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和绅,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再世和绅,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九千岁并非浪得虚名,但崇祯占据着法统的制高点,两人过招,魏忠贤底气不足,崇祯步步为营,再加上阉党内部松散,崇祯焉能不胜?
在中国历史上,敢称九千岁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杨秀清,另一位就是明朝的太监魏忠贤。从这个千古称谓就可以看出,魏忠贤权倾一时的嚣张程度。
魏忠贤大字不识几个,智力也无超群之处,他之所以能弄权,有两点原因:
其一,他私通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妈客氏,而朱由校又十分顺从客氏,因而魏忠贤通过客氏获得了朱由校的信任。当时的客氏还有一桩风流冤案,魏忠贤和魏朝都想和她配成对食,俩太监为此争风吃醋,为了解决这个纷争,当了皇帝的朱由校还亲自为她平息这场纷争,二选一,依客氏的意愿,选择了魏忠贤。由此可见,朱由校对乳母客氏的重视程度。
其二,他本身也是陪伴皇帝长大的内监,魏忠贤原是伺候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后来王才人去世,父亲朱常洛因自身难保,也无暇顾及朱由校,于是,朱由校的衣食起居就落到了魏忠贤和客氏手上。魏忠贤进宫时已成过家也当过爹,对照顾朱由校很在行,当时也没想着朱由校会当皇帝,因此,他对朱由校的付出也是真诚的。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魏忠贤在朱由校登基之后,才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与显赫的地位。《明史》说,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廷有王体乾、李朝钦、王朝辅等三十余人“左右拥护”;外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其中的“虎”、“彪”、“狗”,都是魏忠贤的义子。
可以说,在内廷布满了魏忠贤的眼钱,在外廷,阉党们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比如崔呈秀,占据着兵部尚书的位置,把控着军权。由此可见,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名逼其实。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天启皇帝的英年早逝,给魏忠贤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崇祯皇帝即位后,他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剪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魏忠贤一直作为他的对立面存在,甚至在天启皇帝面前控告过他谋反,不除阉党安能坐稳这九龙椅?
但是要想拿下魏忠贤,心急也吃不了热豆腐,阉党势力盘根错节,既不可打草惊蛇,也不能无动于衷,于是,朱由检首先采取的是安抚政策,四步走完成了对阉党的铲除。
第一步:瞒天过海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崇祯上台后,并未对阉党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即使清理也未必见效。而是实施了一系列的安抚政策,以麻痹阉党的神经,让其误以为他崇祯与天启另无二样。
崇祯继位后,王体乾、魏忠贤这两位宦官依旧大权在握,崇祯还不断地向他们询问前朝政事安排。一切都太安静了,魏忠贤心里反而没底了。
为了试探崇祯的真实意图,他开始主动出击。他先向皇帝提出要辞去东厂提督一职,崇祯不仅没答应,反倒还安慰了他一一番。随后又让王体乾也去辞职,崇祯照样也是一番安慰。
再之后,魏忠贤又上疏要求各地停建自己的生祠。何谓生祠,替活人盖祠堂就叫生祠,历史上盖生祠最多的是魏忠贤,一年时间就能盖四十多处,而且每修建一处花费少则几万两,多则数十万两,除了花钱,还要占地,因此毁坏了两千多间民房,导致平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种现象不用说在崇祯眼里,就在我们现在看来,也令人震惊。
所以,对于这一项要求,崇祯准了,准的原因也是为了让魏忠贤吃一颗定心丸,因为这样大肆建生祠并不合规矩。
为了彻底打消魏忠贤的疑虑,崇祯还对阉党成员大加封赏。一般来说,新帝即位除了大赦天下,还会提拔一批官员。魏忠贤借此机会,把自己的侄儿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官,把自己的一个兄弟提拔为锦衣卫的千户,崇祯也都允了。
经过崇祯的连环表演,魏忠贤的疑虑虽然没完全打消,但心里已算是安定了。他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崇祯不喜欢自己,但也不是很讨厌自己。作为当朝的新皇帝,有自己想法也正常,只要他不大犯错,至少崇祯不会找自己麻烦。
