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后代,他是怎么对待自己兄弟和朱允炆一家人的
建文帝后代,他是怎么对待自己兄弟和朱允炆一家人的?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造反成功,登基称帝后,对待他的兄弟和建文帝的后人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严防死守。
朱棣能造反成功其实被逼的。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过世,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直接就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实在是太过年轻,在政治上是相当的不成熟,听信了一帮书呆子的谏言,要做汉景帝——削藩。
削藩是没有错的,但是错在时机上,建文帝刚刚登基不久,根基不稳,要削他那些叔叔们的权力和地盘,肯定是会有反弹的,如果遇到像周王朱橚这样的内王,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毕竟周王是属于“内王”,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特别是没有兵权,更没有私募府兵。
但是朱允炆在削了几个内王叔叔后,又打起了“塞王”的主意了,这就要命了,“塞王”顾名思义,镇守边塞的王,那可是有兵权在手,府兵更是过万的,关键是这几个塞王更是长年征战边疆,军事经验丰富,属下兵将强悍。皇帝侄子要对他们动手,没有哪个王心里是舒服的,特别是燕王朱棣。
与其等建文帝来削藩,不如反了。朱棣说干就干,而且打出了“清君侧”的口号,这一切几乎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削藩一模一样,只是结局却完全不同。
汉景帝时期,在周勃和梁王的大力平叛下,七国之乱终于被平息;而明朝的靖难之役却是以朱棣推翻建文帝而告终。
朱棣经过几年的靖难之役,终于攻入了南京,这其中他的几个兄弟是给他出了大力的,比如宁王朱权,朱棣邀他入伙的时候就许诺过靖难成功后,平分天下。
朱棣攻入了南京,建文帝一把火烧了皇宫,落得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当然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朱文奎同样是下落不明,只有两岁的幼子朱文圭被朱棣捉住了。
现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朱棣登基称帝后又是如何对待他的那些兄弟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的呢?
朱允炆的儿子就剩下一个两岁的朱文圭了,按照朱棣的性格肯定是极想杀了他,以绝后患,毕竟朱文奎身上留着的是大明皇室正统的血液,但是朱棣当时碍于朝中舆论以及民间议论,只是把朱文圭软禁在中都凤阳,也就是老朱家的老家。
两岁的朱文圭一直生活在非常封闭的环境中,虽然吃喝不愁,但是和坐牢是没区别的,直到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南宫之变,二次登基后,才出于同情把朱文圭给放了出来,时年五十五岁,这放出来其实还不如软禁,因为他连牛羊都不认识,既没有老婆,也没有后代,没过多久就死了。自此太子朱标一系大明正统血脉完全断绝。
那么跟随朱棣一起靖难的那几个塞王呢?朱棣就是塞王造反成功的,防范他们肯定是最严的,很直接的举措就是塞王内迁,谷王迁往长沙,那个许诺平分天下的迁往江西南昌;至于原来那帮周、齐、代等王全部削弱藩属。
朱允炆没有完成的削藩政策,却让一个藩王造反上位后完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朱元璋后代家谱?
皇子
皇女
扩展资料:
1、朱标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
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明安宗朱由崧复称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2、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
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1538年,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3、朱棡
朱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有智数,学文于宋濂,学习书法于杜环。洪武三年(1370)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途中鞭笞膳夫徐兴祖,被朱元璋训诫。
朱棡骄纵,在国多行不法。有人上告晋王谋反,朱元璋大怒,欲治罪,幸得太子朱标全力保护。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标巡视陕西归来,朱㭎随朱标来朝,敕归籓,越加恭顺。
朱元璋非常看重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月薨,谥号“恭”,子晋定王朱济熺嗣。
4、临安公主
临安公主朱氏(1360年—1421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女,生母为成穆贵妃孙氏。洪武九年公主下嫁李祺,韩国公李善长子。当时初定公主婚礼制度。
先期赐驸马冠诰并朝服,仪从甚盛。公主执妇道甚备。李祺是功臣之子又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婿,颇委任之。四方水旱,每命李祺前往振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将其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祺因其驸马身份得以免死。
夫妇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永乐元年(1403年)卒。临安公主永乐十九年(1421年)薨,明成祖朱棣辍视朝四日,临安公主薨年六十二。
5、安庆公主
安庆公主,明朝公主。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女,母亲为马氏孝慈高皇后,姐为宁国公主。洪武十四年(1382年)下嫁欧阳伦。欧阳伦颇不法。洪武末年,茶禁方严,欧阳伦数次遣私人贩茶出境。
所至绎骚,即使是大吏也不敢问。其家奴周保尤其蛮横,辄呼有司科民车至数十辆。过河桥巡检司,擅捶侮辱司吏。吏不堪其辱,报告朝廷。朱元璋大怒,杀了欧阳伦。
朱元璋的后代是谁?
