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皇后,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

2023-11-11 19:00:08 85阅读

朱棣皇后,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

明朝郡王的封号,和其他朝代基本一致,主要都是来自于古时候的郡名或者地名。当然也有极少的一部分,是来自于一些特殊的寓意。

至于说封号不够用,这种情况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现。而到了后期的时候,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明朝就快要到头了。

朱棣皇后,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

想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介绍一下,古代的封王制度,以及明朝的宗室政策。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名义上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但实际上,周天子的自我称谓,其实也仅仅只是王而已,所以后世才会有周王室这个说法。

而到了战国时代以后,随着那些诸侯国越来越强,诸侯国的诸侯们,也开始自称为王,从名义上跃升到了周天子这个层次。所以战国时期几大强国的国君,基本上都是王。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再称王,已经不够气派了,所以就发明出了皇帝这个词。不过,因为秦朝执行的是彻底的郡县制,基本没有封王这个说法。所以在秦朝这个朝代,是没有诸侯王的。

再后来,随着秦朝灭亡,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开始复国,再次称王。而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汉高祖刘邦经过一场乱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击败项羽之后,被其他几位诸侯王再次公推为皇帝,汉朝也就此开国。

而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在位的几年里,一直忙着剪除其他异姓王。因为在刘邦看来,异姓王的存在,始终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只有彻底铲除才能维护国家统一。而除掉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又换上了自己的儿子,作为新的诸侯王,施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以上所说的这些,和明朝的宗室政策,当然没什么关系,基本上都是秦汉时期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对于后来中国大多数朝代的封王政策,却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刘邦自己大概也没想过,自己无心插柳,会留给后世王朝一个约定俗称的制度。

因为刘邦废了其他异姓王之后,直接就把自己的儿子推了上去,继承了这些异姓王留下的王位。而那些异姓王,之前很多都是六国的旧贵族。他们自封的王位,也都是齐王、赵王、魏王之类的称号,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战国时期那些诸侯王的后人。

所以,这直接导致刘邦几个儿子的封号,基本上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国的国名为王的封号,比如齐王、楚王之类的。而到了西晋的时候,司马家因为人比较多的缘故,又创造性地提出以郡名为封号。

经过汉朝和晋朝这两个朝代的建立之后,后来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将这套封王制度,彻底延续了下去,最多也就是在小处略作修改。

在这套封王制度下,皇帝的儿子当中,正常情况下有一个会被立为太子,以后会继承皇位。这个儿子一般都是嫡长子。而其他的儿子,则是被封为亲王。至于亲王的封号,则一般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为封号。

而亲王的儿子,则是同样的道理。亲王的嫡长子会继承亲王的爵位,至于亲王的其他儿子,则会以这个亲王封号代表的诸侯国,国境内的古郡名作为封号。比如说,齐王的儿子当中,嫡长子以后还是齐王,而其他儿子则是齐国这块地盘内,古代郡名为开头的郡王。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就算是同为亲王,封号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出生靠前的,一般封号都是战国七雄的国名,秦齐楚燕韩赵魏,越往后就往往都是一些小国的国名。有的朝代,还会把晋或者周这个国名,也算在大国里面。

比如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里面,嫡长子李建成继承了太子之位,那其他儿子里面地位最高的李世民,就直接被封为秦王。再比如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虽然因为年幼没当上皇帝,但同样后来也被追封为秦王和楚王。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大体上其实也没多大变化。就拿朱元璋的儿子们来说,朱元璋的长子被封为太子,老二就是秦王,老三就是晋王,老四就是燕王,老五就是周王,以此类推。

郡王的封号也是如此,都是以往其他朝代约定俗成的惯例,以父亲封地内的古郡名为封号。这些封号的设定,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不是朱元璋一拍脑门就随意定下了的。

简单来说,亲王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古时候的郡名为封号。

至于为什么不是以明朝的郡名为封号,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朝根本就没有郡这个说法。明朝虽然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但省下面是府州县三级行政单位,或者州县两级行政单位,而没有郡的存在。

通过以上这些介绍,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套封王制度的体系内,亲王的称号,正常来说应该有一百多个。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不到两百个。至于郡王的称号,则是稍多一些。毕竟古代的时候,不同朝代的郡名可能会有所变动,但大体上也就是一千多个左右。

解释完古代的王位称号之后,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明朝特殊的宗室管理政策。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同志,早年出身底层,还曾经当过和尚要过饭。号称是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朝。