第二步:欲盖弥彰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也住在宫中,他见魏忠贤如此行事,自己也上去凑热闹,也想从崇祯身上占卜一下自己的前程。
于是,她也照葫芦画瓢,请求皇帝让她出宫,结果她一提出,崇祯立马允了,客氏肠子都悔青了,皇帝赶你走,也不能懒着不走,于是,只好收拾东西搬出宫去了。
崇祯对客氏自然没有好感,为何不做安抚?其用意在于,客氏走了,再好不过,敌人少一个就是一个,正好集中精力对付魏忠贤。
崇祯对客氏的处理让一些大臣还是看到了风向标的转变,有对阉党作风不满的臣子开始给皇帝上疏,直接弹劾阉党的四名亲信骨干。这名胆大包天的大臣就是右副都督御史杨所修,他建议将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李养德、太仆寺少卿陈殷和延绥巡抚朱童蒙革职,理由是:四位大臣没有严格遵守丁忧制度。
丁忧制度就是在职朝廷官员,在父母过世后要辞职回乡为父母守孝,按照明朝守孝制度,至少要守三年。以上四位大臣在父母过世后都没有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符合孝道。
杨所修也是一名阉党,但为何要内讧呢?原来此人在阉党只是一名不入流的小角色,崇祯登基后,他觉得机会来了,趁早选边站,对自己发展有好处,搞不好就会咸鱼翻身。
但崇祯对杨所修的批复却更让阉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崇祯痛斥杨所修率性轻诋,随便乱骂人。但杨的上疏还是让四位大臣提高了警惕,崔呈秀等四人一合计,要不咱还是走吧,于是四人向皇帝提出要回家守孝。但崇祯只准了陈殷一人,其他三人没有批准。
之后都察院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也上疏弹劾阉党骨干分子崔呈秀,说起来杨维垣这么做的目的与杨所修一样,同是阉党一派,长期得不到重用,此时也是奔着早站队早得利的目的去的。
崇祯对杨维垣的上疏没有理会,接着杨又来了二进宫,之后崇祯受理了,并做出批示,勒令崔呈秀回家。
崇祯的这一举动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他的确是要整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左右摇摆的大臣们终于摸准了皇帝的旨意,随之而来弹劾阉党的奏疏如雪片似的飞入乾清宫,而且矛头直指魏忠贤。
崇祯帝终于利剑出鞘。
第三步:利剑行动崔呈秀作为魏忠贤的左膀右臂,他被免除职务,归籍守制,等于阉党的根基已经缺掉了一个脚 ,开始动摇了,崔呈秀的革职成为阉党集团瓦解的转折点。
早在崇祯帝封赏阉党的时候,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势力。他将徐应元提拔做了内廷主管,尽管徐应元与魏忠贤也有勾结,后来徐应元也是因为魏忠贤被贬黜。但崇祯身边真没什么人可以用,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能谋划到这一步,实属不易。
他亲自参观了太临部队组织的表演大会,表演结束后,他让兵部通知太监们去领赏,并乘机下旨让这些武装太监不用再回宫。这样一来,就砍掉了魏忠贤辛苦组建的对皇宫有巨大威胁的太监部队。没有了武装力量的支撑,魏忠贤对皇宫的控制就大打折扣。
至此,我们也看到,崇祯利用的就是自己的法统地位,致使阉党内部产生矛盾,最后让其自掘坟墓,从而赢得多数人的支持。
崇祯于天启七年八月即位,至十月二十二,朝廷大臣开始大规模揭发魏忠贤的罪状。工部主事陆澄源列出了魏忠贤的四大罪状: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
其主要意思就是说,魏忠贤得到的恩宠太高,甚至超过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且宫内外各个部门都有其亲信,办事衙门也有他所谓的干儿子操纵。天启皇帝经常把功劳归功于厂臣,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
魏忠贤权势很大,大到大臣们写奏章都不敢写他的名字,这完全违背了君前臣民的礼仪制度。全朝上下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过盛,个人生祠建的到处都是,将魏忠贤这样的奸臣标榜为孔子一类的圣人,实在是可笑至极。
正是由于魏忠贤的存在,才让崔呈秀这样的人在朝廷为非作歹,崔呈秀一旦被处理,其矛头必然指向魏忠贤。
此事一出,魏忠贤手下的一批阉党,要求辞职的人不在少数。崇祯也不再拦着,要走直接同意,不过对于在宫中作恶多端的太监,即使不想走,也被直接罢免了。
那么多人在崇祯那里告状,魏忠贤终于坐不住了。他只好使出苦肉计,跑去崇祯面前哭诉,崇祯不为所动。直到海盐县贡生钱嘉生上了一份奏疏,有理有据地列出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导致魏忠贤再也不敢呆在天子脚 下了。
他主动向崇祯提出引疾辞爵,请求皇帝批准。由于崇祯还没想好如何逮捕魏忠贤,毕竟阉党势力交错,牵一发便动全身,于是,崇祯便同意了魏忠贤的请辞。
魏忠贤以为他这一走,自己成了没有权力的糟老头,对新皇帝也再没有威胁,至少可以安稳的回家养老吧。但他想错了,虽然他的权力没有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阉党成员仍有不少人还在其位。
魏忠贤前脚刚走,崇祯后脚便下旨让他去安徽凤阳守陵。十一月,崇祯公开宣布了魏忠贤的罪行,他很想杀了魏忠贤,但考虑到天启皇帝尸骨未寒,魏公公又是几朝太监,还是顾及到影响,才没有动手。
