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皇后,逆袭成为了皇太后的
窦皇后,逆袭成为了皇太后的?
窦氏本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良家女子
窦太后名字叫窦漪房,她本是赵国人,童年时父母就去世了,她也因此成为孤儿,和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少君相依为命,是个可怜的孩子。
刘邦夺取天下后,要大力充实后宫,以显示汉朝的强盛,丰富王室的血脉。
真实情况是刘邦喜欢美色,这个真正的“龙种”有龙的属性,因为龙是比较好淫的,传说龙什么动物都“上”,因此才有了“龙有九种,种种不同”之说。
窦漪房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带进了皇宫,估计当时她愿意进宫是为了填饱肚子,从小缺衣少食的苦孩子没有“饱则思淫欲”的想法,连饭都吃不上,谁有精力考虑那些事。
善良的窦氏窦漪房进宫后不久,弟弟窦少君就被人贩子拐卖了,下落不明,人贩子太可恨了!
当时吕后为了专权,把刘邦的儿子们都送到封地去了,让他们远离皇宫。
以吕后的性格,窦漪房一类的宫女在宫里也不好混,特别是这些年轻的“小妖精”,肯定是吕雉的眼中钉被盯得死死的,有戚夫人那个教训,吕雉心理上一定有些扭曲。
刘邦驾崩后,吕后将后宫未被刘邦临幸过的宫女选送给各王,每人可得五名。
有了出去工作的机会,窦漪房就想回到老家赵国去,那里是她的故土有她的亲人。
当时戚夫人儿子如意的封国就是赵地,所以窦漪房就哀求太监小哥哥帮忙,把她的工作单位安排在赵地。
可是分发派遣工作时,主事宦官却忘记了这件事,阴差阳错地把窦漪房分到了代王刘恒那里。
当时窦漪房很是伤心。
窦氏还是挺漂亮的不过,现在看来,这绝对是天意!要不是窦漪房这孩子从小吃亏、吃苦,老天才懒得帮她这个忙,不然跟了赵王,窦漪房就算是完了。
所以说,孩子从小吃苦是好事,人的吃苦享福都是有定数的,不然小的时候享福多了,长大就会以吃苦的形式补回来。
代王宠爱,改变人生人要是福气来了,挡也挡不住。窦漪房就是这样,老天不会让一个人一辈子受苦、受穷,除非你做了德行缺失的事。
一开始在代王府,窦漪房并不开心,可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身在王宫,身不由己,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然而,没想到错入代王府却成就了窦漪房开挂的人生,完成了女人最大的逆袭。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代王刘恒是薄姬的儿子,薄姬在感情上并不幸福,但是她培养出来了一个孝顺善良的儿子。
得到文帝宠幸的窦氏窦氏出身穷苦,朴实无华,童年就命运多舛,身上就有一种楚楚可怜的气质,因为出身微贱,自然就有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种性格与太后薄姬有相同之处。
得到薄姬的欣赏后,孝顺的代王也自然喜欢,自此以后代王每晚都住在窦氏房中。
窦漪房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很多事情不是争来的。
窦漪房比刘邦的戚夫人幸福多了,看来人品才是幸福的基点。
当时代王已经有王后了,而且有了好几个儿子。窦氏来到代王府后,情况就完全变了,代王完全离开王后那里,只顾和窦氏恩爱。
代王后虽然不吃窦氏的醋,可心里一定不舒服,没过几年就得麻风病去世了。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代王被迎去当了皇帝后,代王后的四个儿子也先后病逝,连当太子的命都没有。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一切幸运都降临到窦氏头上。
窦氏因为得到代王的宠爱,所以一直生产不断。进代王府几年后,先是生下大女儿刘嫖,不知道这个“嫖”字谁起的?这可不是一个好名字,后来这个长公主果如其名。
接下来,窦氏又生下大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景帝。
