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失求诸野,礼失而求诸野出处

2023-11-06 14:30:05 73阅读

礼失求诸野,礼失而求诸野出处?

最早出自西汉刘歆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今上所考视,其为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内外相应,岂苟而已哉!夫礼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犹愈於野乎!」因为当时学术上有所谓的「古文今文之争」,刘歆站在支持「古文学派」的立场,认为在各地陆续出土的「古文」(即出於「野」的书籍,而非一直存於庙堂官学中的流传文献),才是经学的正统.

後来在《汉书.艺文志》也有︰「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 彼九家者,不犹瘉於野乎?」意思是东汉时代距孔子已远,所以若要真的求得真正的圣人之道,除了儒家之外的几家学派也得加以采纳.

礼失求诸野,礼失而求诸野出处

孔子本人似乎没讲过这句话.比较接近的,在《论语.为政》有这段话︰「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但孔子讲的是礼法的传承,倒没有礼失求之於野的意味

礼失求诸野的上下句?

出自《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於野乎!”

“礼失而求诸野”意思就是丢失了传统的礼节、道德、文化等而不得不去民间寻找这种已在社会普遍丢失的东西。日常应用应该理解为,丢失的一些东西,可以到别处去寻找答案。

今昔往昔什么意思?

今昔往昔.过去的过去.忘不去的往昔。那些留在记忆中的今昔往昔终将飘逝渺无踪迹。

北 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北京印象这就是我首先想到的,雄浑辽阔,有坐山河拥天下的王者气象!四大古都里的排行老二,二千年帝制与长安平分秋月,虽已迟暮但却是后一千年的“中华”所在。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经 蒙古人入主中原革了大宋王朝的命,也绝了自古以来在中国内部各“汉”王朝承递应统的命,异族入侵草创国图,自命非凡的天之骄子下马治江山,取“大哉乾元”之意创国号“大元”.昭通天下便就做了全中国人的皇帝。自此以后的“中国”已非“中国”之“中国”也。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元大都 这是所有蒙古人、色目人、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大都然却不是“中国”的北京城。虽位于中国却不在中国之中,兵火之后关于它的记忆定要灰飞烟灭。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淮右猛虎朱重八征战十余载.破天功翻天地终得了大位子,蒙古人没有守国门死社稷的执念而是追寻着他们的祖先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茫茫草原才是他们的家乡。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其宿命般的国运充满了不可思议与悲情!执拗的性格让它做事非黑即白不计成本.固执如少年.带来的却是给家人永远的痛!

明清易代.鼎革中华 一座紫禁城,见证了多少兵火。中国的皇帝不好当,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的复杂的国家一直是个繁复的大工程。得益于满人资于治史的能力与康雍乾祖孙三代神奇般的天寿勤勉经百年至此彻底的成为了中国的天命王朝。如若不因国门洞开其国运也绝不止三百年。历史反复功过难评,三千年未有之的大变局注定大清朝必须承担其失责之重。它是万恶的吃人旧社会也罢,是所谓的最后一个帝制中央集权的大盛世也罢,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并影响着我们走向未来。

红色岁月.炽热的太阳 疯狂年代癫狂的人,这四十年对那群可悲的人来说更是莫大的悲剧,燃烧的青春燃烧了自已也灼伤了身边的人。西城大妈今何在,朝阳群众屡立功!

北京.这是一座戾气与王气并重的宝地,其自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五代以来均为革命王朝,它打断了自然法理王朝道统的延续。这座冰与火的王城攫然属于强者,授强权、讲规矩、行霸道的历史一如宿命它亦终将再会到来。

帝都.终有一天会成为宇宙之都,然后呢,它会走往何处?

泾渭分明的北京城.以中轴线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的放射型城市结构.一座典型的权力中央之城

09年大阅兵

春宜读诗,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游北京当秋深寒露之时.黄昏最美!肃杀.庄重.王霸之气彻然表漏!

