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孔的名人,孔子为什么姓子而不姓孔
姓孔的名人,孔子为什么姓子而不姓孔?
古人名字比现在复杂多了:姓、氏是分开的,名、字是分开的,此外还有号。比如孔子就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他没号。姓是一个部落共用的,一直嫡传下去“千万年而不变”。随着部落的发展,细分出现了氏,氏是可变的,随你怎么取。
姓孔的都是不是孔子的后代?
不是的。姓孔的不都是孔子的后代。另外,孔只是孔子的氏,在孔子那个年代,姓和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姓,主要是区别血缘关系,避免同姓结婚。不同的姓,大致代表了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氏,主要是由于同一个姓的人大规模繁衍,产生了不同的部落。为了便于区别,便产生了氏。开始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和氏,出身贫寒,就没有氏。
总之,氏由姓所出,姓和氏都是贵族的专利,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姓孔的始祖起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汤之后裔,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汤名字中的「乙」组合起来,为子姓孔氏;
2、源于子姓。出自宋国司马孔父嘉之后,西周初期,成汤的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遭受迫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以其名字中的「孔」为氏,也是子姓孔氏。孔父嘉的六世孙为孔子;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姬孔悝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中有姬孔悝,所以在姬孔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
4、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孔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陈国(今河南淮阳)有个大夫叫妫孔宁。在妫孔宁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是为陈郡孔氏;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姬兰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君主郑穆公姬兰有后人名姬孔张,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郑国孔氏;
6、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后来,秦灭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财富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高低贵贱,姓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变成了单纯的符号,所以姓什么无关紧要。
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一个人以什么为氏,几乎可以自由选择。有的以姓为氏,有以国名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先人的字为氏……
《孔子家语·本姓解》指出孔子先祖弗父的子孙属于宋国公室成员,传了五世,到了子嘉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
别立一族,必须有个族的名号,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孔是子嘉的字。孔氏虽然从孔父嘉开始别立一族,有了“氏”,但当时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
山东省莘县张寨镇各村名人录?
郭宪文,郭雪玲,郭占平,孔相,孔相奇,刘国友,刘何仓,刘基仓,刘基超,刘基库,刘基磊,刘基振,刘铁岭,刘铁庆,刘铁胜,桑兆龙,吴佳磊,吴庆华,吴占利,姚博然,姚城远,姚关磊,姚国存,姚海坤,姚记华,姚佳乐,姚佳正,姚立民,姚帅斌,姚铁增,姚雪贵,姚亦轩,姚远,姚占亮,姚振甫,姚振江,姚振鹏,张峰,张琳,张铁林,张武平,张现杰,张仪霖,张寨,张占国( 共45人)孔圣人的伯乐是谁?
提问者既然已经把孔子称作圣人了,应该知道千里马是无法形容圣人的。所谓的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所以孔子是不能被称作千里马的,又何谈伯乐呢?
但是我们也能够明白提问朋友的初衷,大约是想说即便是孔圣人,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确实,但从大家的回答来看,孔圣人确实没有明确的伯乐,这已经足够告诉我们,伯乐不是成长路上的必需品,而只是一个加速跑道而已。
孔圣人确实没有伯乐,因为他并非一蹴而就地成为名人,他自己说“吾少贱故多能鄙事”,就是指自己年少贫贱,做过很多上层人看不起的下等事。从孔子坎坷的一生来看,我们也很难说他有发现千里马那种意义上的伯乐,他的好朋友蘧伯玉帮了他很多,但也不算是伯乐,而更是知己。因为伯乐会改变千里马的命运,蘧伯玉并没有让孔子走出困境,只不过是让他暂时有了安顿之处罢了。
如果一定要说孔子有伯乐,那个伯乐只能是孔子自己。他坚信自己的学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像丧家犬一样颠沛流离,也绝不动摇心中的信念,还幽默地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只有这样“一以贯之”的崇高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念,才是他成为圣人路上的最大的伯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