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皇后,李隆基皇后排名
唐朝王皇后,李治有一个心很毒辣的老婆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了称帝,大肆屠戮李唐宗室,倒在她屠刀下的李唐宗室有34人,她自己的亲人有23人。李治有武则天这样一个老婆,不知道是他的幸事还是不幸,但是对他的儿子们来说,肯定是一件不幸的事。
李治一共生下八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燕王李忠,宫人刘氏所生;次子原悼王李孝,宫人郑氏所生;
三子泽王李上金,宫人杨氏所生;四子许王李素节,萧淑妃所生;
五子孝敬皇帝李弘,武后所生;六子章怀太子李贤,武后所生;
七子唐中宗李显,武后所生;八子唐睿宗李旦,武后所生。
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燕王李忠李忠(643-664年),贞观十七年出生于东宫,母亲为宫人刘氏。贞观二十年(646年),3岁的李忠被李世民封为陈王,永徽元年(650年),李忠被自己的父亲高宗李治封为雍州牧。
当时高宗的皇后王氏没有子嗣,因为李忠的母亲出身卑微,所以李忠被过继给王皇后,在王皇后舅舅柳奭和长孙无忌的运作下,永徽三年(652年),高宗册立李忠为太子,这一年李忠9岁。
永徽六年(655年),李忠举行了成年加冠礼,同年10月,高宗废黜了王皇后的皇后之位,改立武昭仪为皇后,李忠遂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当时的礼部尚书许敬宗为迎合武则天,上书劝说高宗,李忠并非嫡子,应该废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李弘(武则天长子)为太子,李治同意了他的建议。
燕王李忠影视形象显庆元年(656年),李治废黜了李忠的太子之位,降封其为梁王,改立李弘为太子。
李忠年龄渐长后,常常惊恐不能自安,有时甚至偷穿妇人的衣服,来防备刺客。而且经常做怪梦,常常自己占卜。显庆五年(660年)七月初六日,因事情败露,唐高宗将李忠废为庶民,迁到黔州居住,囚禁在黔州李承乾的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唐高宗将李忠赐死在黔州住所。李忠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嗣。
神龙元年(705年),追封燕王,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于乾陵。
原悼王李孝唐高宗李治第二子,宫人郑氏所生,永徽元年(650年),封许王,与弟李上金、李素节同日封王。永徽三年(652年),拜为并州都督。显庆三年(658年),累除遂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去世,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悼。
神龙初年,被追赠为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武则天影视形象泽王李上金李上金是李治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宫人杨氏。永徽元年(650年)被封为杞王。
因为武则天厌恶他的母亲,连带着他也被武则天厌恶,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察觉到此事,为了迎合武则天找了一个罪名削去上金的官位与封邑,将他安置在澧州。
嗣圣元年(684年),高宗去世,李上金与李素节、义阳公主、宣城公主为高宗奔丧,之后李上金被封为毕王,后又改为泽王。
李治影视形象载初元年(690年),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诬陷李上金与李素节谋反,两人被召回洛阳交付御史台处理,李上金愤而自杀,他的七个儿子全被流放显州,其中李义珍、李义玫、李义璋、李义环、李义瑾、李义璲都死在当地,仅剩李义珣存活。
唐中宗复位后,恢复李上金的官爵及姓氏,并以李义珣为嗣泽王。后被葬在乾陵陪葬。
许王李素节李素节是李治的第四个儿子,生母为萧淑妃。永徽元年(650年),李素节被封为雍王。幼年的李素节机敏好学,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因此深得高宗的喜爱。
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的时候,经常与萧淑妃争宠,相互诋毁,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萧淑妃遭到武则天谮毁,幽禁侮辱而被杀。李素节受到武则天的嫉妒,时时向唐高宗进谗,调任申州刺史。
仪凤年间,李素节被武则天诬陷贪赃受贿,被高宗降封为鄱阳郡王,后来李素节被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
幼年的李素节形象载初元年(690年),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诬陷李上金与李素节谋反,两人被召回洛阳交付御史台处理,李素节行至京都南面的龙门驿,被缢杀而死。
武则天下令以庶人礼节安葬李素节。李素节的儿子李瑛等九人同遭诛杀,唯独四子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尚属年幼,才得以幸免于难,长期囚禁在雷州。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追封李素节为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以礼改葬,陪葬于乾陵。
孝敬皇帝李弘李弘(653-675年)是李治的第五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治废王立武后,原来的太子李忠被降封为梁王,李弘被立为太子。
李弘为人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礼节,从不曾有过失。还曾建议高宗修改不合理的律法,上书为两个获罪的异母姐姐求情,让他们得以出嫁。
孝敬皇帝李弘影视形象李弘的仁孝得到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但是他体弱多病。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高宗和武则天到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23岁。李治非常悲痛,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
章怀太子李贤李贤(655-684年),李治的第六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永徽六年(656年),不满2岁的李贤便被封为潞王,同年李贤被加封为雍州牧,幽州刺史。
李贤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深得高宗赞赏,乾封元年(666年),沛王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
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后,李贤继立为皇太子。 不久,高宗命李贤留守长安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被朝廷内外赞扬。
章怀太子李贤影视形象然而在为太子期间,李贤与武后的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张。武后非常宠信术士明崇俨的话,他曾对武后说李贤的坏话,说他不适合当太子,因此李贤十分厌恶他。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武后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仪凤四年(679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后因此怀疑是太子所为。
