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怎么发现槿汐背叛了,甄嬛传后期甄嬛利用小产陷害皇后一事
甄嬛怎么发现槿汐背叛了,甄嬛传后期甄嬛利用小产陷害皇后一事?
皇帝当然会怀疑。生性多疑是皇帝的天性,或者说是皇帝的习惯使然,面对每一件事,他都会在心里揣测个百八十遍。但是最终皇帝还是选择了相信甄嬛,为什么呢?
第一点,就是甄嬛在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当初第一个孩子流产,她就是这样表现的,再到后来胧月出生也是这样,她放在孩子身上的心思一直都是很重的。
所以皇帝在心里觉得她就算恨皇后,也不会拿自己的孩子去做陷害皇后的工具。可惜他不知道,现在的甄嬛,是“钮祜禄.甄嬛”而且还有胧月这个神助攻,所以甄嬛才能成功陷害皇后!
第二点,在这个时候对皇后发难,也是符合他的利益的。
皇后在甄嬛回宫后,可以说是昏招频出,先是利用敬妃戳穿了苏培盛和槿汐结为对食的事情,后来又利用祺贵人诬陷甄嬛和温太医有奸情,搅得宫中不得安宁。
所以皇帝早就厌烦了,借用这件事杀杀皇后的气焰,整顿一下后宫的风气。只是他也没想到甄嬛后招接连不断,“皇后杀了皇后!”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皇后输的不冤,连安陵容都能知道她这样的隐秘,输才是真理!!
甄嬛传中槿汐被害是哪一集?
是弟五十九集。
槿汐被还主要经过:敬妃因过于疼爱胧月,对甄嬛回宫后亲近胧月的举动心存妒忌。
再加上皇帝为使甄嬛开怀,一意孤行令胧月回到甄嬛身边,反而使胧月更加不愿接近生母,敬妃疼惜不已,为留住胧月在身边,只得向皇后求助。皇后挑拨离间。
苏培盛与槿汐“对食”之事被敬妃揭发,二人被重责罚入慎刑司受苦。甄嬛力保二人未果,不便出面再求,只得请端妃出面相助,救出槿汐。端妃以《孟子》暗喻,皇帝本也无心惩罚伺候自己多年的苏培盛,就下旨赦免了二人。
甄嬛传苏培盛为什么会背叛皇上?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不仅后宫中的妃嫔女人深有体会,就连宫女太监都明白。皇帝是天子,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和荣辱,一句话夺人性命,绝不是也不是说着玩。当然那些能在能够在御前侍奉皇上的奴才也都是十分有地位的。
在《甄嬛传》中陪了皇帝半辈子的后宫第一太监苏培盛就拥有这样的无上荣耀,普通宫女太监害怕他,妃嫔要给他面子甚至想巴结他,就连身份贵重的皇后、华妃都要顾忌着他一点。
后宫里陪着主子身边时间长的奴才大多也都是忠心不二的,皇后身边的剪秋,华妃身边的颂芝,甄嬛身边的崔槿汐,沈眉庄身边的采月,都是各位主子身边最忠心耿耿的人。
苏培盛也是陪了皇帝半辈子,对皇上一直也是尽心尽责,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苏培盛背叛皇帝,转身投靠了重新回宫的甄嬛。到底是什么让他放弃的皇上而投靠甄嬛呢?
甄嬛身边的崔槿汐,是苏培盛心悦已久的人甄嬛能够重新回宫,最需要感激的人不是她的好姐妹沈眉庄,也不是成全她回宫的爱人果郡王,而是一直陪在她身边的崔槿汐。
崔槿汐是在甄嬛入宫后就陪在她身边的,陪着甄嬛经历了大风大浪,看过了后宫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看着甄嬛一步一步的从那个不知后宫危险的单纯女子变成了如今满眼都是回宫复仇的贵妃。
崔槿汐跟苏培盛是老乡,又相熟,两人的情分也不算少。几次在甄嬛落难的时候,都是崔槿汐求着苏培盛让他帮着甄嬛。在甄嬛对皇帝心灰意冷时决定离宫修行后,她也甘愿陪着甄嬛共同出宫。
在甄嬛决定回宫复仇时,又偷偷跑去找苏培盛,用自己与苏培盛结为对食的代价,换来苏培盛故意引起皇帝对甄嬛的关注,把皇帝引到凌云峰上。也正是因为崔槿汐是苏培盛喜欢的人,他才会不顾那么多地投靠了甄嬛。
甄嬛曾出手救了苏培盛与崔槿汐两人的命,还让两人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了甄嬛借着怀孕由头如愿再次回宫,刚安顿下来就立刻招兵买马,拉拢了后宫中许多有地位的妃嫔,比如端妃,敬妃,欣贵人,宁贵人,让这些人与她一起做事,扳倒皇后。
其中有一次皇后抓住了崔槿汐与苏培盛对食的把柄,直接告发到了皇帝那里,苏培盛与崔槿汐二人双双被发配到慎刑司,甄嬛出于对崔槿汐的担心,更是在自己怀孕之际还跑去慎刑司,为的就是让崔槿汐放心,过不了多久一定能出来。
最后她请端妃帮忙,晓之以理借着孔孟的一番言论推翻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言论,动之以情后宫有两位有孕之人,不宜流血,才让皇上网开了一面,放了崔槿汐和苏培盛两人。
更是在生下双生子之后,借着皇帝高兴的劲头,把崔槿汐许配给了苏培盛,让他俩能够光明正大的在一起。苏培盛对于甄嬛这样对他好的情分不可能是不感激的,因此而投靠甄嬛倒也说得过去。
