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爷党,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
八爷党,雍正即位过程充满悬疑?
感谢邀请
笔者以为,雍正继位的过程其实并不悬疑,我们在研读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小说和影视剧给带偏了。而“八爷党”之所以不敢反抗的真实原因,其实是“没有兵权”,没有兵权的原因是康熙压根儿内定了四阿哥继位,早已为他铺好了路。
康熙晚年的储君之争有个很响亮的名字,九龙夺嫡。
九龙分别是:胤禔(长子直郡王)、胤礽(太子)、胤祉、胤禛(四阿哥)、胤禩(八阿哥)、胤禟、胤䄉、胤祥(老十三)、胤祯(十四爷)
以上皇子中,只有大阿哥、太子、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实际参与了夺嫡,其他阿哥都只是陪跑。
在早期,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只有太子胤礽而已,由于自幼受封太子,在宫中一直享有储君待遇,胤礽难免有些骄纵,但平心而论,太子也是有才学且精于弓马的,康熙更授予他监国重任。
在外人看来,继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胤礽却没有看懂康熙心中最看重的两件事。
一、康熙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即是皇帝不喜欢大臣结党营私,因为一旦大臣结党,一人做不成的事情,一帮人却能做成,这就使得皇权存在潜在的威胁。
而康熙最不安全的因素来自赫舍里家,准确的说,就是赫舍里•索额图。索额图自幼陪伴康熙,参与了康熙王朝的绝大多数事情,家族显赫、兄弟均居高位,朝中遍布党羽,太子又是他家女儿所生,索额图若有反心,天下难安。
于是康熙有计划地削弱索额图的权柄,以致索额图被迫辞去相位。若事情就此打住也就算了,但索额图却“人身朝外,手在朝内”,依然干涉朝政,康熙四十一年,甚至“妄议国事”、与太子“图谋不轨”,遂被康熙处死。
索额图死后,太子多为不平,加上索额图被认为是太子死党,太子遂感不安,为求自保,他的行为渐渐狂悖起来,甚至将索额图的党羽招入麾下,结党自保,这就让康熙失去了安全感。
二、康熙看重孝悌康熙看重的不仅是才学,还有孝悌,这个孝悌包括的不只是子对父的孝,还有兄弟友爱。
康熙四十七年,十八皇子身染疾病,康熙很是心疼,明眼人都能看出康熙有多焦虑,但太子却无所谓,并没有关心弟弟的举动,放在寻常人家其实也能理解,一个家庭兄弟姊妹那么多,又平常各居深宫、疏于来往,自然没有感情。
然而,康熙却不会谅解太子,他认为这是不“孝悌”的表现,于是怒而训斥太子,太子一气之下竟然与康熙争吵起来,这就更加“不孝悌”了。
综上两点,康熙两废又两立太子。太子胤礽的失败,其实已经为诸皇子指明了道路,那就是“不结党、守孝悌”,这才是康熙所看重的事情。
其他八龙是不是都看明白了呢?答案是没有。
大阿哥的倒台太子一倒台,大阿哥也跟着倒了。大阿哥之所以倒,同样犯了与太子相同的错误,他首先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儿愿代行此事。”
哥哥请求杀弟弟,这就是典型的“不孝悌”,别说普通人听了害怕,康熙听了也害怕。如此不念兄弟情义的人,如果继位为帝,其他阿哥还能活命吗?
