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张良,刘邦为什么杀萧何韩信张良

2023-11-14 19:00:08 321阅读

萧何张良,刘邦为什么杀萧何韩信张良?

因为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开始怀疑身边所有的重臣,害怕有朝一日,他们会夺走自己的皇位。这其中就包括韩信,张良和萧何,这三个昔日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好兄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刘邦很难打下汉代的天下,刘邦自己也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如这三个人,所以想尽办法都要除掉他们三个。

在这其中,刘邦对韩信的怀疑最深,因为当时韩信掌握着国家的重权,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能力,手里握着从刘邦那里讨来的免死金牌,再加上军功,他在百姓和众将士心理都非常有威信。一旦他想要造反,刘邦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而且早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就已经表现出了对韩信的不满。

萧何张良,刘邦为什么杀萧何韩信张良

所以对于韩信,刘邦是极为忌惮的,最终,在萧何以及吕雉的帮助,想除去了韩信。而张良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很早就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他知道一旦天下安定下来,刘邦一定容不下自己,便在刘邦起杀心之前,主动辞职,退隐江湖,最终免于一死。

而萧何就更不用说了,他的能力远在刘邦之上,刘邦最初决定起义造反也是在萧何的引导之下,平时刘邦要做任何决定都会与萧何商量,朝中诸多大臣对萧何也非常的尊重和敬佩。但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便对萧何起了疑心,更是处处防着萧何,虽然萧何已经想办法,让自己的名声被搞坏,但刘邦依然看他不顺眼,更担心有一天他会谋反,最终还是对萧何出手了。

萧何和张良的才能有什么区别?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个人是刘邦建立大汉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功劳最大的三个人。但是从古至今对于很多喜欢研究了解历史的人,大部分的可能喜欢张良,韩信两个人的居多,而对萧何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喜欢他的人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还是要从他们三个人所擅长的说起,韩信打仗,主管军事,我相信喜欢历史的人大部分的都是男生,而男生肯定是喜欢军事方面的。再说了任何时代能够直接左右国家的兴衰的就是军事国防力量。而且在历史上对于武将的记载也是偏多的,因为古代帝王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在军事上。所以自然喜欢韩信的人很多。

再说张良,张良就是一个谋臣,说简单点就是很聪明,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刘邦的很多计谋都是张良出的,比如说入咸阳的路径,鸿门宴的脱险,后来定都长安都是张良提出来的。自古以来不管任何人对于谋臣还是非常喜欢的,很简单就是因为聪明,比如说推崇诸葛亮的,张作霖连自己的儿子都要取名张学良,就是想能够成为第二个张良。

但是萧何呢,估计喜欢他的人不是很多,首先在楚汉争霸的时候,萧何基本上都是管后勤的,帮刘邦稳定汉中,督办粮草兵源的,刘邦一次次的败仗,一次次的又重新站起来就是因为有了萧何源源不断的给他粮草,给他人马。后来大汉建立之后,萧何主要的就是全国的政绩,主抓政治方面的,比如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等等,其实汉初前几十年的政策法规都是萧何搞出来的,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就是最好的解释,不光是曹参,还有后来的陈平,周勃等等都是一样的。基本上对萧何的政策法规没有多大的改变。

其实对于汉初的丞相来说,文臣武将都是有当过丞相的,而且要说文臣的话,张良,萧何都属于文臣,他们两个都是非常聪明的,所以说这两个人当丞相的话都是可以的,但是个人觉得张良不一定会有萧何做的好。

首先来说张良的性格就不适合做丞相,因为张良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张良基本上就已经没有什么记载了,其实现在对于张良最终的去处都是没有定论的,张良的性格比较沉稳,对于刘邦还是比较怕的,害怕有一天刘邦也把自己杀了,说好听点就是沉稳,说难点听就是怕事。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如果一味的委曲求全明哲保身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就是张良虽然很聪明,但是他对于政策法规,已经各地的人文,经济,地理这些还是没有萧何做的好,就说入咸阳的时候,萧何一到咸阳想到的就是保留下秦朝以前的户籍资料,但是张良就没有做这些,当然主要是当时两个人的分工不同。丞相其实就是管家,帮助皇帝管理天下的管家,他们天下的人口,经济,各地的发展情况都是要清楚的。很显然张良这些肯定是没有萧何清楚的,那么这些不清楚的话,在下达政令政策法规的时候肯定就会有所偏差的。

不管是萧何,张良还是韩信,这三个人对于大汉王朝的建立都是密不可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刘邦治国不如萧何?

