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为什么会被推下井,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吗

2023-10-30 11:30:07 73阅读

珍妃为什么会被推下井,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吗?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而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绪皇帝先慈禧一步走了,这两位大清国最尊贵的人,就这样一前一后走了。

这一事件立即引起当时国人的震惊、诧异和疑惑,一个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一个实际掌权人两人前后仅相隔20个小时,这么多年以来,光绪蹊跷的死在慈禧太后前一天,的确使人很是疑惑,真的只是病逝,还是“被人为的病逝呢”。

珍妃为什么会被推下井,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吗

光绪的死因疑点众多,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

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医学专家经过对大量的史实研究,光绪皇帝的诊断脉案和药方研究后,认为光绪皇帝属于正常死亡,与谋杀论无关。

而当年接近宫廷的人、起居注官、御医都认为光绪的病不至于死亡,怀疑他是被慈禧、袁世凯、李莲英等所谋杀的。

这两种观点相持不下,各有依据,因而长期争论不休,难以定论。

光绪的死因被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列为重大研究课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对光绪的遗体进行了科学鉴定,对光绪的头发、胃、衣服、棺椁等检测出大量砷元素(砒霜主要成分),这就证实了光绪确实死于砒霜中毒。

光绪帝被毒死,已有定论,但凶手到底是谁呢?

一直以来认为下毒的人有三个:慈禧、袁世凯、李莲英。

光绪再是傀儡皇帝,也不是说谁想毒死就可以毒死的,一般大臣谁有这个胆子,这可是诸九族的大罪,袁世凯再害怕了光绪掌权杀了他,在没有慈禧授意下,他也没有这么大胆子。

我认为是毒杀光绪的是慈禧太后,为什么这么说呢,权利是蒙蔽心灵的毒药,为了它可以母子反目、血脉凝固。我们来看看慈禧的最后一天都做了什么,就懂了。

1908年的冬天,光绪 就已经病重了,但是慈禧并没有好好的召集太医为他医治,而是先选继承者。

慈禧连下了两道旨意:第一道宣布: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第二道: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教养在宫中,在上书房读书。

这就是隐晦的在向大家传达立溥仪为储君。

为什么立溥仪做储君,而不是选一个成年人或者载沣呢,她的目的是很明确的。特别是光绪死后连续下的两道旨意,让她的野心昭然若揭,一道是早就拟好的以溥仪入承大统懿旨,另一道是让载沣监国。

“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 禀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慈禧太后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一方面她担心自己走在前面,光绪掌权后,还不得对她进行掘坟式的报复,更何况当初光绪帝做出“围园杀后”这样的事来。所以慈禧先下手为强,毒死光绪,让溥仪继位,如若自己转危为安,还可以再度垂帘听政。若自己不幸,至少不用担心光绪报复,同时也能让自己的侄女隆裕继续掌权。

然而慈禧终究没有熬过历史滚滚的车轮,这对母子相继离开,真不知这对母子在黄泉路上相见,又当如何相处。

慈禧为什么杀掉光绪?

1、慈禧与光绪关系破裂

1898年戊戌变法,慈禧听闻光绪打算包围颐和园甚至要杀自己,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光绪没有那么狠心。这主要是谭嗣同的主意。从此以后,关系破裂,无法愈合。

慈禧在戊戌政变前夕放风说光绪大病,为废帝做铺垫,那个时候也起了杀心。

2、慈禧恨洋人,而洋人却支持光绪。

戊戌政变后,慈禧立了溥俊为大阿哥(即太子),就是准备谋害光绪了。但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最后告吹。

洋人比较喜欢开明的光绪帝。洋人不止一次公开声明,只承认光绪帝是清国的统治者。说慈禧一直干政。慈禧最恨别人说她干政。因此也进一步讨厌光绪。

所以慈禧利用义和团对抗洋人,因为义和团也是讨厌光绪的,他们称光绪为二毛子(即假洋鬼子)。

但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慈禧出逃,后来八国代表要求法办慈禧。洋人将慈禧视为义和团之乱的祸首。但因为李鸿章的斡旋才没有追究。

而慈禧也认识到溥俊不成气候,洋人又认可光绪,所以继续让光绪当傀儡。

3、慈禧原本就心狠手辣

现在很多人喜欢美化慈禧,试图彰显其人性的一面。

但慈禧的狠毒很多地方都可以证明,

比如太监和她下棋,不小心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马”,就被砍头了。

还有推珍妃下井,有民国老太监和宫女的回忆,版本大同小异,都是慈禧训斥珍妃,珍妃求情,但慈禧命太监投其下井。

另外她出逃北京以后,居然不顾同治帝三个妃子的死活,把她们留在皇宫。

4、慈禧知道自己大限将近,光绪已经没有利用价值

光绪经过慈禧的打压,锐气已经被磨光,且洋人又比较认可他,是傀儡的不二人选。

但是1908年慈禧身体每况愈下,一直腹泻不止,慈禧认识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光绪已经没有利用价值。