于是大阿哥就这么出局了。他出局也就罢了,接着又愚蠢的支持八阿哥,甚至搞了一个“相面”的说八阿哥可以富贵,结果康熙派人一查,轻易就查出是大阿哥的搞得鬼,而且还查出他用巫蛊之术诅咒太子,这下马蜂窝捅得更大了,因为大阿哥不仅不孝悌,还结党帮助老八。于是他的结局就算是彻底锁死了。
八阿哥失宠,十四阿哥疏远从大阿哥的倒台就可以看出,他私下为八阿哥相面等于是踢了八阿哥一脚,不仅让康熙觉得老八“妄蓄大志”,而且还是有谋害太子的嫌疑。
当康熙询问何人可以立为太子时,大多数大臣都赞誉八阿哥,这更让康熙怀疑八阿哥“结党”谋夺大位。虽说八阿哥可能没有谋害过太子,但大阿哥突然加入“八爷党”,不仅没有给八爷加分,反而让他背上了诅咒太子的黑锅,再加上他结党的事实,八爷其实已经被康熙放弃了。
八爷自知被康熙放弃后,又转而推举“八爷党”中的十四阿哥。八阿哥的思路其实和大阿哥相同,“既然自己不能当太子,就让本党成员上位,将来也不失富贵”。
结果,十四阿哥也成了结党的一员,虽然被授予了“大将军王”的特殊封号,但长期远派外地,并没有让他参与中枢。
名虽未定,但心已所属,四阿哥这么一看,九龙中老大、老二、老八、老十四都有结党的嫌疑,只有四阿哥是最符合康熙“标准”的人选。因为四阿哥平时的朋友最少,除了老十三外没有皇子挺他,而且朝中大臣支持他的也很少,显然是没有结党威胁皇权。
而且四阿哥还做出一副不关心朝中政事,并寄情山水的姿态,平时也对康熙问候有加,对弟弟们也关怀备至,康熙这么一看,自然在心中认定了四阿哥是“孝悌”的。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康熙不希望再发生诅咒太子的巫蛊之术,刻意没有再立四阿哥为太子,这其实是在保护他,但同时他又故意为四阿哥添加翅膀,让隆科多接近四阿哥,等于是为将来登位做铺垫。
所以“不结党,守孝悌”的四阿哥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康熙早就认定了老四才是接班人。
二、为什么“八爷党”人不谋反?笔者以为,八爷等人不敢谋反,是有“三忌”。
一忌九门提督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
雍正继位前,康熙就已经让隆科多“辅佐”雍正,虽然隆科多的级别不高,但他的位置却至关重要,因为他是“九门提督”,专门负责京城的治安,他的手里握有一支戍守京畿的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关键时刻可以出兵控制京城,甚至能将“八爷党”就地弹压在京城内。
有了九门提督保驾护航,“八爷党”自然无法行动,这是八爷的第一忌。
二忌丰台大营雍正继位的第一要务就是安抚“八爷党”,所以当时雍正授予了八爷等人实打实的政权,看似虽然没有失势,实则没有军权。
那军权给谁呢?当然是给“四爷党”的成员,十三阿哥。
雍正立刻将十三阿哥解除了圈禁,并让他去接管丰台大营。当时的丰台大营正握在成文运的手中,十三阿哥久经沙场,对军务非常熟悉,以雷霆手段控制了丰台大营。
而丰台大营到底有多重要呢?
首先,丰台大营有军力3-4万人。而且兵种齐全,既有骑兵、步兵,也有火器部队,全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其次,丰台大营是当时距离京城最近的一支野战部队。也就是说,如果要发动政变,丰台大营可以立刻进京勤王,想必“八爷党”不会不忌惮丰台大营的威胁。
故而,当雍正夺取了丰台大营后,八爷党就只能坐以待毙了,此乃八爷的第二忌。
三忌十四失权相信从“八爷党”的名单就不难发现,八爷一方也是握有兵权的,握兵之人正是十四阿哥,大将军王。
当时康熙派十四阿哥出征边疆,交给了他整整10万大军,有了这支人马,“八爷党”还是可以与雍正一搏的。
然而,十四阿哥这支军队离京城太远,在康熙驾崩的时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压根儿就来不及发动政变。
而且如果十四阿哥带兵进京夺位,他也没有这个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雍正继位后,他的名分就正了,他可以昭告天下,为自己正名,如果十四阿哥此时谋反,就是叛逆,自然被天下所不容,但是后勤王的军队一起讨伐十四阿哥,就不只是10万人那么少了。
其二,雍正掐住了十四阿哥的命脉。因为时任川陕总督的正是四爷党成员,年羹尧。年羹尧不仅挡在十四爷进京的陆上,而且他专门负责10万大军的补给和后勤,如果十四在这个时候起兵,年羹尧自然断水断粮,这使得老十四不敢轻举妄动。
其三,十四虽然久经战事,但他还是个顾全大局的皇子,他虽然不甘心,但不会,也不敢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战争,他的这种心态决定了“八爷党”不可能起兵,这也是康熙敢于把军队交给他的原因。
基于以上三忌,当雍正派人夺取十四阿哥兵权后,“八爷党”也只能俯首听命。
小结综上所述,康熙生前最看重的是“不结党,守孝悌”,凡是参与结党或者谋害兄弟的,都被康熙放弃了,大阿哥、太子、八爷、十四爷都是如此,只有四阿哥摒弃群朋,让康熙最有安全感,所以他的继位并不悬疑,而是康熙早已内定的接班人。
至于“八爷党”,他们不是不想起兵夺位,而是雍正早已掌握了兵权,不但拥有九门提督、川陕总督的支持,而且还及时夺取了丰台大营。八爷等人虽然都居于高位,但没有兵权在手的他们,如何才能逼宫成功呢?所以这场九龙夺嫡最终以四阿哥获胜而结束。
不难发现,四阿哥是所有皇子中城府最深的,也是最懂帝王之术的,这是其他几龙远不能及的。
为何隆科多要在佟国维推荐自己当九门提督后?
