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荆榛逐荷夷,深埋管道直排印刷废水和废机油
开辟荆榛逐荷夷,深埋管道直排印刷废水和废机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二、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四)思想——焚书坑儒(P5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五、评价秦始皇: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八、丝绸之路:(七上P78)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九、造纸术:(七上P81)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凿时间:605-610年。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开元盛世”(七下P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九、交子:(七下P53-5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十三、指南针:(七下P68)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十四、火药:(七下P68-69)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2、时间:1405-1433年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曾战胜荷兰军队的郑成功舰队是当时世界最强吗?
可以肯定的说,郑成功的舰队当时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强大的,只所以战胜荷兰军队,胜利收复台湾并不是胜在战船和武器上,而是胜在正义与天时地利和人心所向上。
中国最先发明了火药,并传到了西方,中国人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将火药转化强大起来,真正让火药强大起来的却是西方人。同样,关于航海技术,中国一直保持了很长很长时间的优势,郑和七下西洋也比麦哲伦早了几百年,中国古代的坚船利炮也同样保持了很长时间的优势。但到了清朝时期,西方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方对航海和火药的运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彼消此长,反而在近代是中国的航海与武器落后于西方主要的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保持了欧洲海上的霸权,17世纪时欧洲列强的战舰都是风帆战舰,其装备的火炮在60到100门左右,总吨位在1500-2000吨之间。其中一级战舰有三层甲板,装备火炮可达到100门,战斗力非常强大,二级则装备大炮则在90门,三级则在60-70门之间。当然一级战舰吨位大,战斗力强悍,但造价同样高昂,只有少数国家才装备如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号等,航速10节,最大炮是60磅炮。
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主要装备的都是三级战舰,有二层甲板,只配备50门火炮,但配备的火炮却是一级战舰所配备的大口径火炮(弹丸有42磅),这种配置保持了吨位小灵活吃水浅便于在近海航行和口径大威力大的优势,这让荷兰在海战中保持了很强的战斗力。据记载,荷兰战舰长100米,宽20米,厚0.75米,装备有照海镜,铜炮及2丈巨铁炮。
中国当时以鸟船作为战舰,这种船有单层或双层甲板,舰首配置来源于西班牙技术的红夷大炮,侧弦配中口径大炮。战舰宽2寻,高八九寻(八尺为一寻),吃水在七八尺。
两相比较可见郑成功水师的舰船要比荷兰战舰小了很多,只相当于荷兰船的三分之一大,威力自然也少了很多。荷兰由于所装备的大都是三级战舰,其它国家二级和一级战舰更是吨位和火力配置上远超中国军队,中国的战舰在世界上不占优势,这一点是肯定的。
在荷兰占优的情况下,郑成功之所以还能取胜,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海战开始后,郑成功派出了60多艘大小船支,而荷兰方面只有四艘商船,其中最大的一艘只装备了36门炮,但即便这艘船也不惧郑氏舰船,把多艘郑成功的战船击沉。
海战中由于“赫克托”号突然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自己的弹药库引爆而沉没了。这样一来,郑成功在敌主力沉没的情况下,便控制了制海权,取得初胜。在登岛过程中,郑成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去夺取城堡,但荷兰以百人之躯用先进的武器硬是让郑成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而这过程中,来救源的荷兰皇家海军因为遇上了台风,只得转向它处躲避,也给郑成功创造了好的时机。
这种情况在甲午海战中的一幕可以反映出中外的差距之大。由于北洋水师的炮射速低、射程近,同样对射,日本海军能打到北洋水师,而反之则打不到,打不准,打不快,由此处处被动挨打,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加速去迎面相撞,以求两败俱伤,但几无成功。这种情形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估计相差不大,只是天时、地利再加上中国人无畏的精神,最终赢得了胜利。
必须承认,我们在古代曾经遥遥领先,但在后期落后于人也是不争的事实!
十年始克复先基该诗记述的重大事件是?
