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的子女,能跟我谈谈你在青春的时候
刘思齐的子女,能跟我谈谈你在青春的时候?
我在青春的时候最想的事情是写诗,成为一名诗人。
我从小喜欢看书,小时候赶场去地摊上看各种小人书。放假时去村庄里有书的长辈那里借书看。到了初中时,我喜欢看普希金的诗还有汪国真的诗。
突然有一天我想写诗,下课写,放学回家也写。我虽然从来没有发表过,但是同学们都叫我女诗人。
那时候写的诗非常稚嫩。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些诗。
山路
走来羞涩的男孩,
坚毅的神情。
善意的微笑 ,
风鼓起衣裳,
拨动心弦。
那一年,
小路弯弯,
山花烂漫。
追赶你的脚步,
你的回眸 ,
让心田如潮。
鸡公山下,我的小学
朗朗的读书声,
迎接希望的晨光。
童真的歌声
在纯净的空气中飘向山外。
夕阳把山村染成绝美的画卷。
向老师告别的书童
把欢笑撒向四面八方。
才俊的青年,
固守清贫,
在三尺讲台
挥洒壮丽的青春。
长大成人后,忙于生计,我有许多年没写诗了。这几年,热爱文学的我,又开始写诗,写得不多,但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春魂
你披着霞光,
微笑地走来,
撒下一路春风,
沙漠生长一片绿州。
你浴着月光,
划着小船,
醉人芳香,
弥漫心海,
原野一片葱茏。
唱起那首亘古不变的老歌,
回音从灵魂深处传来,
故园的油菜花开得正绚烂,
大地的希望正蓬发。
你踏着祥云,
飘盈而来,
天空澄净的蓝,
灵犀依旧相通,
山河露出旖旎的风采。
你饱含深情,
思念的泪水,
飘飞在大江南北,
海角天涯,
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在你的世界,
我甘愿是一株平凡的小草,
在你爱的怀抱,
灵魂一次又一次升华。
青春时,我的梦想是成为诗人,或许今生这辈子都无法实现,喜欢文学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诗妆点我的生活,让我平凡的生活绚丽多彩!
亲家之间怎样相处更加好?
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亲家之间也不例外。
我一个亲家,是外省的,当时,他们的女儿和我们的儿子恋爱时,孩子们不懂事,从外地回到了我们家,很多人都劝我们给他们把事办了,可以省下好多钱,可是,我总觉得,做人不能那样,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有女儿,别人这样对待,作为父母,我们该会多么寒心!
他们回来以后,我第一时间通知了她的家人,等了好几个月,她的家人也不来接,将近年关,我万分着急,买了好多礼物,让人把姑娘送回家,那时,姑娘已经有了儿子的骨肉,我们告诉姑娘的父母,如果他们认可自己的儿子,我们会按他们当地的风俗,该咋办咋办,绝不会因为姑娘怀孕而少花一分钱,如果他们不愿意,我们会给予姑娘一定的补偿,看我很心诚,姑娘的父亲也说,一切入乡随俗,你们那什么规矩就什么规矩好了,看亲家那么通情达理,我们更加认真去办,一步程序也没少。
孩子结婚后,我们走得更亲了,有了孙女后,即便媳妇不在家,逢年过节,我也提着礼物,带着孩子去看亲家,因为,我总觉得,人家把女儿养大了,还没在自己爹娘跟前尽孝,就给我们做媳妇了,真的好好谢谢亲家,对他们好一点是应该的。
亲家也很懂得以桃报李,每次我们回来,不但提前准备好当地的特产,而且还把我们送到车上,把车票提前买好,就连司机都说:你们的亲家真好!
你待我好,我待你更好,这才是亲家的相处之道。
光荣与梦想思齐是谁的女儿?
刘思齐的父亲是刘谦初,母亲是张文秋。严格意义上说,思齐是刘松林的小名。刘谦初生于1897年,是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刘家庄人,他从8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齐鲁大学预科、北京燕京大学文理科。
“思齐”是刘谦初在狱中给未出生的孩子取的名字,寓意为:不管走多远、到哪里,都要思念齐鲁大地,不忘齐鲁的养育之恩。父亲刘谦初是刘思齐还在襁褓时去世的,那时她还1岁,刘谦初没见过刘思齐,刘思齐也没见过刘谦初。1937年,刘思齐7岁,有了第二个父亲,陈振亚。为什么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千古悲秋的鼻祖?
先说答案,杜甫的登高,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悲秋题材中的绝唱,属于第一梯队的水平,但是绝对不能说他的这首诗,是千古悲秋的鼻祖。
好玩的国学,先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这一方面,来说说中国人的悲秋意识从何而来,然后我们再来赏析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说是千古悲秋诗歌中的最高水平。
先来说说中国人为什么会悲秋?特别是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们,为何面对天高气爽的金秋天气,而变得悲悲切切?