一废太子之后,康熙皇帝其实很后悔,因为他知道有老大老八诛魔太子的事,还有自己多年的调教之功,如此就废掉自己多年的心血,实在难以对得起死去的赫舍里氏。但是说出的话,“君无戏言”,怎么好又反口出尔反尔呢。
废太子的事当然引起了朝野的响动,国本事大,人人窥测。连赋闲多年的隆科多都嗅到了机会,于是加紧往自己的六叔佟国维府上跑,要佟国维拉自己一把。
为什么废太子之后,这些政客们都嗅到了机会呢?作为在皇帝身边的重臣,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打工仔,他们是先帝的重臣,也可能是后继之君的重臣,在新老交替的时期内,谁能在后继之君的道路上抬一把,就是擎天保驾之臣,必得新君的大宠从而荣华富贵不绝。
太子既然被废了,那么皇帝就要选择新的储君,以前跟随太子的太子党们失势,如果在康熙选择的新君面前站住立场,将来就大有作为。这就是隆科多,佟国维等看到的机会。以前有太子在,太子党在,势力范围固化,就像一个加密的圈子,水泼不进,刀插不进,现在这个圈子破了,谁能先踏一步,谁就获得了荣华富贵的入场券。
回到话题,康熙废太子后,想要复立太子,这是他的真实想法,所以他搞出个公推太子的新法,希望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将胤礽推选复立。曾经有史书说,康熙曾经让李光地出面游说议政王大臣会议,让他们公推太子胤礽复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李光地并没有明确传达康熙的意思,所以最后让八阿哥胤禩得以脱颖而出。
在《雍正王朝》里,公推太子的事基本还原了历史,只是将戏份更加精彩化了。当康熙皇帝步入上书房,看见推举一边倒的局势,心里大为不快,于是在还没有最终出结果前,邀请佟国维吃了一顿饭,看起来是比较坦诚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并与佟国维做了一个交易,捧杀他并不看好的八阿哥胤禩。
康熙皇帝并不是傻瓜,佟国维也是人中油条。按道理说,康熙皇帝要因为佟国维串联推举老八胤禩而罢免佟国维也无不可,但是为什么康熙皇帝非要和佟国维来个“双簧戏”,捧杀老八胤禩呢?
一是因为佟国维的家族背景实力雄厚。佟国维的亲姐姐是康熙的生母,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佟国维的亲侄女,这样的家族背景使得康熙皇帝不得不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因为满清王朝的政权基础是贵族,如果就此损害了佟氏家族的利益,那么康熙皇帝要做的事情必然会受到重重阻碍。
二是信任。对于满清皇帝而言,可以信任的也只有这些皇亲国戚了,在于佟国维的交易中,隆科多上位是最重要的条件。也是确保佟氏家族荣誉的基本条件,赋闲多年的隆科多之所以一直没有上位,是因为康熙皇帝有意压着他,这在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已经说明,为什么要压着他?皇帝的帝王心术罢了,让隆科多对于康熙皇帝提拔麻雀一下飞上枝头感恩戴德,从而誓死相随。
不管怎么样,隆科多提拔为九门提督都是康熙皇帝和佟国维的政治交易。只是隆科多并不知情,他不知道康熙皇帝不喜欢老八胤禩,也不知道康熙皇帝要捧杀胤禩。从经济学角度讲,隆科多举报佟国维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在隆科多看来,佟国维的一席话才是他心中最难理解的事。“不一条道走到黑是佟氏家族的祖训”、“烧四爷的冷灶,烧八爷的热灶”。废太子之后,谁为新太子才是最为关键的,从隆科多可以掌握的信息来看,八爷胤禩当然就是那口“热灶”。隆科多不知道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是热灶还是冷灶,都得巴结他这个九门提督,真正的热灶恰恰是自己。这在后来康熙驾崩前夕,隆科多再次请教佟国维的时候,佟国维就点出来了“谁都要巴结你,只有皇帝认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
佟国维前后矛盾的信条在当时看来,恰恰刺激了隆科多的心理:烧冷热灶必然被皇帝忌惮,出卖佟国维是不孝,不道出原委又是不忠,所以才半夜大醉高呼“做人难”。那么,为什么隆科多最终选择了举报佟国维而大义灭亲呢?
