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李斯对秦王朝的贡献有哪些
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李斯对秦王朝的贡献有哪些?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师从荀子。
完成学业后,李斯经过多方考虑,最终选择秦国做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场所,因为当时秦国综合实力最强,国力扶摇直上,反观其它六国,国力日渐下落,秦国吞并其它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初入秦国之时,秦王嬴政刚继位不久,大权旁落于吕不韦之手。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委身于吕不韦门下做一门客静待时机。
在一次殿前会议上,向秦王提出“灭诸侯成就帝业”的方略得到认可,并逐渐受秦王的器重,在李斯的协助下秦国最终吞并其它六国,形成大一统。
秦统一天下后,尊奉秦王为皇帝,制定礼仪制度。李斯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1.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真正达到了中央集权。2.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3.修驰道车同轨。
韩非子和李斯谁更有才华?
按照对法家的贡献来讲,应该是韩非子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但是论才学应该是韩非更高。
在《韩非子》一书中,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达340多个,风格幽默,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刻,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众生相的展示 ,这也是韩非寓言的一大成就。
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韩非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都不被采用。于是他发奋著书立说,写出了《孤愤》《说难》 《五蠹》《内外储》《说林》 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文中,他比较了各国变法的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
反之李斯的才学更多的是用在了权谋之上,焚书坑儒也是在李斯的推动之下进行的,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件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事情,但是对于文学历史而言,是一场毁灭性的行动。
扩展资料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李斯真的聪明吗?
“沙丘之变”的李斯正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着大智慧的他,没想到在其晚年的时候竟会有这么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没有谁能够做到不犯错误,因此这也不足以我们否认李斯不聪明的事实,只能说李斯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我们评价李斯聪明与否不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就对其过早的下结论。李斯既然能够成为大秦的丞相,则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想要精准而又全面的认识一个人,了解他的生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了解他一生的功绩就知道了。所以,让我们先来简单的认识一下李斯。
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出生于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他是秦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有《谏逐客书》、《琅琊刻石》和《泰山封山刻石》等。
简单认识完李斯之后,我们言归正传,深入来了解一下李斯的聪明才智。
李斯的聪慧之处:
赴秦国而小试牛刀在李斯年轻的时候,他曾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但是他不甘心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碌碌无为,因此他辞去小吏一职去齐国求学,并拜荀况为师,《史记》中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等到李斯学有所成后,他分析天下七国所面临的局面,认为只有秦国才有可能击败六国,称霸天下,因此怀有壮志雄心的李斯便下定决心去秦国一展自己的才华。在他这一正确的决定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人生未来的一个规划,他有自己的目标与想法,这也正提现出了他的聪明之处。
公元前237年,李斯来到了秦国。来到秦国之后的他先去了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在李斯取得吕不韦的信任之后,当上了秦王嬴政的近侍。李斯有了能接近嬴政的机会后,他便不断劝说嬴政秦王攻打六国,以成霸王之业。秦王嬴政也正有此意,于是就任命李斯做了长史,随后又任命其为客卿,并让李斯来制定灭六国,成霸业的初步计划,这也正是李斯功成名就的起点。
李斯就如同一匹千里马,但聪明的他没有在苦等自己的伯乐,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去寻找自己的那位伯乐,这无疑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被逐后写《谏逐客书》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被李斯所说服,决心吞并六国。这时候韩国害怕被嬴政所灭,于是令郑国去秦国修建水渠,以此来牵制秦国的兵力与财力。最后韩国的阴谋被秦王嬴政看破,他便下令驱逐各国的客卿,李斯无疑也被秦王嬴政驱逐了。初露头角李斯怎能就此罢休,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于是在他被秦王驱逐离开秦国的路上,便写下了《谏逐客书》,用来劝说秦王,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了李斯的聪明之处,而《谏逐客书》也是他智慧的结晶。