刘邦虽然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但刘邦的最大本事就是能得人心,得人心着才能得天下,刘邦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雄主,他自己本领有限,却能把天下各方面的英豪收到他的旗下,而且还都能为他所用,这才是他的长项。而这一个长项足以让他夺取天下。关于刘邦的用人方略,1.他善于驭人并重视人才并求贤若渴。2.也是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才不苛求完美,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是能统领将领的将才。3.胸怀宽广,格局大,从善如流,能善于激发出人的优点并善加利用,不拘一格用人才。4.可与人同利,知道人心换人心,你真我就真,知道每个人的软肋,需要利给利,需要尊重给尊重等等各尽所需。

为什么刘邦得了萧何张良韩信?

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所在说的一席话:“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因为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

从这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为何能得到“汉初三杰”的竭力辅佐,他确实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君主。

萧何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而后在各地纷纷起义后,萧何也是竭力推举刘邦为首领,并一直跟随他到建立西汉政权。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就投到刘邦麾下。起初,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在接触过程中,萧何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追回韩信后,在萧何的再次举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没有令刘邦失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张良是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早年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张良韩信萧何的后代子孙的境遇如何?

先说韩信的后代子孙。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被斩杀之后,"遂夷信三族 ",之后,太史公的论赞中又有"夷灭宗族 "的说法,所谓三族有不同的说法,但其直系后裔(如果有)理论上肯定被吕后诛杀殆尽了,从这个角度,自然没有后代子孙境遇一说。

但是,根据韦氏族谱,韩信当时有一个只有3岁的幼子名叫韩滢(韩潆,又名韦云际或韦天保),这个孩子在萧何、蒯通和那个当初让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被韩信以德报怨任命为都尉的屠中少年(这时自然也不是少年了)等的帮助下,送到了南越王赵佗这里抚养长大,取韩姓的一半改姓为韦,改名云际或天保,并接受赵佗赐封的土地,成为土夷长。及至唐代,这支韦氏(被称为韩韦)以当地酋长身身份世袭澄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州南宁市上林县)刺史,和其《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诚洞摩崖碑》都提及祖先是从京兆(长安)逃亡而来的韩信之子,后人出于至诚的慎终追远和孺慕之情,而让萧何在救助孤儿中出力,也算人们对"成也萧何败萧何 "痛惜之余的一种自我安慰,对这些倒也不便多说什么,但是这类故事实际上是典型的王明珂先生指出的"英雄祖先 "传说,和泰伯、仲雍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建立句吴(后来吴国的前身)、秦国的奴隶无弋爰剑成为古羌族的领袖、《华阳国志》中记载高阳(颛顼)将自己的少子封在蜀地成为蜀国王室的祖先是同一个类型的所谓“文明起源传说”或“化夷传说”,直到清代,仍然有康定明正土司是康熙帝第十七子果郡王(对,就是和甄嬛谈恋爱的那个)的儿子的传说,可见这一类型故事影响的强大。此类故事当然用隐喻的方式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但其具体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出于穿凿附会的居多,不能成为坚实的历史证据。比如韩韦后裔中有家谱族系研究者根据智诚洞碑文的"王子侨羽登霄汉",认为这就是对韩信离开项羽而成为汉刘邦的重臣的记叙,还很傲娇加不忿地说:

这句话没有几个史学家能够准确翻译,几乎都是乱说一通,愧乎?何德何能自称为“家 ”?

这句话能做出这样的理解,和刘心武老师揭秘《红楼梦》有的一拼,乃们怎么说怎么对,好不好?!

结论,韩信后代子孙,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证明存在和延续。退一万步讲,即使存在,也湮灭在历史的河流中了。

(刘邦: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再说萧何的后裔。

先看一下《汉书·萧何曹参传》的记载:

萧何被刘邦封为酂侯(侯国都城约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固封山北,已被汉水淹没),萧何去世之后第一个继承这个爵位的是他的长子萧禄,萧禄没有后代,一度国除,次年,垂帘听政的吕后复置侯国,册封萧何的妻子(名同)为酂侯(吕后算得够朋友还加封萧何的幼子萧延为筑阳侯)。孝文帝元年,萧何的妻子被罢免(因为是吕后的闺蜜——大雾),把萧延改封为酂侯,萧延不久去世,他的儿子萧遗继承爵位,萧遗又是绝嗣无子,汉文帝就让萧遗的弟弟萧则袭爵,萧则后来因为犯罪而被免爵。景帝二年,汉景帝特别颁布诏书说:“已故的相国萧何,是高皇帝的大功臣,参与夺取经营天下的大事。现在他的祭祀断绝,朕很怜惜。可以把武阳县二千户封给萧何孙萧嘉为列侯。”诏书中提到的萧嘉,是萧则的弟弟。萧嘉死后,由萧嘉的儿子萧胜继承爵位,后来萧胜也因罪被免。汉武帝元狩年间,又下诏说:“把邓地两千四百户封萧何曾孙萧庆为邓侯,布告天下,使天下明知朕报答萧相国的恩德。”萧庆,是萧则的儿子。他去世后,其子萧寿成继承侯爵,又因为献给太常的牺牲瘦瘠获罪被罢免。汉宣帝时,诏令丞相御史查询萧相国后代尚存的人,找到玄孙建世等12人,又下诏把郑二千户封建世为酆侯。到了其孙萧获的时候,又因指使奴仆杀人而以减死论罪。汉成帝时,又封萧何玄孙之子南繦县令萧喜为酆侯。传到曾孙正值王莽时期就灭绝了。

