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领土面积最大

2023-02-28 23:44:03 99阅读

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领土面积最大?

【寻欢评断】无法低调的低调帝王——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疆域最大!

唐朝疆域是指唐朝时期的领土范围和实际控制区域。唐朝时期疆域面积最大为唐高宗龙朔年间,面积大约为1800万平方公里(一说1576万平方公里)。

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领土面积最大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突厥车鼻可汗被擒,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击败投降。显庆五年,唐军由山东半岛东端渡海进攻朝鲜半岛中部的百济,百济降。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军在天山击破铁勒。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高宗其实是个真正的狠角色,貌似性格懦弱,不怎么显山露水,他却做到了他父亲唐太宗和他表爷爷隋炀帝没能做到的事情——征服朝鲜半岛!他还和武则天一起封禅泰山,这可是历朝历代所有皇帝都想做却没有几位可以享有的殊荣!

唐朝开国之后逐渐结束了自隋末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期间不断对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昌、龟兹等)等国家作战并消灭了这些政权,由此逐渐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区。唐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疆域面积达到最大值,武周时期突厥复国致使漠北及贝加尔湖等地区复归突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讧削弱了唐朝,公元790年以后西域被吐蕃逐渐攻占。公元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末期疆域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有大量外国人入籍做官?

不应该说是外国人,这个定义太现代。大唐是一个帝国,帝国是一种秩序,帝国的一个特性就是统治了具有各自文化认同的民族。所以,以汉人为主体的大唐帝国起用了很多胡人将领和胡人官僚。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有三个原因能够说明,一个是历史原因的关中本位;一个是当世原因的李世民主导;一个是对外战争的羁縻安抚。

01.历史原因的关中本位

北周以及后来的大隋,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宏大叙事的解释,是北周和大隋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问题,即胡汉矛盾。

这个问题从五胡乱华时期就开始了。

先是胡人的后赵政权,以胡人为国士、以汉人为奴隶,搞种族压迫。但是,冉闵一出,就把几百万羯胡全给干掉了。所以,胡人欺负汉人这条路走不通。

再是胡人的前秦政权,一上来就搞民族大融合,结果:支柱力量的氐人被削弱了,而其他如鲜卑等胡人部落却强悍非常。于是,淝水之战,前秦崩溃。所以,胡人与汉人、混一胡汉,这条路也走不通。

后是胡人的北魏政权,以冯太后和孝文帝为主导,搞彻底的汉化改革。但是,六镇起义直接把北魏帝国给折腾成了东西两魏。所以,以汉人为老师、胡人搞汉化,这条路还走不通。

这个问题就麻烦了,胡人欺负汉人不行、胡汉融合不行、胡人汉化也不行,逻辑上完全周延,这就是条死路。这还怎么办?

最后出手的是匈奴人宇文泰的西魏。这个人玩得极其高明,他怎么搞?

一手是表面胡化争取胡人、实际汉化争取汉人;一手是以精英阶层的局部胡汉融合代替全面胡汉融合。

然后,他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他在胡人与汉人的标签之外,打造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即关陇集团。这个集团是纯粹的胡汉融合,融合的手段是通婚。所以,解决了胡汉矛盾,借之以关中形胜,北周以及后来的大隋,实现了天下一统。

宇文泰的混一胡汉之策,就成为关中本位的一个新特质。以前的关中本位就是关中形胜加军事贵族,现在还要加上一条,就是胡汉融合。

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杨广就不玩关中本位了,因为关中的老权贵们不听使唤,不是权贵听皇帝的而是皇帝听权贵的。杨广搞一路向东,娶妻陈朝后裔、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都是在向关东看齐。杨广一顿操作猛如虎,把大隋折腾完了,然后大唐取而代之。

大唐来自山西,但是起兵之后就直接杀进了关中,然后以关中形胜兼巴蜀财富统一天下。所以,大唐玩得是关中本位。只要回归关中,自然就要继承宇文泰改造的新关中本位,而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混一胡汉。所以,大唐对于胡人与汉人的态度,继承了宇文泰的态度,即混一胡汉。所以,大唐的官僚系统中自然就要有很多胡人,因为它的根子就是混一胡汉的底色。