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劈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写下的诗句,表达了这位民族英雄光复国土时的心迹,更反映了领土完整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意义。
为何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其实郑成功39岁英年早逝,与其长子郑经有着很大关系,而他之所以临终前下令诛杀嫡妻董酉姑和嫡长子郑经主要还源于郑经所导致的郑成功家族的丑闻。
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回祖国宝岛台湾,他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是忠于明朝的忠臣,对外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对内誓死忠于大明,既是忠臣又是民族英雄。但郑成功却于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五年)去世,享年仅39岁。
郑成功之死非常突然,在郑成功去世前一年他已经投降清朝的父亲郑芝龙被清政府斩首示众,同时还毁坏郑成功家族祖坟。
除了对郑成功个人家族的迫害,清政府还开始对郑成功进行经济上的制裁,那就是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迁界禁海令,这一禁海令使得内陆断绝了与台湾的贸易经济往来,孤守台湾的郑成功在经济方面大受挫折。
除了这些,还有就是在郑成功去世的这一年,他一心守护的大明王朝彻底走向灭亡,南明末代皇帝明昭宗永历帝朱由榔在这一年被吴三桂攻入缅甸生擒活捉,虽然永历帝最终在四月份才被吴三桂绞杀,仅比郑成功去世早半个月,但任谁都知道永历帝落到清政府和吴三桂手中是有死无生了,所以郑成功听闻永历帝被吴三桂活捉之后是忧心忡忡。
外加郑成功此时刚刚收复台湾不久,在台湾的将士发生水土不服问题,以及台湾人心未稳,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面对外部压力已经是疲乏不堪。
在这种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郑成功的身体也不堪负荷,最终他的身体健康也出现了问题,但在这么糟糕的时候他却得到了一个喜讯,那就是他留下镇守厦门的长子郑经给他写来家书,告知父亲郑成功,他的侍妾给郑成功生了一个孙子,取名为郑克臧。
这应该是郑成功这一年之中得到的最好的喜讯,郑成功最初十分高兴,他为长孙的诞生而欣慰,同时他重赏嫡妻董酉姑,儿子郑经,以及生子妾侍和长孙。但是这件事很快就让郑成功从喜悦变成了压倒他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郑成功在得知家中添了长孙的喜讯不久就收到了隐居在厦门云顶岩一位叫唐显悦老人的来信。这位唐显悦是南明时期的前兵部尚书,后来眼看南明内部政权互相倾轧,心灰意冷因此辞官隐居在郑成功所控制的厦门。
唐显悦的身份除了是原兵部尚书,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郑成功的姻亲,他的孙女唐氏嫁给了郑成功的长子郑经为嫡妻,也就是后来的唐王妃。
唐氏出身官宦世家,家教非常好,为人斯文有礼,气质端庄尊贵,非常具备做世子王妃的形象气质。但郑经偏偏不喜欢父亲郑成功给他聘娶得这位妻子,这主要由于郑经性格所致,郑经的性格颇有些离经叛道,而且他还颇为贪恋女色,妾侍极多,所以对嫡妻唐氏极为冷淡。
而与郑经生下长子郑克臧的女人不是别人,而是郑经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这个陈昭娘年岁比郑经大了一些,但极为妩媚,年仅20来岁的郑经被她迷得神魂颠倒,最终与她日夜厮混在一起而生下了长子郑克臧。