此书中写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从而说明各国客卿能给带来秦国的益处,并着重阐述了驱逐客卿所带来的损失,书中还写到了当前应该不惜一切广招人才,很好的反映出了秦国当下的国情。秦王看到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之后顿然醒悟,便又下令取消驱逐各国客卿并任命李斯为延尉。
李斯的这一举措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由郑国修筑的水渠(郑国渠)极大的促进了秦国的繁荣与昌盛,也使秦王嬴政拥有了一批良臣悍将,如被所人们熟知的蒙恬、王离、王翦、李信等。上书之后,李斯也因此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用。
谋良策助秦灭六国李斯建议秦王嬴政继续沿用之前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措施,先集中国力,击破周边的国家而结盟遥远的国家,这样便能使六国之间不能互相召应,还能有效的保护打下的国土,以此逐步侵占六国,完成帝国霸业。从这天衣无缝的计划中,我们也看到了李斯的聪明之处。
说到了这里,让我们也简单的来看看李斯的计划吧。
首战六国之中国力最弱的韩国运用兵力压制、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的战术,旗开得胜并一举拿下韩国,公元前230年韩灭。
二战六国之中仇恨最深的赵国第一阶段秦国趁赵国大战燕国之际,令名将王翦攻占赵国城池9座,其后令桓齮攻下平阳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经三年休整,秦国找住赵国闹旱灾的机会,对赵国都成邯郸进行南北夹击,展开第二阶段进攻。期间秦国名将王翦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弃用大将李牧与司马尚,随后便一举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公元前228年赵灭。
三战六国中防御最强的魏国首发老将王翦之子王贲攻楚以开其路,后发兵并引黄、鸿之水破魏城,三个月后被大水冲垮都城的魏王就驾着小船投降了,公元前225年魏灭。
四战六国中面积最大的楚国名将王翦躲避敌人士气高昂之际,耐心沉浮一年等待敌军放松警惕、士气萎靡,抓此战机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是历史上典型的疲敌之战,公元前223年楚灭。
五战六国中寒风凛冽的燕国秦王嬴政令王贲率兵攻打辽东,俘燕王喜,公元前222年燕灭。
六战六国中最后幸存的齐国吸取之前灭楚的经验教训,避开齐国的精锐,击其侧肋,公元前221年齐灭。
从此,历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国家秦朝建立,嬴政自称秦始皇。
在嬴政一统天下的征程中,李斯帮助秦王嬴政制定吞并六国的计划,并且积极的部署和献策,充分的展现出他的聪明与才智,其功不可没,后被秦王嬴政升任为丞相。
废除分封而行郡县在秦国完成一统天下的帝国大业后,李斯继续辅佐秦王嬴政巩固政权,处理国政。他建议嬴政废除落后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内容是在国内设立若干个郡,郡下面再设立县和乡,统一归中央领导,官吏由中央任免,中央则设立三公和九卿,使其分工明确,能更好的协助嬴政治理朝政。
由李斯提议的郡县制自秦朝建立以后就被其后面的封建王朝沿用了近2000年,并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皆产生了重大影响。若不是他有着如此之大的聪明才慧,就不会建立起郡县制,也不会在历史上沿用近2000年,更不会在历史上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亲自主持统一文字由于之前众多的诸侯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因此在语言和文字方面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对于以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则是一大阻力。李斯就此向秦王嬴政提议统一文字一事,嬴政欣然采纳并交给李斯负责此事。于是李斯亲自挂帅,以原先秦国字体为基础,废除一部分繁体字,整合创作出一些形体简单、易于使用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并推行全国进行学习。
在此期间李斯不仅统一了文字,他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此举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商品物资的交换以及交通运输的建设,使秦朝在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得以迅速发展。其货币的统一更是被秦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沿用且影响深远。
我们不管是他统一文字,还是统一法律,或是统一货币等等,倘若李斯没有真正的大智慧,这便都是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李斯的决策失误:
人生败笔沙丘之变秦王嬴政在他第五次巡行返回的途中因病逝世,在他去世之前曾口述让赵高给公子扶苏写一封信,让扶苏尽快回咸阳处理丧事并继承皇位。但是这封书信还没有送出,秦王嬴政便已经逝世。赵高便起了帮胡亥篡位之心,他深知李斯在扶苏继位后会不敌蒙恬而害怕受冷落的痛处,便与李斯商量帮胡亥篡位一事。李斯为保住自己一直以来高贵无比的权利,自负的认为自己能斗过十八世子胡亥与中车府令赵高,便做出了他这一生中最糊涂的决定,并与赵高伪造遗诏,立十八世子胡亥为秦二世。
胡亥顺利继位之后,赵高察觉到了李斯对自己的威胁,早已取得胡亥信赖的赵高对李斯起了杀心,于是赵高便诬陷李斯有“谋反”之心并对李斯严刑逼供,最终李斯被迫承认自己“谋反”的事实。
【李斯剧照】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夷三族,李斯也就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总结了解完李斯的一生之后,大家在心里也想必有了自己的看法。在他上书劝谏秦王嬴政不要驱逐客卿;帮助实现吞并六国的宏伟计划;废除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统一六国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伟大的举措中有着卓越贡献,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真正的才能与智慧。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斯毕竟不是圣人,他也有着犯迷糊的时候,对其晚年的失策,也不足以让我们来否认李斯聪明的事实。综其一生,李斯确实是有着大智慧的人。