大概也正是因为早年要饭的时候,吃得苦太多,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在制定宗室政策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想给自己后辈儿孙一个保障,生怕朱家的子孙后代再挨饿。

所以,在朱元璋的主导下,明朝设置了一套特殊的宗室制度。在这套制度下,宗室成员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

在这八个等级当中,前两个等级的亲王和郡王,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力。也就是说,亲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后,还是亲王。而郡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后,还是郡王。但是郡王以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不管是嫡长子还是庶子,一律都是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一律都是奉国将军。

而到了最底层的奉国中尉之后,奉国中尉的儿子不再降爵。不管奉国中尉有几个儿子,统统被封为奉国中尉,按时从国家手里领钱,由国家供养。

从这套制度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亲王这一级,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前朝亲王的嫡长子,一种是本朝皇帝的儿子。而明朝的十几位皇帝当中,除了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比较特殊,一个人就生了二十多个儿子,设置了二十多个亲王爵位之外。剩下的十几位皇帝,基本上儿子数量都不多。

比如明成祖朱棣,一共就只有三个儿子。再比如明孝宗朱佑樘,一辈子就只有两个儿子,其中还有一个夭折了。这样算下来,每一代皇帝在位,最多也就增加三五个亲王爵位。就算是十几代之后,最多也就是几十个亲王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上百个诸侯国的国名,用来给几十个亲王做封号,自然是够用了。更别说这其中还有一些亲王,因为种种问题被剥夺了王位,或者干脆绝后了,还能剩下一些封号。

相比之下,郡王就比较多了。

郡王的主要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老郡王的嫡长子,另一种是亲王的其他儿子。就算一个亲王平均只生三个儿子,一个继承亲王爵位,两个被封为郡王,这样算下来,每一代的郡王数量,也可以轻松在亲王和旧有郡王的数量上,再翻一倍。

所以,朱元璋孙子那一代,可能只有几十个郡王。而曾孙子那一代,就接近上百个郡王。玄孙那一代是两百个郡王,五世孙是四百个,六世孙是八百个,七世孙轻松破千了。

而在明朝的皇帝当中,朱元璋的七世孙这一代,对应的就是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了。而这两位明朝皇帝在位的时候,已经是明朝中后期了。也正是直到他们这个时代,才逐渐开始出现古代郡名不够用的情况。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其实在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朱佑樘在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逐渐出现这个问题了。所以明孝宗在位的时候,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宗室数量,并且设置一些新的宗室政策。比如兄弟子侄间的爵位继承,比如给予每个宗室一定的妻妾数量指标,不在指标内部的妻妾生子,不能继承爵位等制度。

但就算明孝宗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仍是无法阻挡郡王数量的疯狂增加。因为从之前的制度算法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亲王爵位,是以加法的形式增加;而郡王的爵位,却是以指数的形式增加。所以到了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明朝的郡王就彻底烂大街了。

既然郡名逐渐不够用了,那接下来就再用县名或者地名好了。实在不行,直接查字典,随便找两个寓意好一点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做郡王封号就是了。反正到了这个时候,郡王这个王位,已经烂大街了,根本不值钱,也没谁会在乎封号的问题。

至于再往后,等到县名和地名都已经开始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明朝皇帝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给这些朱家人找封号,而是如何延续国家的问题。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朱家宗室的整体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万人。而到了崇祯时期,更是已经接近五十万人。

整整五十万宗室,天天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自己不劳动,还得让国家出钱养着。到了这个时候,光是养宗室的开销,就已经很大了,对国家财政形成了巨大的负担。

所以,当郡王的封号数量,彻底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的明朝,基本上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中国历史上四大贤皇后都是谁?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王朝皇帝是最高权利的掌权人,而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曾经横扫六国,建立封建王朝。他在执政期间也十分的努力勤奋,是很有魄力的皇帝,不过秦朝很可惜的是没有皇后,虽然秦始皇身边有很多美人,不过他一生都没有立后。

而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是汉朝刘邦的妻子吕雉,她是一位很受政治头脑,很有手段的女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的女性。不过她并不是一位好皇后,因为她心狠手辣,甚至专权,以残忍的手段杀死戚夫人,还有刘邦最爱的儿子刘如意。后期她开始重视自己家里的亲戚,重用吕氏家族的人,导致外戚当道,使朝廷混乱不堪。