在古代来说乳母与生母无异,属礼法之中的三父八母之一,虽然陈昭娘并非郑经乳母,但她总归是郑经之弟的乳母,也算是郑经的母辈,所以当郑经与陈昭娘私通生下郑克臧后,让自幼遵循儒家礼法的唐氏无法接受,婚姻中的苦闷外加丈夫如此之行为,让她十分难受,她就向爷爷唐显悦诉说了此事。
唐显悦是一个老儒生,当然接受不了这种不尊礼法有悖伦常的事情,同时他也替孙女鸣不平,毕竟正当青春年华的原配妻子不好好宠爱,却天天与丧偶的寡妇且年龄还较大的陈昭娘鬼混,于是唐显悦就亲自给郑成功写了一封斥责他的书信,甚至在书信中直斥郑成功“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是一个非常遵循儒家礼法大义的人,他的礼仪观念很强,而且他对于有悖伦常和私通等事件十分憎恶。
郑成功这一点性格也在他治军中体现明显,郑成功治军极严,他对战士的战场素质要求就很严,除了这个他对战士的品行要求也很严格,严格到甚至要求战士的生活作风都要非常良好,在郑成功军队中绝不允许出现有悖伦常和与他人私通等生活不检点的行为,如果被郑成功发现,重责处死,轻则降级和遭受军法严惩。
郑经在与陈昭娘私通生子之后,他虽然告诉父亲郑成功生了一个儿子,但他却不敢说是陈昭娘所生,只说是侍妾陈氏所生,因此最初郑成功并不知道郑经所生之子乃是与陈昭娘所生,所以郑成功还一度非常欣慰和高兴有了一个长孙。
但是唐显悦这一篇书信到了郑成功手中之后,让郑成功十分震怒,郑成功万没想到郑经居然做出如此有悖伦常让郑家丢尽颜面之事,当时台湾和厦门一带的士大夫都认为郑经此事有悖伦常,私下之中颇有议论,故此郑成功十分恼怒。
郑成功一向以严于律己才能严于治军来统率军队,而郑经这件事让郑成功极为丢脸,如果不严惩郑经,以后如何治军,如何管理下属,于是郑成功决意严惩郑经。
郑成功在盛怒之下给堂兄郑泰下令,命他持自己的宝剑去厦门传令驻军将领诛杀世子郑经,并以嫡妻董酉姑管教不当以及与郑经私通的陈昭娘和私生子郑克臧一并诛杀。
郑泰到厦门与留守的兵部尚书洪旭商议,由于郑成功嫡妻董酉姑素来贤惠,深得郑成功部属和亲信的拥戴,所以大家都认为国姓夫人和世子怎能轻易杀害,于是郑泰等人拒不执行郑成功的命令,并建议郑成功只杀陈昭娘与私生子郑克臧即可,不能杀害夫人和世子。
郑成功见郑泰和洪旭拒不执行自己的命令更加恼怒,他又让人持手谕给驻守厦门的另一员大将周全斌下了诛杀董酉姑、郑经、陈昭娘和郑克臧四人的命令,周全斌也是拒不执行郑成功的命令。
郑成功想杀董酉姑和郑经肯定是没人同意,郑成功当时已经病得不轻,谁敢保证这是不是郑成功病糊涂了下的命令,毕竟这是原配夫人和嫡长子,万一郑成功日后再反悔清算这件事呢,所以郑成功的命令根本没人执行。
后来郑成功见厦门方面没有将领肯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他派了一队亲兵到厦门去诛杀郑经等四人。
但此时郑成功恼恨妻子和儿子的事情已经传遍了厦门,这队亲兵还没到厦门,就已经留言四起,说郑成功恼怒厦门方面将士不肯执行自己的命令,决意让这队亲兵到厦门就地杀光所有驻守厦门的守备将领。
这一流言引起了厦门方面郑成功将领的恐慌,于是这队亲兵到了厦门就被厦门当地的驻军将领扣押起来,这些将领们一合计既然国姓爷想弄死咱们,那咱们不如拥立世子与国姓爷搏一搏。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守军将领拥护郑经与台湾郑成功对立,当然,这个流言很可能是郑经不想坐以待毙,故意散播的流言,激起厦门守军将领的怒火,好能拥护自己与父亲郑成功对立自保。
郑经的这种不孝行为一下子让本就身体不好的郑成功病情更加严重,之后不久又传来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弑杀,郑成功悲痛万分,南明永历帝实际上就是郑成功这些反清复明的忠臣最后的精神支柱,永历帝殉国就代表着郑成功的精神支柱崩塌了。