第一,中国人的悲秋意识,来自于我们传统的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结构。以农业为本的 国家,在人类的婴儿期,基本上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所以,先人们对时序的变化特别敏感。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很明显的。春天万物萌发,夏季万物即将走向成熟,秋季万物走向成熟,但是也是走向衰老的过程,而冬天则是万物萧杀。所以,秋天到了,事实上代表着生命已经走向定点,开始向衰亡迈进了。所以,古人看到秋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生命的即将衰亡,心中自然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第二,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同样的追求。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的身心与大自然的发展合二为一,达到庄子所说的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的境界。所以,人们认为,人的身心与大自然是和谐的,是同频共振的。大自然怎么样,我们的生命就怎么样。所以,悲秋的意识,其实也是对自我生命的无可奈何的焦虑。
第三,悲秋是一种文学传统。当一种意识被写成了文学作品,而这种文学作品又因为写出了人类的普遍的意识而广为流传,这种文学作品的意蕴就会演化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悲秋的意识就是这样来的。
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上来考察,我们发现伤春悲秋的意识,首先来自于《诗经》,来自于南方的《楚辞》。
按理说,春天里万物勃发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生命散发着荷尔蒙的味道,秋天天高云淡意味深长,我们应当欢喜才对,起码也是淡淡的小欢喜,为何我们会伤春悲秋呢?
我们先来看看《诗经》中的春天。《采薇》中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大概是最早表达伤春情绪诗篇了。在诗中,杨柳依依的春天竟然成为诗人悲伤的起点,中国人的伤春情绪似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屈原在《招魂》中写道:“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绝望,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屈原在离骚中说得更加明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原来,屈原从春天花木繁茂的背后,看到了生命由盛而衰的悲剧。人们最不能承受的东西,就是美好的东西被摧毁。人类最大的悲剧其实不是必然走向死亡,而是英雄末路与美人迟暮,是留不住四季变化的时间。所以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屈原的伤春,到了弟子宋玉那里,就变成了悲秋的情绪。宋玉在《九辩》中诗意地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明白了悲秋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就知道,杜甫的登高,纵然是一部伟大的悲秋的作品,但他绝对不是悲秋的鼻祖。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先,我们先分析,杜甫在登高的时候,为什么会悲秋?这个很简单,因为杜甫的一生,就是穷困潦倒的一生,要说杜甫是儒家的忠实信徒,所谓的孔颜乐处的理念,对他很有影响,因此生活上的贫困并不能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相反,是杜甫一生理想的破灭,他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再也无法实现,所以他在晚年,精神上是极度痛苦的。所以他在登高的时候,看见满天的萧瑟的秋景,自然而然有悲秋的情绪。这既是
其次,我们来分析,围绕着悲秋的主题,我们应该如何安排诗歌的意象。杜甫在这首诗中,集中地安排了大量关于秋天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本身又是萧瑟的、灰色的,是属于悲凉的情绪的体现。秋风烈,猿猴悲哀地叫声,无边的落木,奔流不息的长江。这是自然景象。接下来杜甫说了自己的心灵的意象。
常作客是说自己就是一个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漂泊者,百年多病,是说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终日多病焦虑,头发苍白,穷困潦倒。在这个萧瑟的秋日,自己孤独无依的一个人,只能举起手中的劣酒,一饮而尽,品尝这生命的孤独!
为什么有些人每次读到待到山花烂漫时?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笔”,是出自毛主席的经典词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并不是一首爱情词,能读出恋爱的感觉显然是读者的自由联想。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原意
毛主席的这首词,是他读陆游《卜算子·咏梅》时有感而发之作,陆游的词中,梅花品性高洁,但却孤独寂寞,无意争春,却被百花忌妒,毛主席反用其意,在毛主席的词中,梅花是无私奉献的报春使者,她能而孤寒,不觉寂寞。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两句,是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心高兴的样子。梅花在严寒中为百花报告春之消息,严寒过后,百花开放,她便隐身百花丛中,功成而不居,突显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恋爱的感觉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解读
显然,原词中没有触及恋爱这个主题,之所以会有恋爱的感觉,完全是断章取义的解读。
但并不是说断章取义的解读就不可取,这种理解诗歌意义的方法其实有种悠久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外交家就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作为外交辞令,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他们将《诗》,用作辞令时,用的多不是诗的原意。
这种解诗方法最著名的就是王国维引用宋词解释治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里王国维也是在断章取义,他自己也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种断章取义的方法,虽不符合词的本意,却体现了读者丰富的联想能力,是读诗之人必不可少的诗心,只要是在理解词意之后的联想,而不是胡思乱想,都是值得鼓励的。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句词,如果从原词中孤立出来,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位美丽的少女,她在百花丛中回眸一笑,这样的情景极浪漫、极动人,自然能让人产生恋爱的感觉。
能产生这种感觉的人,恰是极有诗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