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哪首经典老歌值得你欣赏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哪首经典老歌值得你欣赏?
但愿人长久,
明月千里寄相思
花好月圆夜
月亮代表我的心
一样的月光
望月
广寒
中秋大团圆
明月难永
旅途,故乡
浮云散
今夕是何夕
关山月下曲
桂花香
听月亮说
窗前明月光
水调歌头
一起看月亮
遗忘家
明月照人来什么意思?
可以解释为,“等月光照散一切阴霾,你奔我而来”。
一般这种句子需要联系上下文。单这一句,很难解释,或者有很多种解释。
浮云散。可以解释为,守得云开见月明。刚好应对下面的“明月照人来”。说到这句,一定会想起那句名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原文——是李玉刚的《浮云散》,确实是写爱情的。大概就是三世姻缘,离我而去,求之不得,爱而不得等词汇,可以说是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的合体版。
然后又查到一首歌里也有,叫啥《月圆花好》,大概也是一个意思,关于爱情的
有哪些和滕王阁序一样的文章?
滕王阁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豫章郡南楼
唐 张九龄
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
去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
淡淡澄江漫,飞飞度鸟集.
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
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
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
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
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
驽钝虽自勉,仓廪素非实.
陈力倘无效,谢病从芝术.
登城楼望西山作
唐 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久不在.
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游思遍人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滕王阁
唐 杜牧
滕阁中春绮席开,
柘枝蛮鼓殷情雷.
垂楼万幕青云合,
破浪千帆阵马来.
未掘双龙牛斗气,
高悬一榻栋梁材.
连越控巴知何事,
珠翠沉檀处处催.
钟陵饯送
唐 白居易
翠幕红筵高在云,
歌声一曲万家闻.
路人指点滕王阁,
看送忠州白使君.
滕王阁秋望
唐 张 乔
创来人世殊,几度绕汀芦.
迭浪有时有,闲云无日无.
早凉先燕去,返照后帆孤.
未得营归计,菱歌满旧湖.
重登滕王阁
唐 李涉
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
半是半非君莫问,西山长在水长流.
滕王阁
宋 王安石
白浪翻江无已时,
陈蕃徐孺去何之?
愁来径上滕王阁,
覆取文公一片碑.
题滕王阁
宋 苏辙
客从筠溪来,奇侧舟一叶.
忽观章贡馀,晃荡天水接.
霜风出洲渚,草木见毫末.
气奔西山浮,声动古今业.
楼观却相倚,山川互开阖.
心惊鱼鸟会,目送凫雁灭.
遥观客帆久,更悟江流阔.
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高谈对宾旅,确论精到骨.
余思属洲山,登临寄遗堞.
骄王应笑滕,狂客亦怜勃.
万钱罄一饭,千金买丰碣.
毫气相凌荡,俳语终仓卒.
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
和篇亦无陋,抱恨费弹压.
但当倒瓶罂,一醉沧江月.
登 滕 王 阁
宋 苏轼
坐久淡无虑,悠然片月生.
疏星集渔火,繁露湿江城.
向夕横燕望,今宵习楚声.
因怜竹枝好,翻作豫章行.
滕王阁感怀
宋 王安国
滕王平日好追游,高阁魏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迭乱云浮.
和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
宋 朱熹
滕王阁下水初生,
闻道登临复快晴.
帝子岂知陈迹在,
长江肯趁曲池平.
山楹雨罢珠帘卷,
檐铎风惊玉配鸣.
满眼悲秋今古恨,
人生辛苦竟何成!
赋滕王阁
宋 辛弃疾
高阁临江渚,
访层城,空余旧迹,暗然怀古.
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
但遣意西山南浦.
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
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帘歌舞.
为徙倚,阑干凝伫.
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
谁共饮?有诗侣.
长寿乐
宋 李清照
南昌生日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滕王阁
宋 文天祥
五云窗户瞰沧浪,
犹闻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
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搏双雁,
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
阁前新柳已成行.
滕王阁次韵刘允叔
宋 戴复古
消遣客怀寻胜事,酒杯诗卷得同携.
当年杰阁栖龙子,今日空梁落燕泥.
斜照浴红秋水上,好山横碧画栏西.
几人登览皆磨灭,惟有前峰压不底.
登滕王阁
宋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西山云涨,章江涛作.
