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怎么死,赵高究竟为何非要对秦王族赶尽杀绝
赵高怎么死,赵高究竟为何非要对秦王族赶尽杀绝?
赵高,一位备受秦始皇和秦二世宠信的权臣,曾协助胡亥阴谋篡位,弄权误国,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然而,这样一位在历史上臭名昭著政治手腕老辣阴毒的阴谋家、野心家,却出身宦官,地位极其卑贱。人们说,他之所以能投机钻营,混入秦朝的中央政权机关,主要是与他的身世有关。
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的《史记》这样述说赵高的身世:“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崇尚以酷律严刑治民,而赵高精通刑法,所以深受赏识。秦始皇提拔赵高做中车府令,他大施淫威,残害百姓,引得民怨沸腾,却更得始皇宠信。
秦始皇多次巡幸天下,却在最后一次的巡行中病亡。临死前,他遗命长子扶苏继位。扶苏人品正派,性格刚毅,最看不惯平素阴险狡诈、凶狠残暴的赵高的所作所为。如果他即位,赵高的政治生涯就完蛋了。于是,这个身为皇子胡亥之师的赵高偷改遗沼,立昏庸暴虐的胡亥为帝,賜扶苏、蒙恬死。秦二世上台后,赵高又唆使他杀尽兄弟姐妹,屠戮宗室大臣。秦廷之中一时血雨腥风,赵高独揽了中央大权。
秦二世靠阴谋篡得帝位后,生怕有人提起旧事,心中不服他的统治,于是不允许大臣们说话,只信赵高一人之言。赵高便轻易地把持了朝政大权。赵高会弄权,但不懂治国,他只知横征暴敛、残酷压迫,迅速激起了全社会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秦末农民起义,秦国历代君王创立的大好基业就这样被断送了。赵高为何要篡权误国而成为秦朝的罪人呢?
有人分析,这与他的身世有关。
清朝赵翼认为
赵高志在复仇。他解释说,赵高本是赵国公子,他痛恨秦灭赵国,发誓要报仇。于是他历经磨难,打入秦统治阶级内部,篡夺大权,杀尽秦国子孙,灭掉秦王朝,终于为赵国报了仇,雪了耻。
另一种说法认为
这有悖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赵高出身秦王室的本家,秦的祖先姓嬴,但先祖封在赵城,所以为赵氏。赵高所姓之赵,并非赵国之赵,而赵城赵氏之,赵高乃秦王族的亲属。如此说来,赵高并没有什么复国报仇的任务。然而,他对秦王族却要赶尽杀绝,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记》“索隐”记载,赵高父亲犯罪,遭受宫刑,其母也沦为官婢。他母亲受欺凌而怀孕生子,都算姓赵。这些孩子在苦难家庭中无法生存,只能被阉割入仓做太监,受尽耻笑和侮辱,其实命运很惨。
赵高心中的屈辱和仇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天生机灵的他深知只有讨得主子的欢心,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于是他学会了见风使舵,讨人欢心,也看到秦始皇重视酷律,就通读熟记各种刑法,显露出才干,被始皇提拔做了中车府令。当上官后,他疯狂地残害百姓。为执行秦朝暴政,他想尽、干尽了坏事。而他越狠毒,秦始皇越是欣赏他,认为他办事很得力、有手腕,就把更多的权力给他。赵高以狠毒阴险害人起家,所以,一旦他大权在握,会用同样的手段去治理国家。
赵高的父亲是犯人,母亲是官婢,兄弟们沦为太监,其家庭备受侮辱和耻笑。赵高打心眼儿里恨这些让他蒙羞的人,巴不得他们及早消失。他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师,他把自己的冷血无情完全灌输给了胡亥,使他杀起同胞兄妹来毫不手软。赵高被阉割,无法传续香火,于是对子孙繁茂的秦朝宗室产生了一种变态的仇恨。他希望人人像他,个个绝种,他的心才会平衡。他唆使胡亥对秦宗室赶尽杀绝,以满足自己心中阴暗的快慰之意。
赵高这种阴暗的变态之心,报复社会的疯狂想法,导致他给胡亥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坏主意,激化了秦朝社会矛盾,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赵高为什么要杀了秦二世而立子婴为王?
