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怎么死的,陈胜吴广在谁的领导下
陈胜吴广怎么死的,陈胜吴广在谁的领导下?
陈胜吴广不是在别人的领导下,而是他们被逼无奈自发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战争是在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为首领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秦王朝苛政暴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率被征发的900戍兵赴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守边境,因遇雨,怕误期被斩,就在蕲县大泽乡(今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陈胜被推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官职名)。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在陈县(今中国中部河南省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张大楚国之意,也有一说为定国号为张楚),陈胜称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陈胜吴广起什么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陈胜吴广起的是秦朝暴政的义。
秦始皇为抵抗匈奴,派人修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
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夫,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开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铜熔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匠在大坟里挖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灌上了水银。然后把秦始皇葬在那里。安葬完了,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还叫工匠在墓穴里装了杀人的设备,最后竟残酷地把所有造坟的工匠全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出来。大坟没完工,二世和赵高又继续建造阿房宫。
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且不概幼儿和妇女。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的经过简单概括?
陈胜、吴广本是“佣耕于垄亩”的农民。秦二世元年,他们与900多农民一道,被征发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时,因连日暴雨,无法赶路,误了期限,按律当斩。陈胜、吴广被逼起义。
他们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陈胜、吴广虽在起义不久即先后牺牲,但秦朝的灭亡和他们首倡起义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
有史册记载以来,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早、最具深远影响的“底层群体式反抗”——其后被现代和当代界定为“农民起义”行为的,非“大泽乡起义”莫属!
秦末“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
从命名规则来看,前者直指举义地,而后者强调举事者。
所以,仅仅从冠名权分析,陈、吴并列,足以说明后世史家们大都认可、乃至肯定了吴广其人,以及他在秦末反秦起义中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性贡献。
大家知道,“揭杆而起"成语创造之时,似乎象一场春雨之后的春笋一般,各地响应者云集。
随着如火如荼的反秦高潮的到来,按照剧情,“张楚”政权的建立虽然略显匆忙,但也是势所必然。
于是乎,陈胜在“三老和众豪杰纷纷推举”下,顺应了“天命”——建立了国号为“张楚”的新政权。
亦即完成了或宿命般或阴谋式的、由共同去戍边之人“购买”的、来自“江中”鱼腹中的“陈胜王”之谶!
而对促成起义,从谋划、奔走、操盘乃至情愿上演苦肉计的吴广,“建国”之初,就被陈胜封为了“假王”。
“假”者,代理也。
也就是说,从起义之初,吴广领“都尉”(当时的陈胜自称将军),到率众攻占陈县,再到拥立陈胜为王并共同建立政权。短短的几个月,吴广的职务已经变成了“代理张楚王”。
这么看来,吴广“似乎”虽然没有“自立”为王(即题主所指的称王),但是却被陈胜“封王”了。
上述结论,似乎也不完全对。
因为,当时陈胜与吴广所建立的新政权(张楚),完全承继照搬了原楚国的行政设置套路。
按此套路,“编制”上,就没有其他的“王”。
事实上,陈胜最初也并未对任何人“封王”。只给搭档吴广给予了较充分的授权。
秦末之际,自然,更没有以后大家所熟知的什么“九千岁”、“一字并肩王”之说。
加之,张楚新政权新张,根基不稳。尽管打的复楚旗帜,仅仅从所立国号就明示着不会让原来的楚王后裔来理国治政。
虽然,有各地响应者的“拥立”,陈胜被视为“共主”,甚至司马迁的《史记》以“世家”记其事,承认其天下之主的地位。
但群雄逐鹿,各怀鬼胎,陈胜王并不能统一号令。
而且,张楚人才匮乏。建立之初,其最高行政长官——“令尹”一职,确实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时空缺。
所以,吴广的“假王”一职,应该可比肩诸如近代太平天国运动建国时杨秀清的“东王”或者天京之变后的翼王石达开。
铁定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位置。
不管怎样,吴广之地位,总强过其部属居功所讨要的(比如“赵王”等)、以势力划分属地而“王之”之类的。
虽如此,但代理之王毕竟不是真正的“王”!因为,没有封地。
大约这才是题主所关心的问题所在了吧:
陈胜称王了,与之并称的吴广怎么不称王呢?
这其实涉及到“王”之定义和“称王”的途径了。
关于“王”字,《说文》等“小学”告诉我们:
王,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是指天子、君主。夏商周时代,是对帝王的称呼。
春秋时,强大的南方诸侯之一楚国带头称王,与周王分庭抗礼,理由是:“吾,蛮夷也”!
