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亡剧情,网友称他是超越刘德华的存在
未知死亡剧情,网友称他是超越刘德华的存在?
这个没法做对比,但是他最近这几年拍的电影都堪称经典,而刘德华的代表作视乎没有达到阿米尔汗的高度!
就说《三傻大闹宝莱坞》吧——一个长命百岁也不敌半世痛快的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主线交替进行,相互诠释!从而使得影片前后因果照应,在2个多小时的片长里,毫无拖沓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反应了很多印度的社会现状,比如填鸭式的教育制度,贫富悬殊差距大,较高的高校自杀率,落后的医疗状况等等!并在电影中融入了辛酸,励志;在你开怀大笑的同时,会思考,会感动!
里面的经典对白也是层出不穷,比如“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朋友没及格,你觉得悲伤;朋友考第一,你觉得更悲伤”;“all is well”等等。
哪些影视触动了你的心?
令我揪心的电影是一部印度电影,诉说的是一份凄凉的爱情故事,那就是《未知死亡》。
这部电影是由著名属于印度国宝级的(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故事情节此起彼伏,既有令人肾上腺飙升的炫酷动作,也有人们心中向往的爱情故事。
阿米尔·汗饰演的桑杰辛哈尼亚是一位上市公司的总裁,而女主人公却是一个广告公司的小职员,本是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但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桑杰辛哈尼亚与女主的相识即是偶然也是天意。
我觉得两个人相爱绝对不是以颜值容貌为主的,一定是欣赏对方的优点,欣赏对方的谈吐,善良,率真为出发点的。
桑杰辛哈尼亚就是看到女主的善良,帮助残疾儿童过水洼,被深深吸引,随着逐渐了解,越发的欣赏对方,被她的活泼、开朗、率真、善良深深打动。
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爱情就是神圣的存在,里面绝对不夹杂任何杂质,不是物质所能沾染的。
《未知死亡》触动我的是他们的爱情本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但却因为意外,阴阳相隔。
善良的女主因为解救了一批被拐卖的儿童,从而与黑恶势力结了仇,黑社会找上了门。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女主对黑社会头目说的一段话;
就是因为有像你一样的禽兽,女孩子吓的不敢出门,有多少你这样的恶魔需要女生提防,祭祀? 医生? 在工作地点、在学校、学院?
这更是反应出印度社会上的混乱,这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呼吁。
例如震惊世界的(印度黑公交)事件,刷新了很多人的世界观,对印度的社会体系,政治管理失望透顶,女孩们谁敢出门?
我始终认为这是政府的问题。
此片对整个印度来说,就是一种民众对社会对政府部门的一种提醒,人人平等,少些伤害多些爱,就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这部电影让我有泪痕是,虽然桑杰辛哈尼亚是一位患有短暂性失忆症(是被黑社会打成这样了)但依然靠着一部相机,笔记,接连回忆,悍不畏死的精神誓死也要为女主报仇。
那种坚持,那种愤怒,那种为爱奋不顾身的执着,让我本人都想干掉那些坏人,看到桑杰辛哈尼亚在病床上看着日记与报纸,越看越难受的表现,让我心中抓狂,泣不成声。
结语看似是一部惊悚的动作电影,观看之后,让我看到了爱情真实的影子,细品有着较深意义反映社会现象那种苦口婆心的对整个社会一个安康自由的诉求。
我是尤里尤,一个喜欢电影的人,喜欢就关注我呀!让我们共同探讨。
大家都看过哪些印度电影?
