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原文赏析

2023-02-27 01:12:03 103阅读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原文赏析?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原文赏析

到底什么是国家精神?

什么是国家精神?曾经写过一篇什么是国民精神的文章。国家精神应该和国民精神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有什么样的国家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精神,反之以然。考虑到国家精神是全体国民的精神灵魂,是全体国民的精神支柱,我们还是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做简明扼要的梳理。

1.国家精神应该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精神。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就具有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有周公旦所制定的包容天下的礼仪文明制度,以及自伏羲时代以来易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中华民族自古养成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豁达和包容气度,从而奠定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基础。

2.国家精神应包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十五种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立己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要有天地良心。明确君子和小人之区别:“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明白是非曲直,知道美丑对错。为人端正,诚实守信,有集体和国家责任感和荣誉感。

3.国家精神应包含真善美和仁智勇(识、才、胆)方面的基本要求。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不虚伪,真诚做事,诚实做人,应该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善良,本分更是人们内心的向往和希冀的,而厌恶恶的事物,喜欢美的事物也是人审美情感的需要。聪明,智慧,仁爱,并且要拥有遇强不弱,遇弱不强的精神,不以大欺小,也不因大而被人欺。不卑不亢,平等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总之,要有真善美的追求,还要有胆识,气魄,才情,智慧和本领。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能相互尊重,平等尊重,和平相处,互利合作,互惠共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言以蔽之,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不卑不亢,高度自信,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那么,这个国家的精神就是很棒的。而做人头等要紧的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虚伪,不做作,不沽名钓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当国家有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匹夫有责。当国家和平建设的时候,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蓝图,量力而行,努力奋斗,且行且珍惜。

为何现代国人知之甚少?

这是一个太宏大的话题,其中有很多想当然的成分,只能谈点个人的观点。

首先,中华文明的定义是什么?

个人认为,中华文明并非一个封闭的地域概念,至少从商代开始,中华文明与世界之间便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比如青铜舶来,中国出土商周青铜器的数量巨大,可它的工艺却是国外传来的,一味强调本土文明的有点,只谈继承,不谈学习,则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后母戊鼎(过去称司母戊鼎,具体名称还有争议)、五羊方尊从何而来呢?

再比如汉代佛教传入,直接推动了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如果没有玄奘等人西行求法,则元杂剧、《红楼梦》式的辉煌也将黯然。

再有明清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极大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不仅促进了景德镇的繁荣,且推动了丝织业、茶业、手工艺行业等的进步,由此形成的工艺很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因此忽略日本白银、美洲白银的贡献。

在《四库全书》中,也收入了哥白尼、第谷等人的书,这是西方传教士金尼阁通过游说西欧君主,获得了一笔捐款,并用它购买了3千册科技书籍和科学仪器,并将其带到中国。

可见,所谓“中华智慧”,从来不是坐井观天,而是主动向世界学习的产物,正因前辈们开放的襟怀,我们后人才能享受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

其次,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

我们是中国人,但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员,我们既应享受中国文明的成果,也应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

许多美德是不以民族、国家为界限的,任何文明的东西,都值得我们赞美,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所谓中华文明,本来就是具有包容度的文明,在我们的历史上,很少发生宗教战争(民国时学者提出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但有不同意见,个人认为,这取决于定义,至少未发生过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战争)、种族战争(也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种族战争),这说明,中华文明是具有开放性的,这本是它的优点。

至少孔子是从没说过,只有鲁国人才可以讲仁,其他国家就不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普遍性的东西。

其三,应警惕将其他文明他者化。

讲中华文明,核心应在“文明”二字,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关注点放在“中华”二字上。后者很容易将人引入对抗性思维,把不同文明他者化,从而失去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宽容,这是值得担忧的。

世界比中国大,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则是自己伤害自己。

其四,我们仍应向世界文明学习。

世界文明更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中华文明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可现代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了解更少,甚至还远不如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不否认,现在学生要学物理、化学、英语、数学等课程,它们绝大多数都是西方人首创的,但这些只是知识,知识与文明不完全是一回事,并不等于学会了科学知识,你就已经变成文明人。

我们对世界了解还太少,这影响了我们对自身传统的认识,所以常常走入要么绝对否定它、要么过度夸张它的误区。

其五,中华文明确有短板,还未能完全与现代世界接轨

受地理因素制约,虽然中华文明在相当时期保持了开放度,也有过唐朝那样空前包容、善于学习的灿烂时代,但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自怛罗斯之战后,逐渐走向内向化,产生了孤芳自赏情结,在心态上对外来文明产生了拒斥心理。

