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赵云救阿斗,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2023-02-26 01:40:04 94阅读

三国演义赵云救阿斗,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刘备“君可自取”是实实在在的态度,是出于集团利益考虑正常的托付后事的一个选项。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没有其他防备诸葛亮的意思。

刘备是三国当中最识人的人,他和诸葛亮可以说荣辱与共,肝胆相照17年,深知诸葛亮的人品、才能、志向都不在于世间名利权势。而自己子幼势单,材质愚钝,对集团利益来讲实际也不是最佳掌舵人选,处于这样的考虑,他的话是出自于真诚,出自于肺腑。托付赵云其实也没有太多深层次的考虑,也是希望赵云护佑好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这从分析刘备对权势利益的态度,与诸葛亮、赵云相互关系的历史资料就可以得出答案。

三国演义赵云救阿斗,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一、刘备创业的态度

1、创业纲领

刘备起事开始于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三人盟誓的共同纲领核心就八个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从此一生刘备带着他的两个兄弟,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始终如一的为这八个字奋斗着,最后建立起蜀汉政权。他死后,他的后继者(诸葛亮)和继承者(刘禅)都继承他的遗愿,前赴后继,不懈的奋斗,直至衰亡。这在魏国、吴国就没有这样的好传承。

2、创业路径

三国中,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心。刘备的创业史实际上就是坚定不移的广布仁德,去赢得人心。作为有一番抱负的豪杰,在利益面前很难不动心,但刘备就是很特别,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从三件事就能看到他的真实作为。

刘备的前半生,居无定所,到处奔波,先后投奔的诸侯有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吕布、刘表,他们都对这个落魄的刘皇叔礼遇有加。特别是两个人,陶谦和刘表,他们连自己的家业都要送给刘备,而刘备在无立锥之地情况下,竟然固辞不受,可见刘备的仁义。

(1)固辞徐州。陶谦慧眼识英雄,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家业让给刘备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在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刘备一来徐州,陶谦就想把徐州送给刘备,刘备拒绝了。后来陶谦病重,与自己的心腹糜竺、陈登二人商议后事。糜竺、陈登二人建议陶谦将徐州牧让与刘备,刘备又拒绝了。后来徐州的百姓向刘备请愿:“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刘备才接受了陶谦的相让。

有人说刘备是个伪君子,其实将刘备一生历史详细考察,刘备其实就是真诚仁者,非常率性的一个厚德君子。至于哭荆州那些套路,是参谋人员教的,虽如此,刘备也是真诚推腹直言。

(2)固辞荆州。刘备投奔刘表,驻扎在新野七年,实实在在为刘表防御曹操。建安13年,刘表不幸身染重疾,时日无多,放心不下自己儿子,想把荆州交给刘备掌管,希望他能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刘备断然拒绝了刘表的请求。这就是刘备,坦诚率性。在后来曹操南征大兵压境的时候,诸葛亮又劝他趁乱夺取荆州,以取得容身的根据地,刘备又拒绝了。“吾不忍也!”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三国志.先主传》《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3)取益州对策

庞统在建议刘备向西取益州时,与刘备有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也真实的反映了刘备创业真实内心对策: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想得可能有些复杂,从这些史料看,我更认为刘备是简单、真实、率直和仁义的。他创业靠的就是人心和识人用人。

二、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奋斗了半生,还无立锥之地,幸得徐庶推荐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定下战略决策《隆中对》,从此刘备事业风生水起,短短几年达到了鼎盛期,坐拥两州,称王、称帝。

1、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态度

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亮“天下奇才”。诸葛亮儒道兼修,受道家影响更大。崇尚盛世闭关修道,乱世出世救民。他想向管仲一样匡扶正义,向乐毅一样反抗强暴,安邦定国、匡世济民。

刘备三顾茅庐,他感恩刘备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临别隆中,还特别交待弟弟照顾好田园,待他功成名就还要回来归隐。活脱脱的一个道家进退情怀。

2、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

隆中茅庐,诸葛亮为刘备定下战略决策《隆中对》,基本上分三部分,就是取荆州,谋益州,图霸业。战略思路清晰,实施路径明确,刘备听后大喜,产生强烈的共鸣。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刘备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备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同舟共济,肝胆相照,诸葛亮辅佐刘备17年,一起打拼下蜀国的基业。

3、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不听劝谏,起兵征吴,大败而归,病危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代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君臣肝胆相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三国志》上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10年,殚精极虑,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品性高洁,谨慎谦恭,竭诚辅佐幼主,也全了君臣之道,成就了万世英名。

