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是谁,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2023-02-27 05:00:03 96阅读

西楚霸王是谁,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的时候,项羽意气风发,起义军是为了推翻暴秦,所以斗志昂扬。这一战获胜的根源原因,那就是楚军的士气被项羽给激励起来了。

乌江自刎前,项羽的楚军与汉军分争天下。此刻楚军腹背受敌,而且四面楚歌之后,士兵们丧失了士气,自然是无法获取胜利的。

西楚霸王是谁,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士气是战争的核心所在,每个人充满斗志,那么自然可以以一当十。如果每个人都怯战的话,就算是有百万之众,也会惨败。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故事,都是提升士气,但是主人公不同。

01项羽取代宋义,破釜沉舟打得天下诸侯莫敢仰视。

项羽原本是跟着叔叔项梁一起起义的,他们将熊心推举为新的楚怀王,以恢复楚国诛灭暴秦为口号,号召天下诸侯共同反秦。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

可惜项梁中了秦国大将章邯的计谋,被乱军杀死。此刻的项羽尚未成为军队领袖,义帝楚怀王将义军交给了卿子冠军宋义,这个时候项羽是宋义的副将。

赵国起义军危亡的时候,宋义带领楚军前去援助,却46天不发兵。项羽一怒之下就把宋义给宰了,并且在亲信的拥护下,成为了楚军的领袖。

河对岸就是强大的章邯大军,项羽希望尽快为自己的叔叔项梁报仇,而且可以击败秦国主力。所以他吩咐渡过河的士兵们每人只能够带3天的干粮,把过河的船都给凿沉,把煮饭用的锅都给打碎。意思很明白,摆在楚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击败对手。打不赢章邯的话,那楚军一个都活不了。这一番动员以后,楚军的士气大增,连续击败章邯大军两次,消灭了秦国最重要的主力部队。使得楚军成为天下起义军的头目。

而项羽的威名从此也传遍了四方,在诸侯开会的时候,天下诸侯,都不敢抬起头去看项羽一样,因为他的神武实在是太震慑人心了。

此后楚军到了哪里,哪里都是望风而降,一直到了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以后,项羽终于成为了天下霸主。

02楚军收复家园心切,所以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

楚国成为霸主以后,项羽并没有留恋富饶的关中,而是一把火把秦王宫给烧了,带着军队回到了楚国,定都彭城。

作为天下霸主,四海的诸侯都是要臣服于他的。可是齐国赵国这些国家发生内乱,并不听从项羽的管理,这个时候项羽只好北上平定诸侯叛乱。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

就在这个档口,刘邦带领大军杀出了汉中,平定三秦,联合各路诸侯军队一共56万之多,直奔彭城而来。

而当时的项羽还在齐国平叛,无暇顾及都城彭城。结果刘邦带着56万大军杀进了彭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项羽手下的士兵们得知以后,全都义愤填膺,这一次的士气,不是项羽带出来的,而是刘邦联军给逼出来的。项羽见士气高涨,所以精心挑选了3万骑兵,连夜快马直奔彭城而来。楚国的士兵是回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守护自己的家人的,所以他一个个非常卖力。刘邦的56万大军,顷刻之间,就被楚国3万骑兵给杀了个片甲不留。十多万人马被当场杀死,睢水为之断流。

刘邦本人仅仅带着十几个人逃出生天,可见士气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就算刘邦的兵力比项羽多十几倍,也根本无法跟项羽的人马一较高下。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56万大军是拼凑得来的,各自为政并不都是听从刘邦的调遣,而且他们属于侵略者,思想上就比较懈怠。