而光绪心里肯定对慈禧也诸不满(十年囚禁、生活上被苛待、杀自己爱妃),希望她早死。那么慈禧就不愿意让自己的死亡成为别人的乐事。特别如果光绪掌权,自己的后事可能都草草了事,甚至被定一些罪名。

另外就是慈禧知道当时局势复杂,大清江山风雨飘摇,自己的心腹荣禄也死了。慈禧怕光绪搞出乱子,所以提前毒死他,好安排继承人。

可惜她没有料到3年以后大清就灭亡了。

如果光绪帝搞君主立宪可能都没那么快。

同治的慧妃背景如何?

同治与慈禧的关系并不和谐,同治选后的时候,阿鲁特氏、富察氏(后来的慧妃)都是系出名门,但是慈安太后更加看好阿鲁特氏

首先来聊一聊同治帝与慈安、慈禧的关系。

同治是一位并不命长的皇帝,比起康熙、乾隆来说,他真是没有什么福气的一个人。

可能每一个人来世界上的使命不同,同治帝来世上,就是为了让慈禧做老佛爷的。清宫有一条规矩,皇子生下来后不能由亲生母亲抚养,所以同治帝并不是跟在慈禧身边长大的,反倒是和慈安更加亲厚。

慈安的性格比起慈禧更加温婉,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所以同治帝更加喜欢不是生母的慈安,反倒和慈禧的关系很是疏远。其实从慈禧后来和光绪的关系就可以管中窥豹,她是一个控制欲、权利欲很强的女人。

同治荣登大宝,选妃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清朝从入关开始,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的女子,只要年满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必须参加每三年的选秀活动。选中的,就留在皇帝身边成为妃嫔,或者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没有参与过选秀的,连嫁人都不许。

年轻的同治帝用选秀的方式,抉择自己的皇后。当时有两位皇后的热门人选,一位是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员外郎凤秀之女,即康熙朝户部尚书米思翰次子马齐(乾隆帝孝贤皇后伯父)七世孙女。可以说,这位富察氏也是系出名门。

另一位是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后因封后而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大学士赛尚阿的孙女,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端华外孙女,顾命八大臣肃顺是端华的弟弟,也就是阿鲁特氏的叔外祖父,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之女,最重要的是她是慈安太后姑表外甥女,恭肃皇贵妃侄女。

从这两位的出生,就可以看出来,清宫选皇后,不但看出身,需要根正苗红,还得看母族势力,更重要的,还需要看和当权者有不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朝中有人好办事,这个道理放在哪里都适用的。

同治帝在选择皇后这件事上,是听从了慈安的意见,但是慈禧更加喜欢富察氏(后来的慧妃),甚至在待遇上,都给富察氏更好的,这些是其他妃子羡慕不来的。

于情于理来说,慈安肯定会选择阿鲁特氏,而慈禧则更加中意富察氏。

两位太后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争执不下,其实这也是一场后宫地位的博弈,最后她们把选择权交给了同治帝,毕竟这是他的后宫妃子。

同治帝在审美方面,情趣方面更加认同慈安,他也认为阿鲁特氏长相端庄,举止文雅,很有母仪天下的风范,而富察氏虽然姿色俏丽,风流多情,但是秉性没有阿鲁特氏纯良,更何况她是慈禧这位铁血女王中意的女子,得到慈禧的力量加持,后宫将再无宁日。

在感情方面,同治帝更加趋同于慈安,慈禧更像一位严厉的母亲,想把儿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个青春期的儿子,遇到一个强势的母亲,必然碰撞出不和谐的音符。慈禧喜欢富察氏,同治帝偏不会选,也不一定是因为富察氏不够好,而阿鲁特氏更加好,也许单纯就想反抗一下慈禧的压制。

所以同治帝最后选择阿鲁特氏做了皇后,富察氏被封了慧妃,皇后和妃子一步之遥,慧妃的心里应该也是愤愤不平的。慈禧面对儿子的叛逆,在选皇后这件事上忤逆自己的意见,心中是十分窝火的。珣嫔、瑜嫔、瑨贵人等同时进宫,唯独富察氏慧妃,享受了贵妃的待遇。

