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很好的问题哈,谢谢!
道,就是道路。只不过这个道路是万事万物的道路,也就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德,本意是得到的意思,得什么,得的是道。所谓人有人得,物有物得,在这里引申一下,德是专指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规律。
所以,顺其自然者为有德,倒行逆施者谓之无德。
01 道和德的含义我们总说,“道法自然。”道的规律就是自然而然。道生万物,万物从道产生,离开道,返回道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道的运动规律。
《易经·系辞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换言之,道就是一个循环不断的圆圈,阴阳对立,又相互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太极图一样,生生不息。
《道德经》:“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这种体现如道本身一样,都是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的。
德包括的内容,就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这个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违背客观规律。
道德连在一起,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良知。
02 道德的含义一不小心就回到了阳明先生的心学,其实,道德就是良知,如果我们的心不被欲望蒙蔽,按照良知的指引来做事,那就是道德。用现在的话说,道德就是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03 道德的现实意义我们都想做个有道德的人,受人尊重,那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呢?
一是“格物致知”。先格心,再格物。格物就是纠正不良,也是为善去恶的过程,致知就是恢复良知,谓之“知”。择善而从之,将良知践行于日常事务上,谓之“致良知”。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去不留,真正做到这个地步,算是致知了。二是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行动,顺应道的变化,与时偕行,“致良知”为体,“知行合一”为用。三是正己化人。这也算是管理或者领导的最高境界,用良知做好我们自己,用行动来感化和影响部属,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别人受益,这就是最大的慈善,最大的道德。德什么意什么?
德高望重,意气奋发。
汉朝属于水德土德还是火德?
谢邀。汉朝曾先后确立了水德、土德和火德,每一德的确立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理论支持。
这些说法均源于战国时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秦始皇是第一个将五德终始说付诸实践的君王,因此秦国属水德毫无疑问。
水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改朝换代必须要改的是历法和服色。但是五德终始作为一种秦朝刚采用的德运是不是一定要改呢?但是汉朝建立以后就存在一个问题,西汉作为一个新朝是有权力选择是否采用五德终始说的。《史记·历书》接着记载:
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也就是说刘邦因为西汉初年国家饱经战乱之苦、百业凋敝,故而选择恢复农业生产,其中北畤的 “北”代表的就是水德,因而继承了秦朝的水德,具体关系如下:
土德如果按照五德终始说,刘邦确立的德是有问题的,灭掉秦朝而立的国家应该属于“土德”才对,俗话说“水来土掩”,土克水才是鼎革秦朝的正确理论来源。
汉文帝时,鲁人公孙臣就以终始五德说的理论请文帝改土德,但争论一番最终无果。
汉武帝时,唐都和落下闳通过对天文的观测和历法的推算,得出“日辰之度与夏正同”的结论。接着又根据星度认为合于黄帝的数五,因此改正月为岁首,该同黄帝的德,同为土德。
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火德在西汉建立以后,由五德终始说的相胜逐渐发展出一套五行相生的学说,而今文经学家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五行休王论。
这是一个什么鬼呢?
大概就是说要想国家太平就得转移一下国运,蒋重跃先生《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一文总结道:
“ 汉家尧后, 有传国之运” ; 传贤传子, 乃“ 四时之运” ; 天下为公, 非一姓之私; 汉朝应该求贤禅位。尧显然是讲求禅让的贤王,汉朝是尧的后代,自然也要禅让,否则国家不宁。
西汉后期,面对国家动荡和流传着国运转移的说法,当时汉哀帝为了保持刘家的统治,甚至改称“陈圣刘太平皇帝”。(这当然没有什么卵用)
当时今文经学家们重新划定了从古至西汉的德运:
其实大致就是认为汉朝是灭秦继周的,因此应该由周朝的木德生出汉朝的火德。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跳跃逻辑呢?
大致就是每一个德都有生、壮、灭三个过程,具体关系如下图:
也就是说五德已经不是单纯的单向发展了,五行之间的具体变化是:
“ 生王者休, 王所生者相, 王所胜者死, 相所胜者囚。”《太平经》卷六十五《断金兵法》中说:
“ 金气断, 则木气得王, 火气大明” 。“ 金王则厌木而衰火, 金王则令甲乙木行无气, 木断乙气, 则火不明。木王则土不得生, 火不明则土气日兴” 。“ 金王则水相, 金王则害木, 水相则害火” 。这些鬼反正就是为了把汉朝和尧联系起来,而秦朝的水德是不能变的,因此把五行搞成了复杂的变化,最终推出来汉朝应该是火德。
按照五行休王论来说,“土王则金相, 火囚水死,”王莽是支持这个的,而这个同样也支持王莽篡位,因此王莽建立的新就确立了土德。
而之后刘秀也认同了这一点,同时按照五行休王论来说,“木王火相, 土死金囚 ”、“ 金气断, 则木气得王, 火气大明”恰与汉(火) 兴莽( 土) 死相符。
以上就是汉朝曾先后确立了水德、土德和火德的一个变化。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蒋重跃:《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
汤其领:《秦汉五德终始初探》
嗯德什么意思?
东北口头语,意思是指是,快点,的意思!
道德与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关于道德起源问题,中国古典,未见专著。我认为,道德有两个起源,家庭与氏族。道德,看起来是意识形态,其实是自然法则的必然。
家庭,是道德的第一渊源。有了家庭,就有了父母的亲爱、子女间的友爱,发展为“仁爱”,简称“仁”,可谓道德的第一范畴。
宗族,是道德的第二渊源。人类是群居动物,集体狩猎,分工协作,才能生存发展。一个宗族,或家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辅相成,相依为命,此类的“协作”精神,发展为“正义”,简称“义”。可谓道德的第二范畴。
因此,中华道德的基础是家庭之仁,宗族之义,即“仁义”。继而形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体系。与基督教的“七德”相似。
于是,判断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否讲道德,首先看是否仁义。不仁爱,或不正义,就是不道德。既仁爱,又正义,才是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