从吕雉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皇后,皇帝主要的任务是掌管天下大事,而皇后主要的任务是管理后宫大小的事情,一位好的皇后可以使后宫安静祥和,会使皇帝没有后顾之忧,能安身的管理朝廷大事,在我国历史上诞生过四大贤后,最后一位皇后是最伟大的,然而清朝几百年的时间竟然没有一位贤德的皇后,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下这四大贤后。

排在第一位的贤后是唐朝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她也是历史上才德兼备的皇后,是千古第一贤后,始终受到人们的赞扬。李世民是孙无忌的至交好友,而长孙皇后是孙无忌的妹妹,她才华横溢,经常和李世民在一起谈论古今大事。而李世民对她十分的仰慕佩服,于是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就成为李世民的妻子,当李世民登基之后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后。

长孙皇后尽心尽力的辅佐李世民,使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她也崇尚简朴,对儿子们的教育也很尽心尽力。同时她和后宫嫔妃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和睦,使李世民没有后顾之忧,是一代很贤德的皇后。

排在第二位的贤后是东汉时期的光烈皇后阴丽华,她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族,祖先是管仲的后人。阴丽华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王莽之乱,天下混乱不堪。刘秀是刘邦的第九世子孙,自小被叔父养大,受到比较好的教育,而刘秀长相也很英俊,有一定的才华和能力。

后期刘秀通过姐夫的关系遇到了阴丽华,她长相美丽,聪明智慧,又心地善良,刘秀对她一见倾心,并且在成为皇帝之后娶了阴丽华。起初被封为贵人,后期被封为皇后,成为皇后的阴丽华才德兼备,一门心思辅佐刘秀管理国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用心,因此使刘秀没有后顾之忧,开创光武中兴。

而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后期也成为一名贤德的皇帝,开创了明章之治,他的儿子刘苍也成为贤王,可以说阴丽华是历史上很贤德的皇后,也是难得的一位好皇后,她的故事广为流传。

排在第三位的贤后是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她出生在名门之家,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杨坚,夫妻二人十分的恩爱。独孤伽罗非常聪明智慧,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能力,是很厉害的一位女性,她经常和隋文帝一起上朝,而她则坐在幕后听政。

面对这样的行为大臣们也没有疑义,甚至尊称杨坚和独孤皇后为二圣,由此可见独孤皇后深受大臣们的敬爱。独孤伽罗和杨坚还开启了一夫一妻制的夫妻生活,孤独皇后在位期间一直都认真的辅佐杨坚,也管理后宫,不让杨坚陷入美色中耽误国政,因此隋文帝时期国家还是很鼎盛的。

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她也是朱元璋一生的挚爱,尊敬的的皇后。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在朱元璋很贫穷的时候就嫁给了他,而且一直都辅佐朱元璋。后期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封她为皇后,当朱元璋要为马皇后的家人封官的时候,却遭到了她的反对。

马皇后本人很节俭,为人热情也很善良,同时也很聪明,经常带着后宫的女子们刺绣。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很多疑的人,后期经常残杀曾经的功臣们,而马皇后是很明事理,头脑也清晰的女子,因此她经常劝阻朱元璋,为他们说好话。当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非常的难过,而且一直都没有再立新的皇后,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多么的敬重喜欢马皇后。

真的是明朝皇族的后代吗?

中国古代讲究“继绝世,举废国”,即便前朝再残暴不仁,也要为前朝留一支血脉,当然也是为了给当朝开国皇帝脸上贴一点金。

这种“继绝世,举废国”的制度第一次有确凿证据证实的是周朝(三皇五帝时期到虞夏商时期,传闻也实行这种制度,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周武王灭商朝之后,册封虞、夏、商三代后裔于陈、杞、宋,对于这些国家的诸侯,并不以臣子对待,而是以宾客礼仪,也就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来对待,使其奉祀前朝宗庙。

这可以从宋国被册封为公爵可以看出来,是周朝唯有的几个公爵之一,地位尊崇。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效果完全看当朝皇帝的心情和态度。

比如曹丕对待汉室皇族还是很不错的,汉献帝刘协禅魏后被封的山阳公;晋朝司马家族残杀了曹家魏后主之后,也假惺惺的扶持魏元帝曹奂当皇帝,然后又假惺惺的让曹奂禅晋,自愿成为陈留王;宋朝对五代十国的君主的册封都属于这种制度的残余,他们在封国之内可以使用前朝天子服饰、旌旗、仪仗,对新朝不称臣,新朝待之以宾礼。