几经周折,荆楚之主称王成功。
这,引得其它几个自以为比楚国更“够格”的诸侯心痒痒的。随后,乘周室衰落,纷纷效仿。
发展到战国时,各诸侯国主都称王了。
但那个时候,诸侯王的共主依然是“周王”,尽管他衰落式微到不得不放下架子、仰人鼻息。
而自从秦王赢政扫六合一统天下,并自拟功可盖天、德可及民,创造性地把上古的“皇”与“帝”集合为一个新名词开始,秦之后的各朝各代,依样画葫芦,无论是公认的天下之主,还是自认的天下之主,均“称帝”。
按说,揭杆而起、迅成燎原之势的陈胜吴广起义,就发生在秦朝末年。
而且,“皇帝”这个新职位也已历二人。特别是秦二世,统治时虽然风光无限但却暗流涌动。
“反暴秦”,既然挑明了要建立欲与秦朝皇帝分庭抗礼的新政权,直接沿用皇帝称号似乎更顺理成章。
但“张楚”新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天下“义军”共主,却没有称帝而是以“王”名之。
何故也?
原来,这是推翻“暴秦”统治、恢复秦之前秩序的应有之义,也是重建、维护和保持各个地域文化的明智之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意在建立“没有”文化差别的融合之举:
包括但不限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及文同书、车同轨……
这种“没有”,是用强权在消灭原有之异而强求新有之同的路径上,跳跃式推进的。
自然而然,会遭遇到“惯性”的强有力反弹。
一方面,秦朝于统一后的继续扩张,势必对国力的持续消牦巨大;另一方面,未对各诸侯王族实行赶尽杀绝政策,势必有遭反噬之患。
两者叠加,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似乎不在少数。
逐渐演化为“以暴制暴”,以武装起义来“恢复”原有“秩序”,似乎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也成为领头者号召或胁迫各地民众参与的“杀手锏”。
所以,陈胜吴广起义,作为故楚之民,在“张楚”旗帜下,虽揭杆响应者甚众,但复古之举不异。
其后的项羽、刘邦等,即是杰出的代表。
所谓“楚虽三户,灭秦必楚。”
各起义军不管用什么名号、打什么旗帜,以“楚”之号召力最强!
而只要以反秦和恢复秦之前的制度为名(即“师古”)的,“王之”便是唯一选项。
最有“理想”的,乃是成为各王之首,“霸(伯)王”是也。
陈胜王如此,“楚怀王”如此。即使以胜利者姿态取代“楚怀王”熊心(伐秦功成后被尊为义帝,非自己称帝),而裂土分茅、以伯诸王(自封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亦如此。
只有郁郁不得志、欲成关中王而不得、阴忍之后又公开叫板霸王的汉王,才窜掇起一个为“义帝”复仇之名,以便于为上演楚汉争霸好戏寻找“名正言顺”之借口。
随着楚汉争霸结果逐渐凸现,汉王的心思逐渐活络起来了。曾经的、自欣欣然服徭役之时始,就无限艳羡始皇帝——“大丈夫当如是”的念头,占据了刘邦的全部。
当时机成熟时,他便不顾“复楚大义”而登基称帝了。
由此成为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
其实,刘邦这个皇帝,与秦朝的始皇帝和秦二世是有区别的!
这一点,在秦末风雨飘摇的时刻,秦王子婴都看得很清楚。他自执掌秦朝时就已经审时度势,没有继续沿用帝号。
刘邦自然无法完全实行中央集权,而是不得不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选择妥协。
于是乎,一种被后世称之为“郡国制”的新的治理体系,横空出世。只因“天下苦秦久矣”。
我们可以揣测,作为大汉天子、首任皇帝,刘邦应该是有些失落的:
终其一生,也没有完全削除异姓王!
公侯伯子男五爵,在秦末跃马逐鹿、风云际会之时,确实考究无数上位者的应用艺术。
其手段如何,历史已经书写。
陈胜、熊心、项梁、项羽……似乎都没有拿到高分。
遇到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造反秦朝能赢吗?
在我看来,即便是秦始皇还活着,秦朝还是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历来就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我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更倾向于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秦朝灭亡的大势是并不会因为秦始皇的死活而发生改变。
△秦始皇
那么秦朝灭亡的大势是怎那样形成的?
