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他达不到思想家的高度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他达不到思想家的高度?
谁说孔子不是思想家?
孔子是承前启后的学者,是伟大的历史多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的形成应该与他早期启蒙教育有关,与他生活的鲁国是周礼传国的环境有关,更多的则与他研究整理的古代文化内容有关。他在整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思想学说逐步形成,从而创立了儒学并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的学术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中庸”“仁”“礼”“正名分”等政治伦理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和学说,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永载于世界文明史册之中。
孔子强调的“礼”实则是“周礼”,是周代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周公旦借鉴前代礼仪传统而制订的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周朝统治制度的礼法。孔子推崇周礼,崇拜周公。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第14章)孔子用周礼教育弟子和引导教化百姓,也在遵循周礼、宣扬周礼过程中扩大了周礼的内涵,形成了儒家的思想学说:核心是“仁”,形式是“礼”。
孔子所宣扬的“仁”就是“博爱”,就是“以人为本”。从小饥寒交迫的生活经历也是孔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形成重要因素。他把“仁”放在“礼”之上,认为“礼”是为“仁”服务的,反对没有仁爱之心的礼。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第3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第13章)“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第9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第4章)
“仁”体现在为政方面就是统治者要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要爱护百姓、安抚百姓,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第1章)他还说“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雍也》第30章)季康子向孔子问政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子为政,焉用杀?”(《颜渊》第19章)孔子反对不经过教化就让民做事,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第30章)孔子主张的“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了对人的尊重,这正是孔子和儒学的伟大之处。
孔子推崇中庸之道,他盛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第29章)有子也传达了孔子的思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第12章) “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孔子把它看作最高的处世标准,作为处理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孔子主张的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在“仁”与“礼”规范前提下的中庸,即“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12章)孔子对不讲原则的和事佬疾之如仇,他认为“乡原,德之贼也”(《阳货》第11章)。
“仁”和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主要体现在“忠恕”上。“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敬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统率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在方法论上孔子主张实事求是,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为政》第18章)做到了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保守固执,不唯我独尊。(《子罕》第4章)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第21章),他认为,祭祀不该祭祀的对象是谄媚:“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第24章)对世俗迷信的鬼神,他有自己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第22章)。
做为思想家的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主张似乎离现实不远,又似乎很远。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他穷毕生精力整理研究、奔走游说、亲自实践,虽四处碰壁,仍不屈不挠。
孔子是个人文主义者,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政思想中。他反对暴政,主张德治、礼治。 在他的仁政思想中,不赞同但又不完全反对法治。
做为人文主义者,他主张对民众的教化,这一点我在文章中做了专门的论述(见《泰伯》第9章拙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合理句读》)。 做为人文主义者,孔子反对愚忠,不主张犯颜直谏,更不主张愚忠而死,所以他称道“不为纠死”的管仲。(《宪问》第16、第17章)
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主张为官者“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他自己本身也是轻易不结怨的人,既坚持原则又颇识时务。后代儒者曲解了孔子的思想,劝导臣子犯颜直谏,坑害了许多忠臣。
孔子自身就是个很“人文”的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第17章)
孔子是一个多少有些自相矛盾的人:他不信鬼神却信天命。他十分想得到任用,甚至想凭借他人引荐接近为政者,来达到出仕的目的,但他又不得不弃官出走;阳货请他做官,他躲避了,却又想应公山弗扰和佛肸之召(见《阳货》第4、6章)。 他自己也知道“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但他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报答父母(《阳货》第21章)。
在孔子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动摇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第7章)他为一些事物的变化哀鸣,“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第25章),但他又认同“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第3章)。
孔子反对使用武力,但他又建议国君出兵讨伐齐国“弑简公”的陈成子(《宪问》第21章),他是一个典型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做为圣人的孔子有高人一筹之处,又没有完全脱俗,通俗一点说,孔子是一个对自我严格要求,积极进取的有思想的人。孔子不是神,也不是妖,他待人处事“无可无不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好人,是个品行正直而又不固执、不任性的好人。
孔子弟子们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人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11章)
当有人称赞子贡比孔子强时,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馆)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听到有人诋毁孔子,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张》第23、24、25章)
曾子曰:“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说苑·杂言》)
人文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人文?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尤其是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那末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平时,我们习惯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其实并不准确。
知识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三个大的部分。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的。文学和艺术则主要是讲主观,讲情感,讲感性的。哲学和宗教,应该说主要就是讲人文。而且,这种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渗透在文学和艺术之中,甚至大量的产生于文学和艺术之中,也渗透在社会科学之中。
所以,人们往往把文学和艺术,甚至社会科学,看成是人文学科。其实人文精神也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之中。这里的关键是,渗透还是不渗透,渗透多少,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渗透,这样的社会科学,甚至这样的文学和艺术,也是没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
事实上,文学和艺术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和内容。这里的内容,应该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会、有的时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学总该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学只讲方法论,甚至只讲“斗争的哲学”,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医学,以人为对象,本来就始于人文,充满着人文。
但是,当人们把它看成一种治疗“技术”的时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们常常说,有的人有知识无文化,或者说,有艺术无文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进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
又回到这个问题上了:说得具体点,什么是人文?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反思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
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 ,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
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
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只的是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摘自天涯问答
为什么有一个人只要他每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是典型的心理暗示。我不知道你说的这个人和你是什么关系,但我觉得应该不是关系特别好的那种,也许是以前关系好后因某种原因导致你们反目了,所以从内心上讲,你应该很反感他才对。再次前提下,当他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就会被以前和他有瓜葛的事情(情绪)所影响,人在被负面情绪影响下,对事物的把握和判断力是处于较低值的,所以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影响正常的发挥,当然效果也就降低了,这个时候你就觉得干啥啥不顺,干啥啥不行了。
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关键在内心的调节,过去的事情该放下就放下,该舍去就舍去,人不能老活在过去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做事之前,把完成这件事的各个环节、每个步骤,方法措施都想好,制定一个周密的实施方案,在办事情的时候,所有方法程序都是设定好的,执行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受个人适时思想的支配,该达到的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但最好的方法,还是:放下!
人和声音不匹配的成语?
【不切实际】:指不符合实际。
【不适时宜】:适:适应;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和趋势。
【不相违背】:指不会互相不符。
【传闻失实】:传闻:辗转传述听到的。由于辗转相传,已不符合起初的情况。
【大言无当】:指说大话、言辞夸张不符合实际。
【冬箑夏炉】: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断章取意】: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同“断章取义”。
【过甚其词】:词:话,言词;甚:超过。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过甚其辞】: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黑言诳语】:犹言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横恩滥赏】:不符合规定的赏赐。
【胡言汉语】:犹言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胡言乱道】:犹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混说白道】: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名不符实】:名声与实际不符。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天花乱坠】: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天华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同“天花乱坠”。
【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邪魔外道】: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虚名在外】:虚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名声。在外界有一个虚而不实的名声。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说话与行事不能相照应,行动和言语也不相符合。指言行不符。
【以毛相马】:根据毛色判断马的优劣。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
【以鼠为璞】:璞:未经雕琢的玉。把死老鼠当成是未经雕琢的玉。比喻以假充真,名不符实的人或事物。
【溢言虚美】:过甚其辞、不符合实际地称美。
【迂阔之论】:迂:迂腐;阔:大加夸张的。不符合实际的,空洞的言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如果名分不正,那么说的话就会道理不通;说的话道理不通那么事情就做不成。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儒家著名的语录体著作《论语》,这是其中《子路》一篇里面的内容,讲述的是说话办事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设定,否则就难以取得好的成果,这句话蕴含着深厚的儒学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