而项羽的大军是回来守护自己的家乡的,一个个士气高昂,而且全都听从项羽一个人的指挥,作战能力当然是刘邦这些散兵游勇无法比拟的了。

03四面楚歌之下,楚军士气全无,项羽无奈乌江自刎。

刘邦彭城战败以后,并没有气馁,这是他最为出色的地方。他收拾残兵败将,打算卷土重来。好在北方的韩信此刻越战越勇,成为了汉军的主力。

本已经和项羽谈判结束,决定以鸿沟为界来分别治理天下。可这是项羽的理想世界,刘邦绝对不容许这种分裂的行为。所以刘邦撕毁合约,主动进攻项羽的背后。

双方再次交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和项羽都想要拉拢手握重兵的韩信。这个时候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让他南下助战。得了齐王的封号,韩信又不打算做一个叛徒,所以他选择了帮助刘邦。在韩信和刘邦的双重打击之下,项羽的确有些力不能支。不过项羽的军队此刻士气还在,所以没有出现颓败之象。为了让楚军彻底失去斗志,刘邦吩咐大军唱起了楚国的歌谣,四面都是楚国人在唱悲歌,这让楚国的士兵们认为,刘邦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家乡。

于是一个个丢盔弃甲,打算投降。他们不愿意再打下去了,家乡又丢了,哪里还有脸再打下去呢?

失去信心的楚军再也不是汉军的对手,项羽就算再勇猛,也抵挡不住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所以他最后选择自杀,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

楚军士气的低落,成为了楚军失败的关键所在。项羽就算回到江东,也无法再招揽这么多江东子弟兵了。

总结:士气永远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核心元素。

战术有很多种,可是最经典的战术,那就是击垮对方的心理防线,撼动对方的军队士气。一个缺少士气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项羽的军队为什么先前一直打胜仗?因为他们有士气。在推翻暴秦的时候,他们有复国的希望,所以他们有士气。

在回援彭城的时候,他们有保护家人的希望,所以他们也有士气。最后为什么又失败了呢?因为他们丧失了士气。

家乡的父老们都唱起了悲凉的楚歌,就算杀出重围,也救不了自己的家人了。楚军彻底失去希望,失去了士气,所以必然战败。

参考资料:《史记》

项羽真的有勇无谋吗?

我是流浪历史,我来答!

首先明确观点,项羽绝对具有“匹夫之勇”,而且不是一般的“匹夫之勇”,但他绝对不只是有“匹夫之勇”,具体为啥?窃听流浪史君细细道来.......

若你也喜欢历史,欢迎点击作者头像,关注“流浪历史”,一起在时空碎片中捕捉历史真迹!

项羽个人武力超群 具有匹夫之勇的先天条件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勺舀(东北话勺子盛水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却偏偏喜欢以貌取人,这个以貌取人,说到底就是看依据表面现象去判断实物的性质。项羽被很多人冠以只有匹夫之勇,就是因为他是个“傻大个”,在《汉书》的历史记载中,曾这样描述项羽:“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籍就是指的是项羽,大致的意思就是项羽身高8.2尺。

大家注意,这里的单位“尺”是汉尺,根据考古出土实物测算,西汉的一尺约等于23厘米(东汉约为23.4厘米),这样算下来,项羽的身高接近1.9米。这个身高放在现在也许不出奇,但是在汉朝的时代应该绝对是个大高个了。

俗话又说“身大力不亏”,《汉书》里又说了,项羽力气大得能举起大鼎,而且据说那个大鼎有1000斤重;这还不算,据说他有过顶之力,什么叫做过顶之力呢?就是自己抓着自己的头发能够把自己提起来,这是有一些神话了,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的神勇,很多唱词里总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表现项羽的力大无穷。所以就他这个先天的条件,匹夫之勇那是绝对具备的了。

在《史记》中关于乌江最后一战是这样描述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这里面的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项羽是手持兵器,步行挑战汉军骑兵。史记的公信力没问题,所以说项羽的个人武力值那真的是非同一般,千古无敌。

天生人高马大,气力过人,武功又超群,而又在先前占有巨大威望和兵力优势的前提下,被汉军十面埋伏,兵败该下,能过乌江而在某东山再起却傻了吧唧的不跑,(东北话:愚蠢的意思)一人冲上去手刃了100多个刘邦的小兵儿,然后拔剑自刎,这怎么看,怎么想,都是一个“匹夫之勇的人干的事儿。但纵观整个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风云际会,仔细分析项羽的大小战役,你就会发现,项羽的个人武力值确实是古今超一流的,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也是不容忽略和小觑的敌数百,而他的一些品格和至情至性的性格,也是可圈可点的,所以说,单言项羽只有匹夫之勇,那是绝对站不住脚滴!

