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否有实际意义

2023-11-12 09:45:05 84阅读

墨子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否有实际意义?

答: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实际意义。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它提倡人们无差等地爱一切人,并认为这种爱应该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种进步,它鼓励人们摆脱家族和阶级的束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墨子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否有实际意义

在当今社会,墨子的兼爱思想仍然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鼓励人们相互尊重、理解和帮助,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此外,兼爱思想也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合作,帮助人们摆脱偏见和歧视,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

当然,兼爱思想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让人们真正摆脱家族和阶级的束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如何保证人们在爱他人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实际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包容、和平的社会。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墨子所倡导的兼爱和非攻分别指什么?

“兼爱,非攻”简单说就是早期侠客吆喝的口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它的产生和墨家门徒的职业背景有关: 墨家门徒的职业是战国时代的“游侠”。但和普通游侠的区别有两点:一.普通游侠:只要雇主给银子,他们就拿上刀剑盾叉为雇主打仗拼命,而无正邪之分;

墨家门徒:雇主即使给一座金山银山,如果是侵略战争(大国侵略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庭)绝对不接。而只接“自卫守城战”(可以参考电影“墨攻”,并非完全虚构) 二.普通游侠:能武不能文。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墨子:能武还能文。虽然其职业是战国最大私人武装军事团体的钜子(一号人物)。但墨子还将他职业的“侠客”精神写成逻辑自洽的理论。试图证明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其中“兼爱”和“非攻”,就是“墨家这样一支不走寻常路的军事团体”的职业道德精神,由简单口号到完善文字理论的发挥:

1.“兼爱”——“有福同享”: 所谓兼爱其本质就是侠客精神的“有福同享”:要求人们爱人如爱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等级的观念。认为不相爱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而仁人的抱负就是要为天下兴利除害,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就要以“交相兼”为自己和全天下人行动的标准。即“以兼为正”(以兼爱为执政理念)《墨子.兼爱下》说:“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这种观念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2. “非攻”——“有难同当”: 所谓非攻其本质就是侠客精神的“有难同当”:光有武艺剑术只能算是武士,只有能救苦救难于百姓才能称得上“侠士”。墨子的时代,正是新兴大地主吞并旧贵族;大国侵略小国的乱世。墨子提出了“非攻”的反侵略战理论。他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不利。因为不符合“圣王之道”的“以兼为正”;又不符合“三表”中的核心价值标准“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关注和交流!

兼爱墨子第3段中心观点?

第3段由「若使天下兼相爱」至「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段指出治天下者应该禁止互相仇视而鼓励相爱。倘若人人爱人如爱自己,那么,天下何乱之有?因此,唯有兼爱方可止乱令天下治。所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论述一气呵成,立论有说服力。

墨子兼爱非攻后面是什么?

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利人为义,亏人自利为不义,以是否利于人民作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兼爱的论述方法?

公理一:治天下,要知道乱生起的原因,才知道从哪入手去治理;如果不知道乱生起的原因,就不可能治好天下。

定理一:乱的原因是不相爱。

证明:孩子自爱不爱父,弟弟自爱不爱兄,臣子自爱不爱君,都是损害父兄君之利来利己;

父亲自爱不爱子,兄长自爱不爱弟,君上自爱不爱臣,都是损害子弟臣之利来利己。

定义:下不孝上,是乱;上不慈下,也是乱。

因此,下不孝上,是因为下不爱上;上不慈下,是因为上不爱下。所以不相爱是乱的原因。

援例:乱之一:盗贼。盗贼爱自己和自己的房室,不爱他人和他人的房室,故窃他人的房室,劫杀他人的东西,来利益自己的房室和自己。

乱之二:乱家攻国。大夫诸侯爱自己的封邑,不爱他人的封邑,因此乱他家攻他国来利益自己之封邑。

因此,乱是起于不相爱。

逆否:兼相爱则不乱。

视人如己,则不会损害他人以利己。子弟臣视父兄君如己,则不会不孝;父兄君视子弟臣如己,则不会不慈。盗贼视人室人身如己室己身,则无有盗贼。大夫诸侯视人之封邑如己之封邑,则无乱家攻国。若天下兼相爱,则国不攻,家不乱,无盗贼,有孝慈,则天下治。

(注:相爱是原则;兼是方法,即视人如己)

反驳:兼爱是不错滴,但是呢,天下之人不会去做。(驳其无动力)

辩护:一、君上喜好某东西,则天下臣子百姓都会去做。

因此,即使是杀人攻城,只要君上喜好,则天下人都会去做。

二、更何况,兼爱与杀人攻城不同,兼爱是有利益回报的。因为爱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有利他人的人,别人也会利益他。讨厌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讨厌他。伤害他人的人,别人也会伤害他。

反驳:兼爱是不错滴,但是呢,行不通,因为做不了。(驳其可能性)

辩护:不,古代圣王就做过。禹治天下,治水以利益四方。文王治西土,兼而爱民。

定理二:天下之害生于恶人和贼人,恶人和贼人是因区别对待而生,因此天下之害生于区别,因此区别是错的。

公理二:驳斥别人的人要有新的方案提出,如果没有新的方案而只是说对方是错的,那么这就如用水去抵挡洪水,没用。

依据公理二:除害的方式,就是用兼一来替代区别。

证明兼一能除害兴利:因为兼一,因此他即我,因此为他也就是为我。对于他国他都他家,若如我国我都我家,我便不可能攻此国此都此家。因此,家国不相乱相伐,这难道不是天下之利吗?

同理:兼一生爱人利人,兼一生天下之大利。

反驳:兼一不可用于实际。

辩护:哪里有是好的,但却不能用于实际的呢?举例:一士是持有兼一思想,一士持有区别思想。持有区别思想的士,不会把朋友当做自己来对待,因此他的朋友饿了,他不给他东西吃,朋友冷了,他不给他衣服穿。而持有兼一思想的士,把朋友当做自己看待,饿了分享东西给他吃,冷了分享衣服给他穿。那么设想要打仗,军队的亲属心中都推崇谁呢?当然是持兼一的士兵啦,因为他会对自己的丈夫或父亲或儿子好。而人应当是言行一致,心口如一的,如果人心中推崇的兼一,也就是心中认为兼一是好的,那么为什么行动不做出来呢?这不是可行不可行的问题,而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问题。

反驳:兼一是好滴,但是呢,这只是意愿而已,不能付诸实际。

辩护:古之圣王行过。(例子见原文,兼爱下)

反驳:对所有人的同一看待,亲人的特殊地位没了,就不能孝了。

辩护:孝是为了有利于亲人,爱亲人。若我爱利他人之亲,那么他人回报爱利给我的亲人。这难道不是孝吗?

反驳:兼一好是好,但就是太难,做不了。

辩护:存在有难但也是能做的。(举例见兼爱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