从同治选妃这件事可以看出来,慧妃从一开始就踏入了一个误区,虽然富察家族荣耀已极,慧妃的出身也是没得挑剔,但是一场选秀外的宫廷争斗正等待着她。

慈禧和同治的关系紧张,富察氏(后来的慧妃)虽然得到慈禧的认同,但是并没有得到丈夫的关爱

就此事来看, 慈禧和儿子同治的关系特别紧张。依据清宫惯例,皇妃、宫嫔的册封大礼应该是和皇后同日举行,可是同治帝的大婚,只安排了慧妃与皇后同时进行,而其他的嫔妃却在这之后进行。

富察氏虽然得到了慈禧的特殊照顾,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同治的爱,根据传说,富察氏姿色俏丽。这点逆风持保守意见,她应该不会是传说里那样,就算不丑,至少也不是姿色艳丽之辈,可以参见慈禧在光绪做皇帝期间,给光绪帝选的几位妃子,都非姿色出众之辈,特别是为光绪亲选的隆裕皇后,更看不出一丝美艳俏丽的影子来。

慈禧侄女隆裕皇后

撇去姿色这些外在东西,其实她也是个可怜人,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日,将慧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连升了两级,而那其他三位同时入宫的都只升了一级。可以说,她在慈禧跟前大红大紫,慈禧对她的爱,或许并不见得纯粹,也许就是对于同治的一种钳制而已。

同治喜爱皇后,自然经常和皇后在一起,皇后出身名门,诗书大家,自幼就知书达理,是个温柔娴雅的姑娘。史料曾有载: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她的文采学问都是父亲亲自教授的。史料有载: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虽然同治喜欢皇后,但是阿鲁特氏并不受慈禧喜爱,常常受到这位婆婆的刁难。

慈禧中意慧妃,非要他宠幸于她,但是同治帝并不愿意被母亲强迫,你不让我见皇后,那我也不理慧妃,偏不愿意接近慧妃半步,甚至宁愿独宿养心殿,一个人漫漫长夜,与清灯寒夜为伴,也不愿意听从慈禧的安排。

所以慧妃的日子并不好过,她更像一块夹在中间的饼干,在寂寞的红墙之内,过着孤独的生活,此时的她,还是一位二八俏佳人,但是她不但享受不到来自丈夫的关怀,更是在同治帝与慈禧之间,硬生生的变成了尴尬的夹心饼干。

同治皇帝的死也是一大疑案,他死后,皇后也死去,慧妃得以孤独的活下来,在红墙碧瓦间荒废青春,慈禧为了弥补她青年守寡的遗憾,给了她无上的荣耀。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野史记载是死于梅毒。

不管是哪种记载,都可以看出来,同治帝和慈禧的关系非常紧张。而皇后阿鲁特更得到同治喜爱,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被慈禧皇太后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之”。

什么意思呢?同治病了,和皇后说了几句私房话,就被慈禧抓住头发打了,而且下手很重,当着儿子的面打媳妇,同治帝惊吓过度,更是沉疴加重,最后驾鹤西去。

从这些深宫秘事看起来,慧妃的存在感真的很低,一个不受宠的妃子,丈夫宁愿独守养心殿也不愿意见的女子,她的出现,就是慈禧和同治帝的对抗棋子,没有一点女子应该得到的柔情,特别是在冷冰冰的红墙碧瓦之中。

同治帝死了,死的时候很年轻19岁,同治帝本来身体不好,和皇后说几句话,结果还被慈禧凶悍的样子吓到了,就发生了“痘内陷”,太 医救治不过来,不久后同治就死了。 同治帝死了后,皇后就被慈禧关押起来。《我的前半生》记载:“不许宫女太监给她送吃的,所以在同治死后两个月,阿鲁特氏皇后也死了。但是慈禧还不解气,把皇后的父亲礼部侍郎崇绮也革职了。”

同治帝刚死半个月,慈禧又封富察氏为敦宜皇贵妃,皇上刚死,富察氏可以说是新寡,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也许慈禧是对她有所愧疚,给她封了一个虚衔。

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六十大寿之前,又封她为敦宜荣庆皇贵妃。可以想见,富察氏虽然一直深闺寂寞,但是活得还是够长,并且一直得到婆婆慈禧的格外眷顾。皇贵妃得到四个字的封号,在有清一代仅此一例,由此可见是多么偏爱富察氏,及在心目中的地位。

富察氏的母族,可以说是荣耀以极,纵观有清一代的满洲大家,无论是兴盛的时间,地位的尊崇、名臣的人数等等,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与富察氏比肩。可以说,富察氏家族与清朝同起、同兴、同衰、同败,就像一面镜子,用一家之况缩略了整个王朝的发展史。