项羽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突出的

后世很多人都诟病的就是有勇无谋,只是匹夫之勇,缺少智谋。其实不然,作为秦末大起义的领袖性人物,项羽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突出的。项羽统兵有多牛,看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就一目了然了。

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就是今河北平乡,就是今天盛产贡白菜的那个地方。据记载,当时项羽主动请缨率军五万以解巨鹿之困,5万对20万,至少一个打4个,常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项羽虽勇,这次他可没有一上来就无脑的冲杀,而是先派遣部将英布等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霸王项羽此次用兵正是深谙此道并付诸实践。这样的安排,虽然自己兵力处于劣势,但切断秦军粮道,一方面可以断绝秦军的补给,持久战可在消耗上占得先机;闪电战,断了粮道的秦军必然军心浮动,影响战斗力,这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举举棋落子。

在英布率领的先锋初战告捷之时,项羽便亲率全部主力渡河,而且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掉,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决一死战。

置之死地后后生是勇气也是大智慧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和秦军对垒的时候,其实援救钜鹿的诸侯国军队已经有了十多座营垒,但他们畏惧秦军勇猛,都不敢轻易出击,都龟缩营垒上观战。

反观项羽的楚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喊杀声惊天动地,九战九捷,大败秦军。诸侯军见状,人人都惊恐不已。于是,原本作壁上观的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参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巨鹿之困因而得解。这样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各个诸侯军将领时,自惭形秽的诸侯将领们谁也不敢仰视项羽。

项羽先锋突破成功 诸侯蜂拥而上灭秦军

关于诸侯军在巨鹿之战中的表现,也有记载说他们并没有那么弱。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所叙述,诸侯军仅仅是在项羽同章邯的甬道护军大战时作壁上观,待项羽进攻王离时,诸侯军则参与了围攻,俘王离、迫使涉间自杀,是楚军和诸侯军的共同战果。

无论各路诸侯是在秦军行将崩溃时参战,还是在紧随项羽而后参战,组织切断秦军粮道的是项羽,亲率少数兵力,自绝后路,决死一战的还是项羽,如果没有项羽的先锋突破,估计各求自保的诸侯们会一直观望,甚至择机避战跑路。

所以说巨鹿之战中的项羽,应该不仅是匹夫之勇,而是展示出了临战军事指挥才能和领袖气质。首先,断敌之粮,以乱敌之心;其次,断己之后路,以振奋士气,拼死力战;最终,在强敌面前,敢于亮剑并占得先机,引得观望的诸侯们蜂拥而上,一举歼灭强秦主力一部。这一战复盘回来,项羽打的完全是一套组合拳,至于是战前就预算好了的,还是实势造就了英雄,至少说明一点,没有他身先士卒杀出一片天,就没有后来的诸侯参战。

万事开头难,只有打响了第一炮,才有可能成就后来的胜利。也不要说,如果项羽死战而诸侯依然观望怎么办?项羽不会那么想,因为那种情境下,想多了都没有用,唯有用勇气和实力去搏杀,才是胜利的唯一机会。幸运的的是,那群各怀私心的诸侯也不是猪,知道雪中送炭式的锦上添花,保全了自己,也成就了一代西楚霸王。

而在这一战的过程中,项羽惊人的武勇和出色的指挥能力都得到里淋漓尽致的展现,虽然他没有刘邦等一众人物政治韬略和手段,但在排兵布阵、军事指挥能力应该是非常出众的,不能说堪比战神韩信,但也绝对是一流的指挥员!

