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秀才,土木堡之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落第秀才,土木堡之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间是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以前,明朝经过洪武之治,永宣盛世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可是自土木之变后不但疆域不断缩小,而且各方面影响力和明朝可谓是天壤之别。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土木之变明军惨败:
第一:自永乐重用太监开始,宦官掌权,军需补给成问题,战线拉得过长1:宦官掌权的问题永乐皇帝要负很大责任,虽然很有成就,但是设立东厂
提及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两个组织,一个是东厂,另外一个就是锦衣卫。朱元璋一度设立了锦衣卫,但是到了晚年已经把它废除。永乐皇帝继位后为了达到专权的目的,不但恢复了锦衣卫,还设立东厂用来牵制内阁。当然他的初衷可能是好心,可惜为后世开了一个先例。朱元璋明文规定宦官不得干政,可朱棣恰恰背道而驰。朱瞻基继位后设立内书堂,开始教这些宦官们读书认字,更是助长了宦官专政的气焰。宣德晚年,一代宦官王振脱颖而出,最终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2:瓦剌部崛起,也先逐步统一蒙古草原势力浩大,王振私自跟瓦剌贸易
到了明英宗继位初期,草原上迎来了一个新的草原霸主。此人便是也先,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灭女真,平定了蒙古诸多部落,有统一天下的趋势。瓦剌这边强大的同时朝廷主要骨干成员没有意识到危机,特别是大宦官王振。他要负很大责任,明明知道草原民族急缺铁,大炮等武器。还要通过马匹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假如说由于谦担任这支军队的统帅,战争的结果断然不会如此。
3:战线拉得太长,军需补给成了很大问题,这一点兵家大忌
我们看朱祁镇太爷爷永乐大帝的时候,曾经有五征蒙古的辉煌壮举。后面三次虽然有点名不副实,但前两次有效给予了瓦剌和鞑靼一定程度的打击。朱棣不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不管是瓦剌还是鞑靼,对手依然非常强大。依靠自己优秀的指挥再加上各种军队协调得当,瓦剌和鞑靼为此吃了败仗。仓促调来的五十万大军根本准备不够充分,不像朱棣在北征之前考虑到天气粮食等原因,这对于军队国家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第二:明英宗朱祁镇本人的四大失误,很有关联1:自己“刚愎自用”,不接受大臣们的建议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的时候不过区区八岁,等到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他也才刚刚20岁出头。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所以不怎么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当时大臣袁敏就建议派遣大军驻防,防止被冲击大营。这个想法却被朱祁镇拒绝,来到宣府的时候发现瓦剌军主力,兵部尚书连上几道奏疏建议赶快撤出北京,保证皇帝跟大军的安全。上去之后明英宗置之不理,王振这个时候拦住了他,不要他面见皇帝,还把他轰了出去。朱祁镇的想法很单纯,直接跟瓦剌军队主力决战。
2:朱祁镇没有选择坚守待援,而是固执己见,导致惨败
明英宗朱祁镇当时没有守宣府,这个城墙还算坚固,城墙有24里长,七个城门。如果在这里驻守,把军事指挥权交给那些懂军事的将军,再派遣几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寻找机会在野外决战。其实这个方法最合情合理,可是皇帝只停了一天就开拔。行动缓慢,后面得到瓦剌后续部队的消息,自己心潮澎湃决定跟瓦剌主力决战。没有想到战场的变化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瓦剌袭击了后续部队。派人去增援的时候,被瓦剌围点打援给打败。
3:没有及时占领怀来城,依靠城墙固守,瓦剌军队不便攻击
朱祁镇第三个失误就是没有及时占领怀来城,走了二十里地,停了下来,这里就是土木堡。在当时怀来县城是比较完美的,有山有水。朱祁镇没有进城,南边恰恰是开阔地带。方便骑兵冲击,导致了惨败。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被敌人抓住了可乘之机,那么你就没有好果子吃。
4:瓦剌军队在明军外面形成合围,瓦剌议和朱祁镇同意结果全军覆没
首先也先进攻宣府的时候,守将弃城而逃。明英宗朱祁镇往东走的时候,怀来城已经被占领。这时候瓦剌军队在明军外面形成了合围之势,战士们虽然十几个小时没有喝水,但是也有几十万部队。如果不轻举妄动,瓦剌方面一时无法下手。这时候瓦剌也先派出使者提出和明朝议和,朱祁镇居然答应了。这正好中了瓦剌也先的计谋,明朝方面取水的时候部队建制全都乱了,瓦剌军队一出来几十万大军被屠杀,明英宗朱祁镇本人被俘虏。
综上所述,土木之变的主要责任在于朱祁镇,王振要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但如果不是朱祁镇一意孤行,断然不会出现后面那么糟糕的结果。
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晋江落第秀才梁炳麟从街头说书发展为“隔帘表古”而形成的。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
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以维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于是,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因为木偶演于掌中,人称此为“掌中戏”,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进士及第的解释?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的背景和故事: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大明王朝惊变录王振下场?
王振(?-1449年),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明朝初年宦官,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 王振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又自阉入宫。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后来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正统十四年,瓦剌入侵,英宗被俘,王振被杀。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以香木为王振雕像,建旌忠祠。
有人知道全真始祖吕洞宾的故事吗?
感谢邀请有声主播欧杨林海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欧杨林海播讲完本的小说《我的武侠世界后宫之旅》中主角穿越到了神雕世界时和妻子小龙女一起大闹全真教!
书中就有关于吕洞宾就是全真道教祖师的说法!
