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学生,为什么孔子的学生都叫子什么

2023-11-04 20:45:05 77阅读

孔子和学生,为什么孔子的学生都叫子什么?

孔子有些弟子在生前没有“子”字,是后世人表示尊敬,另外加的,如原宪,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原子。

1、颜子

孔子和学生,为什么孔子的学生都叫子什么

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2、原子

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宪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

3、宓子

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宰。

4、闵子

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孔子学生送肉叫什么礼?

束脩之礼

传说孔子所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在说明只要学生自觉遵奉,即使没有拜师礼,他也会给予教导。因此,这句话并不是特指送肉谢师的典故。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子所说的“束脩”并非指腊肉,而是指古代的拜师礼。在古代社会中,拜师礼通常是由学生家出钱,而不是由老师本人出钱。

总之,关于孔子送肉谢师的典故有多种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句话是在强调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并付出行动,即使没有拜师礼,孔子也会给予教导。

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其一,孔子认为古代礼仪是社会回归和谐的钥匙,也是修行儒学的途径。其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强调礼仪得体,文质相当。

孔子重视礼仪,倾其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克己,克制私心、私欲,很好地约束自己;复礼,即恢复礼仪,因袭礼制,以及相应的接人待物的礼数等。孔子所讲的礼,主要是周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显然,孔子推行周礼并不是最终目的,周礼只是实现终极目的的手段和路径。孔子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仁”,使社会达到和谐有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要求学生、门人的行为方式。因此礼仪是孔子思想的外在体现,也是表象的。

正因为礼仪是外在表象,所以礼仪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等等,都有许多礼仪。

纵观孔子礼仪,并非迎来送往的繁枝缛节,而是从封建宗法制直至国家建设和社会架构。既有礼节性的内容,也有管理、协调乃至变通的治理因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君子的礼仪既关乎个人行为,也关乎社会责任,因此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认真践行,都要做好。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全民性和全时性的,从君王大臣到平民,并且贯彻始终。尤其是居高位者,应该成为百姓的表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贤能之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会在社会上起到积极作用。

孔子试图通过“礼仪”来实现他所说的“仁”的理想境界,人与人之间都能亲善,社会和谐。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仔细体味这一段话,你会发现:孔子所主张的礼仪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相反,孔子的礼仪是有开拓性和时代特色的。这也正是孔子儒学保存鲜活生命力的表现。

孔子被后人称作“至圣先师”,历朝历代也开始了将儒学神化、变为己用的过程。以我个人观点,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儒学研究有突出贡献,但是破坏也最大。尊孔,进而将孔子所倡导的思想按照礼仪的外壳来程式化,程式化势必僵化。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抓住精髓。切不要机械地学。

今天的学生学习礼仪,可以简单习知一点历史和传统文化。古代礼仪,是中华文化上追本溯源的敲门砖。

同时,孔子所倡导的礼仪只是儒学思想的外在表象,其内核是“仁”,构建和谐社会。通过学习礼仪,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不偏不倚,中庸,止于至善,做的恰到好处。如果学到位,孔子的礼仪还是我们前进的问路石。

我是履和斋史话,以上是我对孔子礼仪话题的一些认识,欢迎大家品评、指导。

为什么中国人最崇拜的圣贤是孔子而不是他的老师?

道家与儒家,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

老子开的店是药店,社会没有病时,大家都会把它忘记,但一旦社会生了病,病入膏肓时,大家就赶紧去翻看《道德经》,去里面寻找救世的偏方,往往照方抓药,会有起死还生之效。

而孔子开的店是粮店,不管是乱世还是盛世,这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八个字都要每天食用,要不然就会挨饿,要是忘了这八个字,就会变成“忘八羔子”,所以,孔子的学说比老子的学说名气大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因为谁没病会跑到药店里去瞎逛游呢?

但吃粮食的目的,是为了活着,吃药的目的是为了健康的活着,孔子的学说,也是借鉴了老子的健康之道的,因为“道也者,不可须然离也,可离非道也”孔子的学说,也离不开天道人性的哲学框架。

老子跟孔子,都是非常伟大的贤圣智者,他们的原创著作都应该受到尊重,然而,老子的著作是经过孔子的修改的,孔子在修改别人的文章时特别卖力气,比如修改周易,修改诗经,修改左氏春秋,修改的起劲了,把牛皮绳都磨断了三次,所以有韦编三绝的成语。他这种特殊爱好确实是一种不良习惯,因为这让你看不到原著的本来面目了,让人感到遗憾。但好歹他自己也是圣贤,所以,被他修改过的著作,还能勉强凑合着看看。

而让孔子没想到的是,有什么师傅就有什么徒弟,孔子的学说,经过后人的阅读和抄写,曲解和断章取义,特别是曾子,子思,荀子,还有后世的朱熹朱大人,韩愈韩大人等等这些粮店的伙计们不断往粮食里掺沙子加水,传到后来的孔子学说,早就面目全非了。所以五四运动首先向粮店开火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吃的粮食里都是沙子,不吃会饿,吃就硌牙,还不如砸了另开个西洋面包店卖色拉热狗。

批判的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概我们需要一个筛子吧?把沙子筛掉,粮食留下!

古代孔子的学生称呼孔子什么?

夫子孔丘,做过大夫,所以也叫孔夫子子,在古时是对男子的尊称。你经常看史书的话,你就能看到很多人的名字是 姓+官位。比如说,X中书,X中堂,X校尉,X秀才,X举人等等这样称呼别人,可以别人彰显社会地位。现在也是,比如说,X主任,X局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