何处征帆林杪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销,城头角.
滕 王 阁
王英
连城高阁起崔嵬,帝子曾经歌舞来.
四面帘栊开晴雾,半空箫鼓隐春雷.
缑山谩说乘龙去,辽海徒闻化鹤回.
惟有三王遗刻在,年年风雨长莓苔.
滕 王 阁
宗必经
高阁连城十二栏,西风领客共跻攀.
半帘烟雨长江外,千里湖山咫尺间.
雁带秋声归别浦,莺分春色过巴山.
当年蛱蝶知谁画,一梦庄周去不还.
滕 王 阁
虞集
天寒江阁立苍茫,百尺栏杆迤夕阳.
岁久鱼龙非故物,春深蛱蝶是何王?
帆樯星斗通南极,车盖风云拥豫章.
灯火夜归湖上雨,隔邻呼酒说干将.
题 滕 王 阁
虞集
豫章城上滕王阁,不见鸣銮佩玉声.
惟有当时帘外有,夜深依旧照江城.
滕王阁
虞集
危楼百尺倚栏杆,满目江山不厌看.
空翠远凝江树小,落霞飞送酒杯宽.
千年剑气冲牛斗,半夜天香下广寒.
我欲乘鸾朝帝阙,五云深处是长安.
滕 王 阁
王慎中
前王欢赏地,栋宇已成空.
惟有西山色,还将旧日同.
夷犹临短槛,感叹对长风.
世事匆匆里,江流自向东.
滕 王 阁
李东阳
滕王高阁罢崔嵬,谁筑西江第一台!
云雨不收歌舞地,文章空叹古今才.
丰城夜气闻龙起,彭蠡秋风送雁来.
几欲乘槎问牛斗,不知平地有三台?
滕 王 阁
李梦阳
阳浦通新雾,阴城带古楼.
君王罢歌舞,栋雨白云留.
草色岁年换,客心江水流.
黄昏仍一望,灯火万家州.
滕王阁
超 慧
槛外长江去不回,槛前杨柳后人栽.
当时惟有西山在,曾见滕王歌
题滕王阁
夏 辣
面临江水势凌霞,却倚重城十万家.
当槛晓云依鹤岭,拂阶残雨下龙沙.
词人乐石文皆在,帝子欢游事未赊.
好是良宵金鼓动,阑干牛斗逼檐斜.
滕王阁春日晚眺
潘兴嗣
重迭西屏对面开,巍城穹阁信雄哉!
眼看孤鹜云中没,坐见长江槛外来.
蛱蝶图成春未晚,柘枝筵动客多才.
休论今古兴亡事,时倒金樽醉一回.
题 滕 王阁
吴与弼
孺子亭空春草长,忠臣祠老燕繁梁.
千门万户皆沉梦,何事虚空画渺茫?
题滕王阁图
贡师泰
雄地控华甸,杰阁临芳洲.
飞甍起千仞,曲阑围四周.
丹碧何辉煌,文采射斗牛.
帝子去不返,俯仰几经秋.
江黑帘雨卷,山青栋云收.
孤舟天际来,扬帆在中流.
狂飙薄暮起,坐觉增烦忧.
何当扫重翳,白日耀神州.
开图发长叹,天地一浮沤.
南昌晚眺
韦 庄
南昌城郭枕江烟,章水悠悠浪拍天.
芳草绿遮仙尉宅,落霞红衬贾人船.
霏霏阁上千山雨,悠悠云中万树蝉.
怪得地多章句客,庾家楼在斗牛边.
滕王阁春风晚眺
曹 松
陵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迭浪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
滕 阁 秋 风
山召高阁出洪州,佩玉鸣銮帝子游.
谩有文章传盛事,更无宾客宴清秋.
绮罗香逐浮云散,弦管声随逝水流.
莫向画图看蛱蝶,梦来何处问庄周!
滕阁秋风
明 胡俨
帝子何年去?城头高阁闲.
秋风起南浦,夕照在西山.
萧瑟青苹末,凄凉红蓼间.
酒阑歌舞散,吹送彩云还.
泊滕王阁
周复俊
帝子游何处?空余高阁名.
孤舟次流水,斜照倚丹楹.
鹜影霞前逝,渔歌烟际生.
犹怜王勃句,秀并暮山清.
再 游 滕 王 阁
熊良辅
杰阁重临此一时,风霜吹冷著征衣.
