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怎么读,金庸小说何以长盛不衰
查良镛怎么读,金庸小说何以长盛不衰?
金庸先生的作品可是百花齐放,既有大智若愚的郭靖,聪明机灵的黄蓉,还有神乎其神的逍遥派,有正派出身的冷狐冲,后来做了魔教老大,有街头乞丐的石破天,后来尽识破了侠客岛上惊天动地的武功秘诀《太玄经》图谱。至于为什么金庸的小说能长久不衰,我觉得,那是因为大部份的我们都很普通,而普通的人都想着自己哪天能出人头地,打开任督二脉,成为万中无一的高手,也可以说人人都有个侠客梦,所以金庸的作品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喜欢你,没商量!
附金庸作品目录: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金庸古龙等作家怎么写出来那么多好小说?
来谈谈查良镛和他的那部最特殊的作品。
得益于青年时代在在中央图书馆挂职,查良镛阅读过大量的书籍(图书管理员都不简单啊),说他学富五车是没有争议的(我一直怀疑他是以自己为原型杜撰了隐匿在藏经阁多年的扫地老僧)
1955年,在《大公报》工作近10年的查良镛,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了《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也正是这一年,查良镛第一次以“金庸”为笔名,写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第二年,他又写了《碧血剑》。而后进入长城电影公司,做起了专职编剧。
应该说,此时的金庸,写书的目的很纯粹——赚钱。
不过没想到,写着写着,反响越来越好,呼声越来越高,粉丝越来越多。
与其给大公报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于是,金庸叫上几个小伙伴,于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
这一年,他在《明报》上连载了《神雕侠侣》。
从这一刻起,人到中年的金庸,发奋写书是为了自己的“明报大业”。
40岁之后,金庸写武侠小说,开始在创作方面做一些尝试,试图把武侠小说创作推上另一巅峰,并且通过武侠小说表达自己的一些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极大的相关性。
大家知道,1960年代,大陆发生了不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多次波及到香港。比如逃亡潮、文革、六七暴动等等。这些时代大事都将金庸深深地卷入其中。他甚至在1963年,通过《明报》和陈毅进行了一场关于“要核弹还是要裤子”的著名隔空辩论。
尤其在文革爆发后,作为社评家的金庸,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大陆的局势。1967年,受文革影响,香港爆发了“五月风暴”,街头每天都充斥着极端暴力行为。而金庸执掌的《明报》从一开始便坚决反对左派的暴力行动,因此他还上了左派的“暗杀名单”。于是,他不得不远走新加坡,并开始创作那部荡气回肠的作品——《笑傲江湖》。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通篇都是在描写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非黑即白与暴力是一对兄弟,这种极端同时在《笑傲江湖》的两个舞台上演着血雨腥风和尔虞我诈,一个舞台叫名门正派,一个舞台叫日月神教。我们可以看到,名门正派的岳不群可以为了一本武林秘笈而大开杀戒,我们也可以看到邪教中人东方不败和任我行为争盟主之位,反目成仇干戈相见,而任我行重掌“朝阳神教”,凶相毕露,对异己之士赶尽杀绝。里面的角色,为了地位,为了权力,变得虚伪,变得丧心病狂,变得不择手段。
唯独男主角令狐冲,是亿个疯狂尘世中清者自清、傲者自傲的孤独英雄。他是权力斗争的浑浊之音中一个最不协调的音符,是人们心中的政治企求。可能也是权力斗争中的一个神话。
值得一提的是,令狐冲是金庸第一次不以帮主、盟主、武林至尊而杜撰的主角。金庸所刻意塑造的令狐冲只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武林侠客。这位令狐冲个性独立,有情趣,甚至是个情圣;但他讲义气,还是个英雄。他可以一手抱着心爱的女人,一手挥剑而战;他我行我素,总是按自己的天性行事,不理外间的评议;他有时也会在武林中长剑挥舞,但却时常抚琴长唱《笑傲江湖》,憧憬没有斗争、没有权力的隐居生活。查良镛在他身上,寄托着一种强烈的道德意识:虽然无势无权,但也可以忠于自己的原则,傲然过自己的生活。
这本武侠小说,其实一点都不武侠,更像是在在刻画一个个鲜活的政治人物。我们可以看做是金庸把强烈的政治意识和人生阅历渗透到书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到底什么才是江湖?也许,金庸是想告诉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就有不顾一切地夺取权利,这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如此,今后几千年恐怕仍是如此。
这,就是江湖.....