李贤影视形象调露二年(680年),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以此作为谋反的凭证。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未能洗清罪责,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
永淳二年(683年),幽禁数年的庶人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皇太子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
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派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
唐中宗李显李显(656-710年),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显庆元年(656年),李显出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为英王。章怀太子李显被废后,李显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显继承帝位,成为大唐的第四位皇帝。
李显继位后,想要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李显一怒之下,脱口而出:“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宰相裴炎将此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对此事大为恼火,将继位55天的李显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而后他的弟弟李旦继位,是为睿宗。
李显影视形象在被贬的日子里,李显一家人一直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生怕哪一天死于武则天的刀下,就这样一直过了近14年。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无奈之下,武则天下令太子监国,次日将皇位传给李显,于是李显再度称帝。
李显再次继位后,朝政大权又被皇后韦氏和武三思把持,自己又成了一个傀儡。5年后,李显病逝,享年55岁。
唐睿宗李旦李旦(662-716年),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
龙朔二年(662年),李旦出生于长安,自小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
李显继位后,由于言论不当被武则天废黜了自己的皇位,降为庐陵王,继而李旦被武则天立为皇帝,但是朝廷大权全部被武则天把持。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一切礼仪依旧按照皇太子来办,原来的皇太子李成器被降为皇孙。自此李旦开始了艰难的皇嗣生涯。
李旦影视形象后来,李旦又被诬告谋反,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来俊臣对东宫属官刑讯逼供,让他们“招出”李旦谋反的实情。乐工安金藏当众剖腹,以表明皇嗣没有谋反。武则天深受感动,不再怀疑李旦,命来俊臣停止审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李显再次继位后,李旦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
李显去世后,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旦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百姓。
少帝李重茂影视形象当时李旦的权利非常大,又控制了皇城,少帝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将皇位让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极力推辞,后来在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劝说下,李旦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再次登基为帝,李重茂则又被封为温王。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将皇位禅让给三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
开元四年(716年),李旦病逝,享年55岁。
小结:
唐高宗李治一共有八个儿子,除了第二个儿子早逝以外,其他的七个儿子全部与武则天有联系。李治的三个庶子都遭到了武则天的打击四个亲生儿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燕王李忠,武则天派人诬陷其谋反,被李治赐死于黔州幽禁之地;
泽王李上金与许王李素节,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诬陷李上金与许王李素节谋反,两人被交付御史台处理,李上金愤而自杀,李素节在回京的路上被缢杀身亡。
孝敬皇帝李弘虽然是猝死于洛阳绮云殿,但是也有传言是被武则天害死的;
章怀太子李贤被武则天陷害贬为庶人后贬到巴州,后来被酷吏丘神勣逼令自杀;
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虽然都先后两次为帝,但是都被武则天打压过,在武则天当皇帝期间两人都是谨小慎微的过日子。
唐玄宗儿子李英当皇帝没?
在开元三年,李亨四岁的时候,他的二哥李嗣谦(即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或许有人会问了,为何不是长子呢?其实唐玄宗李隆基是没有嫡子的,这也是因为皇后一直无子的原因。
唐玄宗的庶长子,李琮本名李嗣直,他也并没有英年早逝,他之所以没有被选为太子,其实是有原因的。
起初,李琮也是被作为接班人培养的,毕竟他是长子,但非常可惜的是,再一次狩猎中不慎被豽(猴类动物)抓伤面部,形象为之大毁。
虽然这并非就一定影响了他的能力,但是在李隆基看来,李琮的形象不堪为人君。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原因未免有点牵强,可是以貌取人并非我们现代人的专利。
李英是接班了,或许其他皇子早已没有了这个想法。但李英的位置也并不稳固。在王皇后死后,武惠妃开始受到宠信,她希望让她的儿子成为接班人,所以费尽心思的构陷太子,最终太子李英在一次阴谋中被李隆基冤杀了。
不仅仅是李英,其中还牵涉到另外两位皇子,可李隆基丝毫没有眨眼,一天之间诛杀了三子,不能不说他够狠。
可是,太子是被杀了,武惠妃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她更是因为坏事做多了,得了疑心病,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不过当时与武惠妃狼狈为奸的李林甫仍然继续支持李瑁,不过反对者并不少,而高力士却推荐皇三子李亨。
就这样,李隆基最终选择了李亨作为接班人,虽然他最终做了皇帝,但是在担任太子期间,他也是如履薄冰,毕竟当时反对他的人很多,也都怕他报复,所以一直在处心积虑的想要让皇帝废了他,可见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唐朝迁都原因是什么?