朱元璋的后代有很多,比如明成祖朱棣、建文帝朱允炆、明武宗朱厚照等。
如何评价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儿子,出生于明朝建国后的第十年,是明朝第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过过苦日子的皇帝。他从小长在红墙内,生活在太监和宫女周围,受的是正规的儒家教育,所以很想做一个仁君圣主,建立一个与民休息、共享共治的大同世界。他16岁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当了5年皇太孙之后,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接人皇帝。改年号建文,建文建文,一是想以文治国,结束祖父朱元璋刚猛治国的风格,二是想想法汉文帝,建立大明朝的文景之治。
这些观念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相去甚远,弯也转的太快,但是对黄子澄和方孝儒等饱读诗书的文官而言,建文帝的风格无疑是正中下怀的。文官们对朱元璋分封众多儿子为藩王本来就恼火,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文官们对这些藩王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不是所有文官都不怕朱元璋的人快刀,轻易说藩王的坏话,会被朱元璋按上离间朱元璋父子关系的罪名,轻则下监狱,重则杀头。
朱元璋去世后,文官们认为整肃藩王的机会来了,一些地方官也看出了风向变化,开始积极举报各地藩王的恶行,这些藩王本身就干了不少坏事,证据确实。但是,年轻的建文帝一开始也不敢对叔叔们轻举妄动,怕引火烧身。但是,文官们劝建文帝快刀斩乱麻,以免藩王尾大不掉。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就说,削不削藩,藩王们都会反,晚不如早,早削更容易。建文帝说,如果藩王起兵反抗怎么办?兵部尚书齐泰说,朝廷有百万大军,不用怕,谁反灭谁。
听了这些话,建文帝下定决心整肃这些违法乱纪的叔叔们,十个月内,干掉了五位叔王,逼死克其中一位,效果很明显。但是,把没有劣迹的燕王朱棣逼到了墙角,只好起兵反抗,名义是清君侧,就是说要帮助皇帝把身边的小人齐泰和黄子澄等消灭。三年后,朱棣就成功了,建文帝不是四叔朱棣的对手,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建文帝绝望了,点过自焚,以悲剧收场,此后,朱棣成为皇帝。
建文帝太年轻了,对形势把我能力有限,轻易听信别人,是个好人,不是个好皇帝。
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命运都如何?
