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主义,伪批判现实主义什么意思
批判主义,伪批判现实主义什么意思?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小说。2013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未庄的传说》也是当代文坛上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批判小说。
金庸可以化为浪漫主义?
在“文学批评”领域里,中西方文学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分类是从西方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谈的,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有分类。
但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性,导致中国的作家无法用此分类,而作品中有一些内容同样也不适用于这些分类。
严肃文学里,各种思潮呈现齐头并进的姿态评价西方文学的作品和作家的时候,往往能分得出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类别,因为这些思潮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
在西方社会里,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近代的时候,最开始出现的是古典主义思潮,赞扬贤明君主,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其实是新势力和旧势力妥协的结果,双方都退一步,各自发展。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基本都属于“古典主义”。
等到新势力逐渐壮大,取代了古典主义的是浪漫主义,歌颂英雄,规划未来的美好蓝图。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呈现这样的特征,所以作家和作品就被归类为“浪漫主义”。
等新势力取得了胜利,人们发现未来的生活并不如之前所规划的那样,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作品的矛头指向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这就是“现实主义”,或者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呈现出同样的特征。
“现实主义”之后,人们把目光从现实社会收回来,从另一个方向去“批判现实”。不再过于描绘社会的问题,而是着重描写社会问题对于人性的恶劣影响。
这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作品也有共同的特征。
我们从这些文学思潮盛行的时间来看更为明显:
“古典主义”发展于17世纪前中期到18世纪末“浪漫主义”发展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现实主义”发展于19世纪;“现代主义”发展于19世纪的后期,至今依然盛行这些思潮基本上都能持续一个世纪以上,所以在同一时期的作家,其作品风格是类似的,这样才能用作品的特征来给作家进行分类、
但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了中国,这些文学思潮也同样对中国的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文学没有西方那样长达四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消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乎是同时传入了中国的。
所以近代的中国文学就呈现出一种各思潮、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异彩纷呈现象。
鲁迅的杂文自然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也是属于此类。
但是鲁迅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同样有着很多的成名作品,比如《伤逝》就是意识流技巧非常成熟的代表,《野草》这一散文诗集也是有着浓厚的“现代主义”风格。
所以说,当时的作家会接受很多种文学思潮的冲击,并不像西方那样基本上只创作统一特征的作品。
而鲁迅之所以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的地位如此之高,说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其手中诞生,也在其手中成熟,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风格跨过了多种思潮的影响,并且有极高的价值。
比如“意识流”手法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属于一种新的技巧,刚刚兴起没有多久,在一个缺少了现代思潮影响的国家中竟然出现了《伤逝》这样的极为成熟的代表作。
这就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文学足以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媲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严肃文学上给作品进行分类,但是无法为作者进行分类。
这是和西方文学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派别归类不同的地方。
通俗文学里,更多的是继承传统文学的路数中国的文学自古就有“雅”和“俗”的区分,比如诗歌中,“诗”是雅文学,“词曲”就是“俗文学”。
这种分类在小说中其实也存在,只不过容易被忽视了,很多对古代“小说”印象一直停留在“四大名著”这种通俗类作品中。
古典小说中的“雅文学”是想《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这种格调比较高,语言比较醇正,内容比较典雅的作品。
其实鲁迅等人的小说之所以叫做“严肃文学”,未尝不是想和“雅文学”区分开来。
“雅文学”一般流传度都不如通俗作品,但是鲁迅等人的小说明显是有读者要求的,这样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但是“通俗文学”一直是以读者、市场为导向的,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极为繁盛。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包含其通俗作品的,比如大仲马、狄更斯等人的小说。
但是对于中国文学的理论批判来说,主要还是评价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并不用于对通俗小说的归类。
这也和文学传统的继承有关。
如果说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是在西方各类思潮的传入下才兴盛的,那么通俗小说一类的作品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没落过。
即使在鲁迅等人生活的年代,这一类文学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像“张爱玲”、“张恨水”等通俗小说家的社会影响力要比鲁迅等人还要高一些,因为民众比较喜欢看这些人的作品。
甚至当时都有一种说法,说如果哪个书店运营不下去了,只需要去求张恨水写一部小说,立刻就能起死回生。
而这些作品几乎不受外来思潮影响,主要继承的是之前流行的“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虽然后来金庸等人的武侠作品已经不再适用了,但其实只不过是少了一个题目而已。如果为每一章拟一个“章回体”的名目,其实也没什么违和感。
所以从文学传统的承继关系上来说,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种分类方式很难给金庸武侠等通俗作品进行归类。
因为这种文学几乎是没有受到过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其情节内容、事物元素以致审美习惯都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路数。
中国传统文学是不能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方法归类的,即使是诗歌等雅文学同样不行。
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你说它是浪漫主义文学,蕴藏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又是现实主义的;你说它是现实主义文学,那它的瑰奇想象等手法又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无论是古典文学作品还是继承了古典文学传统的通俗小说,是不能用简单地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分类。
文学的分类不是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方式,比如诗歌中分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不合适,但是如果分成“骚体”、“古体”、“格律”等就比较合理,分成“边塞”、“田园”、“山水”、“游仙”等等也比较准确。
每一种文学都有各自特征,只有最适合的分类方式,没必要去生搬硬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什么是批判合理主义?
批判合理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是指主张证伪的科学哲学思潮。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奥地利。卡尔·波普尔提出。其思想来源于爱因斯坦的批判方法和康德的唯理主义。20世纪50-60年代对英美科学哲学界有很大影响,使逻辑实证主义受到冲击。构成现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到60年代,由于"历史社会学派"的出现而受到攻击,逐渐衰落。致力于建立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反的科学方法论;主张科学哲学应当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增长,以建立方法论规范为主要任务;提倡反归纳主义立场和证伪原则。批判现实主义与讽刺文学是一回事吗?
有重叠,但主旨不一样。批判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暴露的、控诉的甚至歌颂的,而讽刺仅仅是讽刺。
拿来主义结构分析?
《拿来主义》主旨:这篇课文主要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为和对待我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中心论点。论证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安排巧妙,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中运用不少贴切到位的比喻来论证作者想要阐述的中心观点。
《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行文结构安排技巧。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文本分析已经对文章内容具备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学生能比较容易领会写文章的结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