02.当世原因的李世民主导

李世民在中原称皇帝,在草原称天可汗。非但他在草原称天可汗,后继的几个唐朝皇帝,如唐高宗、唐中宗,甚至包括武则天在内,也称天可汗。所以,大唐的皇帝,面对中原讲皇帝故事;面对草原讲天可汗的故事。

后世的大元政权,大元皇帝在中原称皇帝,在草原则是大蒙古的可汗。清朝的皇帝,对中原称皇帝,对蒙古称大汗,对雪域高原则称文殊菩萨转世。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用什么名字和改什么名字,都是大事,直接影响要统治哪里和怎么统治的问题。简单说,你在草原讲皇帝故事、实施郡县命官,就玩不了,原因是成本太高。但是,你讲可汗的故事、实施羁縻治理,就能玩得下去,原因是成本很低。

李世民不修长城,不仅要横扫草原而且要统治草原,但是统治草原不仅要输出暴力还要输出秩序,而输出的秩序就要先立名,而这个名就是天可汗的故事。后期的草原部落、西域城邦,必须要得到天可汗的册封,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而这就是因为李世民的天可汗故事。

公元647年,大唐已经统治了东突厥、薛延陀、回纥、吐谷浑,李世民就跟朝堂大臣总结经验。大臣们总结大唐的经验是: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实际上大臣总结是在拍马屁:皇帝你已经牛到不能言语形容了。所以,还是李世民总结的比较务实。他总结了五条,但有一条非常关键,即: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在李世民的主导下,大唐对中华、对夷狄一视同仁。所以,大唐任命胡人官僚、重用胡人将领,就没有什么华夷之辨的忌讳,该任命就任命、该重用就重用。

自古都是你以国士待之则人以国士报之,比较典型的就是大唐名将契苾何力。契苾族人要举部叛唐投薛延陀,趁契苾何力回家省亲之际,把他抓到了薛延陀可汗牙帐。但是,契苾何力誓死不从。即便族人全部投降薛延陀,他这个大唐将军也不投降。

何力箕踞而坐,拔佩刀东向大呼曰:“岂有大唐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又割左耳以明志不夺也。

自谓大唐烈士且割耳言志,这就是李世民时期的胡人将军。后来,李世民答应将新兴公主嫁给薛延陀可汗,才换回了契苾何力。

03.开疆战争的羁縻安抚

阿史那社尔,原是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后来成为大唐的辅国大将军,其哥哥阿史那摸末,是大唐的右屯卫将军。

契苾何力,本是铁勒可汗世家,是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后来成为大唐名将。

执失思力,原是执失部酋长,后来成为大唐的左领军将军,做到刺史级高官。

大唐朝堂上站着一大批胡人官僚,大唐边境上站着一大批胡人将军。李世民任命胡人官僚、重用胡人将领,但是不是也太多了。

其实真得很多,但却不能不多。这是比较出名的,还有很多不出名的,可能数都数不过来。大唐瀚海都护府治下六府七州,全是胡人刺史和都督。大唐西域各都护府治下,也几乎全是胡人刺史和都督。

大唐输出武力但也要输出秩序,否则就统治不了广袤的草原和遥远的西域。但是,输出武力的目的不是消灭而是征服。如平灭东突厥之后,不是杀光东突厥的阿史那王族,而是把安抚羁縻这些人,也就是要封官拜爵,让这些人为大唐效力。同时,很多地方也不是大唐平灭或平定的,而是大唐威势臣服或胡人主动臣服,所以就要原地取材,或赐其旗纛信物、或给其册封印绶。

李世民时期,正北的东突厥和薛延陀已经全部纳入羁縻治理,大唐甚至开疆叶尼塞河;西域地区已经灭国高昌、控制焉耆、治府龟兹。

这么多土地上得住了多少胡人部落?而要统治这些人就得任用和重用胡人官僚。同时,攻灭的东突厥这个北方草原帝国,又有多少王族后裔,不杀掉就得封官拜爵。而到了唐高宗时期,大唐拓土高丽、攻灭西突厥,甚至最远还一度建立了波斯都护府。如此辽阔的土地,纯靠汉族官僚去治理,根本就是不能想象的复杂。所以,只能重用胡人官僚与胡人将领。

最后总结:

大唐是帝国,帝国的特性就是文化多元和疆界灵活,所以其任命和重用的是非汉人的胡人官僚与胡人将军,而不是能说是外国人或外国人入籍。

而大唐之所以能够胡汉一体待之,一个原因是回归了历史传统的关中本位;一个原因是李世民的雄略主导;一个原因是开疆战争而羁縻治理的需要。

唐朝为什么没有仁宗?