我看到大部分的答案写的都是《阿育王》《宝莱坞生死恋》《印度往事》《我的名字叫可汗》这些电影,那我就推荐一些不一样的吧。
早在七八十年代,中国曾经大量引进印度电影,有两部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熟悉,一个是拉兹·卡普尔导演并主演的《流浪者》。
《流浪者》问世于1954年,后来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引进到了中国,曾引起过轰动。片中那位法官坚称“小偷的儿子也是小偷”,为此流浪者拉兹用了24年时间,推翻了他的荒谬言论。这部电影有很多幽默风趣的桥段,而拉兹·卡普尔也被认为是印度的卓别林。
片中的好多歌曲都风靡一时,比如拉兹的主题歌《拉兹之歌》,“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表现拉兹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女主角夜里对心上人的思念,则唱起了那首《丽达之歌》。在2001年《同一首歌》节目里,蔡明和李琦还曾经搞笑表演过这首歌,蔡明一身印度歌姬的行头,腹部的赘肉令人不忍直视。
另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印度电影就是《大篷车》,这是一部彩色歌舞片。近3个小时的时长,载歌载舞的形式,高于生活的表现内容,都让人们对于印度电影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这部电影还以双生双旦的角色设置,构思出了一个颇为复杂的故事。女主角苏尼塔加入了一只大篷车队,跟随着它们一起到处巡回演出,因而片中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
不过印度电影并不全都是载歌载舞构建乌托邦世界的,还有一些电影导演却只愿意把镜头对准印度底层人民,展现印度社会最真实的一面。2003年,我在央视电影频道“东方院线”板块里,看到了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大地之歌》,当时央视翻译的是《生活之路》。
它就是一个印度普通农村家庭为核心,通过一个男孩的视点,来表现印度百姓穷困潦倒的日常生活。它这里没有歌舞,没有华丽的布景,而是实景拍摄、运用自然光,表现出与现实最为接近的成色。雷伊也因此成为印度最独特的一位电影大师。
《大地之歌》还有两部续集,分别是《大河之歌》和《大树之歌》,讲的是阿普上大学后找工作之后的事情,所以这个系列又被称为“阿普三部曲”。
2001年,印度出了一个学院派的女导演米拉·奈尔,她的《季风婚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摘得金狮奖,成为新世纪印度电影给世界的一个惊喜。
如今,中国引进的印度电影开始关注于“三大汗”,即阿米尔·汗、沙鲁克·汗和萨尔曼·汗,比如当下热映的《神秘巨星》和即将3月2日上映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但别忘了,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印度电影值得一看。
(鲸鱼君)
有什么好的减肥建议吗?
演员需要根据角色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形象,主要通过化妆改变形象,有时候也需要改变自己的身材,应该说这是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的职业需求,也是一个演员敬业精神的体现。
相对来说,通过化妆来改变形象更加简单,要想改变体重则相对要难得多,很多演员根本吃不了增重和减肥的苦,更别说那些连台词都不背的演员了。为了角色而改变体重的演员中最出名的要数克里斯蒂安·贝尔,就是主演蝙蝠侠三部曲的那位演员。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他都会根据角色需要尽量贴近角色,不仅是依靠化妆和造型去贴近角色,还会通过改变体重去贴近角色。
如果说年轻时体重变化较容易控制,那么随着年龄增长,控制体重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他近几年的电影中仍能看出体重的变化。2015年主演《大空头》、2018年主演《副总统》、2019年主演《极速车王》。他可是实实在在胖起来、瘦下去的。为拍摄《副总统》增重40磅,为拍摄《极速车王》用了7个月从255磅减到155磅。
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年轻的时候也使用过错误的减肥和增重方式,平时生活也不是特别注意饮食、运动和睡眠。随着年纪的增长,在他43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必须以健康的方式改变自己的体重。他说:我之前增重就是抽烟,喝威士忌,什么都吃。但当你40多岁了,每天都吃奶油泡芙可能对心脏不好。在拍摄《副总统》之前,他第一次主动咨询医生和营养师如何管理体重。他说:最终我明白了,或许有人比我更懂,我就去找了这个人,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帮我增重了40磅。
这位除了以演技著称,还以改变体重著称的演员,都已经不再使用错误的减肥方法和增重方法了,而是使用较长时间,科学增重和减重,作为普通人为什么还要追求一个月瘦几十斤的错误方法呢?我很想问问这些人,你是不是傻?还是又馋又懒,还很无知?
