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奇高,三曹诗歌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的

2023-02-28 08:44:04 99阅读

骨气奇高,三曹诗歌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的?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骨气奇高,三曹诗歌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后来封为陈王,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曹植确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诗人,现存诗约九十多首,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慷慨悲壮的情怀,爽朗劲健的形象,凝炼秀美的语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了“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的独特风格。他的散文和赋也写得很好,其中《洛神赋》尤为著名。

建安文坛领军人物?

曹植

在建安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为代表的耀若星辰的人物中,有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集大成者,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岁能诵、倾尔能赋、七步成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被钟嵘推为“建安之杰”,他就是引领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三曹”中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

三国文学以什么为重镇?

三国文学以曹魏为重镇,曹魏文学因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出现在建安与正始时段。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作家各呈才藻。

对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感谢邀请🙏🙏

七步诗

三国·魏 ·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百年来,曹植所受赞誉颇多。其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诗歌创作意义,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说起曹植,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会是《七步诗》,会是那句“相煎何太急”的凄婉,会是兄弟相残的悲痛。其实曹植的才华远远不是一首即兴而作的《七步诗》所能承载的,七步之内写就千古名篇,反应出的也仅仅是曹植才思敏捷的一面。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邺下和黄初———太和时期,这两个时期诗风虽截然不同,但“词采华茂”则是相同的,其诗歌既保持了乐府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又改变了汉乐府古朴明朗的语言风格,开始讲究词藻的华美,如《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顾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辞藻十分华丽。

另外,他的诗又工于起调、结句。起句给人以强烈印象,往往撼动读者心弦。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其一),“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泰山梁甫行》)等等,这些起句均气势非凡,奠定全诗磅礴基调。

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还在于他将儒家的文学传统和庄骚的文学精神融合到五言诗的创作之中,用他自己所理解和把握的文学传统对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进行不断的革新。

曹植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弘道济世的人生观,他的情感世界里,呈现出一种自负、期盼、积极干世的情感心绪,时时体现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其五)的高度自觉性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着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和进取精神。基于这样的理想及信念,曹植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艺术形象来寄寓这种理想,他将儒家的人生境界通过艺术形象作了多侧面、具象化的诗意展示,完成了自我形象的构建与深化,因而,他诗文中便有了猛气四溢的“壮士”、视死如归的“游侠儿”等,他们均有着要奋力于当世的内在精神特质。

此外,曹植诗文中对“美女”的描写,亦正是这种儒家式完美人生境界的体现,这种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流光溢彩的外在形式,更在于有饱满丰厚的内在特质,于是,他把人生追求、人生理想附着在他笔下所描写的美女身上,突出外“妖”内“娴”的不俗形象,如《美女篇》、《薤露篇》等。

儒家的文学传统使曹植的作品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体现出文人心灵的自觉与丰富。与此同时,由于后期生命的异常苦闷,现实的严酷,人格理想由无法实现而向相反方面转化,为此他不由自主地乞求于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人生观,表现出解脱痛苦的强烈愿望。

钱穆先生曾说:“故纯文学作品之产生,论其渊源,实当导始于道家。”此论是否妥当,另当别论,但钱先生显然是从抒写性灵,歌唱情感方面看待文学作品之产生的,文人化的作品自然亦应包含这方面的内容。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于启发艺术家自由、顿悟的心灵,产生幻想浪漫的艺术境界。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这一条应该算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学贡献。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建安时期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因此在诗歌声韵和形式上,曹氏父子都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诗文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风格,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曹植更是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五言诗的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确立了五言诗在后世的主流地位。

千古名篇,万世景仰:曹植诗文辞赋、乐府、书法、画论俱佳,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达了郁郁不得志的激愤,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气度与精致并存。其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更成为千古名篇,文坛奇葩。

后世和曹操匹敌的文学家?

那便是曹操的儿子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