但崇祯不动手,不代表没有人动手,那些和魏忠贤撕破脸的大臣们怎肯放过他,不把魏忠贤弄死,他们是不会甘心的。
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忠贤最终被逼自尽。
第四步:铲除余党魏忠贤死后,阉党成员惶惶不可终日,崇祯将矛头对准了崔呈秀和客氏。崔呈秀收到风声后在家中自缢而亡,客氏则收押在宫内浣衣局进行了审讯,她承认了自己谋逆的罪名,最后被杖毙。
之后崇祯经过多番努力,,拟出了一份阉党名单,共计261人,罪行大小分了七等,这些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
由此可见,崇祯为肃清明朝阉党付出了诸多心血,整肃不良风气,刮骨疗毒是任何一个时代实现新政都需要的面临的坚决任务。同时,崇祯兵不血刃的扳倒阉党,也可见他的智慧所在,只是生不逢时,大明江山已是摇摇欲坠,凭他一己之力,明朝也难翻盘。
嘉庆就迫不及待要处死和珅?
乾隆刚驾崩,嘉庆就迫不及待要处死和珅 ,原因何在?
是为了政治上的考虑!其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和珅很得乾隆的赏识,成了权倾一时的重臣,门生故吏遍天下!乾隆在时可以压住,一但乾隆不在那和珅还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长此以往嘉庆帝还不成了傀儡皇帝?其二,“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帝登基必然要有自己的一套班子,而他手下的班子岂能容许他人分享政治果实!其三,“重振朝纲” 和珅在乾隆的爱护之下和他底下的那帮人,成了朝廷的蛀虫!如不清除长此以往国家必然要被“吃”空,导致灭亡!
嘉庆皇帝在登基后并没有马上就获得实权,当时的权利仍是掌握在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手里。后来乾隆终于在嘉庆四年驾崩,和珅便失去了靠山,就在正月初四,嘉庆皇帝便解除了和珅的好友福长安军机大臣的职位,还命令和珅同福长安一起为乾隆皇帝守灵,不让他们离开,借此切断和珅和福长安两人同外界的联系。随即便剥夺了和珅大学士、步军统领和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在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九,嘉庆皇帝便革除了和珅和福长安的职务,之后便将他们押入了刑部的监狱,随后便是查抄了和珅的家产,在严加审讯之后、十一号那天,便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最后因为考虑他曾是军机大臣,为了朝廷的体面,便让和珅自裁了。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年正月初四,嘉庆皇帝就免除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官职,夺取和珅的军权。正月十五嘉庆皇帝就像天下公布了和珅20条罪。正月十八,嘉庆下达最后的圣旨,赐给和珅白练一条,让和珅自尽,他的家眷既往不咎。和珅享年49岁。和珅在自尽之前,写了一首诗也就是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嘉庆皇帝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这也是嘉庆杀和珅的第一大理由,如果不杀那么嘉庆皇帝说过的话就会被天下人取笑。这也是嘉庆帝的妹妹固伦和孝公主和珅的老婆为和珅求情没有成功的原因。
还有就是和珅在乾隆时期做官的时候得罪的人太多了,这也是导致乾隆死后百官都弹劾他的原因,我们从电视机中就可以联想到百官弹劾和珅的情景,无非就是百官长跪不起,或者某位官员要撞死在大殿上这一类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象到刚上位的皇帝首先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人,而培养自己的人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嘉庆皇帝不可能都把老的官员得罪了,如果都得罪了天下他就无法治理了。这也是嘉庆要杀和珅的第二大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乾隆的孩子们都讨厌和珅,和珅也因当时的自大没有笼络过皇子的人心,这样就导致了乾隆的孩子们只是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所以皇子们对和珅的印象都非常的差,这也导致了皇子们不论是谁当上皇帝都要杀和珅的原因,无非也就是为了青史留名。
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于查抄和珅家的财产清单,史料上记载也各不相同,最夸张的说有20亿两,少的也说有2亿多两,相差甚远。
作为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巨贪,和珅一生搜刮无数,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解决了正在为国库空虚发愁的嘉庆燃眉之急。
清朝的皇帝为什么没有昏君?