三、刘备、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与刘备和赵云一起奋斗了17年,早就是相知相托,患难与共。刘备与赵云患难相交,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两次救幼主于危难之中,奋死不辞,实际上赵云是刘备的四弟。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是国事,托付自己的四弟以后多加照顾保护自己的孩子,是家事。刘备身后事安排的大局得体,稳妥,家事主次分明,深谋远虑,不愧为高明的知人善任的政治家。

综上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他对诸葛亮的人品、才能和志趣非常了解,所以这句话发自于内心的真诚,也是对集团事业的忠诚情怀,是可信的。对赵云的托付也是合乎情理的,更多的是作为家事的安排。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识人、用人,知人善任是干事兴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定要把握好识人、用人的原则,知人善任,推进事业不断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三国志赵云救阿斗?

三国志中赵云的确救过阿斗。

赵云救阿斗的故事确实属实,按《三国志》所记,刘备“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赵云却又孤身杀回曹军,“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不论是《三国演义》的五十万大军还是《三国志》的五千精骑,赵云敢一人能前去曹军救甘夫人和阿斗,都可见其忠肝义胆,最后还能突围而出更足见其战力无双。

刘备接过赵云递过来的阿斗?

刘备在长坂坡之战中大败,自己仅仅率领二十多人逃离战场。在这个时候,赵云却独自返回了战场。他在乱军之中杀进杀出,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但是,当赵云抱着刘禅冲出重围,将他递给刘备的时候,刘备却把阿斗丢在了地上。这实在是不符合人之常情。那么,刘备为何要做出这一番举动呢?

一、刘备丢阿斗是为了抚慰赵云之心。

长坂坡之战是刘备有名的败仗。在当时,刘备率领十几万军民撤往江陵,而刘琮则在部下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在得知刘备的去向后,怕存有大批军事物资的江陵落入刘备之手。于是曹操挑选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追击了三百多里,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

刘备遭到曹军意想不到的攻击,再加上有大批的百姓混杂在战场,被曹军打得大败。当时的战场一片混乱,刘备只能率领身边的少数人马逃走。在匆忙之中,刘备的家小都丢弃了。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却挺身而出,重新返回战场,去解救刘备的家眷。

长坂坡之战是刘备的败仗,却是赵云的辉煌之战。在赵云的努力下,救出了甘夫人,还身抱刘备的幼子刘禅,安全返回。在《三国演义》中,对赵云的这场厮杀描写得淋漓尽致,为大家塑造了一员勇敢无畏的勇将形象。赵云也因为这场战斗,成为大家脍炙人口的英雄,天下闻名。

当赵云救出刘禅返回后,将他交给刘备。按照正常的情况,刘备一定会查看刘禅的安全,并为此对赵云表示感谢。可是刘备却把刘禅丢在了地上,还说什么“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种反常的举动,正是刘备权谋的表现。他的举动表现出自己对赵云的器重,对自己儿子的看轻,让赵云感激涕零。

在当时,刘备征战半生,可是只有刘禅这一个嫡子。他在生刘禅之前,为了后继有人,收了刘封为义子。但是随着刘禅的长大,刘备还是把自己的事业交给了刘禅。刘封则因为不救关羽、逼走孟达的罪状,加上他刚猛难制,被刘备处死。从这一点来看,刘备从心底是对刘禅十分看重的。因此,他摔刘禅纯粹是一种姿态,来抚慰赵云的一片忠心。

在大败之余,刘备几乎被曹军打得走投无路。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能力去褒奖赵云。同时,赵云救的是刘备的家眷,刘备也不可能在全军大败的情况下,为此去褒奖赵云。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刘备才采取了这种方式,表示对赵云的感谢。

但是明眼人在旁边能够看出刘备的心思。在民间也对此留下了一句贴切的谚语,那就是“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不过虽然此举有做作的嫌疑,实际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赵云因此对刘备更加忠心耿耿,而知道此事的人们也对刘备更加敬佩。只是刘禅是不是因此被摔出了后遗症,就没有人去关心了。

二、刘备丢阿斗是为了批评赵云所为。

不过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感觉刘备此举还是另有深意的。因为刘备完全可以小心地将刘禅接过,对赵云表示感谢。但是,刘备却采取了不和人之常情的举动。刘备摔孩子虽然有褒奖赵云的含义,但是从刘备的反常举动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到一种冷淡,包含着一种责备的意味。