南 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杜牧侯孝贤导演作品“悲情城市”曾让我触动很深,细思想来若论及中国哪个城市能有如此多的劫难堪称悲情,我想当是南京这座屡被摧毁的亡国之都! 衣冠南渡.守望中原 保存华夏之火,不于湮灭,东南半壁珠玉何时得全。世风移俗汉家落地生根,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纸醉金迷的六朝金粉人物,回首无望自我放逐什么志在四方什么建功立业统统且罢,莫如群友海阔天空服食五石散来的惬意痛快!钟寺鼎鸣.佛乐永昌.南朝烟雨.画栋图飞,好一个江南春!南宋蹉跎.苟且偏安 存社稷百五十年,国本南移开发江南“苏湖熟天下足”至此历代江南富庶天下,国用第一。有趣的悖论,退守南方的中原王朝无一不是被抽了脊髓的男人,站起已不易何谈弓马远方!风花雪月.平调小令.今也是今明也是今.岁岁年年相似.恰是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破城亡国的尽头。 开国立极.大明一统 首次升格成大一统王朝的国都,洪武定集庆始南京开始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散发着它的光和热。此地虽虎踞龙蟠王气隐约但终容不下应天而飞的感命真龙。离开权利中枢,南京六部的闲散衙门也祛除了洪武的严刑峻法,秦淮河畔.乌衣巷里.花灯招展好不繁华 太平天国.纸上图章 宗教狂热对抗宗社儒法.得罪了全天下的士林乡绅谁肯帮它。挟天京对抗湘军孤注一掷,旋而,天京破,湘军衣锦还乡。 民国往事.对赌国运 亡中国者中国也,亡天下者必夷狄。甲午战争中日对赌国运,倭人贼心不死妄想入主中原图东亚霸业,民国往事,事事艰难,南京注定守不住。城可以让,但中国绝不能亡。

南京作为历来南北对峙的政治高地,特殊的地位极易造成多难的经历。同时又作为汉民族对抗异族的薪火之地,其特殊的民族意义更是愈来愈张显。

徽京之议 因历史战争地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为南京这座非“本地'省会在大内斗省开撕地图炮荣冠天朝城市之首

可把把江南城市一一作比较,杭州—大家闺秀温婉如玉.苏州—小家碧玉侬侬伊人.上海—十里洋场精致的脂粉旗袍女人.南京却说不来他更像是意气风发满怀抱负进京的公子秀才有一番热血但世时维艰难已施展。况同众多江南女子城相比,她虽美但却不是“本地”的

中华门

大明玄武湖.镜湖一线

明孝陵.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中山陵

西 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汉承秦制.神授皇权 春秋以降.周宗室家天下封建国君体制的彻底瓦解.上古贵族的血统寄生倚仗随着诸侯兼并时间消逝强秦的大一统而结束。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寓意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可怜强秦的法治因泯视苍生蝼蚁终而迅速蚁溃堤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秦失其鹿.诸侯逐鹿中原.楚汉相持垓下悲歌。土汉凭兵戟立国.上古最后的一个传承贵族“秦”的覆灭给了汉家千秋社稷法统继承的大考验。巫神起家的刘季对此信手拈来—朕乃真命天子也.神授皇权!

控关中者王天下 彼时“天下”观念.都关中三面险守东控诸候进可击退可守.八百里秦川秦帝业之基础也.汉循秦迹大力营造长安城.通西域.驱匈奴.平南越.并朝鲜.放马漠北封狼居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上封候的事迹激励着几代好儿郎去追求功名。汉家四百年历史记忆与西方“罗马”一样永远活在后代心中并影响至今。"汉"开始成了国族共识.汉家心中的不灭的长安城从此确立!

汉末三国风云诡谲.晋室操戈五胡乱华。“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南迁悲歌

工笔城市—大兴城 三百年生灵涂炭.再趋一统.然“隋”者随也.江山基业终作嫁衣予以他人不可可悲.李唐霸业——前隋的好基础不无干系!大兴城=长安城.李唐嬗变国如此城如此!

天可汉.大唐雄风 大唐以武开国.作为门阀贵族起家胸襟气魄大不同以往历代.君主睥睨天下的傲气贯穿王朝并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国民。骨子里的自信大度舍我其谁的气概为唐一代所独有。因门阀贵族组成的政治联盟更让整个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显得雍容大度华丽光彩——唐人对牡丹之爱可见一斑。

长安梦 唐长安有说不尽的风流.道不完的传奇!唐朝是诗歌的王朝,而每个诗人亦都有他们各自的长安梦。有处处胡姬胡旋舞的酒肆,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各地游子们,有“生不怕京兆府.死不畏阎罗王”的大宁坊土著张瀚们,有岭南快马奔驰而来的急驿,有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低级官僚,还有那些赴京应试不第誓要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狂生们。长安梦.穿越古今亦在当在!

