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音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音?
天(tian 1)读一声
行(xing 2)读二声
健(jian 4)读四声;
君(jun 1)读一声
子(zi 3)读三声
以(yi 3)读三声
自(zi 4)读四声
强(qiang 2)读二声
不(bu 4)读四声
息(xi 1)读一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仁者以厚德载物,"出自先秦的《周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心思想?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你是如何解读天行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
本意不难理解。是说——乾天运行,强健不止;君子当法,自奋不息。
需要说的是,这句话,不属于《易》或曰《周易》“本体”,而属于解释《易》或《周易》卦辞、爻辞的《象传》。
《乾》卦里,“乾:元、亨、利、贞”,是卦辞;随后的“初九”至“上九”,是六条爻辞。
最后的“用九”,是对《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的一百九十二个阳爻的“用刚”之旨要;如同《坤》卦中之“用六”,是对一百九十二个阴爻的“用柔”之旨要。
传于后世的《易》或曰《周易》文本中,插有《彖》《象》《文言》,还附有《系辞上》《系辞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统称《十翼》,或曰为孔子解《易》而作,亦有异见,但属儒学之言当无疑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易.乾》的《象传》之语,亦即孔子或后学对《乾》的解读。
应该说,这个解读,是很精准且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唐初,孔子三十一世孙孔颖达奉太宗之命主编《五经正义》,排于之首的,是《周易正义》。
《正义》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下注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但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曰:天有纯刚,故有健用。”
《十翼》中的《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每一卦总的“形象”“象征”;《小象传》解释具体爻辞的“形象”“象征”。
孔颖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大象”,专门解释“纯刚”乾天的“形象”“象征”
《正义》又曰:“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今‘大象’不取余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励,不有止息。”
这段话,把“天行健”以及“君子自强不息”,都解释的很清楚了——万物都有壮健发展的“形象”“象征”,但也皆有衰落倦怠之时刻,唯有天体运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这是“天行健”的本义。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讲,君子应当效法“天道”,不知倦怠地自强不息。
还需要说的是,孔子或后学在《象传》中所说“君子”,指的是当时的贵族。
《周易正义》云:“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凡言君子,义皆然也。”
这件事,不能苛求孔子或其后学——他们生活的就是那么个年代。
但无论如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确包含着一种积极正面的“天人观”,极具中国特点的“人文精神”,蕴含强大的激励作用。
这个题目就是这样了。
再多说几句。
《易.乾》卦,讲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有关“龙”的“形象”“象征”。
实际上,这些讲的都是“龙星”的星象。
“东方苍龙”,孔颖达《正义》曰:“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共为苍龙之体,南首北尾,角即龙角,(尾)即龙尾。”
最早,“箕星”并不在苍龙“龙体”之内,后来才被归入其中。《乾.彖》云:“时乘六龙以御天”,即言此意。
《乾》卦关于“龙”的表述,记载的,是古人对“角宿”至“尾宿”这一“龙体” 的长期观测;从而发现在不同季节不同天空位置所呈现的六种显著天象。
“潜龙”,是“龙星”回归运行至太阳附近,古人称作“日躔(chan)”,因阳光强烈而“龙星”不可目见。
“见龙在田”,是一段时间后,“龙星”与“天田星”同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
“或跃在渊”,是再过一段时间,“龙星”全部跃出于地平线上。
“飞龙在天”,是继续过一段时间后,完全升起的“龙星”逐渐出于南中天的位置。
“亢龙”,是“龙星”运行过中天,“龙体”西斜。
“群龙无首”,是“龙星”组成“龙首”的角、亢、氐等星又运行到太阳附近,与太阳同出入,人们看不见“龙首”了。
这六种“龙星”天象,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根本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1-9,甲骨文、金文“龙”字;10-12,“龙宿”图形)
但古代的人们,尚不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道理,只能以“龙星”运行,来表述“天行健”的认知。
古人“龙”之概念,与实践的动物无关,而至于天上的“龙星”有关。甲骨文中的“龙”字,即为“龙星”六宿之象形。其稳定运转,与太阳分分合合,是古人“观象授时”的基本星宿之一,这也是产生“龙”之崇拜的重要原因。
“龙”兼阴阳,“潜龙”为阴,“见龙”为阳,在地为阴,在天为阳。“龙星”,是古人“阴阳转圜”哲学的重要来源。
《易.乾》卦,记载的,就是古人对“龙星”重要天象的观测结果和哲学思考。
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总体意思是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出自周代姬昌所著的《周易》。这句话直译为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提醒做学问的人,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
人生于天地之间,当然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而不是脱离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君子只知道埋头苦干。
而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是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的。
大地能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也应拥有像大地一样的胸怀,增厚美德,以身作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翻译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语句出处
这个句子出自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 。象传,分为大象、小象。大象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小象是解释六爻辞的。这个句子,分别出自乾坤两卦的“大象”。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彖传》和《象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象、爻象所蕴涵的道理,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
周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哲学专著,为解释爻、象之辞,也称《易大传》。旧说为周公所作,或说出于孔子。
清华校训
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