刘邦去世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可这个皇帝因为母亲吕后的一番神操作,又气又吓没多久就抑郁而终。
吕后的强势与此时窦氏的与世无争形成鲜明对比,至此也给我们现代人上了一课,做人做事还是留有余地,善良为重。
吕氏当权,许多刘邦的儿子都被处决,她又大肆重用娘家人,并且分封娘家人为王。
而偏居一隅,自得其乐的薄太后、代王刘恒、窦氏却躲过一劫,在很多历史朝代中都会有一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人成为最后的赢家。
不争不抢,荣登榜首水涨船高,随着代王的继位,窦漪房逐渐登上后宫正位。
一国之君要后继有人才行,太子不可或缺。朝臣上谏,皇上应该早立太子。
众皇子之中,刘启年龄最大,母亲窦漪房又最得宠,于是窦氏自然而然地被立了皇后,刘启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子。
窦氏成为皇后,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就追封窦氏过世的父母为安成侯、安成夫人,算是告慰了父母的在天之灵。
不久,被拐卖的弟弟听说了姐姐已经是皇后,就亲自上书说明自己的身份,二人相认,抱头痛哭。
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少君都被分封,不过此时窦长君已经去世,最后分封了窦长君的儿子。
可能是享福太过,福不受报,窦氏双目“烧”坏失明了。
享福太过也是不行滴眼睛失明了因为失明,文帝逐渐冷落了她,而宠幸了慎夫人、尹姬等人。唉!男人就是不可靠,还是贫贱夫妻爱长久。
文帝宠爱的慎夫人,是邯郸人,貌美,能歌善舞,尤其擅长鼓瑟。刘恒非常爱她。
在这一点上,这个慎夫人要比窦皇后强不少,从小穷苦出身的窦皇后除了老实巴交还是老实巴交,就是这个“不争”的品质让窦氏受宠若干年。
而后来这个得宠的慎夫人,依仗皇帝的宠爱在宫中常与窦皇后平起平坐。要知道,窦皇后可是一宫之主,慎夫人按级别在窦皇后那里只有站着的份。
有一次文帝带窦皇后和慎夫人出外游玩,摆宴吃饭时,内侍竟然把慎夫人和窦皇后的座位摆在了一起。
这在封建王朝是不合礼数的,假使窦皇后如以前吕后一样的心思,慎夫人可就玩完了。窦皇后从小贫贱,对这样的事情没有认识,可有人不爽了。
中郎将袁盎看见了,便叫内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了下去,摆到下席。
结果慎夫人很生气,最终不肯入席吃饭。
文帝见状不但没有责怪慎夫人不懂规矩不合礼数,还非常生气地带着慎夫人坐上辇车一同回宫了。
懵懂的窦皇后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这时的窦皇后还是安分守己,老实巴交的,直到……
做了皇太后的窦漪房就变了环境改变人,权势蒙蔽心。窦氏也是这样。等文帝驾崩,儿子刘启即位,窦皇后也成为了窦太后。
汉朝经过高祖、文帝的经营,到景帝时已经相当强盛,历史上有“文景之治”之称。
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文化的繁荣,社会思想和思潮也相当丰富。
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的儒学就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然而,窦太后因为眼睛失明的缘故,比较欣赏老、庄道家思想。
成了太后脾气就大了一次儒学博士辕固生被太后召见,窦太后问起对《老子》一书的看法。
而这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博士竟然摆起了书生意气,当着太后的面鄙夷“道家”,轻视黄老思想,惹得太后大怒,把他扔进了野猪圈。
太后眼看不见,景帝偷偷赐给了他一把利刃,才得以战胜野猪,留下一条性命。
也真是笑话,书生变勇士;崇道的太后,也没有道家的无为、不争、和光同尘,反而以权势推崇“道”学,这本身就是对道的一种亵渎。
窦太后不但用文化干预朝政,竟然还要景帝传位于弟弟——太后的另一个刘武。
这又是作死的节奏啊!
景帝同刘武手足情深,迫于太后淫威也有了这样的念头。
不料大臣们尊重传统,坚决反对。也多亏大臣们坚持,实际上这个刘武从小被宠爱,非常纨绔,有飞扬跋扈的恶习,若是成为天子,那还了得!