所以慈禧宠爱富察氏可能会有她的政治目的,当然私人感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听话的儿媳妇,她是不会喜欢的,阿鲁特皇后就是一个不听自己话的人,所以慈禧不会喜欢她,后来的珍妃,也不听她的话,所以被溺死在井里。

珍妃,和阿鲁特氏一样,并不受慈禧喜欢,最后被推下井,溺水而亡

慧妃在光绪十年二月二十八日,怀着没有当上皇后的遗恨离开,她年轻孀居,一生没有享受过夫妻之爱,死后的荣耀又有何用

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富察氏怀着未能当上皇后的遗恨离开人世,终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淑慎皇贵妃。

生前的荣耀只是冷冰冰的封号而已,死后更没有什么意义,一是画相被挂在了清室宗庙,一是上了《清史稿》。

《清史稿列传一 后妃》记载如下:淑慎皇贵妃,富察氏。穆宗立后,同日封慧妃。进皇贵妃。德宗 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进敦宜荣庆皇贵妃。光绪三十年,薨。 谥曰淑慎皇贵妃。

慧妃头周年时,钦派位高权重的慈禧亲信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亲临惠陵妃园寝致祭。

她只是她只是一个政治牺牲品而已,富察家族的荣耀只给她带来了独孤,她在同治与慈禧的博弈之间,只是一颗可怜的棋子而已,谁走了哪一步,她无权左右,她好像是一个最无关紧要的旁观者。

咸丰皇帝千万妃子?

咸丰并没有独宠慈禧,慈禧也不主要是靠咸丰的宠爱上位,一个常把情情爱爱挂到嘴边的人,在充满陷阱、诡诈的宫廷能干出什么大事?慈禧能获得大权最大的转折点是她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咸丰儿子中唯一活下来的一个。其次是慈禧的心狠手辣,功于心计。

慈禧顶多算是一个幸运的灰姑娘,毕竟咸丰宠爱的女人多了去了,给他生儿子却没几个,有毛用?

慈禧本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么就入宫做了咸丰帝众多后妃里的一个呢?

从门第上来看,慈禧属于满洲镶蓝旗,属于八旗中的下五旗。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多尔衮的时候又改成了正白旗),归皇帝统领,待遇比较高,也就是所谓的王牌军。

下五旗就不行了,待遇低,是个杂牌军,慈禧家族所在的镶蓝旗就是属于下五旗里面的。

慈禧刚出生的时候,她爹惠徵只是京城吏部里一个八品的叫笔帖式的芝麻绿豆官。所以慈禧出身绝不算突出的,想和皇太极娶了科尔沁亲王尊贵的女儿也就是孝庄一样,能与帝王门当户对是不可能的。

慈禧顶多算是一个灰姑娘。慈禧有美貌吗?事实证明慈禧还是有几分姿色的,并且十分爱臭美。慈禧身边侍女号称德龄公主的,在她的一本纪实作品《我和慈禧太后》中就说过,慈禧去奉天带了满满一车厢当季的衣服,大概有两千件,平时连慈禧自个都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鞋子、衣服、项链、耳环,绝对是个妥妥的败家老娘们。

所以说貌美的女人是男人世界里的第一通行证。慈禧可是凭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里胜出后,才被选到宫里的。要知道有清一朝的选秀是非常严格的,为了保证贵族血统的高贵、纯正,先是资格审查,只有八旗官员家的十三到十七岁的少女才能成为入选对象。

到了应选的日子,众多秀女们从神武门进到顺贞门前等着,太监们按照名册顺序引入,通常是五个一排引到皇帝或太后面前,选中的就留下牌子。

这还没完,留下的只是通过了初选,还要再选个良辰吉日进行复选,再被选中的才能留下伺候皇帝,比现在考清华、北大难多了,毕竟考清北大部分人至少是有资格考的。

所以慈禧年轻的时候长得肯定差不到哪去,甚至算是比较出众的,但是光有姿色就有用了?说实话就目前留存的照片来看,我觉得作为两宫太后之一的慈安比她还要美。

所以说慈禧最幸运的还是生了同治帝这个儿子。

(如图所示慈安太后眉清目秀,看起来是很美的)

慈禧是咸丰独宠的妃子?别开玩笑了,咸丰有多少宠妃只有他自己有数。

咸丰有三个子女,不是只有慈禧给他生了儿子,包括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只是小儿子刚出世当天就夭折,名字还没来得及取。

可见在子嗣方面是非常单薄的,子嗣单薄则社稷不稳,咸丰能不着急吗?当然着急,着急的结果就是可劲折腾吧。

所以咸丰频繁的借助药物,达到求子的目的。借助药物的结果也使他依赖上各种猛药,本来自打娘胎出来身子底儿就不咋地,如今奔着掏空的目的可劲作,能有什么好下场?

