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战役,林汉达夷陵之战概括及点评

2023-11-06 10:30:06 75阅读

夷陵战役,林汉达夷陵之战概括及点评?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战役,林汉达夷陵之战概括及点评

战役评论

胜败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历代评价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xí]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 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夷陵之战打了几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陆逊怎么突袭蜀军能打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吴军主帅陆逊的主动放弃,蜀军并没有费多大功夫便占领了夷陵。

而导致蜀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战斗主要发生在猇亭,称为猇亭之战才更准确。

在这场蜀汉对东吴的倾国之战中,蜀军惨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东吴主帅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一生取得多次辉煌战绩,却从无重大挫败。

猇亭之战正是陆逊的成名之作。

此战全胜的原因之一是陆逊对荆州的地理异常熟悉。

早在公元219年底,陆逊协助吕蒙袭杀关羽攻占荆州后,他便负责镇守宜都郡一带,包含了猇亭及周边地区。到战事发生,他已经在那里镇守了近三年。

第二个原因是陆逊打仗时常常是深谋远虑,从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整个战役中,他主动放弃战略要地夷陵,不仅让手下将领对他更加不满,也令吴主孙权颇为优虑。陆逊上疏解释了主动放弃夷陵、向后撤退到猇亭的原因。而对诸将则是一方面耐心解释,一方面利用孙权赋予的权力约束众将听众他的指挥,确保了在关键时刻对蜀汉致命一击。

二、刘备所托非人,未能及时到达猇亭最前线

战役之初,刘备是颇为小心的。作为久经战阵的“老江湖”,虽挟汉中战胜曹操的威势,再加上兵力优于东吴,刘备并没有掉以轻心。在蜀军兵分三路扑向夷陵之时,刘备是呆在距离较远的南岸步军之中的。

攻占夷陵的主力是吴班、陈式统领的水军,黄权率领的江北步军在侧翼防备曹军偷袭。当水军占领夷陵推进到猇亭一线,几经无法通过水路继续进攻,只得“舍船就步,处处结营”。

蜀军水陆并进、顺流而下的大好局面不再,只得让陈式留下部分水军守船,大部水军由吴班率领和步军主力从崎岖不平的山路继续推进。

此时指挥部队的是吴班、冯习等人,他们的军事水平比陆逊相差甚远,大半年时间完全被逊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被陆逊引入到预设的决战地点——猇亭。

这时,蜀军早已士气低落,疲惫不㙋。

如果不是陆逊为了最大限度地消灭蜀军,刘备早就败了!

对军队进展不满的刘备终于从南岸来到江北大营。到了之后,他惊恐地发现全军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之中。虽然他很快便调整了蜀军的指挥系统,想要避免重大损失,但陆逊根本就没有给他充足的调整时间,很快便点燃了那把大火,让刘备的希望化为了泡影。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了?

很多人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孙权不会杀死刘备,但是对此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孙权很有可能会杀了刘备。原因如下:

第一、孙权和周瑜对刘备是恨之入骨,早欲除之而后快。

孙权对刘备的恨来源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当刘备攻取南郡,曹操以朝廷的命令封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的时候,刘备就面临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南郡和江夏交给孙权以保持和孙权的一团和气;要么坚决寸土不让和孙权势不两立。孙、刘联盟在此时已经基本破裂。孙权和周瑜对刘备是欲杀之而后快。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里面周瑜的话。

瑜曰:“吾自去和他说话。好便好;不好时不等他取南郡,先结果了刘备!”

看到了吗?周瑜对刘备是咬牙切齿的痛恨,几次要杀刘备。这一次是鲁肃从中斡旋刘备才幸免于难;赤壁之战以前,刘备前往柴桑,周瑜也预谋杀了刘备,后来多亏是关羽护航,周瑜怕关羽杀了自己,就有所顾忌没敢动手。

刘备到东吴招亲,吴国太和乔国老在甘露寺接见刘备。孙权埋伏了五百刀斧手,准备一旦吴国太看不上刘备,就立即动手,对刘备格杀勿论。结果吴国太对刘备见猎心喜,孙权又没敢动手。

刘备要带孙夫人离开东吴回荆州。孙权又派人一波一波地追杀刘备。先是安排陈武和潘璋,为了排除干扰,孙权甚至把自己的佩剑交给了第二波追杀刘备的蒋钦和周泰,要坚决斩杀孙夫人和刘备。

周瑜同时也安排徐盛和丁奉两人截杀刘备,被孙夫人喝止。为了杀掉刘备,东吴的精英几乎全部出动。刘备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心知肚明。《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中:

玄德曰:“昔日吴侯与周瑜同谋,将夫人招嫁刘备,实非为夫人计,乃欲幽困刘备而夺荆州耳。夺了荆州,必将杀备。”

孙权、周瑜对刘备的欺辱,也使得刘备对东吴的仇恨在内心深处潜滋暗长,以至于后来亲自带兵伐吴,欲彻底消灭东吴。

也就是说,孙权和周瑜太想杀掉刘备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孙权和周瑜屡次都没有得手。这里边有鲁肃的真心斡旋;有诸葛亮的巧妙布局;有关羽和赵云的精心护卫;有吴国太和孙夫人的感情因素等等。但是孙权要杀刘备的心思是一刻都没有放弃。因此,只要孙权能够控制刘备,就必然会忍不住下手。只是杀掉刘备采取何种的形式而已。