如果你觉得流浪史君说的有几分道理,欢迎点击作者头像,关注“流浪历史”,我们一起拾取时空碎片,仰望历史的群星璀璨!

通过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在诸侯中的上将军地位,扛起了反秦的主力大旗,从此开始了西楚霸王跌宕起伏争霸历程。巨鹿之战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虽然史学家们的观点也有争论,但这并不影响此战在历史上的浓墨重彩。

俗话又来说了,成者王侯败者寇!但是这个死硬的规律在西楚霸王项羽这却生生的被打破了,因为千百年来,他的形象一直是英雄的一面镜子,众人的传颂以及文人的唏嘘。

巨鹿之战中诞生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以一当十”、“所向披靡”等流传千古流传的成语,在这之后又“妇人之仁”“英雄气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及最著名的“霸王别姬”等等典故;再比如,比如他自己所做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还有南宋大才女李清照深刻领会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心境后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再比如,“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还别说,这么一划拉(东北话:这里可以当梳理的意思)项羽在中国文化沃土上,还真客观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你说一代西楚霸王是不是自己也没有想到呢?

道德准绳上游走的西楚霸王

戏言少叙,古语有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代霸王,虽然是少年得志,灭秦建功,但是他后来的命运走向,确实还是充满着悲情色采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妇人之仁、死爱面子等等性格特点确实有被诟病的根据,这一点在很多诗词中就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项羽的这些不足,虽然“流浪史君”也表示赞同,但还是想说一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己不能何必强求于人;项羽鸿门宴上放过刘邦,世人多辱之为自负桀骜、妇人之仁, 名曰大义,实为愚钝。此事,于敌我你死我活的斗争,确实是不明智的,但项羽这种不爱趁人之危、明抢明刀明着来的上古君子坦荡之风,在任何时代,人与人的交往中,都是是广为提倡的,只是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

人人都赞君子坦荡荡,也都鄙视小人长戚戚,但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又不被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的常态。而耿直真诚处事待人,在某些时候却被视为傻子,玩点儿厚黑小权谋,却时常被指为聪明人,此间为人处事之道德准绳,据说是自项羽之后开始大规模歪曲的,这么说也许有些过于牵强和夸大,但悠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承,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正心、正道、正能量正是弘扬的主旋律,歪风邪气确实也有存在,但绝对不会是社会主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文明进步在过去的历史时空中留下繁星点点,而今天有我辈的自省奋进、未来亦会有无数中国好少年的继往开来。由此,中华文明之花也必将在世界民族之林璀璨绽放.......

关于西楚霸王项羽的功过是非,于此不想再多论,唯复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励志对联,与众君共赏、共悟、共勉.......

如果你觉得流浪史君说的有几分道理,欢迎点击作者头像,关注“流浪历史”,我们一起拾取时空碎片,仰望历史的群星璀璨!

为什么项羽称西楚霸王?

霸王项羽为后人所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为何却称自己为西楚霸王呢,不叫东楚霸王或者大楚霸王再或者其他霸王呢?

首先我们分析项羽的家族及封地的历史背景: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而楚国在春秋战国末期的势力非常庞大。几乎整个中国东南部地区,都是楚国地盘。如此庞大的地区,通常被分为东楚,西楚,南楚三部分。反秦起义后他把自己封在了楚地,定都彭城。而彭城在传统地理观念中属于西楚之地,相当于他建国初期的首都属于西楚的地盘!

