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诺防线,马奇诺防线现在还存在吗

2023-02-28 19:40:03 128阅读

马其诺防线,马奇诺防线现在还存在吗?

马奇诺防线还在,马奇诺防线是指法国在1928年-1940年间,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1940年5月德军袭击马奇诺防线背部,使其失去作用。

什么是马奇诺防线深度?

马奇诺防线构造异常复杂,超过了法国之前修建过的任何一个要塞。在马奇诺防线的建造中,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提高工程质量,成了当时摆在法国军方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马其诺防线,马奇诺防线现在还存在吗

在马奇诺防线上的众多要塞工事中,加强防御工事无疑是建造工时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一个。除了挖掘大量土方,之后扩大地下设施和分段区域,以及制造大量混凝土和石材,这些都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在某些要塞的建造过程中,地下坑道层的深度难以达到预定的20米-30米深度,这样一来,就只能把重型挖掘机械请出山来,将整个区域挖一遍了。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地下坑道则要通过人力,用各种铁锹、掀镐和其他一些钻孔设备,或者一些小型机械,一点一点挖掘完成。而在坑道挖掘完毕后,下面就是装潢工作了。墙壁上、顶上的砖头都得贴上,而混凝土的浇筑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法国人把马奇诺防线一直从法国东北部修到比利时边界的英吉利海峡会发生什么?

那么二战的历史必然会改写,问题很简单,二战时德国攻占法国时,走的是法比边界的阿登地区,从而绕过了马奇诺防线。而如果真的将马奇诺防线修到英吉利海峡,那么德国人必定不可能继续延续原来的战争方案,从而制定更加合适的攻击路线了。

法国人为何会修筑马奇诺防线?

一战后的法国人,为了防备德国人的进攻,沿着法德边界构筑了一条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奇迹的防线。因为是当时的国防部长马奇诺主持修建,所以包括后来他的继任者法拉第在内修的防线,统一称之为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的构建其实深受一战的影响。这条390公里的防线将法国牢牢的保护了起来,即使不会是固若金汤,至少能阻滞德国人进攻两到三周的时间。

马奇诺防线的作用有没有发挥出来?

在二战结束后,很多人都用马奇诺防线被当作花费高昂却完全无用的代名词。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马奇诺防线虽然身后是一战的身影,但是其面对二战的情况,依旧可以达成其阻滞敌人的目标的。原因就是马奇诺防线真的很坚固,坚固到二战时很多武器在它面前都是挠痒痒般的存在。当然,疯狂的德国人造的克虏伯大炮不包括在内。

要知道,德国人攻击法国并没有走马奇诺防线,而是绕到比利时的阿登地区。阿登地区没有修建马奇诺防线的原因,是因为法国人认为这里沼泽满地,河流密布,完全不利于大军团和装甲部队的机动。从而低估了德国人的实力。

但是从其可以让德国人绕道这一作用上看,马奇诺防线确实堪称坚固。

二战的结果会改写吗?

答案是不会。因为即使马奇诺防线修到了英吉利海峡,仅仅意味着正面的安全,德国人依旧可以迂回到法国后侧,给予法国人致命一击。而以法国人的尿性,面对发明了闪击战的德国装甲洪流,根本来不及做更多的抵抗,依旧会走上失败的道路。

在德国人已经更新自己的作战思想时,法国人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老路子,自然不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所以,一条死的防线,是无法防御住德国人进攻的,更加没有办法影响二战的最终结果。

法国知道德军能够绕开马奇诺防线吗?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范德国的入侵而在其东北地区的法德边境修筑的防御工事系统。在一战期间,法国军方非常推崇大规模进攻战,结果在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损失惨重。从此法军逐渐摒弃了进攻战法,转而青睐于另一套极端战法理念,即完全防御。马奇诺防线正是在完全防御战争思想的下,所产生的具体产物。

法国知道德军能够绕开马奇诺防线,为何不延伸布防到比利时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在一系列线性区域部署大量野战炮兵、加固要塞堡垒等手段,组建一个强大的防御火力网。这实际上是吸取了一战中频繁出现的阵地战、战壕战的经验和教训,但却忽略了野战环境下军队的机动作战能力。毕竟20年过去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军事武器领域的运用,战争的形态注定会发生巨大变化。另外在具体操作中,法国也遭到了难题,比利时不愿意配合法国修筑马奇诺防线。