是如何从一只老鼠身上喝到人生第一碗心灵鸡汤的?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人。
李斯年轻时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从事掌管文书的工作。
虽然衣食无忧,却也不能大富大贵,这让颇有上进心的他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天,李斯无意间在厕所里看到一只老鼠,它瘦骨嶙峋的,正在偷吃人类的排泄物。见有人靠近,它吓得抱头鼠窜,一溜烟跑得老远。
李斯不由得生出了一丝同情:“原来做一只老鼠也不容易呢,吃了上顿愁下顿,还要时刻提防人类和猫狗的追杀。唉,真是太可怜了”。
又有一次,李斯因为有事去了一趟官府装粮食的仓库,猛然间发现仓库里有一只老鼠,它趴在粮食上贪婪地大肆咀嚼。
见有人来,那老鼠居然不躲也不藏。待人靠近了,才懒洋洋的爬到一边去。
这真是一只硕鼠啊,毛色油亮,过剩的营养让它的体态明显臃肿,以致于行动也显得迟缓。
看到身处两个不同环境的老鼠不同的遭遇,李斯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同为鼠类,为何它们的现状却天差地别呢?命运真是太不公平了”。
也就是这一刻,李斯意识到,要想出人头地,像仓鼠一样占得无限风光,拥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平台很重要。
就像厕鼠,不思进取,没有长远的目光,只顾着眼前的苟且,所以,注定了只能忍饥挨饿。还要忍受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命运。
而仓鼠,之所以能拥有享不完的美食,成为鼠类中的佼佼者,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一,是父母给它铺就的路。放之于人类,相当于官二代、富二代了,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不需要自己打拼,就能获得安逸的生活。
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外加把握机遇。
比如刚好觅到了一个这么大的粮库,那就要想方设法进到里面。为了这个目标,仓鼠们或许是投机取巧钻了空子,或许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打洞。
但不管怎样,它们安逸的背后必定伴随着相当的付出。
想我李斯,虽然没有天然的资源,但作为抱有鸿鹄之志的人,难道还不如一只仓鼠吗?所有的成功,都是靠努力打拼出来的。
想到这里,李斯顿时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他深深地知道,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平民阶层,唯有投资脖子以上,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辞职,要去继续充电学习了。
应该说,李斯是个相当有勇气的人。他的说走就走,等于给自己切断了退路,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
同时,李斯是个目标明确的人。他知道,在天下大乱的时期,学习儒术、武术,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唯有学习帝王之道,才是能获得晋升的最快渠道。
李斯更是个睿智的人,他知道人脉关系的重要性,必须师出名门。
于是,他拜在齐国的荀子门下。有了荀子徒弟这张金名片,不愁找不到好工作。更何况,这里还有韩非等贵族同学,可以好好利用。
这些,应该都是老鼠给他的启示,让他因此拥有了超强的决断力与行动力。
学成后的李斯,经过一番审时度势,决定去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一回,他又押对宝了。
他先是投靠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因为能力突出,很受器重。慢慢的,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并获得了宠信。
紧接着,他不失时机地给秦王上书,劝秦王抓住良机,灭诸侯,成帝王,兼并六国。
秦国在李斯的谋划和部署下,紧锣密鼓地一步步将计划付诸实施。
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真正实现了大一统的愿望。
至此,李斯也算真正实现了当仓鼠的梦想。他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朝宰相。那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啊。
想到此,李斯就是在睡梦中也会笑醒呢。
可是,他只看到了仓鼠的安逸与闲适,却没有想到,仓鼠也有被捉,任人宰割的时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临终前遗诏,立长子扶苏为皇帝。
然而,宦官赵高却发动“沙丘政变”,并胁迫李斯,合谋伪造诏书,拥立少子胡亥为皇。
李斯本着明哲保身、自私自利的仓鼠处世哲学,一口应承了下来。他忘了,这是与狼共舞。
篡权后的赵高,权势一手遮天。他怕自己受制于李斯,遂先下手为强,施展阴谋,无端给李斯按了个谋逆的罪名。
他对李斯施以各种酷刑:又是割鼻子,又是割舌头,砍脚趾,还在其脸上刺字。在让他受尽折磨后,最后腰斩于市,并灭其三族。
直到最后一刻,李斯才幡然醒悟:原来仓鼠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风光。
任何光鲜的背后,都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对大肆糟蹋粮食的仓鼠,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呵。
可惜,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晚了。
在临刑前,李斯拉着儿子的手,流着泪说:“我想和你一起牵上黄狗,去追逐那狡兔,痛痛快快地打猎呢。只是,这么简单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不了了”。
正是因为信奉老鼠的哲学,让李斯通过自身的努力,攀上荣华富贵的顶峰。
可也因为过分向往名利,让他送了卿卿性命。这样的结局,是否早已注定了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蒙恬是一个怎样的名将?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1] ,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