再次,项羽本身喜欢装逼,而且他也又资格来装这个逼格!对当时的西楚来说项羽是一个具有霸气的人物,堪称是霸气外露,因此楚地的人都叫他西楚霸王,从此项羽就开始以西楚霸王自居。

第三就是,西楚代表了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以西楚自居可以起到思乡忆国的作用!在战国后期,除去秦国以外,以楚国最为强大,而楚国的国土基本囊括了大部分中原地带。而重点是,当时楚国的西面,主要包括淮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楚地,也就是汉江平原。这里是整个楚国最发达的地区。虽然楚国多次迁都,但是基本怎么搬都没搬出过西楚地界。直白一点就是,西楚是整个楚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兴,因此叫西楚更能够征服人心。

综上所述,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一是由于项氏家族出生西楚,他对西楚有特殊的感情。二是由于他当时定都的彭城属于西楚,以首都方位自居更能够体现出他楚人反秦的正统思想。三是他自己喜欢装逼,感觉自己英雄无敌,以楚国历史上强大西楚自称,更能够体现出的勇猛强悍!四是,西楚属于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能代表整个楚国的精神,也同样能代表所以反秦人士的精神寄托!所以项羽称“西楚霸王”!

只是可惜,一代西楚霸王最后败于刘邦之手!美人死于怀中!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项羽为何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

大家好,我是小青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真心希望各位小主能够动一下你们金贵的小手指!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贵族。项羽的命运是其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命运的反映。项羽的性格,集传统贵族阶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于一身,是中国旧贵族群体性格的典型。他凭借贵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优势成功了,又因为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失败了。正所谓成亦“贵族”,败亦“贵族”。“贵族”群体性格的内在矛盾性,造就了项羽个人形象的复杂性,铸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他是一个“末路英雄”,是一个“代历史受过的悲剧性人物”。项羽的败亡,昭示着贵族时代的终结。贵族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道路,并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贵族文化的影响并未消失,通过不断变形复制,成为我们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的载体。

一、从时代背景来看

楚汉之际是新旧阶级制度发生重大变动的时代,项羽的命运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命运的反映。换言之,项羽的失败,是一个没落阶级不可避免的历史命定,随着项羽的逝去,最终宣告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完结。

项羽出身于一个楚国旧贵族家庭。《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羽虽为将门之后,但生不逢时,其家族随着楚国的灭亡而败落。他所处的秦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的主体形式。反映在社会阶级的层面,活跃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是摆脱了宗法制度束缚的士人阶层,这个阶层凭借着自身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官僚阶级的主体部分。与之相比较,贵族阶级已走向末路。贵族阶级的没落与以下社会条件有关:

一是分封制的的产物,世袭权利的家族传承是贵族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分封制度的消亡,特别是六国贵族政权的消亡,贵族阶级失去制度的依恃而走入末途。二是贵族阶级自身素质和生存能力的退化。特权是贵族阶级的凭借与依赖,传统社会的游戏规则是贵族安身立命的保证。特权的庇护与眷顾,导致了贵族阶级自身素质的退化;社会游戏规则的变动,使得贵族面对变化的社会手足无措。在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政治竞争中,贵族表现得茫然而低能,他们在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优势反而成为一种负累。在兼并进取、世风日下的社会背景下,贵族及其文化变得不合时宜。三是来自平民阶层的竞争冲击。富国强兵的时代要求迫使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制度,相对平等公正的社会氛围给予平民以施展才能的机会,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导致了贵族与平民在政治力量对比上的此消彼长。项羽的命运正是这些历史社会现象生动的注脚。

随着项羽的失败,历史也验证了分封的回头路是走不通的。项羽以自己的牺牲换得了历史方向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是一个“代历史受过的悲剧性人物”。一个时代随着一个代表人物的离去结束了。新兴的汉皇朝以崭新的面目面世,形成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从此开启了“平民” 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贵族”。

二、从项羽的个人素养来看

从项羽的个人品格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征。我们从项羽与刘邦的言行比较中,也可以窥见贵族与平民阶级在群体性格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性格差异的文化意义。