武则天迁都: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有史记载,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折磨陷害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好像是王、萧的鬼魂在作祟,经常在梦中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张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惶惶不可终日。先是搬进了大明宫去居住,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恶梦仍然每天困扰着她,让她惊恐不安。为了躲避王、萧的冤魂,武则天才长期居住洛阳并迁都洛阳的。当然,长安的宫殿不仅给予她甘霖,也曾给予她苦水,留下一段坎坷的如泣如诉的回忆。离开长安这块伤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阳宫,武则天感到安宁和舒适。因而,迁居洛阳至少是躲避亡灵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更有其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住来保驾,才可平安到达。有一回高宗去洛阳,就是请万年县监牢中一位盗贼保驾的。天子行幸,竟由盗贼头目途中保护,这是有失体统之事,武则天哪能容得。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第二是经济上的原因。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还有运河这条大动脉,很容易将长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资运送到洛阳,不像长安经常饥馑,有时就连皇宫内都吃不饱肚子。高宗就曾率百司禁军等人四次到洛阳“就食”,再加上官位机构逐渐庞大,官吏日益增多,官禄开支也日益增大,所以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使朝中人心稳定。
第三个原因就是军事上的原因,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
这些才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愿望的。牛致功在《武则天与洛阳》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有过积极作用,首先应该肯定她建都洛阳,至少说建都洛阳期间,大大减少了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洛阳就是在武则天的设计下一年年地繁盛起来。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
我一直觉得我国的姓名特别讲究,名字中蕴藏一定内涵。我国的姓名不像欧美国家,欧美国家的名字相对比较固定。比如,俄罗斯的姓名只能从那几百个名字中选择,西欧的名字也基本上都是一些现成的名字。
由于欧美国家的很多名字都是现成的,所以你在大街上大喊一句,就有可能有好几个人回应你。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姓名的重名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一直相对较多,而且有些姓氏人数很多,有些字的入名率又非常高,所以我国也经常出现重名的情况。
比如,全国竟然有近30万人叫张伟。李倩、李伟、李娜、王芳、王伟等名字的重名率也非常高。近些年,取名字也比较“诗意”,子涵、梓涵、紫涵、子轩、梓轩、紫轩等名字的重名率也非常高。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重名的历史人物,而且有些历史人物都非常厉害。重名的历史人物都在各自的区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来一起看看那些重名的历史名人。
韩信与韩信。两个韩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处于同一个阵营。一个韩信就是大名鼎鼎的兵仙韩信,另一个韩信是韩国后裔韩信。史书为了记载方便,将韩国后裔韩信称之为韩王信。
韩信被称为兵仙,汉初三杰之一,西汉最大的功臣。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江山。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然后最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杀害。韩王信依靠祖上的荣光也位列汉初异姓诸侯王之一,最终也成为刘邦剪除的对象,最后逃往匈奴。
刘武与刘武。说起刘武我们可能马上想到梁孝王刘武,实际上梁孝王有个堂兄弟也叫刘武。汉惠帝也有一个儿子名叫刘武,被封为淮阳王。
李密与李密与李密。高中阶段我们都学过《陈情表》。《陈情表》也是高中阶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陈情表的作者为李密。此李密为西晋初年的官员,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孝子。隋唐英雄中有一位豪杰李密。此李密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瓦岗军的重要领袖,后来叛唐被杀。此外,北齐还有一位大员名叫李密。
李达与李达。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中,有一位名叫李达。一大中,李达被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人,后来先后在北平大学、中国大学等大学任教。建国之后,先后担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等职位。
1955开国将军中有一位上将名为李达。该李达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长征。建国后,曾经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秀和刘秀。说到刘秀,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汉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被称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光武帝成功地将一个已经灭亡十几年的王朝拯救出来,创造了最具有中兴意义的光武中兴。
西汉时期,有一对著名的文学父子——刘向和刘歆。刘歆在汉哀帝时期曾经改名为刘秀。刘歆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非常高。刘歆和父亲编成的“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刘歆还编写了《山海经》。刘歆还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对于儒家经典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刘歆推算的圆周率为3.15471,称之为刘歆率。此外,刘歆还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东汉建立之后,刘歆自然不能再叫刘秀,只能被改回刘歆。
李通与李通与李通与李通与李通。李通为东汉开国功臣第32名,被封为固始侯。东汉末年,曹操手下曾经有一位名将李通,曾经帮助曹操击败张绣、袁绍,协助曹仁等。唐代宗李豫的第十八子名为李通。金朝的李通曾经官至吏部尚书。元代的李通是一位画家,代表作为《寓意编》。明朝永乐年间,曾经有一位知县名为李通。
马忠和马忠。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听过马忠。吴国的马忠为潘璋的部将,在临沮俘获关羽父子。蜀汉的马忠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刘备曾经评价道: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张衡和张衡和张衡和张衡。仅东汉就有两位张衡。一位张衡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月球上“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张衡的《二京赋》和《归田赋》是汉大赋的代表作,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东汉的另一位张衡是道教第二代张天师,张道陵的长子,张鲁的父亲,后被追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隋朝时期曾经有一位重臣名为张衡,后被追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号为忠。明朝前期,有一位大臣名为张衡。
中国历史上重名的名人还有很多,比如汉朝卫青和明朝卫青、汉朝的陈平和现代的各个陈平、解放军中的大小陈毅、清朝的大小于成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