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得失明这是形容谁的
以铜为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得失明这是形容谁的?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得失明这是说大臣魏徵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原文?
原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全句的意思是:用铜镜做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着装;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更替,从中吸取教训;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
扩展资料:唐太宗说这句话的典故: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
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以史为镜,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拓展资料:【作者简介】吴兢(670~749),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少时励志勤学,贯经史。历官谏议大夫,兼修文馆学士等职,主参修国史。他居史职三十年,所著史书甚多。叙事简要,人皆称之。今传《旧唐书》之前部,即多由其所撰。所撰《贞观政要》,广为流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原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释义: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扩展资料
这句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相关人物成就: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
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魏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以铜为镜这句话原文?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