在大臣们的反对声中,景帝半推半就立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为太子。
窦太后这个气啊!估计要不是眼瞎,就要举着龙头拐杖暴打景帝了。
从做母亲的这个心态来看,后世大宋的太祖让太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就在这如此尴尬的时刻,刘武竟于公元前144年先景帝离开了人世。
因为先前景帝没有听从母亲窦太后的话,立弟弟刘武一事,太后对这个儿子皇帝一直耿耿于怀。
景帝为了讨好母亲,就大加善待刘武的儿女,又赏钱又封王,这才使得窦太后有一丝安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
景帝驾崩后,刘彻即位,尊崇窦太后为太皇太后。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更加推崇儒学,所以重用推崇儒学之人,结果导致窦氏大怒,时常干预朝政。武帝不好忤逆祖母,因为西汉毕竟重视孝道,所以刘邦以后的皇帝帝号前面都带有个“孝”字。
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漪房去世,与文帝合葬。结束了自己灿烂的一生。
此时属于汉武帝的春天到来了,武帝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了。
回到题目,窦氏是如何从一个宫女逆袭成为皇太后的?
窦太后的逆袭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争才是最好的方法——天命、运势、人为相结合的结果。从小善良、贫穷、忍让的性格,是她在那个争名夺利的皇宫中保全自己的“法宝”。
正如窦氏后来崇尚的《道德经》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刚易折。
中国古人的这些道家智慧不但保身,还能使人成功。《道德经》还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说,窦氏的成功、逆袭,其实就是“道”的道理最好的诠释。“不争”二字是窦氏获得人生逆袭成功的利器。
聪明的你明白了吗?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得到上天的青睐了吗?
刘启他妈窦太后是赵国人吗?
不是,窦太后是清河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窦姬因为自己的家乡清河郡离赵国较近,故而请求负责遣送的宦官务必将自己的名籍放到去赵国队伍的名簿中。宦官临了却忘了此事,将窦姬安排到了去代国的队伍中。名簿上奏之后,诏书应允。队伍将要出发时,窦姬才得知此事,哭泣着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国,因有诏书的强制命令在,窦姬才不得不往。
李世民执政时皇太后是谁?
没有皇太后。
窦皇后,唐高祖李渊妻子,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孙女,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母为襄阳公主。
聪慧刚毅,善于书学。仁孝有礼,颇有才华。早年入宫抚养,得到舅父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疼爱。嫁给唐国公李渊,先后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昭公主。
隋朝大业九年(613年)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唐高祖即位后,追封皇后,谥号为穆。贞观初年,追谥“太穆皇后”,陪葬于献陵,累谥“太穆顺圣皇后”。
东汉窦皇后?
要说古代是一个封建制度森严的社会,全然不假,尤其是体现在皇室家族中,那时候,人人都羡慕皇帝的位置,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人说了算,而作为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低的女子们,则羡慕六宫之主的皇后,要说在皇宫中,除了皇上的权力大以外,就要数皇后了,但据说,皇后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她们虽身居高位,但很多都被皇帝冷漠无视,一生孤独终老在皇宫,就有这样一位皇后,她天生丽质,但无宠无子,夺其他妃子的儿子,将其捧上皇位,却反被灭族。
她就是窦皇后,她可不是窦太后,而是汉章帝的皇后窦氏,剧记载她从小聪明过人,天赋异禀,6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并且长着一张漂亮的脸蛋,人人喜欢,长大后被送入宫里,由于她天生丽质,谈吐气质有佳深得马太后的喜欢,第二年就被立为了皇后。