其实历史上的皇帝,任何朝代,都跟清朝差不多。
因为清朝灭亡后,新的时代没有抹黑清朝,而现在满人学者太多了,他们占据话语权,又拍成电视,史学家、电视剧、小说、地摊文学的影响下,把康雍乾美化成千古一帝,愿他们再活五百年,以至于影响了绝大多数人的思想。
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每个朝代灭亡了,后面的朝代为他们写史书,后朝抹黑前朝,这是常规操作了,
而且,史书带有儒家学者强烈的个人喜好和感情色彩,对他们不喜欢的帝王、后妃、文臣、酷吏、宦官,力尽所能的污名化。
而喜欢用宦官、奸臣、酷吏的帝王,不是昏君是什么?
另一方面,普通人看历史,都是英雄史观,王朝建立了,就说帝王英明神武,王朝鼎盛了,就说帝王是圣主,王朝衰退了,就说是平庸之主,灭亡就说是昏君。
这种思想影响下,自然中后期昏君比较多了。
其实呢,国家刚刚建立,原来六千万人口生活的土地上,养活着剩下的两千多万人,百废待兴,旧的地主官僚阶级被打倒,新的地主阶级还没成长起来,任谁做皇帝,也能迅速的繁荣昌盛的吧?
而随着休养生息,人口迅速增长,国库财赋增加,国富民强,武力充沛,这不是盛世是什么?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承载能力饱和,人口增加的速度远大于生产力增长速度,多余人口没办法生存,就起来造反,而水灾、旱灾、蝗灾也没有办法扑灭,关键地主士大夫读书人像蛀虫一样壮大,国库空虚,没办法赈灾,外部游牧民族压不住了,内部老百姓造反,即使康乾再世,怕也无力回天,
有时候,王朝的走向有他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一个强势皇帝、圣明君主可以改变的,他们的贤明和昏庸,是历史趋势造就的,而非他们造就历史,他们也以后顺应历史。
所以看到的历史如出一辙,前期都是明君圣主,中期都是平庸的,后期都是昏庸无能的。
并不是清朝没有昏君,而是绝大多数朝代,都没有昏君,历史上的帝王,都跟清朝的差不太多,只是后人记载的历史有差别罢了,
如何理解和珅的绝笔诗「五十年来梦幻真?
有人说和珅的绝命诗暗藏了清朝灭亡的秘密和转世轮回的诅咒,这种说法已经流传了百年。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梳理和分析一下。
根据《清通鉴》记载,清仁宗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和珅自尽以后,人们在他的腰带里发现了一首亡命词——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第一句“五十年来梦幻真”,字面上说的是和珅自己的一生。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750年2月22日,逝世于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799年2月22日,终年48岁,如果算上虚岁,大概也就是49,四舍五入算五十。在诗词中讲究对仗工整,在这个七言绝句中,五十年来梦幻真刚好是七个字,而把五十换成四十八,四十九年来,一来超出了诗句的字数限制,二来显得小气,因为五十年,也是半个世纪了,所以是按照百年进制来算,显得恢弘大气。
梦幻真,一点也不假,因为和珅的一生确实像梦幻一样,从一个家道没落,出身微寒的孤儿,求学苦读,进宫效力,然后从普普通通的侍卫,抓住机会,得到乾隆垂青,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被擢升为身兼数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重臣。清代历史,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并非多数,这样的人生经历,也的确算得上是梦幻。
第二句“今朝撒手谢红尘”, 自然是要走了的意思,不过作为青春得志,权倾朝野,荣耀一身的和珅,的确有文采也有气度,在这里没有丝毫对死的惧怕,反而是表现出一种看破红尘的潇洒——撒手谢红尘,可以理解为老爷我走了,不陪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玩了的意思。
这前两句诗都非常直白,怪就怪在后面两句——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有人说“水泛含龙” 指的是夏后龙漦的典故,夏朝末年,夏桀求得了两条龙的龙嫠(唾液),小心锁在盒子里,世代相传,并要求人们不要打开。到了周朝,周厉王不信邪,偏偏要打开盒子,龙嫠流出化为玄鼋,进入了一个女童体内,女童怀孕产下一绝世美女,便是一笑倾城的褒姒。后来为了逗褒姒一笑,便有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朝灭亡。
