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金庸和曹雪芹比谁的文学成就更高

2023-02-26 07:12:04 88阅读

查良镛,金庸和曹雪芹比谁的文学成就更高?

还是上一篇表达过的观点,像金庸这么一个但求一败的江湖儿女根本不在乎高下。

而曹雪芹这样一个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智者也早已看透红尘俗世~

查良镛,金庸和曹雪芹比谁的文学成就更高

《红楼梦》成绩高,但曹雪芹一生只有这么一部经典传世,当然也许不是他不想写,可能是其他作品不出名,或者并没有金庸老先生的高寿,没有时间多创作。而且写作需要体力和精力双重条件!曹雪芹后期生活条件不好,身体状况可能也不算特别好!如果人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或者笔墨纸砚都买不起,怎么安心创作?

而金庸创作的小说我们熟知的作品虽然不是本本经典,但《射雕三部曲》、《鹿鼎记》、《天龙八部》等都有非常忠实的粉丝群,证明其作品本身也相当具有份量。

曹雪芹在他所处的年代中本人并未像今天这样发光,作品也绝对没有今天在文坛的分量,后期生活情况也比较贫苦,有点生不逢时。但也正是在这种自身境遇差,又生活条件差,个人经历坎坷的状态下,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可见其功力!

而金庸在年轻时就已经红头侠坛,且老早就封笔不用再创作新作品赚稿费了,证明在普世价值观中的关于当下是否成功这个命题中,答案是肯定的。这他是很这有他自身能力因素也有其时代因素。而历史继续往前走,他在文坛的地位谁说不会再往上走走?

而文坛中,群星闪耀各有千秋,两位大师都不在乎,我们又纠结个什么劲呢?

香港四大才子黄霑倪匡蔡澜金庸真实水平如何?

我是90后,从小是看着金庸先生小说改编的《神雕侠侣》、《书剑恩仇录》等电视剧长大的,金庸先生作为很多70后、80后、甚至是90们的精神偶像,实力自不必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写武侠的金庸、写流行乐的黄霑、写科幻的倪匡和写美食的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金庸先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先生写了十四部武侠小说,部部经典,先生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但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先生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

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在金庸眼里,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骄傲而不自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就如查大侠的人生,可敬,可叹!

黄霑:“世间始终你好。”

伟大的音乐,一定是容易的!因为这样才心口相通,世代相传,人人传诵,歌唱不绝,才会永垂不杇。

———黄霑

年少时即博览群书,底蕴深厚,大学时又深造中文,语言造诣极高的他又尝试写词。从《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汪洋恣肆,到《倩女幽魂》“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的悠远飘逸;

从《当年情》“心里边从前梦一点未改变;今日我与你又试肩并肩”的与子同袍,到《男儿当自强》“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的铁骨铮铮。

黄霑一生写歌2000多首,词曲俱佳,经典无数,拿遍各类大奖,故,以“凡有华人处,即能歌霑词”亦不为过。后人这样评价他“嬉笑怒骂随烟去,诗赋歌词纵人间”。

除去作曲填词,还演过无数闲角,黑白两道、色狼、嫖客、瞎子、疯子尝遍,在众生相里体会百味人生,为此,不惜自毁形象。

黄霑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扮演华太师

你说他琴心剑胆,又乖张无常;你说他悲天悯人,又嫉恶如仇;你说他儿女情长,又放荡不羁。

才气、酒气、义气、侠气、正气、骨气,最后成其江湖气。

蔡澜:搏命爱生活。才不枉费此生。

金庸曾用12个字评价蔡澜: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潇洒自若。

美食家、作家、主持人……蔡澜的头衔有很多,但他最喜欢的是“一个活得有趣的人”。

蔡澜30多年的时间,写了200多本书,如此多产,却不敷衍,一篇800字的文章自己也要反反复复修改四五次。

坚持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睡下,自觉时间不够用。为了能够高质量地输出,所以不断去别的地方旅行、阅读,让自己不断吸收。

蔡澜曾说:人要任性,但是也要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既可以大胆去做,又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定要有自己把日子过好的能力,在最想做事情的时候,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我一段时间一定要做好几件事,从来没有只做过一件事。我做电影的时候开始学书法。这是我母亲教的,人要多一点求生本领,一件事你做到不想做了,就可以做别的。求生本领越高,你的自信心越强。因为人总是怕又老、又穷、又病,但是你有很多求生本领的话你不怕的。”

正因为他如此热爱生活,所以才要搏命地拥有把日子过好的能力。

喜欢美食,不仅把它写成文章,还在香港最繁华的地带开设了自己的“蔡澜美食坊”,只有经过蔡澜本人精挑细选的茶餐厅才有资格入驻。

喜欢旅行,组建一个“蔡澜旅行团”,带着金庸等一众好友,漫游全球,担任每次旅行的导游、餐厅指引和全程安排。

蔡澜并不赞同享乐主义,而是认为先勤快,先赚钱,然后再讲快乐。

他对年轻人的建议是:第一,要比别人做得好,就要比别人少睡一点,看书学习,年轻人不要睡太多,老了自有棺材给你睡;第二,要有个方向,让自己活得好一些;第三,你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出人头地。