如果说演员为了塑造更好的角色而改变体重,一般都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改变体重,需要一个月瘦几十斤的情况非常少见。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靠节食,不管是每天只吃几个苹果,还是是只吃几根黄瓜,只要摄入热量大幅度低于消耗热量,都能有效减重,而且速度特别快,但是不健康。短期内对身体影响不明显,但潜在风险很大。
减肥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在网上搜索一下适合减肥的饮食方法,简单计算一下摄入热量和消耗热量,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用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瘦下来更靠谱。
别老想着一个月瘦下来的美事。你也不是一个月就吃胖的,凭什么想一个月瘦下来?你对得起你吃进去的烤串、小龙虾、红烧肉、火锅、涮串、蛋糕、饼干、薯片和各种零食吗,你对得起你喝进去的各种饮料和啤酒吗?你吃的时候想啥了,光痛快嘴了,过后又不想让它们长在身上,你要脸吗?
印度电影真的比中国强吗?
有人说PK,我就想起了早年引进阿米尔汗的一部获奖电影《印度往事》,这部影片国产片看的较多的人第一时间就能想起《京都球侠》。
豆瓣的这个影评说的已经很好了。
《京都球侠》去掉时间这个因素其实表现的和《印度往事》如出一辙,那谁能说国内没有过民族问题影片?为什么模仿的《印度往事》能获奖,《京都球侠》却不行?不仅仅因为粗制滥造,更多的还有时间、影响、受众需求很多问题。
而且电影题材的选择、发展上的转折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他们都是一代代发生变化的。以前描述国内各种矛盾的电影国内不是没有过,岔题如《奇异的婚配》中被贩卖到彝寨中的汉家女,反应地方问题的《牧人之子》,地方发展的《锦上添花》等等……可现今大众耳熟能详的有几部呢?如今我们大谈优劣,却忽略了根本上观众对市场的需求。有些影片观众喜欢,可不够优秀不能拿奖。拍还是不拍?《百鸟朝凤》这样沉闷朴实看似冗长的影片,有多少人感受到了其中的切实问题?
如PK中的穆斯林与酒,其实放到国内并没有那么鲜明,甚至不如《红河谷》中的沐浴片段来的刺激。因为在国内,在维族同胞大多都是穆斯林的前提下,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照片。
而如摩洛哥这种阿拉伯国家,虽然信仰是伊斯兰教,却也有很好的葡萄酒生产地。应该说禁酒在各国、各地的穆斯林眼中不完全一致,如果PK这个情节放到新疆,或许会显得很多余。
至于伊朗……在79革命出现以前,饮酒似乎是合法的。时至今天,伊朗边境每年都还可以查获大量的烈酒,没人喝为什么会有人走私?
如同天主教的守贞,佛教的吃不吃肉在现实中也不是一成不变,伊斯兰教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哈里发的酒德不佳,禁酒会否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讽刺话题也尚未得知。而如果伊斯兰教真禁的那么夸张,如图中这几位女子又是怎样说服自己完成拍摄的?
和印度的佛教徒谈吃肉喝酒,人家不觉得中国人有病才怪。释迦摩尼在有些记载中最后的一餐吃的是变质猪肉,那刻意拍摄鲁智深饮酒吃肉反对的会是世界各国的宗教协会还是中国的民众?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链接:你所知道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 步衫的回答 - 知乎
中国的影视发展,还没到影视人敢于随心所欲讽刺观众们的地步,因为需要顾忌的还有囊中羞涩。
影视思想的进步是随着人文发展变化的,情节的表现是根据观众承受力表达的。如今的国产影片,不习惯直接使用如孩子挑衅般的方式赤裸裸的在民族文化上玩对立噱头来丰富支线,而更多如《花腰新娘》中退腰带那种表现,让本民族的人去演绎本民族的传统禁忌,以便其他的民族同胞理解获悉,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问题扩大,这种表达是含蓄且厚重的。正是这种对观众的宠溺造就了今日的含蓄和深沉。(非要一个汉族人退腰带?才算政治正确?我大汉族何时敏感如老黑了?)
无论如何,用讽刺来对比中印影片优劣,是对印度影片发展史最大的不公允。
印度影片的优秀从何而论?
