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赎武,为何会背上穷兵黩武恶名
穷兵赎武,为何会背上穷兵黩武恶名?
战争的成本,不能仅仅看表面的军队数量,还要看其他方面。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产业,而一次战争所需要的粮食量是巨大的。粮食的损耗不仅仅是在于士兵的食用,更多的是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据记载,汉武帝一生对匈奴大规模作战五次,每次长达几个月到数年之久,如此,消耗的粮食量是巨大的。
同时,由于粮食需求量巨大,必须抬高每次向农民征收粮食的数量,长期如此,造成大规模的农民破产。旷日持久的对匈奴战争对封建王朝的支柱产业农业造成了巨大危害。
再者,战争的经费,仅仅抬高农业税是不够的,所以,据记载,汉武帝大幅度增加工商行业的税收,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工商业者大量的破产,同时强行征收赋税,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并造成社会经济的大规模衰退。
战争的伤害更在于对人。由于对匈奴作战的战场主要是草原和荒漠,汉朝军队水土不服,在此过程中的非战斗减员人数巨大。再者,战争中的战斗减员数量巨大,使得国家丧失了非常多的精壮劳动力;对于伤残人员,国家还需出资抚养,无形中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朝经过文景之治,人口大幅度增长,国库充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在汉武帝结束最后一次战争时,太仓的钱粮已经耗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汉武帝晚年所发《轮台罪己诏》中,就表明了自己对战争造成百姓负担重,民不聊生的深深悔意。
诸葛亮既然已经认定天下三分?
谢谢邀请!
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谁都不愿意,尤其是自己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时候。诸葛亮并不是不明白这是逆天而行。所谓“一拳打得开,免得百拳来。”诸葛亮正是想通过以战止战的策略换取蜀汉的长治久安。他并没有把三分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恰恰相反,他的理想和目标是统一中原和恢复汉室。他在后来的《出师表》里也详细地阐述了他统兵北伐的意义。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亲眼目睹了因战乱而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家破人亡的百姓,亲身经历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残酷,他的家也毁于战乱。他从小立志要消灭群雄,恢复一个和平安定的汉室。所以,当刘备见到他向他咨询天下事时,他首先问起刘备的志向。如果刘备没有恢复汉室,问鼎天下的志向,诸葛亮也决不会跟随刘备。这点在《隆中对》里就说的很明白。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段话就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他的志向。
北伐既是统一中原的一部分,更是稳固蜀汉政权的重要部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向后主刘禅阐明了国家的现状和北伐的必要性。
诸葛亮的北伐,主要表现在“忠”字上面。他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蜀汉的基业,忠于国家和百姓。不能简单地用穷兵黩武来形容。诸葛亮若不北伐,只图偏安一隅,等魏国兴兵南征时,蜀汉只怕灭亡的更早。
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吗?
当然不是!
丝语认为:要判断诸葛孔明主导蜀汉发动“北伐”之战是不是穷兵黩武,首先就得弄明白什么是穷兵黩武,并且根据蜀汉“北伐”之战的性质,发动“北伐”之战的目的以及这场“北伐”之战对国家、社会和普通百姓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作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穷兵黩武是指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违反民情民意、好武穷兵,恣意发动战争,其结果通常是国亏财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历来都是兵家不主张和反对的。
那么,诸葛孔明主导蜀汉发动“北伐”之战算不算、是不是穷兵黩武?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1、战争性质刘备是“汉室之胄”,从这一点上说蜀汉属于“汉室”正统,匡扶汉室乃蜀汉本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欺世盗名之嫌,曹魏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蜀汉为了恢复“汉室”讨伐曹魏是“民心”所指,“大义”所向,从某种程度上上说是名至实归,讨伐曹魏之战属于“正义”之战。
2、战争目的荆州和益州虽然土地肥沃,物产相对丰富,但是,毕竟土地和人口资源等有限,不利于蜀汉的长期稳定及发展,而且随着当时蜀汉治下的“政通人和”,这种资源上的不足对蜀汉发展的制约作用也不断体现和日益明显。蜀汉想要恢复汉室,成为真正可以“代表”汉室大统之存在的目的,就必须完成刘备讨伐欺世盗名的曹魏、汉室一统天下的夙愿,这不仅是蜀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是诸葛孔明应该有的责任担当。
3、蜀汉当时面对的国内国际情况“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时蜀汉面对的周边情况是南方已经平定,并且已经外联孙吴,形成与孙吴相互依托和支援的局面;国内更是“甲兵已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呼声及愿望越来越强烈,正是顺应“民意”讨伐曹魏、北定中原的大好时机和时候。
4、战争的规模及对蜀汉国内的影响诸葛孔明先后对曹魏进行过五次讨(北)伐,都是在巩固后防、稳定国内形势、财力完全可以支撑的前提和基础上展开的规模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局部战争,没有对蜀汉国内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因此,说诸葛亮主导展开的蜀汉讨(北)伐曹魏的战争是穷兵黩武没有事实依据,也是站不住脚的,是对那段历史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是误读误解的表现。
白手起家和穷兵黩武的区别?
含义截然不同,且一个褒义词,一个贬义词!
白手起家:白手:空手。起家:创立家业。形容在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创立起一番事业或家业。也作“白手成家”。
穷兵黩武:动用所有兵力,肆意发动侵略战争。
你说一个人白手起家,那是夸他,你说一个人穷兵黩武,那是贬他!
穷兵黩武必定耗尽国力?
是的,战争对于国家物力人力的消耗是巨大的,长时间陷战争,对经济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