做一个有人味的人,活过,搏命爱生活。才不枉费此生。

倪匡:小说,不论是短,是方是圆,是硬是软,是黑是白,最重要的,是叫人看得下去,觉得好看。

倪匡曾说:“我是个极端情绪化、常常糊里糊涂的人。我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也绝不会道貌岸然。”倪匡喜欢结交朋友,他和古龙、金庸、蔡澜之间的趣事,说之不尽。

金庸说他:“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 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在写作上,他的勤奋无人能及。他自称 “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有几年时间,他一天写2万字,同时为12家报纸写长篇连载,从不拖稿。

一本10万字的小说,10天杀青。他说这叫“专业操守”。一夜花天酒地,翌日醒来,头痛欲裂也要撑着写。

编剧陈文贵曾回忆:“当年我进邵氏当编剧,有职员告诉我,倪匡每天上班,打开抽屉甲写甲剧本,一小时后打开抽屉乙写乙剧本,据说那桌子有八个抽屉”。

早年辍学北上的他,只有初中学历。后来他参加台北的文学座谈会,与好友三毛相邻而坐,与会者都是镶金边的硕博。

临到倪匡自我介绍说只有初中学历时,台下一片哗然。三毛理直气壮地接话“我小学毕业”,两位好友相视莞尔。

但倪匡却把这种“天赋”,归结为愚笨造成的无可奈何 :“我也没有其他的本事,其他的工作能力都没有,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笨的一个人,什么都不会。

结语: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金庸说蔡澜: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蔡澜说金庸:他是我最佩服的人,因为那时候看他的小说,看得入迷了。

蔡澜说黄霑:黄霑在音乐上的才华是不可否认的,对音乐的认识也非常有趣。

蔡澜说倪匡:倪匡不是人,是外星人。

金庸和鲁迅有什么区别?

鲁迅与金庸“没矛盾”。

最近一个时期,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增删鲁迅与金庸作品而引发的鲁迅与金庸的热议,十分令人关注。

鲁迅和金庸,一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魂”,一个是张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一个是被我们的党作过定论的“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个是香港著名作家。

鲁迅和金庸,这两位的内在中华血脉其实是相通的,我们不应人为割裂;在艺术成就上,他们同属我国现代白话文史上的大家,各有千秋,无法硬性比较,大可不必“非此即彼”,水火不相容 。

长期以来,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在我国常常被当成是市井“引车卖浆者流”街谈巷尾、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上不得大雅之堂,更不要说进入名家云集的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了。

其实,文学作品的雅与俗,并不在于语言风格是晦涩深刻还是通俗易懂。

平白如话,可以是落脱大方的雅;华丽绚烂,也可以是奢靡低级的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当年曾被认为“俗”的柳永词,如今已经成为词史精粹,古典精华,成为大雅。相反,历代王朝的雍容华贵的宫体诗,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生命力缺失、矫柔造作的“俗”。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雅俗共赏,进行多样化的阅读选择,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学生,鲁迅先生的作品要读,而金庸的作品也可以读。

在我们今天的新时代,让我们以开放的大胸襟来对待鲁迅与金庸的作品。

(本文系原创)

金庸和杜聿明关系?

金庸和杜聿明没有什么关系,金庸是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他的武侠作品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个武侠梦,他的作品多次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最出名的作品有《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等。杜聿明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淮海战役被我军俘虏。看了很多关于杜聿明的文章,重来没有哪个是他们有关系。

金庸为何对作品中的表哥恨之入骨?

读金庸的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是表哥的,没有一个好东西。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连城诀》里的汪啸风、《倚天屠龙记》里的的卫璧等。难道金庸是有意为之的吗?后来有人苦思冥想良久,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金庸是对自己的表哥徐志摩有成见,所以他才这么糟践表哥。不信你们看《天龙八部》,里面有个淫贼叫做云中鹤,而云中鹤正是徐志摩的笔名。

关于金庸与徐志摩恩怨的坊间传闻

徐志摩虽然和金庸平辈,但是两人的年龄差距却很大。徐志摩不幸去世的时候,金庸还是一个小孩。按理说,两个人应该是没有太多交集的,更谈不上什么恩怨,那么金庸为何会如此记恨徐志摩呢?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是一个大才子,但是也有一些人骂他是“渣男”。原来徐志摩有一个结发妻子叫做张幼仪,后来徐志摩喜欢上了林徽因,便把怀着孕的结发妻给抛弃了。但是林徽因后来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又和自己好友王庚的妻子陆小曼搞在了一起,这件事闹得是满城风雨。

据说徐志摩去世的时候,查家就派了个当时还是个孩子的金庸去吊的唁。并送上了一副挽联,上书“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这副挽联深深讽刺了徐志摩的滥情。查家对徐志摩的态度显而易见,因此难保金庸不会自小受到家庭影响,至此也讨厌上了“表哥”。

上述这些原因,也只是坊间的传闻,或许金庸并无此意。说不定金庸小说中的“坏表哥们”,只是一个巧合呢!

嘉道文流,一个文史知识的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欢迎点赞!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