印度影片曾断档过,这是个鲜有议论的话题,因为它表现的并不明显。从二战前《印度电影法》制定以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止,几乎每时都可以看到一些优秀影片的出现。我国曾引进过一些如《大篷车》这样的影片,像《大都会》这种也有不少人耳熟能详。但早在1957年《印度母亲》这种就已拿到最佳奥斯卡外语片的电影,以及后来反映1943年印度饥荒与当时村落民族传统分崩离析的《远处的雷声》(柏林金熊)才是这种优秀的重点,然而国产如《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有一些观点是“揭露丑陋的中国人向外国卖好”的可怕评论。
那么就讽刺崇洋媚外好了。这种话题的影片,早在1926年印度就有了《从英国归来》,而中国何时有的《北京人在纽约》?问题成型时间不同,拍摄时间也自然不会相同,时至今天明说观众“崇洋媚外”的讨论和报道也屡见不鲜,可拍摄这种影片,却必然会赔本还赚不到吆喝。
题外话,这倒让我想起跟风不断如《追逐墨尔本》《上海人在东京》《别了温哥华》《走过旧金山》《迷失洛杉矶》此类影视剧了。能反映问题的有几部才算合适?一个问题在一个国家延续多少年才会有所改善?多少人看完了纽约的不好后又好奇上述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拖后腿的是影视制作者还是受众群体?
到七十年代,中国改开忽如一夜春风来般的涌现了大批良莠不齐影片的同时,印度却陷入了政局板荡的尴尬局面,社会和阶级问题的矛盾高发,吏的更多电影人不得不渐渐逃离这块泥潭去拍摄《烈焰》这种动作片,。拍一部放三年爽不爽?爽到时至今天,印度的动作影片仍占据了一大格局,如今印度的俩大汗可谓人尽皆知。(阿米尔汗&沙鲁克汗)
只是截至至九十年代,虽然印度一直在大量拍摄电影,甚至高产到了世界第一的地步。可就像国内一样,他们拍摄更多的是歌舞剧情片和模仿影片(《舞动情深》1999),发展心态上已经死掉了。七十年代尚有的一些垂死挣扎,也将问题大多转移到了城市负面和农村民生问题上,因为要迎合农村受众市场。毕竟城市里的人们逐渐转移阵地去看了电视剧,电影票房每日渐下,甚至《勇夺芳心》这样的奇迹也无法挽回这种颓势,虽然它迄今为止放映了整整十五年。而如穆斯林与酒这样的话题,甚至只能说是余毒作怪。可话又说回来,中国如今谁还会放《小二黑结婚》《儿女亲事》?可包办婚姻的回潮似乎已经又开始占据新闻界的一席之地了,《中国式相亲》的成功足以说明问题。
到这里为止,其实中印两国已经无限贴近了,都突出了电影票房颓势对产业本身的冲击。或者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发展其实和国外是正相反的。国内在电视普及后更多的在大力发展电视剧,而后才在今天将目光转移到了电影上。
相反像印度这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影片出产大国,才会时隔二十年后因为某些原因可以迅速地让人耳目一新,哪怕如今印度的歌舞剧情、题材模仿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如《新警界双雄》),我们也仍能看到一些如《胭脂泪》这种可以碾压包括日韩这种传统认知中影业大国的优秀影片出现(英国电影学院奖,我记得中国获奖三次,日本获奖两次,印度获奖应该是五次,韩国没有……)。
只能说中国人民对印度的影片关注的太少,少到可以用“穆斯林和酒”这样的影片判断对方的优秀。
下附二十五部曾被《印度日报》评为不可不看的优秀影片,循着时间去看,不难发现我所说的这些问题,而在中国,这种发展上的断档从抗战以前我们却出现了至少三四次之多,这是非战之罪。
Black.2005
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 (2001)
Satya (1998)
Dilwale Dulhania Le Jayenge (1995)
Qayamat Se Qayamat Tak (1988)
Mr. India (1987)
Jaane Bhi Do Yaaro (1983)
Arth (1982)
Deewaar (1975)
Sholay (1975)
Bobby (1973)
Scorching Winds (1974)
Pakeezah (1972)
Anand (1971)
Padosan (1968)
Teesri Manzil (1966)
Guide (1965)
Sahib Bibi Aur Ghulam (1962)
Mughal-E-Azam (1960)
Pyaasa (1957)
Mother India (1957)
Do Ankhen Barah Haath (1957)
Devdas (1955)
Do Bigha Zamin (1953)
Awaara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