不是国民党一党的内阁制,他希望国家由社会高层有识之士共同管理,而并非国民党一党管理。所以,遭到很过国民党人的反对。

北大历史博士的结论比较权威吧:

2013年,在宋教仁遇刺案一百周年之际,北大历史博士尚小明决定集中精力好好研究下“宋案”,写一篇《宋案重审》文章。

尚教授强调,《宋案重审》既不是为国民党辩护,也不是为袁世凯翻案,为的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尚小明的结论是:凶手非孙非袁,而是袁手下国务秘书洪述祖擅自策划的行刺,洪述祖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自以为干了一件有利于袁世凯的事情,殊不知恰恰给袁世凯制造了大麻烦。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