纵观中国历史,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2100余年的时间里面,总计共有494个皇帝,其中还有70多位是被追封为皇帝的,但是能够称为仁宗的皇帝一共只有四位,这种比例实在是太小了,由此可见,想要当“仁宗”有多么的不易。

想要弄明白什么叫“仁宗”,首先得从皇帝的谥号、庙号以及年号说起。

“谥号”和“庙号”是有区别的,谥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也就是周文王建立的那个周朝。“谥号”是古人对逝世的人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谥号”取什么也是有规则的,一般都是参考“周书”。作为评价,那肯定就是有好有坏,也有中间的。

比如“文”“武”“宣”等等就是好的,比如“文”,指的是学识渊博、勤学好问等等,历史上著名的有晋文公重耳、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都是很有作为的君王。

又比如说“武”,是指具有克定祸乱、威服四方的功绩,如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要么是开疆拓土,要么是克定北方,要么是一统天下,当然了,也有个别的例外,有的君主是二个字的,一好一平,比如赵武灵王,一武一灵(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

大臣名士,逝世后也会获得谥号的,比如欧阳文忠公,王安石是王文公,范仲淹是范文正公……

有好就有坏,坏的谥号一般叫“恶谥”,比如“厉”“幽”,都是恶谥。

庙号,则与谥号类似,也是人逝世后后人对其的盖棺论定,但不同的是,庙号是对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皇帝才会有,这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皇帝才有可能获得庙号,不是皇帝想都别想。

这就是说,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西汉,一共有十多个皇帝,但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太祖刘邦(刘邦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汉太宗(汉文帝)、汉世宗(汉武帝)、汉中宗刘询(汉宣帝)。

正因为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我们说的某个皇帝的叫法,大多是叫谥号不叫庙号,如汉文帝、汉武帝等。

这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的做法,到唐朝时发生改变了,改叫叫庙号了,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是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的字数一个比一个多,比如唐高祖李渊,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清朝皇帝的谥号更是长达几十个字,反正都是好字词,叫起来绕的人头晕。

正是因为这么多字的谥号,叫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到了唐朝的时候,庙号就顶替了谥号,因为从唐朝开始,庙号就不是那么严谨了,没一位皇帝都会有自己的庙号。后世开国皇帝称祖,后面的就称宗,但是也有例外,有的皇帝也具有开国的意义也就会被称为祖,虽然这种是不正规的,但是勉强也算吧,比如:明成祖、清世祖及清圣祖等。

但是从明朝开始,对皇帝从称号又改用年号了,或许可能大概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根,文化水平是有限,而且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方便百姓记住日子,因为明朝以前的皇帝喜欢随便更改年号,有的皇帝甚至有十多个年号,所以明朝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洪武、嘉靖、万历”清朝的皇帝也是如此,都是只用一个年号,方便广大百姓记日子。

“仁宗”为什么难得?

虽然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位仁宗皇帝,但真正配的上“仁宗”名号的只有一位,这位就是宋仁宗赵祯。

据说,有一次晚上宋仁宗赵祯想喝一碗羊肉汤,最后还是忍住了,原因就是怕担心宫中靡费,会成为一种惯例,因为很多时候,就算皇帝本人不是每天都想,但是作为仆役的肯定会进行准备,万一要是皇帝想吃了,自己又没有备好,在皇权至上的年代,轻则责罚,重则身死,所以只要宋仁宗赵祯吃了第一碗,后面开始肯定会作准备的。

贵为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可以自律到这种程度,而且当时的宋仁宗时期,北宋并不惧怕这样的开销,因为富宋也不是白叫的,但宋仁宗赵祯就是为了避免开不好的先例,竟然可以忍住。