那么根据这种解释,这句话很显然是和珅在死前咒骂嘉庆,意思是你小子不信邪偏要打开盒子,将来我转世后身一定要报复你。
和珅一辈子为乾隆敛财,守财,最后乾隆跌倒,嘉庆吃饱,嘉庆动和珅,就是动他苦苦守卫的宝箱。而所谓和珅的后身,是慈禧,她在位几十年,活生生把清朝的国库全部掏空。
而“水泛含龙” 也可以有黄河发大水的意思,也可以被解释为,在下一次黄河发大水的时候,我要转世来报仇。
1798年,也就是在和珅死前一年,河南黄河确实决堤,而35年后,也就是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慈禧降生。
而和珅和慈禧都好洋烟,加上诗句里的认取香烟的烟字,仿佛又给了人巧合的暗示。经过了各种谣传,这首诗就成了和珅死前对清王朝的诅咒了。
甚至有人传出和珅本来就是雍正朝年贵妃转世,本来就是女人,长得俊俏,到了乾隆朝深受乾隆喜爱,然后到了道光朝又转世为慈禧......反正传说是越来越令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
而仔细查阅历史,当时作为清朝的属国,朝鲜,也有史官记录了和珅被查抄处决的经过,自然也不会错过这首诗,在朝鲜版的记录中,如《朝鲜王朝实录》 ,《李朝实录》等,“水泛含龙” 有多重争议,当今学者们讨论得更多的就是这个“水泛含龙”。目前有两种理解,这 可能是一个误抄误传,可能原文是“睢汛合龙”,或者“水汛合龙”,被听错和写错,变成了“水泛含龙”。
1788年,也就是和珅逝世前一年,八月,黄河商丘睢县黄河决口,在官方报告中,决口地段是睢州河段,决口汛情是睢汛。黄河泛滥,民众遭灾是大事,作为朝廷中枢和皇帝本人,最关心的是汛口能否被堵住,而堵住汛口也被称为合龙。根据史料记载,从八月到来年初,朝廷都在为汛口合龙忙碌。
和珅作为一个极为聪明,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政治家,如果真的有预言和诅咒的能力,那么怎么会混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瓮中之鳖,坐以待毙的地步?如果真有鬼神相助,那么他至少可以预测到乾隆的皇子,早做准备,结果他做的任何准备都没用,老天爷仿佛在和他玩游戏,如果真的有鬼神相助,那么他看准时机跟乾隆一起走,后世评价也绝对是个完人。如果真的有鬼神相助,他早点卷铺盖卷逃到南洋当个商人,也可以保命,但这些他都没有算到,都没有做,到了牢里,还希望皇帝能网开一面,历史种种,哪里又能说他有通天地,连鬼神,未卜先知,预言未来的超能力呢?如果要说他真的通鬼神,那就是乾隆太爱他,想从另一个世界把他带走,知道这一点的他,也不应该在红尘里苦苦挣扎留恋。
那么回过头来看,放到现实政治当中,和珅身陷囫囵,最希望的还是嘉庆能放他一马,或者说即便是要死,也不想自己遗臭万年,还是像尽量多捞一个忠孝的名义。
所以,最后他这句话的意思很可能是,待到现在睢县这个黄河决口被合龙堵住的时候,嘉庆你在为此焚香祭祀的时候,能够看到我的忠魂。
这样一来表现自己牵挂国家社稷,心胸宽广,而来也是暗示嘉庆,国家有很多难事,大事,有我在,至少不是你一个人扛。
而联系前两句,就更好理解,我们可以发散一下——
我生下来活了半百岁,其中三十年都是为你清王朝效力的,或者我生下来就是为你们爱新觉罗家服务的,到现在已经服务了半个世纪,光阴似箭,一朝之间恍如隔世。
今天我就要走了,不跟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玩了,我不怕死,死是一种解脱,累了一辈子,我可以潇洒地走。
当我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你嘉庆还要留在尘世间一个人为国事操劳担忧,当你把黄河决口这件大事搞定了,祭告祖先焚香膜拜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的忠魂和你爹站在一起。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你今天的幼稚和固执。
这里面带着可怜,讨好,恐吓,占便宜等多种暗示。当然,既然是藏于衣带,说明和珅应该已经想好了,这首诗只有在自己死后才能被世人看见了,所以,讨好求饶的动机很小,反倒是想给自己留一个忠名,想让嘉庆后悔,为自己死后盖棺定论争一争。
这,才是一个绝顶聪明,狡猾一生的大官僚应有的举动。
更多原创优质答案,欢迎您的关注。
乾隆时期浙江巡抚王亶望为何非死不可?