赵高杀秦二世并不是为了立子婴,而是他在一连串的试探之后,不得已才放弃他自己的目的。但秦二世好歹也是一个帝王,赵高即使是掌握大权,但要杀秦二世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赵高怎么能那么容易就把秦二世杀了。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就是子婴。据史书记载,秦二世靠阴谋当上皇帝之后,由于担心自己继承大位不正的消息传出去后,被秦始皇其他儿子取而代之,因此他在公元前209年派赵高处理这件事。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 也就是说,只要具有继承权,秦始皇的后代,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被赵高残忍的杀死。那么子婴肯定不是秦始皇的儿子,他哪里来的继承权,而他为何亲手杀死把他推上皇位的赵高。今天我们就通过现有的史料,分析一下历史真正的真相! 1)赵高的胆大包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他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按照嬴政当时的想法,他有无敌天下的军队,有一统天下的国家。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就可以平平安安的跟在他后面做太平皇帝。二世、三世直到万世。 秦始皇想的非常简单,我一统天下都搞定了,你们只管理一下还能搞不定吗?就像某些富豪一样,以为自己身价百亿,子孙有永远花不完的钱。这样想显然是有点太天真。 公元前210年,外出巡视的秦始皇死在了沙丘这个地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秦始皇恨不得倾其所有求长生,动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竟然只活了51岁,可见长生和丹药是多么的不靠谱。 但明知道不靠谱秦始皇为什么还想要长生。很简单就是因为怕死,还没有活够。就像现在的保健市场为什么那么大,那么多人相信保健能治病,就是因为怕死,很多人想多活几天。人只要想多活,总会有骗子在冒险。就算秦始皇坑杀了400多方士,但骗子仍然飞蛾扑火般涌到秦始皇身边。 直到秦始皇临时前的那一天,才知道这些长生药是没有用的,他被骗了。但这时候后果非常严重。因为秦始皇一直相信他能长生,所以他始终没有选皇太子,没有立继承人。这时候眼看要死了,秦始皇才知道问题大了。 他紧急写下诏书,让赵高赶快传大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赵高这时候看出来秦始皇快不行了,因此他把诏书压下来了。 那么赵高是谁,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胆子。据史书记载,赵高同样也是嬴姓,只不过这一支现在变成了赵姓了。古人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姓氏不会变,而古人会随着官职和封地等一些特殊情况变换姓氏,比如卫鞅变成商鞅。 据说赵高是因为他母亲犯罪,他就受牵连。就变成了宦官。但赵高为人勤奋,刻苦学习。因此赵高的法律学得很不错,在全国也是排到前五的水平,另外赵高的字写的非常好。秦始皇听说后,就把赵高招到身边,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 因此赵高首先是因为他曾经是王族出身,所以秦始皇才知道他。其次他努力,秦始皇才提拔他。秦始皇很喜欢赵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高很会说话,每次都让秦始皇很舒服。因此很受秦始皇信任。 但在秦始皇需要的关键时刻,赵高掉了链子。大秦就因为秦始皇相信赵高,相信长生而万劫不复。因为赵高有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赵高也是赢姓,他有了当皇帝的想法。 