隆科多当然知道九门提督的重要性,如果连这点都看不到,那他也就真是个简单的打工仔了。他深知,在佟国维“冷热灶”的思维之下,其实操作起来并不简单。隆科多心里会想,既然六叔烧热灶去了,我若是烧冷灶,那么九门提督的位置必不可保。如果六叔烧冷灶,我烧热灶,那么六叔的位置也不保,不管是哪种结果出现,总会有人牺牲。这就是“冷热灶”的缺陷之处,当然,万事不可能尽善尽美,月总有阴晴阳缺。
既然总会有牺牲,为什么不再赌一把呢?
赌什么?赌皇帝认定的新君到底是谁?因为皇帝认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
隆科多不知道佟国维于康熙皇帝的临时交易,更不知道康熙心中复立胤礽的想法,他对于这个九门提督的位置实际上也心存芥蒂,尽管九门提督看起来高大上,但是灶要是烧得不好,同样没有好下场。
所以,如果九门提督要坐得稳,只有让康熙对自己产生更大的信任,或者搞清楚康熙认定的新君是谁,要不然,他怎么去烧灶?隆科多痛定思痛后,决定以告发佟国维来实现他的目的。
隆科多告发佟国维的目的不在于大义灭亲,而是赌一把,试探一下康熙皇帝心里认定的新君到底是谁。
他的思路是怎样的呢?因为之前佟国维已经告诉隆科多热灶是老八胤禩,冷灶是老四胤禛,那么新的储君之位就必然在这两人之中产生,当然他们不会想到会是废太子胤礽。
隆科多告发佟国维,是说他六叔猜度康熙圣意,从而犯下了串联共推八阿哥的错事,这是主要原因,所以,自己这个九门提督做得很不踏实(说法不一样,但是实质是一样)。本来康熙皇帝就要打击八阿哥胤禩,一直苦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下好了,隆科多主动制造了一个理由,而且还很充分,为打击八爷党添砖加瓦啊。
这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隆科多通过举报告发佟国维,明确知道了康熙认定的新君不是老八胤禩,那么,既然不是“热灶”老八,就一定是“冷灶”老四了。这下,不仅佟国维心里有了底,隆科多心里也有了底,而且他这个九门提督,在康熙皇帝的肯定之下,也坐得踏踏实实了。
这,才是真正的“冷热灶”思维,咱们是不是小看了隆科多?
雍正王朝夺嫡关键时刻八爷党内讧?
第170期总268期
在强大的“八爷党”攻势面前,四阿哥胤禛能脱颖而出当上了“雍正皇帝”不能说是一个奇迹,好像四阿哥胤禛这个皇帝如同捡来的一样,各种迹象表明;即使八阿哥胤禩当不上皇帝还要十四阿哥胤禵这位大将军王在等着,最终来个“雍正”皇帝,所以历史学家提出质疑是必然的。
四阿哥胤禛主动举荐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不得不说“邬思道”的这一招妙计是在是高明,完全出乎十四阿哥胤禵这位亲弟弟的预料,胤禵在防不胜防的情况下为了回报四阿哥胤禛的信任,举荐了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上套路了! 【让胤禵有机会提携年羹尧】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是这样表达的;康熙五十七年西北的罗卜藏丹曾叛乱急需皇子去西北带兵出任大将军王,对未来皇位继承人摇摇欲试的四阿哥胤禛急坏了,自己没带过兵,铁杆老十三胤祥被圈禁,朝廷上下一直以为这个“大将军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幕僚邬思道不这么看,邬思道说即使让你去西北带兵也不会打赢,因为西北军事打的是“粮草”,八爷党能卡死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向康熙皇帝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来换取年羹尧的陕甘总督,用此控制胤禵的二十万大军。【神人邬思道出招了】
四阿哥胤禛的目的达到了,把年羹尧放在陕甘总督位置上,万一朝廷发生变故,由年羹尧卡住这位大将军王的弟弟胤禵。
八爷党这边问题出现了;八阿哥胤禩这几天心理酸溜溜的,因为他明白自己争来争去的皇位继承人恐怕泡汤了,因为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必然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自己白忙活了。
康熙皇帝确定了“大将军王”就老十四是胤禵,临别时在八爷府来了一场小聚会,八阿哥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还虎头蛇尾的互相恭维一番,实际上已经各自打小算盘了,只不过都在暗中较劲。 【八爷党开始内讧了】
到了大西北军营这位大将军王胤禵才发现上当了,八爷党的首脑八阿哥胤禩在西北大营安插了几个亲信不算,还一个劲来信不让出兵,这位性情直爽的大将军王胤禵明白这是怕他立功呀!