感谢耐心阅读,若您对历史文化和电影娱乐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谢谢!
金庸的小说你觉的哪一部是最写尽人心险恶的?
金庸的小说,恐怕只有《天龙八部》能够当得起人心险恶这四个字。光看三位绝对男主萧峰、段誉和虚竹的人生经历,就简直看尽人生啊。
萧峰,明明是大辽国一家不问世事世外绝世高手,被中原一众武林高手,当成辽国奸细给杀了,却发现杀错了,萧峰被带走,被抚养长大,扶上丐帮帮主之位,却被人各种算计,算计无果之下,直接说,萧峰是契丹人,不配做丐帮帮主,被赶走。深爱的女人,却是仇人段王爷之女,被乔峰误杀,饮恨终生。最后,竟然发现自己爹萧远山还活着,但家国情仇,是更大的悲剧,最终落得跳崖而死。
段誉,段王爷世子,爱上的女人,竟然全是他异父同母的亲妹妹,这是人生多大的悲剧啊,段王爷年轻时候,怎么会这样啊。段王爷临死了,段誉母亲说出惊天秘密,原来段誉不是段王爷的亲子,是他大伯的啊。终于可以跟王语嫣在一起了,可是,王语嫣,去找慕容复了。
最后说虚竹,少林寺的一个孤儿,跟自己亲爹天天在一起,却不知道,原来是少林寺住持啊,亲娘,却是四大恶人之一,当他知道的时候,却是亲爹娘的死期。
除了三个主角,像慕容复,段正爷的大哥,王语嫣、逍遥派的四位大拿,哪个不是人心险恶,悲剧异常啊。
金庸的书,还有比《天龙八部》更人心险恶的吗?没有!
如何买书和选书?
选书分五类:
一是经典著作,能流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著作,需要考虑的是出版社和版本,如果是国外著作,主要考虑翻译的优劣。比如我想买《国富论》,因为之前用微信读书看过电子版,所以觉得很合我的胃口,如何买实体版呢?我到知乎去搜哪个版本翻译的好,然后购买。
二是著名作者,比如陈寅恪先生的书,虽然看着吃力,但本着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精神,我也是尽量搜集。去年先生的著作权过了50年保护期,某出版社出了一些简体横版的书,我立即又买了几本。
三是著名书系,比如剑桥中国史和剑桥世界史系列,虽然对此系列书的翻译差评居多,但此套书籍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所以直接无脑购入,现在剑桥中国史有更新了,剑桥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我也出来一本买一本,还补齐了缺少的一本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四是流行作品,比如《明朝那些事》,大家都说好,还没有实体版时我就在追更,后来出了实体版,直接无脑购入就行。再如《置身事内》,大家都说好,我也是先用微信读书看了电子版,然后直接买了实体版收藏。
五是兴趣,其实所有收藏的书都是感兴趣才买,单拿出来说,就是这种兴趣比较个性化而已。我是工科生出身,所以对于科技类的东西有天生的兴趣,尤其喜欢看人类演化史及医学科普方面的,所以这方面的好书也买了不少。
五最后就是专业书,专业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补充新知识,二是作为资料库备查。所以我基本上是看到有用的就买。
金庸古龙梁羽生比较哪个的文学底蕴深厚?
若论文学底蕴,排名顺序应该是古龙,金庸,梁羽生!
若论资历底蕴,排名顺序就是梁羽生,金庸,古龙!
为什么这么排?
因为我们看一个人的文学底蕴,是不是应该去看他们的具体作品?
三位大师都有哪些代表作品呢----------所谓代表作品,是百姓耳熟能详的那些?
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陆小凤传奇》《大人物》《边城浪子》《孔雀翎》《三少爷的剑》《圆月弯刀》《飞刀又见飞刀》
金庸:《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越女剑》《鸳鸯刀》
梁羽生:《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录》《女帝英雄传》
从有名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金庸应该是第一。古龙第二,梁羽生第三。
但文学作品的评论,应该是以实际内容为主。讲经历,拼名气这些都是虚的。并不能佐证一个人的文学底蕴。
所谓厚积薄发,真正看一个人是否底蕴深厚,得去看他们的作品是否融会贯通,闲庭信步,举重若轻!