要知道,法国旁边的比利时也是德军进入法国的路线之一,所以法国需要抵御德军的防线其实非常长,只有法国和比利时联合起来才能建立一条完整的防线。但是比利时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作为曾经尼德兰的一部分,比利时位于欧洲底地区域,曾被多个王朝和国家所统治,因此国内存在三个不同的族群。北部靠近荷兰的弗拉芒地区,官方语言是弗拉芒语(可认作是荷兰语的一种方言);南部挨着法国的瓦隆地区,通用瓦隆语(与法语差别极小);还有一小块从德国获得的领土,民众说德语。

法国知道德军能够绕开马奇诺防线,为何不延伸布防到比利时

内部国情的复杂不仅促使比利时国内存在一股强大的反法势力(即弗拉芒地区和德语区),同时多股势力相互掣肘很容易形成卡特尔化效应,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外交善变。一战结束时,比利时还跟在法国后面寻求对德利益,但当希特勒重整军备以后,比利时立马宣布自己永久中立,想在德法之间左右逢源。比利时的不配合并未阻碍法国修筑马奇诺防线的决心,20世纪30年代贝当将军曾率大批军事专家实地考察法比边境的阿登山区,最终认定阿登山脉不可逾越。如此以来,也就没有一定的必要坚持将比利时纳入防御体系内了。

法国知道德军能够绕开马奇诺防线,为何不延伸布防到比利时

当战争爆发以后,法国曾提出入境比利时帮助它加强要塞防御的想法,但比利时为避免德国对自己一战行为的报复,拒绝了法国,继续保持中立姿态。最终德国进攻荷兰和比利时,并成功穿越阿登山区,击溃了法军。就这样,法国为德军精心准备的修罗磨盘成了绣花枕头一般的摆设。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以后,沿着“施里芬计划”的路线持续进发,最终占领了法国和比利时全境,让这两个国家吞下了各自愚蠢的苦果。

来自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有魔气历史”原文

关宁锦防线到底有没有拖垮明朝?

把关宁锦防线说成马奇诺防线似乎有些道理。二战时期,德国突破马奇诺防线,法国就投降了。而满清一突破关宁锦防线,就开始入主中原了。所以,关宁锦防线的得失,对明朝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坚守。

关宁锦防线和马奇诺防线一样,守护着国家的要害。关外到关内的要道是辽西走廊。这条通道,依山傍海,宽度狭窄。只有控制了它,满清入关才能立足。

当年在辽东战场上,明军屡战屡败,势力步步后退。这时,由孙承宗和袁崇焕为首的一批人,根据明军火器先进,野战能力差的特点,采取了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关外修筑城堡,连成防线,守护辽西走廊,抵御满清侵袭。

这个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战中,满清也吃了大亏。在宁远之战中,一生没有败绩的努尔哈赤败在袁崇焕的新筑之城,红衣大炮之下,最后郁郁而终。

皇太极在继位后,两次进攻关宁锦防线未克,造成巨大伤亡。史称满洲到处都听到哭声。满清几次绕道入关,到最后都因为关宁锦防线在后面威胁自己的交通线以及后方基地,不得不退出关外。

皇太极经过深思熟虑,将主要目标放在突破关宁锦防线上,决意先打通辽西走廊。他对锦州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依靠韧劲,终于取得了效果。松锦之战,满清消灭了明朝调集的九边明军主力,控制了辽西走廊,就只剩下山海关这最后一道门槛了。

紧接着,吴三桂降清,给满清打开了最后一道门槛。满清得以入关,入主中原。

从历史可以看出,关宁锦防线的得失,对明朝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它关系到明朝的存亡,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也必须坚守。

当然,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对明朝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但在那个情况下,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本来,孙承宗袁崇焕的本意是训练野战部队,凭借堡垒,步步为营,采取以守为攻的方针。后来的;松锦之战就差点成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立足够的野战部队一直不能如愿。关宁锦防线就成了纯防御体系,当满清采取围困蚕食方针时,就束手待毙了。

但即便如此,这也需要长年累月的时间。因此,只要关宁锦防线一天不失,中原就少让满清统治一天。

明朝不是被关宁锦防线拖垮的,而是被他的战略政策拖垮的。明朝同时遭受满清和义军的攻袭,处于两面作战的境地。主力对付满清,义军风起,对付义军,满清肆虐。明朝被搞得焦头烂额。

本想和趁满清困难时机,与满清议和。可消息走漏 ,舆论大哗。崇祯被迫杀议和者以谢天下。明朝就这样被耗死在历史的十字架上。

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最终国门没守住,社稷江山也丟了,那些高喊口号的大臣,先降李自成,后降满清,成了满清的忠臣走狗。

关宁锦防线不是压断明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明朝命的是它采取的战略政策。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