其中原因很多,非这种体量的文章所能涵盖。但后果人所共见,我们从世界领先滑落到几乎被开除“球籍”的地步,此外缠足这样丑陋的行为,居然相延千年,诚为文明之大耻,如果没有外来文明的输入,可能到今天仍在继续,这有力地证明了:封闭必然会使一个文明丧失活力,并在腐朽落后中消亡,只有开放学习,才有前途。

始终认为,王清任这样的中国人才是民族的骄傲,他们能放弃成见,勇敢地学习别人,在接受世界文明的基础上去创造,最终做出为其他文明所尊重的成绩。

对美国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眨眼之间,土耳其埃尔多安的“疯狂行动”取得收获。

美国,已经从叙利亚撤兵,叫嚣的经济制裁也没了响声。土耳其和俄罗斯也已经达成了停火协议,前提是俄罗斯认可土耳其建立“安全区”,以隔离土耳其的库尔德人和叙利亚的库尔德自治区。

此前,叙利亚库尔德人的最大担心,是担心土耳其趁热打铁,顺势把叙利亚库尔德自治区给灭了。而这两天,库尔德人吃了定心丸,因为车臣300名精英战士,驾驭着先进的装甲坦克来到了叙利亚北部,意思再明显不过了,维护协议,同时防范土耳其有扩大行为。

那这样的举动会给美国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呢?

美国会彻底失去库尔德人的信任

(库尔德人)

原来,库尔德人抱的大腿是美国人,在伊拉克,在叙利亚,因为美国的支撑,库尔德人的地位逐渐上升,而库尔德人付出的代价是帮助美国平叛IS组织。

美国就像一颗钉子一样,因为库尔德人的支持,钉在了叙利亚北部的地区,也因为美国的存在,那个土耳其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特朗普大手一挥,撤军!这让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嗅到了不可多得的机会,大举侵入叙利亚北部,美国除了大喊“经济制裁”外,无计可施。库尔德人仿佛成了“没了爹娘的孩子”。

土耳其的“奥斯曼铁蹄”,库尔德人就算奋起反抗,也是挡不住的。如此状况,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心理底线就成了土耳其不要扩大侵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车臣精英)

此时,普京让车臣武装进入叙利亚北部,意思很明显,土耳其,差不多就行了,敢继续扩大侵略,哥就对不住了。车臣来的人不多,但这是一个信号,俄罗斯要干预这个地区的。此举,让叙利亚库尔德人很受用,对俄罗斯的亲近多了很多。根据区域情况,俄罗斯对叙利亚库尔德地区的干预,绝不是短时的,因为这也相关俄罗斯的地区利益。

而美国,因为俄罗斯的举动,更显得无情。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库尔德人的大哥可能会换人了,因为美国佬靠不住。

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会有所降低

对于此次土耳其侵入事件,因为美国的远离,让中东各个国家多了对美国的鄙视,让伊朗对美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少了很多的忌惮。

同时,美国的小弟以色列,对大哥的举动,也是非常反对,因为美国对中东的控制力减少,对以色列的支持就会降低,会让以色列继续在风中孤独。本来,库尔德人的起势,让以色列很高兴,因为都是美国的小弟。一个崛起的库尔德,会分担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一部分风险。

土耳其侵入,美国没采取有效行动,土耳其开始筹划建立安全区,美国还是没有行动。也许,美国国内的情况让特朗普焦头烂额,一会是要被弹劾,一会又要面对巨额债务,一会还要面对联合国的地位下降,这让特朗普没有更多精力来解决叙利亚北部库尔德人的事情。

无论如何,美国退了一步,俄罗斯进了一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也许,特朗普政府已经意识到,美国慢了半拍,于是承诺“计划出几百兵,保护叙利亚库尔德人东部的油田”,但这话库尔德人不见得领情,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俄罗斯派车臣精英武装来到叙利亚北部,一是将库尔德人曾经对美国人的信任,争取了过来;二是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会因为此事,而有所降低。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什么时候提出的?

1990年12月。

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费老的晚年著述中,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写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国际学界提了出来。那是中国学者对人类前沿问题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个标杆。1949年以后,在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国际论坛上,由中国学者标举的类似思想制高点极少出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