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清代小说儒林外传的作者是什么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清代小说儒林外传的作者是什么?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品,作者是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晚年,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共多少人物?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
王 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梅 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 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王 惠,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举人,官至南昌府知府,后降了宁王。
荀 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人,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范 进,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
张乡绅,南海人,举人,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
严大位,字致中,高要县人,贡生,无恶不作。
严大育,字致和,高要县人,监生。胆小、怕事,有钱的守财奴。
王 德,高要县人,府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王 仁,高要县人,县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陈 礼,字和甫,江西南昌县人,善扶乩,行走在高级官吏家中。
娄三公子,娄奉,字玉亭,湖州人,孝廉。喜结交名士。组织鶯脰会。
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湖州人,在监读书。
杨执中,湖州新市镇东四里的人,廪生俟贡,喜读书。做了娄府宾客。
鲁编修,湖州人,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后告假还乡。
蘧冼夫,蘧公孙,嘉兴人。秀才,后入赘鲁编修家女婿。
鲁小姐,湖州人,蘧公孙的妻子,从小喜欢读八股文,脑子里记得三千篇文章。
权勿用,字潜斋,浙江萧山县人,老童生。做了娄府一段时间宾客。
马 静,马纯上,人称马二先生,浙江处州人。秀才,老廪生,选家。
洪憨仙,台州人,炼丹,在杭州伍相国庙住着以炼丹术骗人。
胡三公子,胡缜,字密之,杭州人。尚书后代,比较富有,吝啬,胆小。
匡 迥,字超人,浙江温州乐清县人。贡生,后到京城当了国子监教习。
景本蕙,景蘭江,温州人,小商人,在杭州城开头巾店,喜欢吟诗、写诗。
赵 洁,赵雪斋,杭州人,秀才,喜欢写诗。
支剑锋(麻子)杭城诗会中领袖。任分府盐务巡商。
浦玉方,浦墨卿(胡子)杭城诗会中领袖,生员。
金东崖,绍兴府会稽人。吏部掌案,著有《四书讲章》,花五百两银子找抢手替儿子考秀才。
卫体善,浙江建德人,建德乡榜,选家。
随笒庵,浙江石门人,老贡生,选家。
牛布衣,绍兴人,诗人,在山东范学道身边做过幕客,后病死在芜湖甘露庵。
牛浦郎,芜湖人。从甘露庵和尚处得到牛布衣的诗稿,便自称牛布衣和名士来往。
牛 瑶,字玉圃,徽州人,在扬州大盐商万家吃嘴皮子饭,后被赶走。
万雪斋,扬州大盐商。出身微贱,后暴富。
鲍文卿,南京水西门,做过安庆崔按察的门人,家中几代戏行。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鲍庭玺
儒林外史中三位准大学生是谁?
《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有:王冕、周进、范进、严致和、严致中、匡超人、沈琼枝。
1、王冕
王冕,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士,到广东为官。
3、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
严致和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凛生、凛生选入国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
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5、严致中
严致中,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6、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最后为追名逐利,变成了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的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
沈琼枝,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传记?
1、王冕,历史上真实存的,作者对人物进行了改编。他具有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质。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至痴狂,可惜人到花甲却连个秀才都没中。后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
3、范进,时年五十余岁,穷困不堪,腊月还穿单衣,冻得直哆嗦,周进因他想起自己当年的惨状,便将他录取为秀才,后又录为举人,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即严监生,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极为节俭,死前仍念叨着灯中的两茎灯草,严监生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眼,直到赵氏挑去一根,他咽下最后一口气。
5、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6、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后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的真实性
讽刺小说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从而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真实决不能成为所谓的讽刺”。巜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真实"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仍人物都有原型。
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等。很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现象。吴敬梓抓住了这些司空见惯的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且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的本身从中得到启发。
鲁迅先生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所说的,“他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都是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文人学士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非常深刻。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西湖的秀丽景色沒有引起他的兴趣,倒是酒店里挂着透味的羊肉,盘子里盛着的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等等,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仁宗皇帝的御书又使他马上磕头下拜。他见了游西湖的女游客就低头不敢仰视。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八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
在这些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的描写里,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以及精神的空虚,深动地表现出来了。
二、夸张的艺术手法
艺术的真实不排除夸张,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后发疯;范母因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的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到了深刻的批判作用。
三、现实主义的讽刺手法
作者由于严肃的态度和分明的爱憎,针对不同的人物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作品中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地鞭挞。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急人之难,而又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二先生,是既同情,又讽刺。
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死得好!老得好!"但是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通过人物矛盾心情的揭露,一面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又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的讽刺还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范进未中举前境遇十分可怜,作者对他有一定讽刺,这种讽刺主要是同情他;后来他中举后,做了官,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对他的讽刺则是辛辣的嘲讽。
三、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性
《儒林外史》常常把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了它的不合理性是作者经常运用的手法。
小说第四回写"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有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知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一杯箸。'知县忙叫换去……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最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作者通过对范进行动的前后矛盾,把他居丧"尽礼"的虚伪性揭露无余。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骂得狗血淋头;中举后说他是"天上的星宿",开口"贤婿"、闭口"老爷",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这个市井小人的丑恶嘴脸。
四、《儒林外史》的语言特点
巜儒林外史》的语言特点准确、洗炼富于形象性。
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形象生动。在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清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遍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一拱手,一屁股坐在上席"。就把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时因为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
严监生的妾赵氏在正房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十分殷勤,王氏病重时,甚至求菩萨宁愿替她死。当王氏临死前对赵氏说"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老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作者善于运用群众的口语,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显得恰当自然。
五、结束语
巜儒林外史》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的故事,达到了广泛地反映庄社会生活的目的,它反映的特定内容是十分和谐的。
小说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具有巨大的批判力,在小说的发展史中,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玩形记》等历史性小说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的影响,并且在篇章结构上也有所模仿。据评,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战斗性的文学传统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与这部小说也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这部小说值得我们仔细地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