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评价中,说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而汉高祖刘邦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仗三尺剑夺取江山。不过大家对刘邦的个人生活多有非议,他行为放荡,沾花惹草。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在彭城战败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虏。刘邦在逃跑途中,和自己的一对儿女同车。在楚军追赶他的时候,刘邦为了逃命,竟然多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

我们从刘备的生平也能够看到,在这方面刘备也确实能够和刘邦相提并论。他的家眷多次沦落到敌人手中,刘备对这样的事情的看法则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从刘备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那么就是他身边的一切都是以他的事业为中心的。只要有了能够和他共同打天下的兄弟,妻子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了这种思想,我们自然对刘备在多次战败时,丢下家小独自逃生有了解释。在这次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照样复制了过去的做法,抛弃他的家小,仅仅带领他的亲信夺路逃生。只要有自己和手下的这些亲信人才,在将来自然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可是,赵云的做法却让刘备出乎意料。赵云在保护刘备到了安全地带后,反而再次杀回战场,去解救刘备的家眷。赵云此举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自己作为刘备的亲卫队长,保护刘备和他的家眷是应尽的义务。如今刘备已经脱险,就应该去解救刘备的家眷了。可是,赵云没有想一想,刘备心里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当有人向刘备报告说,看见赵云往北去投奔曹操的时候,刘备当时就拿起自己的手戟投掷那个人。刘备口中说赵云不会背叛自己,但是他的失去理智的举动,表现出内心的一股怨气。这是因为,在刘备看来,赵云的这种举动完全是本末倒置,而且不辞而别,是一种不应该的行为。

赵云作为刘备的亲卫队长,他的首要的职责是保护刘备的安全。在当时的兵荒马乱的时候,刘备虽然暂时脱离战场,可是身边的卫士很少。如果和曹操的搜索的人马遭遇,依然是凶多吉少。可是就是在这种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赵云却不辞而别了。这怎么能够不让刘备感到恼怒?

但是当赵云回来的时候,刘备却无法责备他。因为赵云是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子和幼子,而重赴沙场的。面对赵云热切地把刘禅交到自己的手中,刘备也是对赵云有了一种无奈的感觉。他只能把孩子扔到地上,口中说刘禅不能和赵云相提并论,实质上是责备赵云的所作所为,是忘记了自己的最重要的责任,保护刘备的安全。

但是,让刘备失望的是,他的举动并没有让赵云醒悟过来。赵云反而被刘备的举动感动得涕拜于地。正是因为赵云的情商太低,才使得他不能领会刘备的心意,在日后依然我行我素,做出了许多让刘备难堪的事情。这也限制了赵云事业的发展,让他难以得到刘备的重用。

比如在夺取桂阳的时候,降将赵范的寡嫂想嫁给赵云,但赵云不愿意。即便是刘备做媒,赵云也是坚决不从。在夺取成都后,刘备想把成都没有主人的田宅赏赐给有功人员,又是赵云出面劝阻而作罢。在夷陵之战前,刘备已经决定伐吴。在刘备已经下定决心,甚至将秦宓关进监狱的情况下,赵云依然公开反对发动伐吴的战争。

我们从赵云的这些行为可以看到,赵云虽然能力出众,但是他的情商确实很低。再加上他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一意孤行。赵云一旦认为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他就毫无顾忌地去实行。长坂坡之战中,他放弃保卫刘备的职责,去解救刘备的家小就是这个缺陷的表现。因此,刘备才会把他舍命救出的刘禅丢在地上来警醒他,可惜的是,情商太低的赵云并没有领会刘备的心意汲取教训。

结语: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不顾个人安危,独自杀入重围,救出了刘备的妻小。但是当他将刘禅交给刘备的时候,刘备却把这个代表着赵云功劳的刘禅丢在了地上。这种不合常理的举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刘备对于赵云的忠心无以为报,采取了摔孩子的举动来表示感谢。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备在这种举动还带着另外的意味。刘备对赵云放弃保护自己的主要职责,去寻找自己妻小的行动表示不满。他不好明着对赵云进行批评,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点醒赵云。可惜的是赵云并没有醒悟过来,在后来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影响了他的前程。因此,事出反常必有妖,当我们遇到不合常理的事情时,千万不要先入为主,而是要三思而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千里救阿斗是什么故事?

说的是赵子龙…赵云万马之中背着阿斗杀出重围

赵云救阿斗是在诸葛亮出山以前还是以后?

之后。

建安十二年,公园207年,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建安十三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这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因此对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