吕洞宾,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1]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现在,山西运城市芮城的永乐宫(丘处机奉元代皇帝御旨兴建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皆自谓源于吕祖。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天下剑仙之首)。[1]华轩居士据《全真诠绎》记载,于北宋期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时列入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之列。
中文名
吕洞宾/吕岩
外文名
Lv Dongbin
别名
吕岩、吕祖、吕祖师、吕仙祖、无心昌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
人物关系
铁拐李
好友
快速
导航
历史大事记吕祖宝诰吕祖作品历史遗迹
简介
吕仙,名岩,字洞宾。蒲州永乐县人。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生,传说异香满室,有白鹤飞入帐中不见,自幼聪颖,十岁便能文,十五岁就能武,精通百家经籍,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
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与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
他道号纯阳子,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中国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
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在飞升之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
元朝初年,忽必烈得知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于是打算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随后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
吕洞宾
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孑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钟离权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离权题诗一首「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刹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
民间称他为“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道家则称他为“妙道天尊”,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吕洞宾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元时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是为“孚佑帝君”之由来。
五代以后,时局大乱,人民饱受流徙之苦,他经常现身于世,拯救贫苦百姓。他的剑术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对北宋教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道教全真教奉其为北五祖之一,世称“吕祖”、“纯阳祖师”。
共8张
吕洞宾
《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倾刻数百里,以为神仙,皆数来砖斋中,人咸异之。”吕洞宾兴趣广泛,虚心好学,广参贤达,博览群书,融汇贯通,勤于笔耕,留下丰富的著作。他不仅是道教祖师,而且是个诗人,所以受到后人广泛的敬仰。
共4张
合并图册
与少阳帝君、正阳帝君、大道帝君、辅极帝君同列道教五祖之一,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阁却成千上万遍布各地,历史最为悠久的吕祖仙师庙,是建于元朝时山西芮城永乐宫的纯阳殿。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在山西芮城县城北三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据道书记载,这里是吕洞宾的诞生地。吕洞宾死后,乡里人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到了金末,随着吕洞宾神话故事的传流,信奉者越来越众,祠堂增修门庑,扩充成道观。到了元代,道教极受朝廷宠信,祖师吕洞宾也身价陡增,于是升观为宫,从此成为四海闻名的道教圣地。
农历四月十四日为吕祖先师诞辰。
万教中内道独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生世界,立玄化胡定乾坤。
历史大事记
火龙传剑记
(丙寅(846)四十九岁)
吕先生会昌中,功名失意,遂游江州至庐山,遇葛仙公弟子火龙真人,姓郑名思远,号小祝融,世称神医。欲人有疾则书符诵祝,立见消融,与上古祝融氏相累,真人见吕祖骨相清灵,游心世外,即传以内丹炼己之诀。制成通天灵剑(即天遁剑法)。并诗曰:“万里诛妖电光绕,白龙一片空中矫。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
临别嘱曰:“子可居此山,以完玉炼,他日闻钟声响处,乃得闻金炼之诀。”遂去。[1]
罗浮访仙记
(丁丑(857)六十岁)
大中十一年,吕祖游罗浮山,访轩辕集,集,罗浮道士也。得桐君之传,修炼罗浮山中数百岁,容颜不衰。吕祖往访之,适集被召入朝,独自盘桓山内,忽遇马仙来游,相得甚欢。马名湘,字自然,杭州盐官人。遇魏伯阳,伯阳传以大道,以大中十年归家,借竹杖化形而去,十一年春,在紫橦白日飞神。既而访罗浮山,得见吕祖之面,曰大仙伯也。
轩辕还山,行过石桥,见石楼有二人下迎,一是马自然,携竹杖挂酒瓢,一位裹青巾,衣黄衫麻鞋皂条,背剑执拂,如功曹使者。集问之,自然代答,曰:“吕先生有出尘之志,度世之心。”集愕然曰:“得见何晚也?”聚首言心。临别作诗赠轩辕而去。[1]
黄粱美梦
(己卯(859)六十二岁)
咸通初,吕祖奉亲命入长安赴试,至酒肆中,浩然叹曰:“何日得第以慰亲心?何日得道以慰我心?”旁有一道翁,闻而笑曰:“郎君有出世志耶?”观其人,青巾、白袍、长须、秀目,手携紫杖,腰悬大瓢,书一绝句于壁,曰:“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间一丈夫。”
吕祖大惊,窥其状貌奇古,诗情飘逸,因揖问姓氏,道翁曰:“复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吕祖再拜延坐,云房曰:“子可吟一绝,予欲观之。”吕祖遂书其后,云:“生日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
云房见诗暗喜,因同憩肆中,云房自起执炊。
永乐宫纯阳本行壁画(钟离权传道吕祖)
吕祖忽困倦枕案假寐,梦以举子赴京,进士及第,始自州县,而擢郎署,台谏给舍,翰苑秘阁,及诸清要无不备历,升而复黜,黜而复升,前后两妻,富贵家女,婚嫁早毕,孙甥振振,簪笏满门几四十年。又独相十年,权势熏炙,忽被重罪籍没家资,妻孥分散,流于岭表,一身孑然,穷苦憔悴,立马风雪中,方兴浩叹,恍然梦觉。
云房在旁微笑,曰:“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祖竦:“翁知我梦耶?”云房曰:“子适来升沈万态荣悴多端,五十年间一顷耳,得不足喜,丧何足悲,且有大觉,而后知此人世一大梦也。”
吕祖感悟,知功名皆幻境,再拜曰:“先生非凡人也。愿求度世术。”云房故辞曰:“子骨节未完,志行未坚,若欲度世,须更数世可也。”吕祖叩头乞度,誓修现在良因。云房曰:“子尚有数年尘缘,犹未了也。”翩然别去。
吕祖如有所失,不得已,强赴春闱,名书雁塔。吕祖哑然曰:“又入黄粱梦耶?慎勿至立马风雪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