西北王 唐宋变革.赵宋先天不足.有宋一代西京一半时间在战争前线一半在敌国之手。鉴于前朝藩镇之剧尾大不掉.国朝强干弱枝扬文抑武用以国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世间第一不夜城“东京汴梁”和文人士大夫的绝代风华.但却断送了尚武的整个民族性。丧失强大欲望及野性的王朝也只是一只肥羊任人宰割。自此往后长安都作为西北门户守护一方,它的历史使命落下帷幕。中国开启了新的近世千年,一个国防北移与西域关系不大的王朝。

废都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一曲春江花月夜载着唐人壮丽豪逸的诗篇让后世不尽浮想.秋深叶落旧地重游丹霞漫天黄鹤已去.此情为做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此景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近世西安名动中外.惟愿西安一日三勉用心建设.关中好三宝.石榴柿子枣

洛 阳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太古时期的传说神话.一个基于感情认同想象的文明共同体.它有太古老太古老的起源去铭刻.河洛郎散四方.天下大同礼失求诸野 宗周铸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礼遂施于天下。礼崩乐坏求于诸野.成周东迁洛邑繁祀两京制下的千年东都 洛阳的一生注定与长安羁绊在一起.作为天下居中人口密集南北物资大中转之地凡定都长安必仰仗来自东都的输血供养中央才得以运转.两京制下也一直担负着第二国都的使命召唤。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今时提洛阳必张口曰牡丹.牡丹之于洛阳犹西湖之于杭州.洛阳牡丹花开多美或未见得,但洛阳牡丹之名却天下闻得。雍容宝贵的盛世风采为人称奇.后世皇朝遥见前朝的月亮恨不得都是圆的.腹议为之“富贵花”怎一个酸字了得......

中原双雄 往昔繁华已去.空余牡丹.现在洛阳的地位着实尴尬.四大古都之一的它莫名被人遗忘.大抵只家乡人念叨念叨.中庸固然是美德.但泯于众人却是自已的不是.当中原老二不是件值得夸耀的成绩

礼失而求诸野是什么意思?

礼失而求诸野”相传为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具体出处没有详细记载。意思是:如果礼制沦丧後,那就要到民间去访求。礼:礼仪、礼制,野:郊外,泛指民间。

为什么我们自称是汉人?

汉人,狭义指汉族人,广义是指华人、中国人。“汉人”一词是因汉朝而得名。那么问题来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朝以前有秦朝,汉朝以后有唐、宋,为什么流传至今叫“汉人”,而不叫秦人、唐人、宋人呢?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抽丝剥茧,一起追溯一下“汉人”的源头、传承及历史变迁。

一、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产生及传承

华夏族起源于上古时期的黄帝和炎帝部落,两个部落为争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爆发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部落战败,并入了黄帝部落,成为炎黄部落,从此有了我们后世“炎黄子孙”的称谓。后来,炎黄部落逐鹿中原,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九黎族部落,并最终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部落组成了华夏部落联盟。自此,华夏族正式诞生。

那么,“华夏”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时期孔子后人孔安国著《古文尚书》中解释为:“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冕服采章”,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由图腾崇拜而来。 “华”与“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黄二帝的母族是活动于洛阳西北平逢山一代的有娇(虫乔)氏,他们以蜜蜂为图腾,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崇拜。所以,炎黄子孙自称“花(华)”,就是源于此。

(华夏部落逐鹿中原)

而“夏”则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古人以山鸡羽作舞具,称为“舞夏”。山鸡又称“鸫”(音洛)。

华夏族正是因为对鲜花、山鸡这两种“五采皆备”的生灵十分崇拜,从而自美其名。

其实,在上古时候,“华”与“夏”两字同音,本是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华”、“夏”二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以后渐合称“华夏族”。

另外,“夏”字也因“夏水”而得。

我国近代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质之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汉中)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

从这段考证可以看出,夏水即汉水。

(冕服华章,大国曰夏)

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以华夏族为主体的部落联盟摆脱了松散的部落管理模式,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建立起了奴隶制王朝。启在偃师的二里头建都,就以“夏”作为他的王朝的名称。