另一边的陕甘总督年羹尧死死的卡住了粮草,一次只供应三天的军需,这些让这位大将军王胤禵无所适从,咬牙切齿的骂他这位八阿哥胤禩无情无义。
最后这位大将军王狠心决定与罗卜藏丹曾决战,想决战还得找年羹尧商量粮草供应,真正的是困兽犹斗一般感到形势不妙。
派鄂伦岱给康熙皇帝过生日送的天石也被他这位八阿哥胤禩给掉包换了一个死鹰,这真正让康熙皇帝义愤填膺了! 【十四阿哥胤禵质问胤祥】
因为四阿哥胤禛的举荐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使八爷党暂时对这位深不见底的四阿哥胤禛放松了警惕,八爷党中的八阿哥胤禩自认为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对手是这位八爷党中的大将军王胤禵,所以专门研究对付大将军王了!
看来这位八阿哥胤禩没有格局,更没有类似邬思道这种神人,不过即使是有邬思道给他出招也不行,他老八胤禩就不是的皇帝那块料!最终八阿哥胤禩与这位大将军王胤禵由于内讧都没有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是帮了四阿哥胤禛的忙,雍正皇帝的运气还是有的。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康熙年间势力滔天的八爷党是如何构成的?
康熙末年发生了九子夺嫡的事件,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康熙作为清王朝,可以称得上是最厉害的皇帝,他的儿子也个个都是英雄。正是因为每一个儿子都太有才了,所以在康熙末年为了唯一的皇帝的位置,他的儿子们爆发了夺嫡事件,朋党斗争严重,导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无法解决。其中开始以大阿哥和明珠为首的“大爷党”和以太子和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竞争最为激烈,甚至到一度到达,要置对方于死地的不可调和的地步。
大爷党以明珠获罪,大阿哥胤禔提出“庆父之忧”要替康熙杀死太子,被康熙严重厌恶,终身囚禁而告结束。太子党和大爷党激烈的斗争中崛起的是后起之秀八爷党。八阿哥的母妃虽然是辛者库罪人,一直由惠妃抚养长大,但是一直受到歧视的八阿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母妃地位低下而自暴自弃。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华和能力还有谦逊的品格吸引了周围的一大批人的关注。当时距有佟半朝之称的佟国维,鄂伦岱,阿灵阿等的朝廷重臣都围绕在八阿哥的周围。阿哥里边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被八阿哥胤禩谦逊的人格所折服,围绕在他的身边。八阿哥和江南文人领袖何焯关系十分要好,所以在江南文人里他的地位也十分高。
八阿哥胤禩不仅为人谦逊还善于布施,很多官员都受过他的帮助,能力十分突出,就是后来将八阿哥胤禩削了宗籍的雍正都称赞八阿哥只要交代的事都能完成的十分出色。康熙的哥哥福全在临死前还赞扬八阿哥的才华,说他适合当储君。八阿哥胤禩前期文武双全,四书五经皆通,汉,满,蒙三种语言都十分精通,满族骑射技术在阿哥里边也是排名前几的存在,康熙开始的时候也对八阿哥十分宠幸。所以皇上的宠幸,自身的才华,优秀的品格使得八阿哥成为众位阿哥中最出色的存在。
大阿哥胤禔睚眦必报,太子胤礽自以为是,三阿哥胤祉自作清高(三爷党都是读书人),四阿哥胤禛冷面孤僻(四爷党几乎没人,年羹尧和隆科多却十分关键),五阿哥胤褀与世无争,九阿哥胤禵心胸狭隘,十阿哥胤俄虎气逼人,十三阿哥胤祥侠义心肠,太过正直,十四阿哥胤禵热血男儿,其他阿哥都年龄尚小,众位阿哥里面都属八阿哥胤禩的品格最佳,才华有加,所以自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人。八阿哥可以做像三国时期的刘备,但是最后夺天下的却不是刘备,而是司马懿。四阿哥胤禛就像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懂得示弱,懂得蛰伏,又讨好皇帝,“欺骗了”皇帝的眼睛。雍正登基以后开始并没有针对八阿哥,但是只要自己的位置一坐稳,到了雍正四年他直接下狠手削去了八阿哥胤禩宗籍。如果说八阿哥当一个刘禅,可能他会有一个好的下场,可惜他不是。
文/红雨
雍正王朝雍正帝是如何知道儿子弘时倒向八爷党的?