苏培盛知道皇帝有多么的冷酷无情,也看到了皇帝对他的不信任苏培盛陪了皇帝半辈子,皇帝是什么样的性子没人比他更清楚了。皇帝生性多疑,好猜忌,就连自己的母妃都不能避免。对待亲人手足,更是如此,说杀就杀,没有丝毫的顾虑,更何况这些下人了。
即便他苏培盛侍奉皇帝多年,但在皇帝眼里,他也只不过是个用得比较顺手的奴才而已。对食事件若不是甄嬛出手,他和槿汐都会被舍弃。皇上的凉薄可谓是伤了他的心。
相比皇上的凉薄,甄嬛真的有敬他,把他当个座上宾来对待。苏培盛到甄嬛宫里传话宣旨,不仅甄嬛不让他跪下,还给他赐了座,让他坐着与身为主子的甄嬛交谈,这样的把一个奴才当人看,也怪不得苏培盛愿意背叛皇帝,转而投靠甄嬛了。
加之最后,在看到皇帝召唤血滴子夏刈,还让他出去侯着时,苏培盛就明白,皇帝这是不信任自己了。皇上已经不信任自己的,当然要另觅良主。
论当时权力地位,甄嬛对他的情分,自然毫不犹豫投靠她了。于是他亲自告诉甄嬛,皇帝怎样得到果郡王的家信,并疑心六阿哥血脉的事,以此为投名状向甄嬛表明了自己的诚意和立场。
总而言之,苏培盛会背叛皇上,转而投靠甄嬛,是多种原因交织的结果。当然,事实也证明他真的很明智,没有选错人,四阿哥登基,甄嬛成为太后,他和槿汐才算真正守得云开见月明,可以安度晚年了。
欢迎关注我,带你用独特视角挖掘、解读当下热门影视艺闪光点的原创作者!槿汐为何甘愿献出自己?
瑾汐刚入皇宫的时候,身份地位卑微,只是一个洒扫的的宫女。在深宫中常常备受主子以及其他宫女的欺负。后来遇到了还是福晋的纯元皇后,因缘际会得到纯元皇后的帮助,心底善良,知恩图报的瑾汐一直想着报答。但纯元皇后便难产而死了。
直到甄嬛入宫,瑾汐已经是姑姑的身份。甄嬛与纯元皇后长相颇似,都是善良之人。瑾汐刚开始只是出于好感,后来被甄嬛的性情折服,才决定效忠甄嬛,为她出谋划策。
另一方面,瑾汐已经是宫中的姑姑,早已过了宫女出宫的年纪。日后如果主人恩赐,可以早些出宫,若是嫁人,年纪却很大了。
与其出宫孤苦无依,为何不一直呆在甄嬛身边,虽为仆人却高人一等。苏培盛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性情人品也是非常好的。两人在一起也是有好感的。
因此,瑾汐和苏培盛对食,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一方面能帮助甄嬛,另一方面也是为她自己考虑
槿汐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余氏因投毒事件犯下大罪,但是死是活,只有皇上才有决定权。因为余氏毕竟是官女子——皇上的人,甄嬛不能随便处置。
因此眉庄担心:如果皇上念着倚梅园的旧情不忘,余氏还是有活命的理由。
后宫妃嫔都知道皇帝重视相遇之情,仅仅因为余氏是除夕之夜赏梅相遇的女子,又说出了纯元喜欢的诗句,所以不忍杀她——皇上这么做是因为心中放不下纯元。
这时候槿夕出现了,她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起到最关键决定性的作用。
槿汐说出了倚梅园那晚的冒充之事,即,余氏其实是顶替甄嬛,在皇上面前冒充是那吟诗的女子,犯下了欺君之罪。
崔槿汐这时候显示出她超凡的洞察力,因为欺君之罪非同小可。
皇上一般处罚宫嫔的规则,不是看被害人的损失有多少,而是看皇上自己的损失有多少。
现在余氏毒害甄嬛,即使甄嬛有性命之危也不要紧,皇上会处死花穗和小印子,把余氏打入冷宫就算了。
但是如果余氏曾经欺骗过皇上,皇上立刻就会要了余氏的性命。因为皇上的尊严不容触犯。
槿汐的提醒给了甄嬛很大启示,直接导致甄嬛去养心殿巧妙点拨皇上,成功处死了余氏。
从这幕戏可以得到印证:槿汐是惯会装聋变哑,大智若愚的人,决不会先于主子提出来她的想法,也就是说,她是一个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人。如果这次没发生余氏投毒被抓的事,槿汐就算早知道余氏冒充,也没打算把真相告诉甄嬛,因为这件事说出来没有任何好处。槿汐知道宫里许多事,可是都埋藏在心里,只有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才调出来。这就是智慧的人才能管得住自己的嘴。
后来发生的事,也反应出槿汐的谨慎。
余氏虽然死了,但甄嬛认为这事没完,因为她不相信投毒这样细密的策划单凭一个余氏能做出来,槿汐闻言立刻接上,说“此事并没有完全了结,余氏背后另有人指使”,理性地帮助甄嬛分析,引出背后那个的主谋者------现在余氏死了,主谋者会松懈下来。
这表明槿汐不是没想到,她早就知道了,按照她在宫中的多年经验和智慧,这起案子绝对另有隐情,只是槿汐绝不先开口,她就是要甄嬛自己去发现。如果甄嬛没提这件事,槿夕绝不会提点。
而一旦主子甄嬛想到了,槿汐就像早就计划谋算好一样,马上把需要的一切准备妥当(比如后来在凌云峰她出主意主动找苏培盛)。所以,你若说槿汐没有早做谋划,那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期是槿汐在考察娘娘,而甄嬛也在发现槿汐价值的过程,她们两人注定要越走越近,直到后来超越流朱和浣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