这就是宋仁宗的做派,节俭、不扰民、处处为国为民着想,加上当时宋仁宗在位期间,国家也国泰民安,所以才会被称为“仁宗”,当然了,赵祯的一生所作所为也配的上获次殊荣。

综上所述:“仁宗”并不是那么好获得的,因为元朝之前的朝代,对于皇帝一生的评价还是十分苛刻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给给谥号的,所以唐朝时期没有“仁宗”是很正常的。

汉宋元明清都有仁宗?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号。中国古代庙号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据宗法制度,对国家有重大功绩、值得子孙后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会特别追谥庙号。商朝时期,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叫“太”、功高者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为“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魏晋以后,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拥有庙号。而隋朝以后,基本阿猫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谥庙号,甚至包括亡国之君也可以拥有庙号。庙号主要有“祖”、“宗”两种,通俗点说就是开创为祖守成为宗。有开创之功一般称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称为世祖、圣祖、成祖,如汉世祖、清世祖、清圣祖、明成祖。太宗则有发扬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祖、清太宗。世宗有守成有法的意味,如汉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传承发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继承皇位。

历朝历代基本上都会有太祖或者高祖,也基本上都会有太宗。太祖和太宗是古代最常见的两个庙号。一般情况下,太宗没有昏君,在所有“宗”中的级别最高。其他庙号,如高宗、德宗、世宗、中宗等庙号,有的朝代有、有的朝代则没有。

高宗、中宗、世宗等庙号的获得者,有的功劳非常大,有的则非常一般。比如中宗,唐中宗非常一般,汉中宗则是少有的贤君、明主。比如世宗,明世宗非常一般,汉世宗则是千古一帝。仁宗这个庙号,虽不能说都非常贤能,相对来说也没有昏君。

清仁宗嘉庆皇帝是一个非常一般的皇帝,是一个无大功也无大过的中庸君主。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朝比较靠谱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更是被称为千古仁君,评价非常高。

我们发现者宋元明清都有“仁宗”这个庙号,唐朝却没有仁宗。为什么宋元明清有仁宗,唐朝没有仁宗呢?

有人说刘禅是第一位“仁宗”,但是历史上没有多少人承认刘禅为“仁宗”。刘禅是一个亡国之君,连谥号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当“仁宗”。汉朝时期,追上庙号的标准极为严格。汉景帝都没有资格获得庙号,更不是用说刘禅。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宋仁宗是第一位“仁宗”。宋仁宗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一位“仁宗”诞生之后,此后各个王朝或者政权大多有“仁宗”。比如,辽仁宗、夏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受中国影响的越南、朝鲜也有仁宗。

宋朝之前没有皇帝获得“仁宗”这个庙号,唐朝没有“仁宗”这个庙号也非常正常。唐朝只是众多没有“仁宗“庙号中的一个王朝而已。

中国古代的庙号制度产生之后,并没有明文规定所有朝代都必须有固定的庙号。

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为太祖,但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却是高祖。更没有规定朝代必须有什么“宗”。比如,汉朝、唐朝有中宗,宋朝、明朝、清朝则没有中宗;唐朝、宋朝、清朝都有高宗,明朝却没有高宗;宋朝、元朝、明朝都有英宗,清朝没有英宗。宋朝、明朝有神宗,清朝和元朝却没有神宗。中国古代庙号的字数有几十上百个,唐朝皇帝也就是二十个左右。每一个朝代不可能把所有庙号用完,选择庙号的时候自然会有所倾向。唐朝没有仁宗也非常正常。

宋朝建立之后,以文治国。宋朝皇帝的文化教养也非常高。宋仁宗更是践行仁义道德标准,获得“仁宗”的庙号也可以理解。“仁宗”这个庙号一经问世,便受到统治者的热捧。

元朝虽然是以武力国,但是元仁宗却是一个文治皇帝。元仁宗重开科举制度,重视儒学发展。

明清两朝也都非常重视文教,所以有“仁宗”也不奇怪。

汉朝和唐朝都是以武力国,而且非常具有尚武精神。汉朝选择庙号的时候并没有把“仁”放入其中,唐朝选择庙号的时候也会更加倾向于比较尚武的庙号,而没有选择偏于文治的“仁宗”。