江山如画城还是,帝子不来秋又归.
见说五陵无树起,只应汾水有云飞.
凄其七百余年意,惟见西山草木稀.
西 江 第 一 楼
明 韩雍
山形西峙水流东,高架危楼映碧空.
双燕舞穿珠箔雨,群鸥飞散锦帆风.
登 滕 王 阁
汪应轸
十载扁舟去五湖,烟花千里又洪都.
个中不减麒麟阁,何处能寻蛱蝶图.
南浦湍声流夕照,东皋春色带云锄.
王韩文焰冲牛斗,未信当年独愧卢.
江 西 滕 王 阁 图
吴师道
西山拥翠大江流,历历开图记昔游.
寂寞滕王旧时阁,秋风斜日下城头.
登 滕 王 阁
吴国伦
崔嵬古阁大江头,病起登临属暮秋.
窗际白云吴楚合,波间赤日古今流.
山川不尽孤臣泪,歌舞曾闻帝子游.
万里烽烟迷北望,还如王粲在荆州.
登 滕 王 阁
吴与弼
片舟南去急归程,江畔晴楼偶一行.
南浦西山俱在眼,微吟不尽古人情!
登 滕王 阁
吴桂芳
君王歌舞处,危阁敞西风.
夕嶂连云翠,烟江落日红.
高文存大雅,丽藻见天工.
槛外孤霞起,争趋赋笔雄.
题滕王阁
元 吴元德
西山千仞枕江湄,曾见贤王出牧时.
宝剑气沉龙去远,玉萧声断雁来迟.
美人粉黛归何处?才子文章有断碑.
不尽登临怀古意,章江如箭日飞驰.
登滕王阁
明 张位
我亦江边结小楼,闲云偏为竹窗留.
遥闻滕阁笙簧沸,更觉吾庐松菊幽.
帝子遗风仍壮丽,群公暇日此夷犹.
登临不忘君恩重,极目神州万里秋.
滕王阁
明 解学龙
公余选胜此淹留,尽日盘桓兴未酬.
江入栋帘涛意远,文垂金石古音遒.
可中三对章江月,大有初逢太史秋.
最喜翚飞能抱郭,凌然百尺巩南州.
滕王阁看演二绝
明 汤显祖
韵若笙萧气若丝,
牡丹魂梦去来时.
河移客散江波起,
不解消魂不遣知.
桦烛烟销泣绛纱,
清微苦调脆残霞.
愁来一座更衣起,
江树沉沉天汉斜.
滕王阁逢琪叔为别
明 汤显祖
才名真似玉潾潾,江上相逢琪树春.
更别未须明日去,章门风雨解留人.
兄弟街头会亦奇,兰亭已矣更何之?
临岐并作苍茫语,樽酒弦歌日暮时.
滕王阁
明 吴逊
一叶扁舟挂晚风,峥嵘楼阁画图中.
天连彭蠡三湖碧,日射匡庐五老红.
压座文章谁作续,动人歌舞亦成空.
浦云山雨仍朝暮,怃景留题兴不穷.
秋日登滕王阁
明 徐学模
江鸟浮空浦树分,人烟生处俯氤氲.
千层白浪帆樯雨,一片青山殿阁云.
帘栋故应面胜楷,斗牛犹自护遗文.
庾关客思秋无赖,淼淼汀花雁夜闻.
秋日登滕王阁
明 张铨
层构飞栏俯碧流,千年胜迹壮南州.
江山回合多灵气,吴楚平分控上游.
明月似怜歌舞池,浮云不尽古今愁.
眼前风景犹如旧,远水长天一色秋.
滕王阁
清 钱谦益
吴楚风烟接上游,凭栏极目总神州.
吴儿爱说韩襄毅,题破江南第一楼.
拍肩群瞽说文章,大树蜉蝣可自量.
珍重袁州韩刺史,欣将名姓次三王.
滕王阁
清 洪允章
杰阁凌天接远天,重开旧址继先贤.
江山合势成都会,章贡同流聚百川.
六月涛声惊座上,三更月色到阶前.
古今名胜因人重,德业文章可共传.
秋日登滕王阁
清 彭孙橘
客路逢秋事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
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
齐天乐
登滕王阁
清 龙紫篷
雨帘云栋重寻处,青红半空飞去.