因此赵高有一个很宏大的计划!他决心要先立胡亥为皇帝! 2)投机者李斯。 要说大秦帝国的宰相李斯,那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从上蔡一个管粮食的小官入秦。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也成就了自己的功名。李斯的成功来自投机。 李斯非常善于观察和总结。他发现官仓的老鼠吃得好,住的好,还不怕人。而田地的野老鼠,吃的瘦,天天被雨淋,还很怕人。因此李斯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选择大于努力”!李斯认为平台很重要。因此李斯放弃管粮的小官,跑到秦国去追求更大的发展。 后来李斯就借助于吕不韦,巴结到了秦始皇。他的才华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因此在大秦帝国建立之时,他也成了宰相,达到人生巅峰。但我们看李斯的发家历史,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李斯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非常善于钻营。 既然要找找平台,就说明要找已经成功的企业。创业期的企业是不考虑的。因为前途不确定。而如果已经在一家很不错的企业,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会立刻走人。对企业没有忠心。 第二,李斯非常有才华!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非常信任李斯。李斯虽然没有上战场,但他从事的是一些至关重要的敌后活动。例如李牧的死和李斯脱不了关系。 我们明白了李斯这两个特点,就知道赵高为什么那么笃定,他一定能帮胡亥搞定皇帝之位。因为赵高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丞相李斯一定有这个能力。 赵高找到李斯,告诉他皇帝已经死了,他想立胡亥为皇帝。李斯一听立马不同意。赵高等他说完,就问了李斯两个问题: 第一、扶苏当了皇帝,你有什么好处? 第二,你的才能比蒙恬高吗? 李斯不说话了。因为虽然扶苏是李斯的女婿,但蒙恬的确比他更有才华,并且蒙恬和扶苏的关系更好。 因此,李斯相信了赵高的分析。赵高告诉李斯,因为胡亥没有当皇帝的机会,这些当了皇帝之后,才会更感激李斯,会让李斯永保富贵。李斯一听有这样的许诺,当即就心动了。 李斯忘了一个前提,这件事整个是赵高谋划的,赵高肯定是首功。他李斯拿什么跟赵高拼。因此,李斯放弃了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反而相信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平常还互相阴的赵高,可见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直到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街头的时候,才对自己当初的选择痛不欲生。可惜已经晚了。 扶苏是一个讲规矩的人,只要讲规矩的人都可信。而赵高和胡亥是玩阴谋的人,玩阴谋的人说话你也相信,真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李斯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要和玩阴谋的人合作。因为不知道阴谋什么时候就会到自己头上。 3)赵高、胡亥和子婴的连环相杀。 胡亥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能。胡亥生于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沙丘死的时候是公元前210年,胡亥刚满二十岁。也算是成年人了。但这个成年人却只知道吃喝玩乐。 胡亥一直跟赵高学习法律。但赵高偷偷告诉他,如果操作好的话,他这个排名第十八的儿子也可以当皇帝。