而且,要是当朝皇帝宽容,死后还能被新朝给予皇帝规格的丧葬待遇,上帝谥、入葬帝陵。

但是皇帝人品不咋地的那就悲剧了。这种反而在历史上占据着多数,最出名的就是刘裕大杀晋朝宗室和南齐代刘宋萧道成的屠戮。

而清朝皇帝显然不是那种很仁慈的存在。

虽然清朝在东北地区与明朝战争了几十年,但是当清朝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决定高调为崇祯帝后发丧,明面上优待明朝宗室。

并且清朝还标榜自己入主中原是为替明朝的官民“复君父仇”,最典型的就是在致南明史可法书信中说:“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以此调整清朝同明朝的关系,缓和满汉紧张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拉拢汉族士绅官僚阶层的关系。

当时明朝已不复存在(虽然有南明,但是在古代宗法社会,旁系藩王并不是承认为正统,南明政权里面严格意义来说除了弘光政权以外,都不能算是明朝正统的延续,而且此时弘光政权已经被清朝灭亡),祭奠明朝的亡灵来为巩固清朝的政权,对实用主义的多尔衮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因此,多尔衮下令为崇祯皇帝兴办丧事。

《东华录》记载多尔衮发布谕书:“我虽敌国,深用悯伤,今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谕书一下,“官民大悦”。

然而清朝在高举“替明朝君父报仇”大旗帜的同时,却大肆屠杀明朝宗室。

顺治和康熙前期,由于满人统治没稳住根基,对抓到的明朝皇室后裔——统统一个“杀”字解决,明朝朱家的亲支几乎都被屠戮。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崇祯假太子”和“朱三太子”两件案件。

一、“崇祯假太子”案

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一天夜里,一个貌似太子的男子,在常侍太监陪同下,来到嘉定侯周奎府中。周奎佯装不识,让他的侄子周铎喊长平公主前来相识。长平公主一见,两人就抱头痛哭。长平公主与太子均是周皇后所生,周奎为其外祖父。甲申之变时,气急败坏的思宗亲手挥刀砍伤女儿长平公主后,公主便一直在周府中养伤。长平公主为太子的亲姐姐,不可能认错,可见太子不是假冒的。

于是,周奎举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礼。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对崇祯皇帝的真太子十分忌惮,在十二月初十,他出来表态了:太子真伪都无妨,如果真是太子,当以礼相待,封为王爵;如果是假冒的,则严惩不贷。然后宣布太子继续押于监狱。

结果,凡是争言太子为真的官员,如刑部主事钱凤览、御史赵开心等都处以死刑。

可见清朝所谓的“优以王爵”,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清廷绝不愿意真太子的出现与继续存在。

后来由于廷臣的一再请求,赵开心得以免于死刑,钱凤览斩首改为绞刑。

第二年四月初十,清朝公开榜示天下,断定太子是假的,同时却秘密将太子杀害于狱中。

二、“朱三太子”案

康熙年间,清政权已经渐渐稳固,但是对朱明后裔依然是严防死打。

比如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天下民心,曾经六次拜谒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礼。

特别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拜了明孝陵后,还向文武群臣表示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

康熙皇帝所说的“查访明朝后裔”,其实是只是假惺惺的作态。

因为后来真的“朱三太子”落网,康熙皇帝却处以极刑。

康熙皇帝标榜自己“宽大仁慈”,朱三太子现在又是一个七十五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康熙皇帝也绝不会放过。

最终康熙皇帝发下谕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 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被押上了刑场,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

至此,崇祯的子孙被彻底消灭。。

此时,不仅满洲女真站稳了脚跟,明朝的皇室也七零八落没剩下几个了,崇祯皇帝的后裔更是被赶尽杀绝了。

清朝终于开始优待所谓的“明朝宗室”。

到了雍正时期,为了表示清朝的仁政和大度,雍正皇帝一继位就访求所谓的明太祖支派后裔,予以优待。

1724年,访得直隶正定府知府朱之琏,清朝正式宣称他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后裔!

朱之琏被雍正加封为世袭一等侯,世世代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

另外还享受到了“抬旗”的荣誉,朱之琏族人由下五旗的镶白旗全部转入上三旗的正白旗。

到了乾隆时期赐侯名位“延恩侯”,仍世袭。

朱之琏,清朝政府对外宣称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后裔,当年其祖父朱彝某为洪承畴的监军,洪承畴军败后被俘而降清,隶镶白旗下。朱之琏之父名不详,朱之琏出生在康熙年间,当过亳州知州、安庆府同知、正定府知府等官。

至于朱之琏是不是真的朱明后裔,那只能用迅哥儿《立论》里面的那种语气来说:“啊呀!这事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您品,您细品!