槛影侵鸥,檐光送雁,摇荡秋容千里.
歌珠舞翠,怎禁得无情,一江流水.
可是西山,半眉新绿光人觑.
千年留下胜赏,尽登临无限,须付才思.
坏堞闲愁,危樯往恨,欲拍阑干无绪.
新碑旧记,更今古匆匆,一番兴废.
立尽斜阳,共谁评半语?
天涯涯啊海角是哪首歌里的歌词?
魅影流声 - VC组合
《天涯歌女》
作词:田汉
作曲:贺绿汀
《被遗忘的时光》
作曲:陈宏铭
作词:陈宏铭
《月圆花好》
词:范烟桥
曲:严华
《四季歌》
词:田汉
曲:贺绿汀
编曲:戴荃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
不时的回想过去
天涯涯 海角
穿在一起不离分
明月照今宵醉
鸳鸯戏水
暖风向着好花吹
小妹妹送情郎
患难之交恩爱随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春季到来绿满窗 My girl窗下绣鸳鸯)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夏季到来柳丝长 江南江北风光so nice yeah)
郎呀
(怎么秋季不见我的郎 只剩窗前明月光)
我们两是一条心
(就到了冬季只看见雪茫茫)
穿在一起不离分
双双对对恩恩爱爱亲亲我我在哪方
My girl 你是不是还记得患难之交 不离分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
不停地打在我窗
只有那沉默无语的我
不时的回想过去 啊
遗忘的时光
那缓缓飘落的小雨(飘落的小雨春季到来绿满窗)
My girl窗下绣鸳鸯
不停地打在我窗
打在我窗
夏季到来柳丝长
江南江北风光so nice yeah
只有那沉默无语的我(无语的我怎么秋季不见我的郎)
只剩窗前明月光
就到了冬季只看见雪茫茫
不时的回想过去 啊
双双对对恩恩爱爱亲亲我我在哪方
My girl
你是不是还记得患难之交
不离分
天涯涯
已经厌倦了铺天盖地的口水对联?
那就学习吧!看你的微头条里面的句子,的确都是口水句。
怎么去掉口水句呢?诗词联在这方面是不分家。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寻找方法技巧。
那就是学习用诗家语,再就是形象语言表达。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 ;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 、含蓄婉转。
清.袁牧说:“诗文贵曲”。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如: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但含蓄不同于隐晦。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这是后话。
二 、 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如: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 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 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作详解。
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议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此诗除第四句用比喻外余者基本句句议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可见,诗中适当的议论用语、理性用语也是极好的。
三 、 语言跳跃。
诗家语具有跳跃之特性。五字或者七字之内往往具体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式上,诗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概因诗之句式因受字数、韵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之表达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这里逐一浅说:
省略句:
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
1、略主语: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2、略谓语: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顾况《洛阳早春》)上下句省略了(流落)和(争鸣); 再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上下句省略了(成)(传),这种情况很常见。
3、略宾语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原是: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为宾语省略了,下句草作为兼语(吹的宾语、生的主语)也省略了。
4、省略虚词成分。
a、省略介词。
比如: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b省略连词。 比如:(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省略了表示转折的连词。
c、省略助词。 比如:无边(的)落木萧萧(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杜甫《登高》)
d、名物语式,就是整个句子都是由相关联的一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此亦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句式(此从语法角度彼从意象组合之方式角度着眼点不同而已)
倒装句:
为使句子具摇曳生姿之美,诗家故意错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时候亦是为了格律表达之需要(包括对仗和平仄)或需要强调某一句子成分。
1、主语置谓语后。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
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末归南山》)原序应是:明主弃不才,故人疏多病。
3、定语后置。
如: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崔颢《行经华阳》)原序应是:河山北枕险秦关,驿路西连平汉畤。
4,特殊的错列。
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原序当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列,用得很少,用时小心,解读时候也得小心,不然闹出笑话来。 因为从正常的语序去看,一般都不符合逻辑, 需要正确地推理。 如王维有句“须臾白发变垂髫”,不知道错列方法的,还以为人可以返老还童了。
至于疑问句,也很常见。一般来说表现的是作者肯定性的语气,或者是讽刺性的发问,以增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得诗句不至于太呆板。
互文句式:
