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手帐名字有哪些好听的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手帐名字有哪些好听的?
1、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桃木,报之以琼瑶”。琼瑶,美玉。
2、徽因
《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思南”。徽音,美誉。后因被误认为当时作家林徽音,因此改名徽因。
3、呦呦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4、思成
《诗经•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成,成就之意。
5、蓁蓁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6、燕飞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7、淑慎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8、惠然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9、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娴静美丽的意思。
10、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感动中国2015颁奖词全文?
2015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如下: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张宝艳 秦艳友【阳春布德泽】
张宝艳 秦艳友【阳春布德泽】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郎平【雄心志四海】
郎平【雄心志四海】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阎肃【弦歌感人肠】
阎肃【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徐立平【大国多良材】
徐立平【大国多良材】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爱国敬业,有着献身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哪些美食令你印象深刻?
陕西裤带面:陕西特色小吃,这名字太有生活,非常接地气。用裤带来形容面条的宽。具体如何吃这宽宽的面条,就可以依个人所爱,酸甜苦辣随个人口味。
安徽虾籽面:虾籽面用的虾籽是青虾籽,夏秋之交的长江青虾带籽肥美,加入葱姜汁和黄酒蒸熟去腥,筛出虾籽晾干再小火炒出虾籽的酥脆后备用,面用的是小刀面,面虽细但口感劲道,汤头清澈虾籽清鲜面道爽脆。
上海红烧肉:红烧肉咸中带甜,肥瘦相间,颜色红润,吃到嘴里肥而不腻,超赞!
重庆火锅:无论四川火锅还是重庆火锅,在我们这些外人眼里,都统称为【麻辣火锅】。但是重庆人绝对不允许这样子的统称,说到火锅,重庆人会说:我们重庆火锅才是最正的!
天津的煎饼果子:天津的小吃繁多,怎么样都轮不到煎饼果子坐头把交椅。但天津人就是打心眼里爱它、捧它,还自觉地维护煎饼果子的“纯洁性”——做法稍有差池,严重程度基本等同于信仰分歧!
描写麇鹿的诗词?
大雅·灵台经始灵台⑴,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⑵,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⑶,庶民子来⑷。
王在灵囿⑸,麀鹿攸伏⑹。
麀鹿濯濯⑺,白鸟翯翯⑻。
王在灵沼⑼,於牣鱼跃⑽。虡业维枞⑾,贲鼓维镛⑿。於论鼓钟⒀,於乐辟廱⒁。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鼍鼓逢逢⒂。蒙瞍奏公⒃。[1]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⑴,食野之苹⑵。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⑶,承筐是将⑷。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⑸。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⑹。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⑺。
视民不恌⑻,君子是则是效⑼。
我有旨酒⑽,嘉宾式燕以敖⑾。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⑿。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⒀。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屠呦呦与青蒿素引用诗经有何作用?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既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在浙江宁波,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习中医药。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让她带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8%,因效果不稳定而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于是她放弃了胡椒,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