我们选取各自最有名的作品,只看第一章。就能分出个高低来!因为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人要比就要比才华!又不是比电视剧的导演!
金庸老先生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应该是《鹿鼎记》。
古龙先生死得早,我们就选他的最最有名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也就是小李飞刀。
梁羽生老先生自己说过最满意的是《云海玉弓缘》。
《鹿鼎记》第一章:
北风如刀,满地冰霜。
江南近海滨的一条大路上,一队清兵手执刀枪,押着七辆囚车,冲风冒寒,向北而行。前面三辆囚车中分别监禁的是三个男子,都作书生打扮,一个是白发老者,两个是中年人。后面四辆囚车中坐的是女子,最后一辆囚车中是个少妇,怀中抱着个女婴,女婴啼哭不休。她母亲温言相呵,女婴只是大哭。囚车旁一清兵恼了,伸腿在车上踢了一脚,喝道:“再哭,再哭,老子踢死你!”那女婴一惊,哭得更加响了。
离开道路数十丈处有座大屋,屋檐下站着一个中年文士,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那文士见到这等情景,不禁长叹一声,眼眶也红了,说道:“可怜,可怜!”
农小孩问道:“爹爹,他们犯了什么最?”那文士道:“又犯了什么罪?昨日和今朝已逮去了三十几人,都是我们浙江有名的读书人,个个都是无辜株连。”他说到“无辜株连”四字,声音压得甚低,生怕给押囚车的官兵听见了。
《多情剑客无情剑》第一章: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车箱里虽然很温暖很舒服,但这段旅途实在太长,太寂寞,他不但已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他平生厌恶的就是寂寞,但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
《云海玉弓缘》第一章:
三月阳天,莺声喧溜圆。问赏心乐事谁家院?沉醉江南烟景里,浑忘了那塞北苍茫大草原,羡五陵公子自翩翩,可记得那佯狂疯丐尚颠连?灵云缥缈海凝光,疑有疑无在哪边?且听那吴市箫声再唱玉弓缘。”曲谱“滴滴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江南三月的阳春烟景,古往今来,不知曾迷倒了多少骚人墨客、公子王孙?何况是从未到过江南的人,在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醉人季节里,自然是要着迷的了。
可以简单看出三者各自的具体风格:金庸和古龙在开篇都是引经据典!而古龙,直接写故事。
引经据典,看似博学,其实是否是有底气不足,需要经典来给文章增色的嫌疑?而古龙的笔,早已超脱了束缚,纯靠勾勒普通文字来征服读者,或许早已是另外一个境界了。
然后我们再看文笔的流畅度,金庸描写人物,刻画细腻,古龙描绘画面,注重气氛烘托,梁羽生直接用人物的口中的语言去交待环境。
这里高下也立判,梁羽生的手法,有点想一般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的手法,步步为营,有点生硬。比如【在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醉人季节里,自然是要着迷的了】这里的描写。既然用了诗歌来烘托,那后边那个醉人的季节,着迷什么的,完全没必要再写了。
而金庸的手法,高明一些,描写人物环境,是顺势而为,但在情节之外显得描写有点冗余拖沓。比如他写的“一个白发老者,两个中年人”,这是不是有点双手无处安放的感觉?
而古龙就最是高明,直接用连贯的情节去让观众脑补画面,比如【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不仅把李寻欢不羁的性格描绘出来了。还把李寻欢在故事发生前赶了很长一段路的背景也交待了。真应了古人称赞文章的最高成语-----羚羊挂角---完全不着痕迹。
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一个小开头,但管中窥豹,也是可见一斑的。也是侧面反映了三人不同的文章境界。
但是为什么金庸先生表现出来的成就最高呢?
因为金庸先生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严谨,而且他的作品故事情节很丰富,且立意高远,向民众展现的是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大侠风度。
而古龙先生更趋向普通百姓心中的那个能畅快爱恨情仇的草莽江湖,格局有点落伍时代潮流。
梁羽生先生其实已经算武侠小说开天辟地般的存在了,只是初创武侠风格依旧拘谨。
这里只纯讲文采和文化底蕴的话,名气,背景,资历,其实都不如文笔干货来得实在。
但,三位大师都是文学泰斗级别的存在,我们这里勉强去分高下,其实是关公面前舞大刀。让友友们有个笑谈而已!
我是小屈穹庐,点赞,评论加关注,带你一起,去破译经典,感受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