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实述眼前所见)。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这样的互文句式 《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木兰诗》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诗家语之互文句式是常常是诗歌特征和语言技巧之一,增加诗歌语意连环流畅,音律流美。
其他句式如对偶句略,今后再拟详谈
以上句式足可证明:句式之跳跃性是诗家语的基本特征。
四、字句凝练
“诗家语”具有语言锤炼之特点:用字凝炼而精确。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之故事。“诗不厌改”,古之诗家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叹,何况今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也。“闹”、“绿”是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是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毛泽东“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也。"刘静松先生之《移居》:“十载营巢费苦辛,白头终得杜为邻;锦江花草非吾恋,要借诗王一片春”。 “借”字极妙,虚实相生,自嘲,自信,幽默。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凝练关系作品之质量。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句,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它不是追求华丽辞藻,生僻用语,而是追求诗语之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和准确达意。炼字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五 、艺术夸张
“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于常理之外,入于情理之中。也就是具有语言修辞上艺术夸张之特征。她用语往往率直、天真、主观、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语。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注意了此诗加以计算:“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学家范镇《东斋纪事》卷四:杜工部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气盖过,今才七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还说到武侯祠实地测量,古柏不过十丈高,杜诗言过其实。”批评家们是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此诗,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因为史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质的客观和真实,往往忽略了艺术的真实。
对待诗歌,我们应用诗歌的、艺术的眼光来创作之解读之。虽然诗歌之真实来源于生活之真实,但诗歌之真实高于生活之真实,艺术的夸张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鲜明、更深刻。因此,如果用非诗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的眼光去审视解读诗词,可能会读不通,或者会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难以创造佳作。用诗性思维去解读诗歌,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六、 声律协美。
诗歌讲究声律和谐,声律协美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 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梁朝沈约提出“诗律”学说,即是永明诗律。其要旨是说:声律的协调,要音阶配合得适当。音的高低清浊要有变化,前面有轻音,后面就该有重音,一首诗里音韵不重复,两句之中轻重不雷同。所以要有高低清浊,抑扬顿挫之分,才能悠扬悦耳。 古代诗歌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歌词,诗歌的声律就像音乐有旋律一样,其作用就是使诗歌富有音乐美。
“诗家语”要押韵,是诗语基本特点,是一首“诗”能够成为“诗”的最基本的条件。诗韵使得诗具有“音韵美”,她能增加韵律之美。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时铿锵悦耳,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诵读。诗韵当与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作诗歌推荐使用《平水韵》《诗韵新编》,作词《词林正韵》,当然《中华新韵》也是好的。只不过是将古音中的入声重新划分归并在各韵了。
“诗家语”讲究平仄,《康熙字典》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诗律使得诗也具有“音韵美”。
“诗家语”要讲节奏,其节奏表现在音节上,律句(拗句除外)一般“毎两字一节拍,每节拍依第2字之平仄论平仄节,仄节与平节互为交替之规律。”即律句每两字为一拍,皆以句中之2.4.6字划分。偶数字为节奏字。
“诗家语”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声律,既符合格律节奏铿锵抑扬之声律美之规律,也符合音乐的轻重缓急之音律美之规律,更符合诗之音韵起伏流转的音律美之规律。 这些严格的声律, 旨在让使诗更具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诗具有音乐性之特点。
总之,诗歌既具有诗之特性,也具有歌(音乐)之特性, 二者密不可分。诗家语也具有诗之特性,乐之特性. 这些特点往往交互运用,不可孤立起来。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简单说,比如,杜甫的
月夜
【作者】杜甫【朝代】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他不写自己怎么想妻子儿女,却写妻子想他想得怎么样。
下面我提问,大家一起学习,
①,a两鬓白,b两鬓霜,
哪个是诗家语?为什么?
②,a白头发,又长有多,b白发三千丈,
那个是诗家语?为什么?
③,a身体瘦,b衣带宽
哪个是诗家语?为什么?
④,a风吹树,b树摇风
哪个是诗家语?
⑤,a风惊醒鸟,b鸟惊风
哪个是诗家语?
⑥,a他一个乘船走远了,b孤帆远影碧空尽
哪个是诗家语?为什么?
⑦a空空庭院,b寂寞空庭
哪个是诗家语?为什么?
⑧,a秦朝明月秦朝关,汉朝明月汉朝关
b秦朝明月汉朝关
哪个是诗家语?为什么?