乾隆执政的中前期,励精图治,将清朝推向了巅峰,但到了晚年逐渐昏聩,他个人沉迷享乐,政务也开始松弛,上行下效,整个朝堂风气急转直下。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发生了一桩惊天大案——甘肃冒赈案。此案件,既是个案、窝案,也是普遍现象,更是当时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
乾隆三十九年,甘肃省的有司衙门,给乾隆发了一份报告,反映甘肃这些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有困难,因此请示老板,在当地发动捐款赈灾运动,准备给那些捐款大户,每人奖励一个“监生”名额,本质上是做文凭批发生意。
清朝的皇帝对赈灾的事,向来比较重视,乾隆也不例外,因此就批准了甘肃的请示,但是,乾隆没想到,他批的这个条子,到了地方竟然变成贪污的通行证。
当时,甘肃有个叫王亶望的布政使。此人有个特殊爱好,喜欢吃驴肉丝和活驴肉,看见驴肉就像老鼠看见大米。他是通过捐纳走上仕途,也就是花钱向朝廷买官。从政之后,他的花花肠子特别多,也特别会钻营,因此,升官的速度也比较快。通过捐“监生”救灾的事,就由他负责。但王亶望办事的目的,可并不是为了灾民,而是要以此收回买官的成本,甚至取得暴利。
乾隆批准后,王亶望马上撸起袖子开干。他规定,监生文凭五十两银子一张。这价格比现在的自考成本低的多,而且手续方便,连走过场的考试也没有,因此,买文凭的人趋之若鹜,很快就筹集一大笔银子。钱到手后,王亶望并没有用来买粮食赈灾,而是和同僚一体分肥。仅仅三年时间,就收到捐监银两六百多万两。王亶望自己留下一半,剩下的见者有份。
当然,这群人并不仅仅将银子收入囊中就完事。按照清朝的财政规则,各项支出收入都要有帐可查。因此,王亶望要求下面的人,每年都要白纸黑字上报灾情,甚至还给下面下达了灾情指标,然后,将其整理成一本精致的假账上报给户部。即便乾隆看到,也没起疑心。但后来这事又是怎么败露的呢?
王亶望这个人精明过头,他是一石二鸟,假借赈灾之事,不仅捞钱,还以此为包装,作为升官的法宝。他仿佛看透乾隆的心理,不停地给朝廷上折子,说自己救了多少灾民,下面的人如何歌颂皇帝云云。乾隆看到这样的吹捧,难免心花怒放。1777年,因王亶望办事“有功”,乾隆将其调往浙江,升任巡抚。从西北边陲到繁华省份,王亶望也兴高采烈,准备大干一场,将来好更上一层楼。
为了早日晋升,王亶望一边花钱铺路,一边给乾隆报喜。乾隆南巡到浙江时,发布指示,要加固海塘,防治海水倒灌。老板发话,王亶望必然要坚决贯彻,为了早日修建好海塘邀功,他一次性捐了五十万两白银作为工程款。
结果,王亶望的这次慷慨捐款,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你一个巡抚,一年的正当工资,加上养廉银,也就两万两左右。你到浙江没多久,怎么一次就能拿出五十万两呢?这里头明显有猫腻。于是,乾隆派遣阿桂调查。
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阿桂汇报,敛财的不仅有王亶望,甘肃全省,上至总督,下至府道县,都与此事有关系。上头收钱包庇,下头配合做假账,是一次团伙作案。
乾隆看到调查报告,大吃一惊:
“甘肃此案,上下沟通,侵弩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清高宗实录》”
意思就是说,甘肃上下其手,团伙作案,总数不可胜数,创造了我大清朝的历史记录。
乾隆下令,将王亶望即刻正法,其他相关人员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该案件后来被称之为“甘肃捐监冒赈案”,它因贪污数量大,持续时间长,涉案人员多,成了清朝著名“贪污案”。王亶望作为“操盘手”,他若不死,天理难容。
秋媚说:王亶望是乾隆中后期,清朝地方官的典型。王亶望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王亶望。他倒下了,还有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