胡亥一听心里很激动,就忘了自己所学的法律,也忘了继承权,就非常激动的答应了。因此胡亥把赵高当成他最信任的人,也是把他推上皇位的大功臣。李斯完全失算了。胡亥完全不知道有他的事。 胡亥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不是想着怎么才能治理国家,而是想着怎么享受。他做的最大的事就是狂征百万人修阿房宫,然后再征百万人修骊山陵墓。正是这两件事,才逼反了陈胜吴广。 胡亥忙着享受,赵高忙着篡权。赵高要想当上皇帝,就必须除掉忠于秦王室的所有人。因此,赵高选择先出掉秦始皇的儿子和女儿们。这事非常好办,只要告诉胡亥,你得位不正,因此要放着这些哥哥姐姐们夺你的位置。 胡亥很高兴,还是赵高忠心,什么都替他想。因此下令杀死秦始皇的所有儿子女儿们。等于是不用别人动手,胡亥把秦始皇一脉给赶尽杀绝了。不知道秦始皇在地下作何感想。 王室杀完了,开始杀大臣。首先先把丞相李斯全家杀光。其余的大臣怎么才能分得清忠于皇室和忠于自己呢。赵高有办法。他带着一头鹿上朝,告诉秦二世这是一匹马。 胡亥笑着说:“这明明是一头鹿!” 然后赵高就问大臣,大臣很快就傻了,这是赤裸裸的杀人啊。大部分都说是马,还有少部分说是鹿。等到一下朝,赵高就找人把说鹿的都抓了杀了。 也就是说,赵高已经嚣张跋扈到极点了。这样的王朝也接近灭亡了。而赵高自己还不自知。他认为自己现在可以当皇帝了。 公元前207年,赵高导演了历史上最怪诞不经的一幕。赵高派他的女婿阎乐领着士兵,扮成农民的样子。然后谎称咸阳有贼,就把守卫皇宫的人调去抓贼。阎乐就带着这群打扮成农民的士兵,冲进皇宫,在皇宫里见人就杀,一直杀到秦二世胡亥的眼前。 胡亥这时才明白过来,他哀求阎乐,让他做一个贫民百姓,但阎乐不为所动,逼着秦二世自杀。秦二世胡亥只做了三年皇帝。如果当初他不接受赵高的建议,一心拥戴扶苏,也不至于这个下场。 没有那个才华,就不要去坐那个位置。结果还丢了大秦的江山。 胡亥死后,赵高想着这次可轮到我了吧!但可惜的是,他一说想做皇帝,亲信们没有人吭声。赵高就知道不行。但秦始皇的儿子杀完了。于是只有找秦始皇的弟弟。就找到了子婴。 而子婴也没有称帝,因为大秦的领土都被项羽等这些造反势力占着。子婴也只能称王。 据《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什么意思呢,子婴知道自己是赵高立的傀儡,因此就对外宣称自己生病了。和宦官韩谈和他的儿子一起谋划怎么杀赵高。然后趁赵高来探视的时候,韩谈就杀了赵高,灭了赵高的三族。 子婴继位的时候,跟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谋划杀赵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子婴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 秦始皇死的时候51岁,子婴的两个儿子如果成人,至少小儿子要在15岁以上。因为这是谋国家大事。因此他的大儿子应该至少二十。因此子婴至少接近四十岁。参考秦二世没有杀他,他不是秦始皇的儿子,因此,只有可能是弟弟。 无论如何,子婴还是非常厉害的,硬是杀了赵高,也算报仇了。 综上所述:赵高要立胡亥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让胡亥当皇帝,而是他自己相当皇帝。因为赵高本身就出自秦国王族,他也姓嬴。 所以他费劲心机屠杀秦国王室,把秦始皇的十几个儿子全部杀掉,甚至连公主都不放过。然后他又杀了丞相李斯,灭了李斯一族。 李斯死后,赵高创造性的用“指鹿为马”来筛选忠于他的人。然后他制造一场假事变,杀死了秦二世。本来以为他自己可以当皇帝,结果大臣不表态。赵高没办法才立子婴。 子婴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傀儡,所以就和自己的儿子、宦官韩谈谋划杀赵高。装病趁赵高探视的时候,韩谈杀了赵高。为大秦报了仇。历史上的赵高是如何死的?
阎乐向赵高报告了胡亥已死的消息,赵高欣喜若狂,匆匆赶到现场,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大步走上殿去,仰仗着自己也有着嬴姓赵氏的血统,准备宣布登基
赵高的动机是什么?