当乱世终结天下初定之时,王朝的统治者应该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汉朝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可秦始皇偏偏不这么做。
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并没有停下征服世界的脚步,先是抽调60万大军南征百越,虽然征服了百越,但也搭进去了30万将士的性命。南方摆平后,秦始皇又调集30万大军北伐匈奴,将匈奴赶到阴山之北后,秦始皇又征调数十万劳动力在北方修建长城,以至于闹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长城遗址
除了对外征伐不断,秦始皇还抽调大量劳工开直道、修灵渠、建阿房宫、筑骊山秦皇陵,这些超大型工程和南北两条战线几乎同时进行,全国服兵役和劳役的壮劳力一度超过200万人,占到了国内成年男性人口的1/3。
男人都被秦始皇拉去打仗和修长城去了,农田里的庄稼没人耕种,干活的农具没有人打造,市场上的盐布再也没有人贩卖,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除了滥用民力,以法家治国的秦朝,律法还极为严苛,堪称变态。在战国时期,严苛德律法可以将整个国家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可现在的秦朝早已不是当年的秦国,秦朝的子民并不只有关中的老秦人还有亡国的赵国人、楚国人、齐国人,六国的遗民并不适应严苛的秦律。
况且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已不再是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而是社会发展,秦始皇却依然按照老办法处理新问题,就好比在和平时期实行军事管制,自然会出问题。
例如秦律中的延期问题,按秦律,征调的士兵和劳役逾期未至,全部处死。你能想象,就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杀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吗?因为延期者死的律法,陈胜吴广不得已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泗水亭长刘邦同样如此。
滥用民力和严酷的律法构成了秦朝的暴政,进而引发了秦末大起义。这不是胡亥又或是赵高的锅,也不是秦始皇预料的到的,毕竟秦始皇当年就是靠着这套体系才横扫六国的,自然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陈胜吴广起义后,仅仅几个月的时期,苦秦久矣的百姓和伺机而动的六国旧贵族纷纷起事反秦,函谷关以东大半个江山近乎全部脱离了秦朝的控制,齐楚燕齐赵魏韩六国纷纷重建,秦朝可以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也可以看出秦朝时多么的不得人心。
那么如果秦始皇还活着,还能再来一次横扫六合吗?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秦始皇是君王,当初横扫天下并不是因为秦始皇本人战略部署多么高明,更不是他自己带兵大战多么厉害,秦灭六国是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后就已经定下的大势。贾谊的《过秦论》中这么一句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说的是秦始皇接过历代秦王的接力棒,这才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而在具体的战争中,靠的是王翦、王贲等将领的能征善战,秦始皇需要做的,就是给与他们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那么面对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是如何做的呢?
陈胜称王后,派周文攻打关中,周文沿途吸收反秦义军,到函谷关时已经有了几十万的部队,轻松攻破函谷关一直打到关中的戏地。胡亥虽然因为贪玩怠政,等起义军打到关中的时候才知道关东已反的消息,可面对不足百里的数十万大军,胡亥果断任命章邯为将,带着骊山20万囚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败了周文。
△函谷关、戏地、咸阳
保住关中后,胡亥一方面让章邯继续在关东平叛,另一方面征调关中老秦人,重新组建当初横扫天下的秦军,又派驻守北方的王离,带着20万长城兵团南下。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胡亥并不是个蠢蛋,也是懂些军事的。
章邯带着20万囚犯击败了周文后,又在荥阳击败吴广,在陈县击败陈胜,陈胜起义不过六个月就被章邯平定。后来,章邯在临济击败齐魏联军,杀齐王、魏王,一直打到齐国境内的东阿,才被反秦联军击败。章邯兵败后,胡亥立马送来准备好的20万老秦军。获得补充的章邯在定陶大败反秦联军,项梁战死。定陶之战后,章邯率军北上,配合王离的20万长城军围攻赵国,将赵军围困在巨鹿。
△章邯
只要消灭了巨鹿的赵军,那么平定秦末大起义便指日可待,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狠人,那就是项羽。定陶之战后,反秦联军虽然又组织起了几十万部队,但实在是被章邯打怕了,章邯围攻巨鹿的时候,反秦联军空有几十万兵力却不敢出战。这个时候,项羽带着自家五万楚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举击溃了王离的20万长城军,极大的鼓舞了联军的士气,作壁上观的各国联军纷纷冲进战场,配合项羽歼灭了王离的20万长城军,又将章邯的20万秦军包了圆。
公元前207年10月,突围无望又等不到援军的章邯只好投降了,然后这个20万当年打天下的老秦人就被项羽坑杀了。
巨鹿之战后,秦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军平叛,刘邦劝降了武关的秦军后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子婴献玺,秦朝灭亡
从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到公元前207年10月秦朝灭亡,只过了两年的时间。而在巨鹿之战之前,秦朝平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灭亡了复国的魏国,斩杀了起义军领袖项梁,眼看着就要平定叛乱,可巨鹿一战后,秦朝土崩瓦解,仅仅挺了10个月就走向灭亡。
秦始皇当年灭楚国,头一年因为战事不利,搭进去20万秦军,过了一年才缓过劲来,顷全国之力调集60万大军,这才在第二年灭了楚国。可巨鹿一战,一下子就损失了40万大军,而且是最为精锐的长城军团和关中卫戍军团,刘邦又在南边威胁关中,秦朝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再组织大军,也就亡国了。
如果当时秦始皇还活着,或许不会存在赵高乱政,或许岭南的赵佗也不会闭关自保,甚至刘邦项羽和六国贵族可能也会害怕秦始皇的威望而不敢反秦,但依然改变不了秦亡的命运。也有很多人说,胡亥和赵高害死了蒙恬,蒙恬要是在的话,秦朝就不会败,可章邯就是庸人,是孬种吗?这还是同一个问题,很多人将王朝的兴替归结于某个人的能力,并没有意识去深入分析那个时代,那个王朝的内部矛盾。秦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将领平庸,也不是因为秦军太弱,其根源在于秦的暴政,而这暴政恰好就是秦始皇本人定下的。
陈胜吴广不起义,自然会另一个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不敢反秦,自然会有另一个刘邦项羽反秦,两年灭不了秦朝,五年呢?十年呢?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到,“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秦朝之所以这么快就灭亡,其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始皇不仅不能扭转秦二世而亡的命运,还要为此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