⑨a你闻花好香,b你看花好香
哪个是诗家语?为什么?
大家可以评论区一起讨论学习!
再就是抽象词语的形象化表达手法,
所谓抽象,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快,愁,喜,怒,哀,乐,时间,梦,相思,寂寞,……,
所谓形象,就是看的见摸得着的,如:你,我,雪,云,月,树木,花草,鸟兽,等等,我们得到的事物,东西。
古人诗词,通常化无形于有型,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迹可寻,更能打动人心。
如:“快”怎么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愁多”怎么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相思”相思怎么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如:“喜”喜得怎么样?“初闻涕泪满衣裳”
总之,你想说的要别人读出来,品出来,不是自己写出来。
我们的联要懂什么是: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
在表现形式上,物象的主体主要是表具体事物的名词。
如松、竹、梅、兰、燕、莺、虎、狼、风、云、雷、电、山、河、湖、海;桥、楼、衣、裙。。。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经过千百年的淬炼,许多物象已经形成约定俗成的意象。我们在选择物象的时候,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意象来运用。
比如, “云”就是一种物象。这种物象具有什么意象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云”是游子。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云是孤独客。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云”是离愁。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文学的审美形态。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融”。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自然界实在的因素,称为“实境”,就是前面分析的字面之意;
另一部分是“见于言外 ”的作者主观心态,称为 “虚境”。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句外之意。
意境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意象。
如:
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一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一是诗词的艺术境界。
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构成意境,三者共同为诗词的表情达意服务。我们只有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鉴赏诗词,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诗人创作首要先物色素材,为抒发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物,或者因为发现了某些物象素材,既而产生一种情怀。
没有物象,就没有诗词创作,就没有诗词作品。没有物象,诗人只能像其它动物那样,用几个单调的音节吼叫几声,这不是诗,而是叫唤。
或许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原始状态的诗歌就是单音节的喊叫,但是现在已进入人类的文明社会了,再像原始人那样喊叫,不是怪物,就是精神病,根本不是正常人,更不是诗人和诗词创作。
记不记得,我在评对联时,常说你们的句子是“空喊口号”,我很开心,我很自由,我很伤心,天下第一长,好美,……
这样句子有看头吗,是诗不?当然不是,只有用物象表达,形象语言表达,比你空喊口号强,有吸引力。
既然物象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物象呢?
①,物象要具有情理
诗人创作时,对复杂纷纭的素材进行取舍,要找到一个或几个恰当的对象,进行描绘、寄托、抒发,这个对象就是物象 。
因此,所借用的物象和所抒发的感情之间,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要合乎情理。天地山川,日月风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当这些具体事物寄托了作者感情时,这个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就是鲜活的自我。
由于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们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时候,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就应该借助于什么样的物象,不能随便拉郎配,也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比如有的写冬天用了西风,写春天用了归雁,写夏天开了桃花,这都是错误的,不符合情理的。一个季节中的物象,虽然在其它季节也存在,但不具有其他季节的代表性,所以在其它季节写出来,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下面把能代表四季的物象整理一下
夏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骄阳、荷花、鸣蝉、流萤、蔷薇、石榴、杨梅、南风等。
秋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雁、菊花、红叶、寒蝉、霜、蛩、茱萸、梧桐、芭蕉、秋雨、圆月、桂花、木樨花、重阳、西风等
冬天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白雪、腊梅、冰、枯木、玉树、琼枝、北风、雾凇等。当然,物象的情理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但四时逆转是常见的诗病。
②,物象要具有情感
诗词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词。若要感染读者,首先要感染诗人自己。
诗人的感情有时是明显的,犹如日月经天;有时是强烈的,犹如岩浆喷发;有时是复杂的,犹如一堆青藤,千丝万缕;有时是隐晦的,犹如云中蛟龙,见首不见尾。但是,不论是什么感情,都要有所寄托,都要有附着物,不能凭空呼喊