可疑的出身
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房亲戚,他们兄弟几个一生下来,就都被阉割做了宦官,他的母亲也因为犯罪,而被处以死刑。所以赵氏家族世世代代地位卑贱,无人看得起他们。这样的出身,内心来讲是会有点扭曲的,睚眦必报是必然的,对于秦有刻骨仇恨也是必然的,这就是所谓的国恨家仇不可不报。
秦始皇的信任始皇帝听说赵高很有办事能力,尤其在刑狱法令上很有一套,于是就任命赵高为中车府令。赵高私下去结交公子胡亥,教他判断诉讼刑狱的方法。赵高因为犯了大罪,始皇帝命令蒙毅按照法律来惩治他,蒙毅执法不二,判定赵高罪该问斩,并免除他的官职和没收一切的家财。但始皇帝认为赵高还是办了很多事的,因此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因此赵高对蒙毅一直怀恨在心。
千载难逢的机会后来始皇帝在出巡的时候得了重病,便派蒙毅去为自己祈福,因此始皇帝去世的时候,蒙毅不在身边。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狼狈为奸,制造伪诏命太子扶苏自尽,并把蒙恬关进了大牢。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为了收买人心,就准备释放蒙恬。赵高知道蒙氏兄弟的本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合在一起就是天下无敌。因此绝对不能让他们翻身,到那个时候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搬弄是非的小人这个时候蒙毅回来了,赵高对胡亥说我听说始皇帝曾经想立您为继承人,但是蒙毅坚决反对,认为您没有这个能力。他明知道您的贤德而不支持立您为继承人,对您抱有怀疑就是对主人的不忠。以我的看法,不如把蒙毅杀掉以除后患。胡亥就把蒙毅囚禁在了代州,先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了阳周,两兄弟都落在了赵高的手里。
胡亥不是傻子,不过他受赵高这个师傅的影响太深而不能自拔。尽管他也认为蒙氏兄弟对秦王朝至关重要,但是他经不起自己这位师傅,不断的在自己的耳边进谗言。赵高不断的搜罗罪状,弹劾蒙氏兄弟,要置他们于死地。
子婴的努力这个时候子婴向胡亥进谏,说当初赵王迁杀害了自己的良将李牧而启用颜聚,燕王喜用了荆轲而背弃了和秦国的约定,齐王杀了前代的忠臣而用后胜的计谋,这三位国君都因为改变旧有的规定而失去了国家,并且本人也不得善终。
今蒙氏兄弟,秦国的栋梁之材,他们一文一武对秦国忠心耿耿,我认为国君打算抛弃他们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国君不能做草率的决定,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不能为君主分忧,诛杀忠臣良将而任用奸佞小人,会导致对内大臣们之间互不信任,对外则军心涣散无法抵御外敌,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胡亥的命令、蒙毅的命运胡亥听不进子婴的话,派遣了御史曲宫前往代州,曲宫到了代州对蒙毅说:“你阻挠始皇帝立我为继承人,丞相认为你不忠诚,这样会祸及你的家族,你还是自裁吧,请你好好考虑一下。”蒙毅说如果说我不了解始皇帝,那为什么我能多年来得到他的信任,如果说我不尊敬胡亥,为什么我没有反对二世登基继承大统。
我并不怕死,但是要给我一个合理的判决,就像古时候秦穆公处罚百里奚,杀死车氏三良,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他们都因为杀死了贤臣,而言到灭国的厄运,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对他们不满,认为他们不是贤明的君主。
所以说用道义治理国家的人,不杀害无辜的臣民,刑罚也不施加于无辜的人身上,请御史大人慎重考虑,替我禀告君上。曲宫知道胡亥的意思,也知道赵高的狠辣,他可没有去对抗赵高的勇气,就没有听蒙毅继续说下去,而是立刻杀死了蒙毅回去复命。
蒙恬也不能放过干掉了蒙毅之后,胡亥又派人到了阳周,这里囚禁着大将军蒙恬。使者对蒙恬说,你的罪过太重了,而且你的弟弟蒙毅也犯了大罪,牵连到了你。蒙恬说我家世代为秦国效力,东征西讨平定六国,到了我这辈手里有军队三十多万,如果要是造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本分,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愧对先王的信任,因此尽管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也没有生出反叛之心。
周公旦忠心辅佐成王,但是也被人诬陷,不过成王后来知错能改,才有了周公吐辅天下归心,周朝的基业才延续了八百年。而夏桀商纣忠言逆耳,杀害国家栋梁,才导致夏商亡国。
所以犯了过错是可以改正的,迷途知返还为时不晚,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问题是圣贤君主的做法。我说这些话不是为了替自己洗脱罪责,而是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希望陛下能从黎民百姓出发找到正确的道路。
使者很同情蒙恬,但是不敢违抗君命,况且赵高的亲信就在身边,只好说我有君命在身要来惩处你,你的话我不敢带给皇上。蒙恬有点失落,随口说道我究竟干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而必须去死呢?后来蒙恬渐渐冷静下来,自言自语说,我到辽东挖掘壕沟修筑长城,截断了大地的脉络,这就是我的罪过呀!说完之后,蒙恬服毒自尽。
隐忍后发、灭秦头功赵高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隐忍了三十几年,韬光养晦结交胡亥,培养亲信铲除异己。在我看来秦始皇之死和他也脱不了干系。他除掉了蒙恬、蒙毅、李斯,消灭了秦国的脊梁,从内部瓦解了秦帝国。
在我看来,秦王朝真正掘墓人不是刘邦和项羽,而是赵国的阉人赵高,复仇不需要千军万马,只需要一点诡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是怎样把强大的秦国一步步推向覆灭的?
