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儿子,曹操的儿子
曹丕的儿子,曹操的儿子?
曹操有25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菖铄、曹冲、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干、瞢干、曹上、 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微、曹棘、曹茂。
曹操的女儿和汉献帝有孩子吗?
有
,但是随着曹皇后死了.曹皇后是曹操的女儿,是挺老公,杀父亲.反被曹操先给害了.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曹节如果生下儿子,那就是最符合礼法的皇位继承人,再有曹操在一旁协助,那么被立为太子、将来继任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虽然事情并未像曹操预料的那样进行,但从他逼着汉献帝废掉伏皇后,又毒杀伏皇后所生二子来看,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自己的外孙成为大汉王朝的继承人。
曹丕是曹操的第几个儿子?
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生母是卞夫人,曹操的长子是曹昂,不过曹昂在曹操征讨张绣的过程中于乱军之中战死了,所以曹丕就成为了曹操在世的时候最为年长的儿子,为他后来继承曹操的王位帮助很大
曹叡在位几年?
谢邀。曹睿在位十三年作为一代年富力强的君王,夲该是灭蜀,吞吴三国合一的帝,没想到他却是一位坐享其成,沉溺酒色的,妄托奸人的主。他继位时,魏国己到鼎胜期,他也承传了曹丕治国理念,发展生产,富国利民,可是到了后期居功自傲,大兴土木工程,为己造殿,把大统的嘱托扔到脑后,使危危可岌的蜀国和不堪一击的东吴得以喘延。由于酒色过度,身况每日愈下,在临终之际,大权交付予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使得曹操曹丕多年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江山供奉于他人之手,可叹可悲。
为什么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当上了皇帝?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为什么曹操会传位与曹丕?
1.曹昂之死,我想曹丕首先应该感谢一下张绣,是张绣给了他一个嫡长子的地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张绣不敌,投降曹操。晚上曹操竟然找来张绣的婶婶邹氏侍寝,终于惹恼了张绣,张绣趁夜偷袭曹军,典韦为掩护曹操撤回,当场战死;而曹昂将自己的坐骑让于曹操也被张绣所杀。曹昂死后,丁夫人过于伤心,经常是指着曹操的鼻子骂,曹操一怒,将丁夫人送回娘家,改立曹丕生母卞夫人为正室,这才有了曹丕嫡长子的地位。
曹昂本是曹丕的大哥,比曹丕大了十多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曹操独子。曹昂是曹操小妾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是曹操原配丁夫人的侍女,随丁夫人一起嫁给曹操。刘夫人早亡,丁夫人又一直没有生育,所以曹昂由丁夫人抚养,并且格外喜爱。曹操对曹昂的态度也是十分喜爱,曹昂20便举孝廉,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就连曹丕自己也经常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所以,曹丕应该“感谢”一下张绣。2.曹冲之死。曹冲对于大家恐怕并不陌生,尤其曹冲五岁称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五六岁时智力便于常人无义,而且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众,故特见宠异。”曹操对于曹冲的喜爱也是非比寻常,几乎已经被曹操选为继承人。但天妒英才,曹冲13岁时,病重夭亡,曹操自然痛苦不已,哀叹道:“如果华佗不死,仓舒(曹冲的字)不会死。”甚至还对曹丕他们说到:“这是仓舒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
对于曹冲,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聪慧才收到曹操的喜爱。在曹冲去世后,曹操对于另一个神童周不疑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之前的喜爱变成了欲除之,曹丕劝谏曹操以为不可,但曹操却认为:“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终于派人将其暗杀。由此也可以知道曹冲的政治能力,而《三国演义》中却写出曹冲是曹丕所害,这一点已无法考证,但曹冲之死对于曹丕无疑是另一个天大的机遇。
3.崔琰,贾诩等人的支持。贾诩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他被许多人认为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在曹氏集团也有一定的分量。他曾经对曹操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贾诩所提到的这两个人,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已,最终败亡。贾诩帮曹丕说话,这一点曹丕也要感谢张绣,毕竟贾诩是随张绣一起投降曹操的。
另一个人崔琰,他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天下,是百姓。当曹操大败袁绍之后,非常高兴的对臣下们感叹,冀州果然是地大物博,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崔琰听了,迎头给曹操泼了一瓢冷水,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他当众批评曹操内心只想军队,没有百姓,这一番话可是把其他大臣吓得半死,谁敢这么触曹操的霉头啊,可是重点来,曹操竟然认错了。
在面对曹操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曹操与许多人的交流都是私下的,可崔琰却公开对曹操说:“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崔琰这番话不仅公开支持曹丕,还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捍卫曹丕。要知道曹植可是曹丕的侄女婿,像他一腔忠义,正直无私,让百官震撼,让曹操感叹,这样正直无私的人太少啦!
4.曹植之失,曹植在夺嫡之战中,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第一件,他擅自叫人开了宫里的“司马门”,让他所乘的车子直驰而出。按照汉朝的法律,任何大官到了司马门,必须下车步行。曹操对于他这种行为极为不满,下令将公车令砍头。第二件,是当他在建安二十四年受任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之时,曹操有意叫他到襄阳樊城去支援曹仁,对抗关羽。可有一天,曹操召见曹植,准备有所吩咐,他却已经喝的酩酊大醉,不成样子。曹操随即撤销了他的军职,从此不给他任何实际的工作。
《三国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曹植无疑才子,做事常常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杨修等好友喝酒高歌,但不知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这和崔琰的严谨就不同了,反观曹丕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猎,生活细节上有缺点,崔琰就当众指出,曹丕则是非常谦卑的表示一定痛改前非,对于曹丕能够及时听取他人意见,这一点崔琰也是相当满意的,他对礼法的看重也正好符合了崔琰儒家学士的身份,这一点与曹植有明显区别,所以曹植之失也可以说成曹丕之得。
其次我们再来看曹丕继承大位敢于称帝?
在称帝这个事情上比曹丕更有资格的就是曹操,曹操的功勋不胜枚举,在军事与战略上,他消灭了袁绍,统一中国北方,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层面拥有绝对话语权,在曹操后期,更是征讨孙权刘备,平定西凉,实力空前强大。可到了最后却是能力和谋略稍逊曹操的曹丕称帝。
我认为这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曹操不能称帝,也没有称帝;曹丕能够称帝,也必须称帝。
曹操无疑是拥有称帝实力的,但在曹操册封魏王时,以荀彧为代表的忠汉派就表示强烈支持,荀彧在曹氏集团的地位,可以与诸葛亮在刘氏集团中地位相媲美,这对曹操无疑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他不得不考虑全局,维持各部分的平衡;而且在曹操年轻时就已经公开表示过不会称帝,如果此时称帝无疑是帮助了刘备,孙权,自己也将失去一部分人心;其次汉献帝已被架空,中央大权都在曹操手里,曹操权利与皇帝已经没有区别,与其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生出事端,不如继续以魏王之名,行天子之权。
而曹丕与曹操的境遇就不同啦,他刚刚继位,能力和魏王又不如曹操,此时自然需要稳定局面,为了得到原本曹操一系的支持,那么称帝就是最简单和有效的办法。而且在这时以荀彧为代表的忠于汉室大臣,许多在曹操称王以后,已经得到处理,曹丕称帝阻力减小,曹丕这时称帝就显得尤为重要。果然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曹丕顺利登基,自立魏国,结束了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