(刘邦: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灭绝只是指袭萧何爵位的一系,我们发现,在汉宣帝时期,就找到玄孙12人,可见萧何后代从宗族角度还是相对比较繁盛的。其中有一支爵禄不显,却发扬光大,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的兰陵萧氏。

据说萧何之孙萧彪迁居于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于是兰陵萧氏开始发端,又经四世到汉宣帝时期(历成帝、元帝)大臣萧望之,兰陵萧氏开始兴旺,后逐渐成为以儒学传家的世家大族。西晋末年衣冠南渡,萧氏家族被安置于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并侨置兰陵郡兰陵县(郡、县皆无实土),史称“南兰陵”,故仍被称为兰陵萧氏。

南朝齐、梁两朝皇帝都出自兰陵萧氏——南朝刘宋出自汉裔,刘邦之后把皇位让给萧何之后,没毛病——又加上历史渊源和联姻等关系,兰陵萧氏特别是其中昭明太子萧统的子孙萧詧、萧岿一支进入关陇贵族集团行列,在西魏、隋朝和唐朝都无比贵盛。

(隋炀帝和萧皇后,萧皇后是萧岿之女,关于她在隋炀帝去世后改嫁多位君王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萧岿第七子萧瑀(575—648)被唐高祖李渊亲切地呼为萧郎,在一次饮宴中,唐太宗让一座之中最高贵的人首先喝酒,萧瑀站了出来并说自己的理由:

臣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

太宗抚掌大笑。兰陵萧氏在唐朝一共出了10个宰相。

不过,以唐朝史学家颜师古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萧望之不是萧何子孙,认为是“近代谱谍妄相托附”,这一观点此处也并存之。颜师古的观点当然不一定对,但是《南齐书》、《梁书》中非常细密完整的谱系,也不一定是准确的。

下面说说张良的后代子孙。

张良的后裔比较有意思。

虽然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大唐名相张九龄都被认为是张良的后裔,但张良后裔中比较出名的一支是一个宗教世家——张天师家族。

(张道陵被认为是天师道创始人,传说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

第一代张天师是张道陵,根据《汉天师世家》的记载,张道陵是张良的八世孙。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张鲁,据传就是张道陵之孙,也就是张良的十世孙。

张鲁第三子张盛,汉末迁居龙虎山(今江西龙虎山)创正一道,从此天师之位代代相传,成为正一道的宗教领袖,如果前述关系成立,那么他是张良的第十一世孙。

但是,从张鲁以后至隋唐这一段天师世系在史书中不载或不详,只见于《汉天师世家》。而《汉天师世家》作者是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成书已经是在明代,从文献学的意义上,其证明效力只能说是很微弱的,而天师道张道陵是张良之后,在可信的正史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张良被刘邦封为留侯,张良的儿子张不疑是第二代留侯,但是后来因为参与谋杀故楚内史,罪当处死,出钱赎命被罚为城旦(刑期五年的苦役),留侯爵位被废除。张家的这个跟斗载得不小,此后虽然也有张不疑后人任官的记载,但爵位却不像萧何家族,再也没有了。

从东汉到魏晋,黄巾领袖张角三兄弟、早期天师道的张道陵三祖孙、五斗米道创始人张修等宗教领袖或术数之士有很多姓张的,《周易乾鑿度》说:

代者赤兑……黄佐命。

郑玄注解说:此赤兑者,谓汉高帝也,代周苍,故为赤,赤,火色也;黄者,火之子,故佐命,张良是也。

行事神秘的张良和他的张姓,在谶纬的意义上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那么假托其后人的说法就很顺理成章,而相对走向没落的留侯后代子孙,转而另辟蹊径“孙恩卢循化”(孙恩卢循起义,指士族仕途蹇滞转而往宗教组织者方向发展),其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

(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