奴隶制王朝共历夏、商、周三代,延续一千多年。随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和战国的分裂时期,此期间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对民族称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但是各国民族主体基本都是自西周以后华夏族分支出去的主体民族,包括秦国人也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

所以,华夏民族没有因为战乱和分裂而中断了传承,“华夏族”的称谓也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和“汉族”一起使用、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常常提到的“华人”就是“华夏人”的简称。

(汉服,前世今生别样的美)

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秦人”称谓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最应该因朝代而获得这一殊荣的应该是秦朝,相应的称谓便是“秦人”。

秦朝是一个分水岭,秦朝以前的夏、商、周是奴隶制王朝,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最初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时候应该是不同的民族,时间久了,就淡化了民族观念和国家概念。而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政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南征南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同时对西南和漠北进行开发,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彰显出了泱泱大国风范,为四方所臣服。

当时,“秦人”的称谓就开始出现了,西域诸国在与秦王朝的政治经济交往中就称呼华夏族人为“秦人”,以至于外国对中国最早的称呼就是“秦”——“CHIN”,并流传至今,直到现在欧洲许多国家称呼中国还在沿用“CHIN”。

但是,秦朝的存在时间太短了,历二世而亡,前后不过十五年的时间,随着秦朝的灭亡,秦朝的影响逐渐消失,“秦人”的称谓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至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威服天下的大秦帝国)

三、“汉族”代替“华夏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国家,是当时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汉朝建立以后,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和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了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而在这些交往中,其他民族开始称呼汉朝军队为“汉兵”,出使别国的使节叫“汉使”,生活在汉朝地域的人们叫“汉人”,“汉民族”的名称也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西域归汉)

这就是现在“汉族”名称与汉朝关系的历史由来,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

同时,正是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强盛王朝,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学说开始主导人们的思想,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汉人之师,千年不改)

汉族的形成,更大的意义在于民族的融合。汉朝的强盛,让周边民族产生了认同,实现了归依,不断吸收同化,包括西域的龟兹、大宛、于阗、乌孙、车师等地,全部纳入了大汉的版图,名称上也因大汉的原因而发生了改变,开始被周边民族称呼为汉族。这些被原华夏族同化的民族,在文字、文化、习俗、度量衡等各方面与原华夏族实现了全面融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汉族体系。

《春秋》记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也就是说,只要是接受了中原文化、华夏文明,不管你的种族和血统来自哪里,就都是中国人。汉民族的血统,也不再是相对单一的炎黄部落后裔,而成为各个兄弟民族互相交往、相互融合的产物。

(看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四、“汉族”一词的由来

知道了“汉族”代替“华夏族”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让我们再来更进一步了解一下“汉族”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

“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叫“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冢山,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

秦灭亡后天下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就以这个富庶的地区为根据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并一举完成了统一大业。当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他的发迹之地“汉”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所以说,“汉族”既是来源于一个朝代,又是来源于一条河流,更是各兄弟民族交往的结果。

(汉江,两个王朝因它而得名)

五、“汉族”之后,民族名称再无更改

汉朝以后,另一个高度繁荣、空前强盛的朝代就是唐朝,对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时乃至后世,世界许多地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和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为“唐”,如中国人为“唐人”,中国服饰为“唐服”,海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唐朝灭亡后,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唐人”这种称呼在许多地方一直未变,历时千载,绵延不绝,直到中国近代。但若论其广度与深远影响,终究不如“汉人”的称谓。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民族史》一书,有涉及民国时期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的内容:

“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华夏系不特为今汉族之主干,且亦为全中国民族之主干。各系与此系接触混合后大都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系久已非夏初时华夏系,而为一复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为汉族,不应再称为华夏系。华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为此系之古称。汉族,则汉亦虽属历史上之名,然发生在华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较华夏之称更为普遍,而汉以后别无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广,重造新名实行不易,故只有用‘汉族’之名较为适当。在本书中使用之例,则汉以前只称华夏系,汉以后则称汉族。”

(国学大师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汉族”的名称,终究是人赋予的,而这种赋予充分体现了这一名词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经历了从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使用,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过程,经过了大众的传播和时间的筛选,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汉民族文化,汉民族特色,汉民族元素)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