郑成功深知即使盘踞台湾孤岛,此生也很难再光复大明,再加上家里出了郑经这档子丑闻,郑成功数痛之下急怒攻心,于1662年阴历五月初八暴毙而亡。
郑成功暴毙而往后,他在台湾的部将黄昭和萧拱宸以郑经违背伦常忤逆郑成功,在台湾拥立了郑成功之弟郑袭承袭郑成功的延平王爵位,身在厦门的郑经听闻叔叔郑袭承袭了爵位,当即组织厦门军队反攻台湾。
郑经先是向康熙求和,使得清朝暂时与郑氏集团停战,然后郑经整备军队率军回台湾夺位,由于郑经本身就是郑成功嫡长子,非常符合古代的继承礼法,所以郑经回台湾夺回爵位是名正言顺,因此郑经很快就占据了郑成功设立的东都(现今台南),黄昭和萧拱宸被郑经诛杀,郑袭被郑经囚禁于厦门,后来郑袭率家人部属投降了清朝。
郑经也就此成为名正言顺的郑成功接班人承袭了延平王爵位,也成为名义上的监国,郑经不似其父郑成功那般忠于明朝,还想着光复大明,他更多的是想效仿朝鲜,将台湾作为郑家的割据地区。
而郑经承袭延平王爵位后,更是直接纳陈昭娘为妾,名正言顺的与陈昭娘在一起。郑经后来还反而恩将仇报,猜忌和迫害当初拒不执行郑成功杀他命令的郑泰和周全斌,最终郑泰被郑经所杀害,周全斌率部降清。
此后郑经耽于酒色,把政事都交由儿女亲家长子郑克臧的岳父陈永华(也就是小说中的陈近南)负责,幸得陈永华是治国能臣,在陈永华的操持下,台湾日益兴盛。郑经唯一的作为就是利用康熙三藩之乱时,联结耿精忠,企图趁乱浑水摸鱼,结果三藩之乱很快平定,康熙直接派兵将郑经打回了台湾。
从此之后郑经更加沉湎于酒色,其母董酉姑对其也是怒其不争,但郑经屡劝不改。到了后期郑经更是任由弄权的冯锡范排斥陈永华,最终导致陈永华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陈永华死后不久,郑经也便即去世。郑经去世之后,郑克臧本来继位,但冯锡范图谋拥立自己的女婿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于是在董酉姑面前陷害郑克臧,董酉姑受到冯锡范蒙蔽,以国太的身份宣布废除郑克臧延平王爵位,结果冯锡范不止废除了郑克臧的延平王爵位,还背着董酉姑偷偷地将郑克臧绞死。
董酉姑后来才知道受到冯锡范蒙蔽,为此深感悔恨,不久也抑郁而亡。至此郑成功一家子基本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完蛋了。冯锡范拥立了郑克塽继位不到两年,康熙就派福建水师提督、原郑成功部将施琅率大军攻克台湾,收复了台湾,郑克塽和冯锡范投降清朝,至此郑成功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郑成功之死与儿子郑经有着很大关系,郑经做出有悖伦常之事忤逆郑成功,也导致成为了压死郑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其实郑成功也应该反思,他常年在外作战,对儿子郑经始于管教,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郑经做出这种有悖伦常之事,他郑成功也应负有责任。
而事发之后郑成功不是想着如何重新教育儿子郑经,而是直接暴怒之下想杀妻、杀子、杀孙,郑成功希望以此向世人证明自己家教之严,但其实这样的行为着实有些过火,所以郑成功的部下都拒不执行杀子的命令。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的意思?
我记得“开劈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写下的诗句,表达了这位民族英雄光复国土时的心迹,更反映了领土完整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意义。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应该也是说郑成功的,说他很艰难的创下了千秋万代的功劳,驱逐荷兰侵略者成为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