在马太后去世后,她就成了后宫名副其实的主人,有说话的权力,可那时皇上的妃子很多,尤其宠爱宋贵人和梁贵人,她虽身为皇后却遭到冷落,她也深知自己的婚姻本来就是被家族利用的工具,所以她也就没往心里去。
可不久后,宋贵人生下了一个皇子,皇上将其立为太子,随后又眼看和其他妃子一一生下儿子,唯独她没有生育。要说她不能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皇家最看重的就是延绵子嗣,女子进入后宫也是经过层层选拔,不能生育的女子是进不了后宫的,而皇帝却和别的妃子生了又生,所以她一直不孕的理由便皆知了,那就是不得宠。
因为没有子嗣这就让她产生了嫉妒之心,就想办法陷害别的妃子,在皇上面前说宋贵人的坏话,使得皇上远离,还将原本的太子废除,宋贵人因此抑郁自杀,她还不便罢,又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抢夺过来抚养,立为太子,梁家因此觉得很自豪,暗中庆幸,还放言日后定不会亏待了梁家,这话传到了窦氏耳朵里,十分愤恨,又想法陷害梁贵人,不久,梁贵人也自杀
所以窦氏和刘肇之间的关系无疑就是杀母仇人的关系,再加上她对这个养子也并不上心,但刘肇绝对是一个隐忍的人,他将窦氏所作所为记在心里,待他长大后,有了自己足够的实力,直接反过来灭了窦皇后的势力,将她家族所有做官人罢免官职,窦皇后也被软禁起来,不久抑郁而死。
要说这位皇后真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可以说很悲哀,将养子推上皇位,反被杀害,但也都是自己作死,不知她有没有后悔曾经收养了这个儿子,害得如此下场!
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是怎么死的?
虽然汉武帝为了祖母窦太后一直隐忍了六年,但还不至于把她害死。从人性角度出发,武帝做不做出那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从权势上较量,武帝还没有动摇老太太的能力。窦太后代表的是世家大族集团的利益,背后的利益纠葛更是盘根错节。反过来讲,如果窦太后想把武帝拉下马的话,如同探囊取物一样简单。所以武帝在窦太后有生的最后几年知难而退,并选择了“游山玩水”。
窦太后的生年不详,推测在刘邦自称帝后,为扩充皇室血脉被召选入宫。刘邦称帝是在公元前202年,两年后正式从洛阳迁都长安,政权进入正轨,于是开始海选天下美女。汉朝女子一般在十五岁之前出嫁,所以窦太后入宫时应该不高于十五岁。但是由于刘邦年老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窦漪房只是刘邦名义上的小妾,后来干脆做了吕后的侍女。
公元前195,汉高祖去世,窦漪房被吕后送入代国,成为当时代王刘恒的王妃,此时的窦漪房应该不超于二十岁。史书明确记载,窦太后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135年,这样推算下来,窦太后保守的活了近八十岁。获得如此高寿,不光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似乎还得上天的眷顾。因为,在汉朝如此高寿之人,都能用神仙老寿星来形容了,所以自不存在被武帝害死一说。
窦太后是黄老学说的忠诚粉丝,武帝推崇的是能将权力高度集中的法儒结合思想,因此两个人在施政理念上格格不入。景帝时期,博士袁固生曾当着窦太后的面诽薄黄老学说,结果窦太后一怒之下将其扔入野猪圈,如果不是景帝递给他一把匕首的话,袁固生那把老骨头早就成了野猪的饲料了。所以,只要有人敢动窦太后的黄老,总保跟他急眼,甚至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窦太后维护黄老是有道理的,因为汉朝的“文景盛世”全拜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所赐,但是它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个分散皇权的弊端,所以武帝上台后就迫不及待的想罢黜黄老、收拢权力。但是窦太后是一个被权力宠坏了的老太太,她还想继续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同时她又担心国家被“年少轻狂”搞乱,于是与武帝产生了不可化解的冲突。这样一来,武帝只能用自己的年龄去战胜祖母,要知道武帝继位时才刚刚十六岁,而窦太后已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了,难道武帝连这点自信都没有,非要对老太太下狠手!所以,武帝害死祖母一说根本就是在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而窦太后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寿终正寝。
总结:窦太后一生经历了高祖、惠帝、两少帝、文帝、景帝及武帝六朝,见证了跨越近一个世纪的西汉历史,成为古代历史少有的名满天下的一代女性。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