纠正下,朱元璋有记载的一共有26个儿子,并非24个儿子。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了,但其他的可能有些陌生,这里我来为大家提及一下。
长子朱标,即后来建文帝的生父。他生性仁慈、敦厚,在兄弟、大臣们之中也很有威信,他很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也很早就立了他为太子,确定了他为皇位接班人。可惜天妒英才,在公元1392,视察陕西之后,因风寒病逝,年仅三十七。
次子朱樉,被封为秦王。曾因在封地有过失,被召回京城,太子朱标巡视秦地回来后,从中调解,后让其返回藩地。公元1395年,他受命征伐洮州叛乱,将其平定。但不幸的是,他在征伐过程中由于露宿山野得了瘴疠,没过多久就因这个病影响去世了,年仅四十。
三子朱棡,被封晋王。他很受朱元璋重用,权力比较大,加上人比较骄纵,导致有人甚至上告他要谋反,幸得朱标保全。公元1398年,朱棡因病去世,年仅四十。
四子朱棣,这个大家应该很清楚,他被封为燕王,后成为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明朝越来越强盛,开启了永乐盛世,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归途中去世,享年64岁。
五子朱橚,被封周王,是个文化人,对医学有研究,曾编著了有《救荒本草》等医学作品,对当时的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活了四朝,即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四朝。他比较坎坷,曾因离开封地被朱元璋废掉,建文帝时期因为是朱棣同母弟弟而被排斥,成祖时期又被指控谋反。好在他都撑了下来,于公元1425年去世,享年64岁。
六子朱桢,被封楚王,天资聪颖,为朱元璋所喜爱,曾在讨伐西南叛乱时,不亲莅军,被朱元璋所诘责,自此失宠。最终于公元1424年去世,享年61岁。
七子朱榑,被封齐王。性格残暴,有野心。建文帝时期,被建文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朱棣登基后,恢复其藩王。但因又想图谋不轨,再被废为庶人,从此一直被软禁于南京,一直到死亡。公元1428年去世,享年64岁。
八子朱梓,被封潭王。因胡惟庸案被牵连,害怕被诛杀,一直焦虑不安。之后朱元璋召见他,由于害怕,他选择了与自己妃子一起自焚而死。
九子朱杞,被封赵王。无重大事迹,于公元1370年夭折,年仅一岁。
十子朱檀,被封鲁王。因才华横溢,礼贤下士,民声不错。但后来因作死服食金丹,导致毒发伤目而亡,年仅十九岁,这个属于自己作死的。
十一子朱椿,被封蜀王。喜欢读书,博学多才,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一直在蜀地兢兢业业,于公元1423年去世,享年53岁。
十二子朱柏,受封为湘王。建文帝时期,被人告发谋反,被召京师询问时,选择自焚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十三子朱桂 ,被封豫王,建文帝时期被废为庶人。明成祖登基后,恢复王爵。公元1446去世,享年73岁。
十四子朱楧,先受封汉王,后改肃王。公元1420年去世,享年44岁,无重大事迹。
十五子朱植,被封辽王。在建文帝与朱棣矛盾重重之时,他没选择与朱棣联手,而是选择赴京师讨好建文帝。朱棣当皇帝后,对朱植当时不支持自己很不满,对他的态度很不好。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咋好的,作为一个王他只留下有校厨役三百人。最终于1424年去世,享年四十八。
十六子朱栴,封庆王。他勤奋好学,十分忠孝,一直有不错的名气,所以朱元璋才会让他作为重要藩王,主持边塞大局。后来因被很多人参奏不法,让明英宗对他猜忌,导致朱栴郁郁成疾,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于王府,享年61岁。
十七子朱权,被封宁王。在靖难之役时,被朱棣绑架,被逼迫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后,将其改封于南昌,对其进行迫害,朱权没办法,寄托于道教,最后郁郁而终,享年七十岁。
十八子朱楩,封岷王。建文帝时期,因被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朱棣登基后,虽被恢复爵位,但朱棣对他也不放心,将其他削除护卫、官属,之后还曾将其从云南迁至湖南。公元1450年去世,享年71。
十九子朱橞,被封为谷王。在助朱棣登基中有大功,于是居功自傲,骄横霸道,被朱棣被废为庶人,之后入狱,最终在狱中去世,享年四十九。
二十子朱松,虽受封韩王,但未就藩。无重大事迹。于1407病逝于南京,年仅28岁。
二十一子朱模,封沈王。无重大事迹。公元1431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二十二子朱楹,被封安王。无重大事迹。公元1417年去世,年仅三十五岁。
二十三子朱桱,封唐王。也无重大事迹。公元1415去世,年仅二十九。
二十四子朱栋,被封郢王。公元1414病逝,年仅二十六。
二十五子朱彝,封为伊王。为人残暴,封地百姓深受其害。公元1414年病死,年仅26岁。残忍之人,活的短,也算恶人有恶报。
二十六子朱楠,出生一个月后夭折。
以上就是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总的来说还是长寿的还是比较多的,大多也属于安享晚年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