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寄托。在同一诗人笔下,由于时间、地点不同,也有不同的情绪。即使是同一时间地点,由于心情的变化,也会抒发不同的感情,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我们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归结出一些常用的感情物象 。
比如:
“柳”有“春天”生机勃勃意象,有“柳”就是“留”惜别,等等的意象。
如:
“云”,“浮云
“浮云游子意”,这里的“浮云”是漂浮不定疾苦的意境。
“身与浮云处处闲”,这里的“浮云”是悠闲自由的意境。
“间聚散似浮云”。这里的“浮云”是无常的意境
“世情已逐浮云散”,这里的“浮云”是虚幻缥缈的意境。
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浮云”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事件心情下,不同的意境。
如怀人相思怀乡类的物象主要有:明月、归雁、落鸿、琵琶、孤灯、夜雨、浊酒、茱萸、锦瑟、烛泪、尺素、寒衣、捣衣砧、更漏、梧桐、 寒梅、日暮、
送别类的物象主要有:酒、芳草、折柳、渡口、白帆、长亭、歧路、泪、驼铃、汽笛、古道、孤蓬等
爱情类的物象主要有:红豆、鸳鸯、莲花、莲子、双燕、并蒂莲、比翼鸟、连理枝、比目鱼、鸾凤、大海等
品格类的物象主要有:梅、兰、菊、竹、荷、松?、柏、鹤、雪、霜、汗青等
③,物象要具有生动性
生动性主要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感悟出别人没有想到的哲理。如果像照相机那样,实拍实录,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这样的物象不能入诗,即使勉强塞进去了,也不能感染读者。
我们评论国画时,喜欢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词语,这是恰如其分。但是在诗词创作上,由于篇幅的局限,不可能整体地描绘一个或几个物象,只能东鳞西爪,那么诗人就必须要做到画龙点睛,用最精确、最传神的词汇描写物象,抒发感情.
营造生动性的主要手段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象,赋予特殊的情感。其次是使用动词形容词,锤炼诗眼.
同样是写愁,我们看一下诗人所使用的不同物象:
有船载之愁“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陈与义《虞美人》)。
有酒浇之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有水流之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有刀剪之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有比喻之愁,“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有夸张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没有这些生动的物象,你还能感觉出那么多刻骨铭心的愁吗?
④,物象要具有丰富性
生动性是就个体而言,丰富性是对群体而言。营造具有丰富性的物象,关键在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融会贯通。如果一味地就事论事,照搬照抄,像一台没有思想的照相机,看见什么拍摄什么。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干干巴巴,没有生机和活力
物象要丰富,就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物及理,由今及古,感情驰骋,思绪万千,然后选取一个火花,一个闪光点进行创作。只有用灵感创作出来的作品,物象才能生动丰富. 物象是否具有丰富性,关键在于能否引起读者共鸣.
同样是最伟大的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同样是长江和帆船两个物象,李白和杜甫有什么区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味杜甫的万里船和李白的碧空尽,二者的味道如何,有什么感受
同样是春天的物象,我们咀嚼一下这些经典诗句所选物象的意味:
有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有江花江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有红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该说,每一个物象都表现了春天,但是每一个又都不相同。丰富性源于鲜明的个性,就是万紫千红,各自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读者
不少人写的诗,读第一遍时,感觉很好,语言流畅,词藻华丽,很能抓人。读第二遍时,感到有不对劲的地方,有不舒服、不舒坦的感觉。读第三遍的时候,就会发现牛头不对马嘴,破绽百出
丰富的物象应该像醇酒一样,厚重绵长,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有收获。而不能像香烟那样,初见时,云遮雾罩的一股烟雾,细看时云飘雾散,细品时,当初的香味没有了,当然,我们多数诗词作品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只是淡若白水,没有滋味罢了。
⑤,物象要有统一性
多数的诗词作品,描写的都是物象群,由若干个个体物象,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小花园,色彩缤纷,赤橙黄绿青蓝紫,令人流连忘返。又像一桌丰盛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但是,要真正做到神形兼备,众星捧月,并不容易。
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他把众多的物象都统一到春夜雨之中,共同组成了一个物象群,借此来抒发喜悦的心情。
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草原的多个物象都写进诗中,但个个有情,点点有意,浑然一体。
我们创作时尽量避免物象冲突,避免同时出现相同性质的物象,如繁星满天却旭日东升,晴空万里却电闪雷鸣,桃花和荷花同时开放,牡丹和菊花一起芬芳
还有情感上的自相矛盾,一树盛开的琼花,充满了喜悦和欢欣,却给挂上了为死人送葬的素缟,结果是大煞风景,使读者不知所云。
物象是诗词的载体,有了这个载体,抒情言志才能有所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