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资料简介,王英奇为什么要写圆明园的毁
圆明园的资料简介,王英奇为什么要写圆明园的毁?
因为只有写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体现出圆明园的毁灭是有多么的可惜,体现出英法联军是多么的令人憎恨。
作者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作者把这段沉痛的历史给写出来,就是要我们牢记历史,一定要以史为鉴。
王英奇的《圆明园的毁灭》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故宫和圆明园哪个价值更大一些?
先说故宫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的文化,它的宫廷文化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故宫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文化宫殿。它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
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故宫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另外,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
再说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以及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抢劫一空,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总之,故宫和圆明园都是无价之宝,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唯一的区别就是故宫保存完好,圆明园却遭英法侵略者残忍的破坏,毁于大火之中……
圆明园的毁灭导游词50?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
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
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
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
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
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
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
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
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
。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
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译自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
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
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
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一、文明被烧毁在烈火中
1856年,英法两国借着“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侵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与第一次最大的不同便是在战争中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城并烧毁了圆明园这座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来文明精华的“万园之园”。作为帝国首都的北京城被攻破对于清政府来说是巨大的耻辱,而这也直接推动了此后数十年洋务运动的发生。
关于圆明园被烧毁一事,历年来有多种说法,其中非常具有迷惑性的便是西方国家所一直认为的“清政府虐待人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清政府对前往北京进行换约的英法使节进行扣留并对其虐待致死,才导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报复性的烧毁行动。但这一点更多的是侵略者的一面之词,以及当时清朝官吏对侵略者观点的复述,相关学者已经研究的比较清楚了。
留在北京与英法两国谈判的恭亲王奕䜣
那么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烧毁呢?到目前为止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点便是英法联军在北方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无法适应加之后勤供应不足,而且他们也不需要长时间占领中国的首都,放火烧毁圆明园是他们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尽快逼迫清政府投降并获得足够利益而采取的行动。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之后在紫禁城
二、英法联军都同意烧毁圆明园吗?在我们的传统观点中,放火烧毁圆明园是英法联军共同的行为,在各种教材中也无一不是将英法两国连起来进行阐述,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家雨果所写的给法国总统的一封信中更是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更是明确的指出放火烧毁圆明园是英法两国共同的举动。但英法两国是否都参与了放火焚烧圆明园,真实情况可能与人们所熟知的情况大相径庭。
法国大文豪雨果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放火抢劫,其实分为两次。第一次为1860年10月7日。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北京进军,他们得知有一支清军部队撤退到了圆明园附近,为了歼灭清军并加快逼迫清政府投降签约,英法联军决定向圆明园进军,在7日当天抵达圆明园附近,而圆明园遭受的第一次劫难也就由此开始了。而这一次放火的原因则是英法联军在发现圆明园附近的房子里有英法被清军俘虏人质的物品,人质的被害激怒了两国的士兵,于是他们纵火开始烧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共同参与了此过程,直到10月9日英法联军退出圆明园后清军才将其扑灭。
这一次劫掠虽然没有将圆明园彻底烧毁,但是英法联军却从圆明园中抢夺了大量财物,而在英法联军之后也有一部分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再次抢劫,至此第一次对圆明园的破坏完成,但值得说明的是在这第一次的纵火过程中,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物“三山五园”并没有被烧毁,圆明园的主体建筑依旧存在,真正遭到彻底破坏的是在十几天之后的第二次纵火,也就是1860年10月18日到10月21日的这次,我们通常说的火烧圆明园事件,指的也是这第二次纵火。而这也是圆明园遭到致命打击的根本原因。
火烧圆明园
学者裴广强在搜集各方资料后得出了在圆明园彻底烧毁一事中,英法两国之间差生了激烈的矛盾,法国并无意于彻底烧毁圆明园,而英国为了尽快逼迫清政府投降,下令在劫掠圆明园文物之后放火烧毁这座文化殿堂以警告清政府。在使圆明园遭受致命打击的烧毁圆明园“三山”事件中法国并没有参与进去,是英国单方的行为,而法国甚至在英国下令彻底烧毁圆明园之前对英军进行劝阻,但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对清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信任,认为必须采取烧毁圆明园的举措才能对清政府造成致命打击。
决定烧毁圆明园的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
三、英法矛盾的原因探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传统观点一直将西方看做一个整体,其实不然,要是如此西方也不会在近代多次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英法之间更是战争不断。只不过在对中国侵略方面,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才选择组成联军进行侵略。但是在整体没有分裂的情况下英法联军之间的摩擦和嫌隙也是不断。就烧毁圆明园来说,英国因为在大沽口的战败而导致英国国内内阁遭到反对党的猛烈抨击,作为带有复仇目的的英国新任驻华公使,额尔金在中国显得非常急躁与狂妄,非要给清政府以重大的打击来挽回大英帝国失败的尊严。相反法国由于国内没有英国那么的“民主”和“开明”,法国政府受到的压力要小很多,而法国发动这场战争其目的也只是想获得相应的利益,并没有想要进行报复和打击,所以在面对烧毁圆明园这件事上并没有赞同英军。
改变欧洲格局的克里米亚战争
而就国际格局来说,自1858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法国便寻求与俄国的合作,而这是英国所不想看到的。所以英法之间也在逐渐的疏远,这也导致在英法合作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融洽:法军甚至一度认为英国想通过烧毁圆明园进而摧垮清政府,扶持像印度一样的傀儡政府,将中国变为彻底的殖民地。这对法国的是非常不利的,种种原因构成了法军对英军烧毁圆明园的反对。
圆明园遗址
文史君说本文并无意为侵略军翻案,无论法国怎样反对英军烧毁圆明园,但是其侵略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数月前巴黎圣母院着火,有部分网友发出了活该的看法,认为法国一百多年前烧毁了圆明园,今天的巴黎圣母院着火是因果报应。这样的看法无疑是让人深感遗憾的。
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
诚然,近代以来我们国家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长达百年的侵略,“火烧圆明园”更是这百年中数得上的奇耻大辱,这样的耻辱激励着近代以来一代代革命先驱为中华之富强独立而奋斗。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当然也应该铭记国耻。然而,铭记之后呢?在中国的国际地位飞速提升,国际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果“勿忘国耻”带来的仅仅是对想象中的列强鬼影的民族仇恨,那么文史君认为,这样的“勿忘”已经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意义。
铭记我们曾受到的羞辱,是为了不再受到羞辱。勿忘国耻,是要激励今天的我们,在各行各业为中国的强大做出贡献,以期早日找回昔日泱泱中华傲立世界的大国荣光。而大国的荣光,除了大国的硬实力,还要有大国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开放,是包容,是如汉唐那般坚持自我又勤于学习,而绝不是怀抱键盘瑟缩一角,咬牙切齿的说:“他们欺负过我,我好恨~”
所以,铭记历史,但放下仇恨吧。
参考文献:1、裴广强:《再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毁之因——基于宏观视角的考察》,《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裴广强:《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诸问题再考》,《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3、库赞•德•蒙托邦著,王大智、陈娟译:《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中西书局2011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刘路)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圆明园有哪些名人的画?
1、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