今天我们接着聊聊大秦帝国的事儿,看看赵高如何用短短五句话,改变了大秦帝国数百年的命运。一步步把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秦帝国推向覆灭的。通过赵高和李斯的对话,我们学学如何在人生际遇中,很好的把控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创业者诉苦,几乎异口同声非常焦虑的告诉我说创业很难。难在什么呢?一难是没有合适的创业合伙人。创业公司起点低,很多公司刚成立时也就三四个人,要枪没枪,要子弹没子弹,创始人之间要不理念不同,要不就心机不同,团队很容易垮掉。二难是找不到投资人。有千里马却没有伯乐,很不错的项目没有持续的投入,没有投资人的跟进,就很难开花结果,修道成仙。
其实,在中国,人人都喜欢高谈阔论,都喜欢黑天摸地的瞎扯,干起事情来一个比一个熊,这倒也是我们的国情所在。投资人难说话也是真的,一会要你发BP,一会又要摸底考察,一会又要看你用户数据。这一圈走下来少说也要几个月时间,要是能拿到投资,自然喜出望外。但十有八九你拿不到投资倒是真的。
几句话搞定投资人的事情基本没有,创业者也不要听那么谁谁在几分钟内就拿到A轮或者B轮几千万美元的投资,那些多半是忽悠你关注他们的假消息。要我说,不是创业者项目不好,也不是投资太屌,而是创业者口才、心机、思路不好,好的项目不单单看项目本身的含金量,也看创始人能否讲的透彻,让大家和投资人跟着你一起奋斗,这才是有情怀的事情。
这一点,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赵高,看看人家赵高是如何用五句话说服李斯,成为以他和胡亥的联合创始人。
秦始皇死了以后,赵高虽然流了不少眼泪,哭的眼红鼻涕流,伤心欲绝。但他心其实是高兴的,他感觉压在自己头顶的那座大山没有了,人变的很轻松,不再那么压抑的活着。
当时,赵高找李斯谈话,毕恭毕敬的站在自己要争取的联合创始人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害怕自己惹恼李斯。当然在这次正是谈话之前,赵高也摸清楚了李斯的一些事情,包括兴趣、政绩、爱好和性格弱点等等,可以说,赵高为这次谈话做足了功课。
赵高找李斯谈话时,李斯刚开始瞧不起赵高,觉得自己堂堂一国丞相,正国级待遇,大秦帝国公司独一无二的高管,放眼大秦帝国,已近没有人比他的官大了。而赵高只是一个办公室主任,根本没有资格和自己探讨国家大事。
但赵高不这么认为,这是他预想到的结果。他见李斯看不起自己,就非常生气,平生第一次声音变大起来,冲李斯喊道:“丞相幸勿忘记,赵高也是精通律令的大员之一,否则陛下何以使赵高为少皇子之师?丞相幸勿忘记……说到底,赵高是凭功业才具,才在雄迈千古始皇帝陛下面前坚实立足也!功业立身,赵高与丞相一样!”