“仁”在我国古代有特殊的意义,是儒家的核心观点,也是古代的最高道德标准。

儒学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汉朝时期儒学开始官方化,但是汉朝基本上是王道与霸道并用,实行儒表法里。儒学并没有影响到汉朝的方方面面。

唐朝时期,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着新挑战,儒学的系统和伦理纲常等都遭到了巨大冲击。唐朝时期,实际上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考试科目为诗词歌赋,而不是儒学经典。

宋代时期,众多儒学致力于重新诠释儒学,将儒学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元仁宗重开科举之时,将儒学纳入开始科目,四书五经成为考科举考试内容。

明清时期的八股去世,更是将四书五经定为考试范围,儒学进一步传播。

宋朝以后,儒学已经影响了王朝的方方面面,“仁宗”这个庙号也成了一个香饽饽。

综合以上原因,宋元明清有“仁宗”这个庙号,而唐朝没有仁宗。

为什么把武则天当成唐朝皇帝?

关注 @文踪旅迹 给您奉送一段有意义的历史

虽然武则天开创了武周政权,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她看做唐代皇帝之一,把她主政的那段时光算在唐代历史之中。原因大体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武则天在离开人世之前,留下了一个遗言。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当年十一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要回到李家的祖庙里,要以皇后的身份和丈夫高宗李治合葬 (高宗李治已经葬在了长安城西北方向的乾陵),告诉儿子,要去除自己的帝号,回归皇后的身份。

武则天十四岁进入大唐的后宫,可谓风风雨雨,艰辛坎坷。在上位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后,参政三十年。690年,到了67岁高龄登上皇帝位置,改国号为周。前后加起来,武则天参政主政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政治气候时间最长的人物之一。观察她的为政之为,承“贞观”之风,启“开元”盛世,其历史功绩,当然在高处而昭昭于世,堪称人杰。

而她,临终时却不得不回归到传统礼制的轨道上,并认真地给后代交代了自己对定位问题的想法。

其次,神龙政变之后,政治环境的变化,儿子唐中宗李显等人心里不愿意承认武周一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卧床。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等率禁军五百多人发动兵变,武则天寝宫被包围,并要求武则天退位。无可奈何花落去,武则天把皇帝位子交给了太子李显。李显则给母亲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并以此为标志,结束了武则天15年的皇帝生涯。这才出现了前文所说的,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前的遗诏。

后来,唐代宫室多次修改她的谥号,有天后(唐隆元年——710年所改)、大圣天后(景云元年——710年所改)、天后圣帝(延和元年——712年所改)、则天皇后(开元四年——716年所改)、则天顺圣皇后(天宝八年——749年加谥)等等。

第三,不愿承认她是独立一朝的帝王,历史的惯性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在男权社会里,武则天的入宫、进身、上位都要承受比常人更为巨大的压力。她当上了皇帝,那是女性光芒在男权皇权体制下的短暂胜利。即使她不愿意认输,可一生的宏愿也只能化为临终的无可奈何。

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从来都是褒贬不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毛泽东曾经说过: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林语堂说:武则天这个女人是古今少有。与其他高贵的女人是不易相比的。既不是埃及艳后克丽拉,也不是俄罗斯凯萨琳女皇。她一部分像英国伊莉莎白女皇,一部分像法国亨利二世的皇后凯萨琳•德•美第奇。她有那位英国女皇的精力,有法国皇后的残忍。当然,她是匈牙利与波希米亚马莉亚德萨莉皇后的正相反的人物。武则天公然藐视道德家,历史家不知把她在位的年间的年号怎样称呼,也没法决定对她的称呼。因为她是皇帝的情妇,是篡夺帝位的人,是皇后,更慌乱的是——她是“女皇帝”,所以我称为“武氏”。她粉碎的传统,创设的改革,引起的紊乱,超过历史上任何阴谋险诈的男人。

她以后的唐朝皇帝有把她纳入唐代帝王体系的,也有把她算入后妃体系的。经过时间的洗礼,人们还是把她定位为这样的一个唐代皇帝。

(图片为女皇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乾陵。原创图文,请勿随意剪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