第二、从孙权的个人性格来看,孙权也必然会杀掉刘备。

三国演义中三大巨头:

曹操的性格是利益优先型的。只要有利可图,曹操就经常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处理问题。为了利益,曹操可以收降杀子仇人;为了利益,曹操可以向曾经的部下低头认输;为了利益,曹操可以杀死多年的老友……

刘备的性格是兄弟义气第一型的。为了兄弟,刘备可以不要儿子;为了兄弟,刘备可以不要江山;为了兄弟,刘备可以不要老婆……

孙权的性格则是意气用事型的。这样的人说话做事往往不讲原则,不顾大局,反复无常没有底线。孙权也的确是这样的:他忽而联合刘备打败曹操;忽而联合曹魏杀掉关羽;忽而又联合诸葛亮抗击曹丕。这样使得曹丕和刘备都对孙权视如仇寇。曹丕曾经几度想要灭掉东吴,只是长江天险,无法逾越,曹丕也因为没有消灭掉孙权抱恨而终。

第三、孙权图谋不轨,意欲夺取益州久矣。孙权和周瑜早就想要夺取益州了。只不过是刘备捷足先登了一步而已。孙权夺了荆州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益州。孙权之所以杀掉了关羽,其实也不完全是意气用事,也是为了削弱刘备的实力,以利于自己以后攻取益州。

夷陵之战,蜀汉的主力部队和精英损失惨重,如果再擒杀了刘备,蜀汉就会陷入崩溃和瘫痪状态,孙权就可能顺江而上,夺取了益州。

综上所述,孙权杀害刘备的可能是很大的。如果大家认为孙权为了对抗曹魏而会放过刘备,那么孙权杀害关羽又作何解释?

曹操在世之日,孙权尚且一意孤行,三番五次地图谋杀死刘备,只是阴谋暴露半途而废。一旦刘备落入孙权手中,孙权快意恩仇的性情和无所不为的小人嘴脸就会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了震慑天下,孙权也很有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杀了刘备。

很多人自作多情地认为,孙权为了对抗曹魏而放了刘备。大家想想看,昔日曹操尚在,孙权就急不可待地要杀刘备;现在曹操换做了曹丕,孙权还怕他吗?

也有人认为孙权会害怕蜀汉的报复,而不敢杀害刘备。请问,刘备、关羽、张飞、黄忠都死了,蜀汉还能组织起来比夷陵之战规模更大的报复行动吗?

大家再看:吕蒙死的不明不白;陆逊死的不明不白;周瑜也经常被孙权气得无可奈何,演义中说是被诸葛亮气得。东吴的政治风气最差,这说明了什么?东吴后来发生的诸葛恪灭门惨案;孙綝灭门惨案等等宫廷斗争也是三个国家中最为血腥的政变。这说明了什么?

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杀害忠臣,横征暴敛,荒淫无耻,其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这都说明了什么?

《中国纵横术大全》有云:“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古代这个区域的人,个性轻浮,又有扬州之富可以依持逞强。当国家有道之时,最晚表示服从天子领导;国家有难之时,它往往最先叛离。”

也就是说,东吴这个地方的人是最不讲道义的,这个地区是最不服王化的区域。

黄武元年,曹魏大司马曹仁率兵数万攻打东吴,被都督朱桓打败。

黄武七年,曹魏大司马曹休率兵十万攻打宛城,被吴将周舫用计打败。曹魏数次伐吴,都被东吴以少胜多打败,无功而返。

所以,东吴有天垫之险,只要有良将守住宛城、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只能望洋兴叹。而东吴的最大威胁恰恰是来源于益州。从益州沿江顺流而下,直取东吴,是消灭东吴的最好战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晋朝司马炎最后统一三国,也是走的这条路线。

蜀汉要兴复汉室,东吴也是最大的后顾之忧,所以蜀汉和东吴的矛盾纯属天然。蜀汉和东吴的摊牌是早晚的,而联合只不过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解决矛盾不能总是靠调和,一味调和矛盾就会陷入自相矛盾。所以东吴和蜀汉的决战不可避免。

“晚一天解决就不如早一天解决;早一天解决就不如立即解决”。这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初衷。此物此志孙权自然是心照不宣,所以一旦刘备落入孙权手中,孙权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放了刘备。只是何时杀,怎么杀,嫁祸给谁?孙权会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别出心裁的好办法。

大家从十分理性的角度考虑,认为孙权不会杀害刘备,甚至善良地认为孙权会礼遇刘备。如果孙权是这样的人,关羽就不会宁死也不和孙权联合。

《三国演义》中两个被骂得最惨的人:一个是吕布,被张飞口口声声叫做“三姓家奴”;一个就是孙权,被关羽反反复复称作“江东鼠辈”。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其中的缘故。

夷陵之战又叫什么?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