1.项羽的“斗力”与刘邦的“斗智”。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彰显“力”与“气”是贵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决斗”是贵族决一胜负的游戏规则,堂堂正正地挑战,显示了贵族本色,是维护他们个人尊严的不二手段。正是出于这一逻辑,所以项羽为了复仇,在与秦军真刀真枪的搏斗中能做到破釜沉舟,决一死战,最终成就了他巨鹿之战的历史伟绩。在他的动机中不会也从来没有投机取巧的算计。这是项羽的性格,也是贵族的价值观念。

2.项羽的“有礼”与刘邦的“无礼”。文化教养是贵族的标志之一,而“有礼”是项羽的性格基调。《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将高起、王陵在刘邦面前评价刘、项的为人时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反映了项羽的人格魅力。刘邦的平民经历,使他对儒学和儒生厌恶之极,“便溺儒冠”, 动辄辱骂儒生,显示了平民本色。一步登天的政治暴发,成就了自“草根”到“至尊”的云泥变迁,但其单薄的文化素养却很难承受起权位的重负,狂妄失态造成了刘邦的性格缺陷。

3.项羽的“刚性”与刘邦的“韧。崇尚人格尊严,讲求风骨气节,是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教育,养成了贵族的“刚性”性格,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项羽是这方面的典型。与此同时,道德的羁绊成为他图谋卷土重来的心理障碍。刘邦则不然。民间的坎坷,养成了游走江湖的历练;命运的浮沉,练就了与时推移的圆滑。平民本来-无所有,更无过多的精神负担,输得起,亦无所谓“面子”的顾虑,所以表现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却屡败屡战,凭借平民的坚韧,最终取得了胜利。

综观项羽的性格,可以说是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于一身。他是从旧的观念和立场去反抗秦朝暴政的英雄。他凭借贵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优势成功了,又.因为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失败了。正所谓成亦“贵族”,败亦“贵族”。“贵族”群体性格的内在矛盾性,造就了项羽个人形象的复杂性,铸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

结语:项羽一生,既有着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悍的勇武、更有着华夏古代战争史上顶尖的战术指挥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国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两场历史上兵力悬殊以少胜多战役的指挥者,竟需要历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杰,组团围攻,方能将他击败。“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所以他是历史上最后的一位贵族。

夏日绝句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项羽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做这首诗的背景。在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俘虏了当时的宋微宗与宋钦宗,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北宋从此结束。

后由赵构在南京登基,改称“南宋”可是就在赵构登基后不久,金兵又再次来袭。胆小怕事的赵构不敢应战,带着一群大臣往南逃,在仓皇出逃的大臣们中就有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跟随丈夫逃自乌江之时,李清照顿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本人英勇无比,一生征战七十余次,甚至消灭了强大的秦国。所以李清照的前面一句“生当为人杰”形容项羽生前的英雄气,视他为人中俊杰。同时李清照也象征的贬损了赵构,面对敌人来袭,只顾自己仓皇出逃。而不顾百姓死活,这并非君王所为。

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流,但骨子里那种爱国,报国之心的伟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也表现出了她内心的刚烈。然而自己却生成了女儿身。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楚歌”记载;

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土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包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羽军帐中作诗一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生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终导致其在楚汉之战兵败。给这样一位英雄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逃至乌江之时,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与乌江,李清照认为项羽能够自刎出于他的英雄气概,所以用了“死亦为鬼雄”来形容他。

李清照觉得做为英雄就理当如此,人的一生不能缺乏英雄气魄,畏首畏尾是干不成大事的,苟且偷生岂是英雄所为。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李清照是感慨万千,眼睁睁看着赵构为了逃命,弃国家与不顾,弃老百姓于不顾。联想到项羽自刎时的复杂心情,其实项羽在当时完全是可以上船过江逃跑的,心里不由得感慨项羽的悲壮。

诗的后两句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意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们到到现在还在怀念着项羽,留念着那留在人们心中气吞山河的悲壮气势。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南迁,而改变了一生,丈夫赵明诚在南洲上任途中病故,她的诗也由婉约派变成了气势磅礴。一代奇女子,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感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