在关键对话时,讲究的首先是场景,也叫场景对话。气氛好了,大家就有的聊,越聊越投机。气氛不好,话说二句就招人烦,越聊越尴尬,最好只好散场。
找联合创始人和拉天使投资一个道理,在和你的合伙人、投资人谈话时,一定要使劲聊,别藏着掖着,尤其是玩互联网的人,一定要以开放融合的心态来创造谈话的场景。关键时候,也可以冲着他们喊,像个性情中人一样表现激烈。
赵高以一连串的排比句,站在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充满上进、好学、勤奋的新形像新面貌呈现给李斯。自己不但酣畅淋漓、扬眉吐气,而且改变了李斯对自己的看法,和李斯对话聊天时的场景情绪也很快渲染起来了,谈话的气氛开始有利于自己。
李斯觉得人家赵高说的也是实情,自己似乎有了点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嫌疑,有点摆弄官架子的虚伪心态,反倒有点不好意思了。虽然在气场上略胜一筹,但心理上已经开始松动。
两个一出场,赵高就略胜一份,占住了对话的一个制高点。我们接着继续往下聊。
赵高这会更加看穿了李斯的心思,也明白此时是自己拉李斯一起联合创业的关键时刻。
书上写:赵高脑袋嘭嘭扣着石案说:“若按皇帝遗诏,必是扶苏称帝。扶苏称帝,必是蒙恬为相。赵高敢问:其一,丞相与蒙恬,功劳孰大?”
这是赵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赵高早知道问题的答案,但答案不能从他嘴里出来,他要是说了,李斯必然讨厌他,对一起联合创业的事情就不妙。李斯亲口讲出来,说明他能看到形势的发展方向。而且,最关键的是,两个人的聊天,可以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下去。
排比句真厉害啊!臭赵高,死赵高,你干嘛老用排比句压人啊!
李斯一听赵高又来排比句,头有点昏了,说:“蒙恬内固国本,外驱胡患,兼筹长策,功过老夫。”
在大秦公司里,你李斯不是唯一的人才,你的朋友圈里和投资人里面,扶苏是不会和你一起创业,也不会像老皇帝一样继续投资你。李斯你早点把这袋烟磕了吧!新大秦公司里没有你的职位置。
这是赵高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李斯虽然是大秦帝国公司高管,在职场上顺风顺水,但未必是一个职业革命家,政治上未必炉火纯青有多高明。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再怎么有能力有水平,新老板不用你,你还不是死臭虫一条啊!
赵高一看李斯承认自己不如蒙恬,把话题又向前提了一下。
第二句话,赵高这么问李斯:“无怨于天下,丞相孰与蒙恬?”
李斯长叹一声说:“政道怨声,尽归老夫,何能与天下尽呼蒙公相比。”
赵高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政绩,第二句话聊的是民意。言下之意就是你李斯的威望没法和蒙恬比,你不要看嬴政大老板非常较倚重你,但你这个人在人民群众中影响不好,群众基础不好,全国人民都讨厌你。
果不其然,李斯心里也明白,自己在大秦帝国公司得罪了很多人,大家对自己不怎么感冒。蒙恬就不同了,这几年默默戍边,为大秦鞠躬尽瘁,深得人民拥护。
赵高这个问题也很犀利,要是不对大秦帝国公司内部的政治生态了解清楚,他也不会问出这么深刻的问题。
人品差,名声又不好,这种人谁还有胆和你一起创业呢?谁还有胆把钱使劲在你身上砸啊?徐小平都说了,很多投资收不回来,大多数是因为创始人人品不咋滴。
李斯你人品这么差,扶苏当了公司董事长,不但不会给你期权激励,搞不好把你一脚提出去,让你一边歇菜,这种可能性很大滴。
赵高和李斯聊完政绩、民意,接下来就聊个人能力怎么样,看是你李斯水平高,还是蒙恬能力强。
作为新的联合创人,对水平能力的考量也占很大比重。
第三个问题,赵高问李斯:“天赋才具,丞相孰与蒙恬?”李斯回答:“兵政艺工学诸业,蒙恬兼备,老夫不如。”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李斯虽为大秦帝国公司总经理,但是不服你的人多的去了,水平能力在你之上的人也比比皆是。
你看人家蒙恬,不但政绩好,群众基础也很好,现在又手握雄兵,在九原大营练兵。一边练兵,一边修长城,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这一点你做不到吧?