武大郎留下后人了吗?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人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有娶妻生子,即使自己没有能力为家族增光添彩,但也不能辜负了家族对你的期望和念想。

最起码留下自己的后代,希望他能够代替或者继承你,将来把自己的家族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家族的长期利益与永存。

那么关于《水浒传》中的武大郎,究竟有没有留下自己的后代呢?

我们都知道,在小说《水浒传》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因为身材矮小而被人嘲笑,但是好在他勤劳踏实的性格,也让他娶得了貌美如花的妻子潘金莲。

历史上关于潘金莲的传说和绯闻也是相当露骨,后来甚至有潘金莲背着武大郎出轨,做贼心虚的潘金莲就想要把武大郎毒死。

当然行侠仗义的武松,也看不惯勤劳诚恳的哥哥被这般欺负,自然也是杀死了潘金莲与她的奸夫。

但是历史上的原型武大郎,又该是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和小说中描写的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历史上的武大郎可并不像小说中那般矮小,婚后的婚姻生活,也并不是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不如意。

在历史上武大郎的原型名字叫做武植,家住在清河县,自幼家中十分贫寒,所以读书就相当的刻苦努力。

当然最终功夫也不负有心人,考取了进士的他,也成功踏入了官场,正式开启他的仕途之路,当然他的妻子也正是潘金莲。

武大郎并不是小说中那般不堪,卖烧饼也都是虚构的情节。

步入仕途的他位居县令,当时的潘金莲也是大家闺秀,两人能走到一起也属实不是意外,毕竟曾经的武植容貌也并不差。

身高也是后来被杜撰和矮化的,据说他当时有180之高也算是帅哥一枚,能够得到潘金莲的青睐也就见怪不怪了。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不仅如此,还生育了4个孩子。

至于小说中的情节是怎么来的?

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作为武植表兄弟的王某,当时因为家中发生大火,房子不幸被烧毁,所以就来投靠当时比较有势力,而且家庭状况比较好的武植。

武大郎也好心的收留了他,好吃好喝的供着他的表兄弟,自然也就着手尽快给王某修缮房屋,本想着等修好后再告诉他,却没有想到这最终成了定时炸弹。

王某呆了一个月也不见武植有什么动静,除了供他吃喝之外,对于房子的事情只字不提,气急败坏的他就偷偷溜走了,以为这是武植在故意敷衍和拖延他,当然憋着一肚子的火,自然也就不可能善罢甘休。

就在王某回家的途中,自然也是对武植进行了大肆的辱骂和宣传,武大郎和潘金莲就这样被故意抹黑了。

最终却因为好心办了坏事,成为广为流传的各个故事版本,不仅对武植进行了形象的故意丑化,还对他的妻子潘金莲进行了人格的扭曲。

武大郎的后人

对于施耐庵小说中描写的情节,武大郎的后人,也为此事专门找了施耐庵后人证明其中的虚构与不当之处,为此也接受了他们的专门赔罪道歉。

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武大郎,我们可以从这句话当中,有所领悟:“十年后,扶桑灭大汉,再十年,灭文身,扶桑与倭国势均力敌。”

有关于武大郎的后代是日本人的传说,也可以在这句话当中,看到它的影子,但是难免存在不合理之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武大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到了扶桑国,武大郎也在10年之后真正死亡。

据说武大在扶桑国很有历史地位,也生了4个孩子,后来繁衍生息,旁支错综复杂,根据现如今发现武大郎墓穴的遗址来看,武大郎的后人如今已经传到了第24代。

现存的是年龄最大的武双福,当时武大郎墓穴发掘的现场,他就亲自观看过,整个武氏家族的祠堂也由他看管。

也就是永乐皇帝朱棣的皇后徐皇后的妹妹?

徐妙锦这个人物历史正史里好像没有,她的故事更多见于民间故事里面。“贤良聪慧,天生丽质,舞文弄墨,满腹诗书”,不过,传闻当中她就与众不同,“虽然生长在王公之家,但执礼柔嘉且寡言笑。”

据说朱棣在徐皇后死去后,一度想立徐家最小的女儿徐妙锦为妻,徐妙锦却宁愿出家也不愿嫁与明成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