主要是随着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雍正逐步地确实了:
一、科考案(初步起意)
科考案是雍正最初起疑心的地方,但这个念头是一闪而过,不愿深想,也不敢深想。
①张廷璐仅仅做为主考官,就敢外泄考题谋求钱财吗?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这个险冒得太大了吗?
②从张廷璐的性格特点看,求权求名都有理由,唯求财不可能,是谁求财?八爷会看上这几张毛票?张廷玉敢这么操作,肯定有所凭依,谁有这么大的面子和能量?
③弟弟死刑,张廷玉就算公心,理所当然应求个公正,也必会要求彻查到底,但他没有要求继续彻查,说明他有不敢惹也不愿得罪的人。
④弘时曾经提出过向张廷璐学习书法。这样的情节必须注意。
⑤这个案子到张廷璐为止就结案了,为什么到此为止,老八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至此,雍正不愿也不敢往下想了,大处是为了朝局的稳定,小处也为了家人和自己。
二、八王逼宫(疑云顿起)
老八联合八旗旗主王爷发动八王议政,逼宫雍正,雍正开始对弘时疑心大起。
①老八负责与各八旗旗主王爷联络,雍正让弘时与老八一起办理掌整顿旗营的差事,就是让他去做监督,结果还是被旗主王爷们夺了防务。这不是有意纵容难以置信。
②在朝堂上,雍正怒问弘昼的时候,弘昼的表情和言语完全不对劲,完全是一副知情而不敢说的样子。而弘昼是不可能有野心的。那是谁?
三、胤祥遗言(疑窦丛生)
①老十三对于弘时的事比之雍正更清楚。所以老十三死时特别交代雍正要小心弘时,他身上有着老八的影子,什么影子?夺嫡!这就很清晰了。即使什么事情也不用说,雍正也完全能明白弘昼的目的和野心了。
②雍正觉得不对,传唤了弘昼问旗主王爷带领人共管京城外防务时,弘时说了什么。弘昼啰哩啰嗦了半天,又说忘记了,很明显不敢言语,雍正心里也明白了,所以就说:你不愿意说就别说了。
弘历没有投向老八的理由和动机,弘昼没有这个野心,弘时当然最可疑。
四、查抄胤禩
①雍正故意派三哥胤祉和弘时、弘昼一齐去查抄老八,看他们的表现。胤祉遵旨而去,中规中矩。弘时表现积极,自做主张。弘昼装神弄鬼,搞活丧,明显是不想面对弘时。
②弘时把八爷府上的佣仆杂役等有关人等全部发配到遥远千里之外,想干什么?
③事后,雍正叫来弘昼,设下几个问题,步步陷阱,若有野心,必入彀中,但弘昼没有落入,证明确实毫无野望,那野心家是谁?呼之欲出。
雍正派弘时抄老八家的时候,复杂的表情不言而喻。
四、弘历遇刺(真相己露)
弘历遇刺,回京后对此事并不深究。以弘历之心机敏锐,当然已经察觉到刺客背后的主谋。但回来后,回来却不求彻查,那就必然是有所顾忌。按当时的情况,还有什么样的人能让弘历生生地咽下这口恶气?
五、隆科多被刺(水落石出)
隆科多被幽禁以后,弘时派人杀人灭口却被雍正发现更是坐实了这个事情。
所以说,雍正对弘时的怀疑也是一步步地由轻而重,逐步查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