你李斯虽然也不错,但你没法和蒙恬竞争。你在我跟前耀武扬威摆谱端架子,我都可以忍。有胆你给蒙恬端端架子试试?嘿嘿,小心他拗断你的脖子。
这还不足以让李斯心甘情愿的成为自己和胡亥的联合创始人。赵高不但要让李斯认识到蒙恬是自己正真的创业对手,还要让李斯认识到大秦帝国新的创始人扶苏对李斯的态度。这个也很重要。
第三句话,赵高想问问李斯和扶苏的私人关系如何?赵高问道:“得扶苏之心,丞相孰与蒙恬?”李斯说:“蒙恬扶苏,亦师亦友,老夫不能比。”
听听,人家蒙恬和扶苏的关系多硬,你李斯算老几啊?
李斯你还不算太糊涂,知道蒙恬和扶苏的关系。这一阵子,人家两个人就在九原大营,一个是司令员,一个是政委。
搞不好人家两个人早就算计好了,准备在新大秦公司里面,把你的势力全部铲除出去呢?别指望在大秦帝国公司新班子里继续当领导人了。
蒙恬和扶苏的关系在公司里早就不是秘密,一旦始皇帝去了,扶苏当了老板,第一个重用的人就是蒙恬老师,和你李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既然这些问题李斯都知道答案,那么,赵高就有必要继续把问题抛出来。
第五问题,赵高问李斯说:“谋远不失,丞相孰与蒙恬?”赵高言下之意说,李斯你给我讲讲,在谋略眼光方面,你觉得自己和蒙恬相比,你厉害还是他厉害啊?
李斯有点不耐烦的说:“不足……足下责之何深也!”不知道李斯是自己装逼卖萌,还是扮嫩逗逼不清楚,居然看不到赵高把自己和蒙恬比来比去的用心。
直到赵高抛出“扶苏继位,蒙恬总理国政,丞相安得不失位哉!”“更有甚者,丞相必有灭族之祸。”时,李斯才明白赵高之前的五问题只是个铺垫,赵高是想让自己把时局看的更清楚一点。
于是,当赵高提出“改定遗诏,拥立少皇子胡亥为帝”一起联合创业时,李斯先是一阵义正言辞的反对,后来一想,赵高说的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是大实话、明白话。人家赵高也是为自己着想,才抛出这些问题。
关系不铁的人,谁会有心思管你这么破烂事情啊!最后,在赵高的引导下,李斯终于同意了和赵高、胡亥一起创业一起重新创业,改立始皇帝遗诏,拥立胡亥为帝。
李斯这次创业结局很惨,下场令人惋惜。其实,他要不是和赵高、胡亥一起联合创业,他成功的机会绝对大于失败的机会,他的人生结果绝对不是现在这样的。
赵高用五个问题,改变了李斯的立场,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在新的大秦帝国公司接班人选拔这件事情上,李斯是唯一能决定这件事情的不二人选,所以,说服李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让李斯做自己和胡亥的联合创始人,是创业的关键环节。
赵高以一流的口才,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谈判技巧,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所充满的自信,精准的摸清了李斯的心理,成功的让李斯加入自己的团队。
后来,大秦帝国公司发生的一切事情,均在赵高的精心设计策划之中。一直到取代李斯当上大秦帝国公司的二把手,显示了赵高极深的心机和出众的口才。
所以,创业者在寻找自己的联合创始人或者面对投资者时,一定要冷静的分析双方的优劣势,想法设法的引导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概念和做事风格,争取事情发展的主导权,这样才可以把事情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的做起来。
大家好!我是大秦之歌,专注于大秦历史文化研究,本文是我的原创文章,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点评,也可以通过关注我长期保持联系互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