据晚清笔记《焚天庐从录》中记载:在热河驻跸期间,咸丰意志消沉,竟然想着“纵欲自戕”,试图靠纵欲来达到自杀的目的,幻想“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真不知道他是给纵欲找理由呢,还是给自戕找一个风流的死法。

在高阳的《慈禧全传》里,咸丰有个爱妃叫丽妃,经常被咸丰召唤,一天慈禧在咸丰那儿发现了丽妃留下的手帕,非常妒忌,想到自己才27岁咸丰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去过她那儿了,就妒火中烧,于是告到了慈安太后那里。

慈安召见丽妃,让她以后收敛点,不要总勾引皇上,丽妃哭得是梨花带雨,说道“我岂是不知皇上身子要紧?也不知劝过多少回,请皇上保重。可也得皇上听劝才行。”原来丽妃只要劝咸丰爱惜身体,节制养生,咸丰就说她不懂事,说丽妃不知道他心里的苦恼,不能给她提供解闷玩意。

看来能让咸丰解闷的就只有“纵欲自戕”和吸鸦片这两件事了。

慈禧全凭一股狠劲,爱憎分明,睚眦必报。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慈禧这个女人非常引人瞩目,她在一个男人掌控的世界里,夺得了本来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

她三度垂帘听政,两次决定皇位继承人,把国家命运掌握在她的股掌之中,对帝王之术驾轻就熟。

这样一个女人你跟我说靠的是她老公咸丰的宠爱?我是打死不信的。况且咸丰宠爱的妃子里,慈禧也不是最受宠的那个,慈禧能获得大权最大的转折点是她生了一个儿子,咸丰儿子中唯一活下来的一个。其次是慈禧的心狠手辣。

慈禧心狠到什么程度,单不说她是怎么搞死光绪的(在这个悬案里,光绪被她害死的可能最大),也不说她是怎么搞死正宫娘娘慈安的吧(在这个悬案里,慈安被她害死的可能也很大),更不用说她是怎么把瑾妃推下井的(这个是坐实的),就从她对家里亲戚的态度说吧。

慈禧生于1835年11月29日,我估计她生下来的时候家里也没多少喜悦,毕竟生了一个女孩,家里也不是多富有,等于平添了一张嘴啊。

慈禧的父亲是死于湖南任上,她家里有多穷呢,她爹死的时候,慈禧和她妹妹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家归丧,由于穷困至极,连一套丧服都买不起。

慈禧和她妹妹坐船经过清江浦,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淮安市,赶上有个县令叫吴棠的,他的部下刚好去世了,这个县令命人去送三百两丧礼钱给这位部下。

谁知道送丧礼的差人认错了船,钱送到了慈禧坐的船上,差人回来复命,吴棠一听不对啊,你说得这家人的情况和我部下不吻合啊,听后勃然大怒,想把钱要回来。

这时候幸好有个幕僚劝他,说这个船上的女子都是送去选秀,万一中了秀女,你以后在宫里不就有人了。吴棠一听:是啊,万一这个女子发迹了,我在皇上跟前不就有个说得上话的人了吗?

吴棠不仅索回礼金,还送佛送到西,亲自登上慈禧的船去吊丧。

慈禧自然是感激涕零,将吴棠的名帖小心翼翼地放到梳妆盒里,转头对妹妹说,咱们以后得志了,可千万不要忘记这个县官。

后来慈禧果然一路攀顶,吴棠的官也当得越来越大,最后当上了四川总督,直到死在任上。

可以说慈禧在入宫之前,家庭遭遇了很大变故,屡经磨难,想来也尝尽了世间冷暖。坐上了皇太后宝座、垂帘听政后,更是对自家亲戚名为恩赐,实则变相惩罚。

慈禧的亲戚都很穷,很少有坐到位高权重,捞钱比较容易的官。不过他们穷都是有原因的,和慈禧脱不了干系。比如慈禧总是隔三差五的就派人给自己的亲戚送点什么,名为赏赐,其实都是不值什么钱的物品,只是看着包装得不错,放在非常大的盒子或箱子里抬过去。

你以为慈禧赏赐是白赏赐的,就大错特错了,那些个送赏礼的太监也必须打点才行,亲戚们还不能拒绝慈禧的赏赐,因此上门而来的太监就如同讨命鬼一样。

一般是根据跑腿太监的身份等级给赏钱,一个三等或四等的太监,要赏纹银二十两,地位稍微低点的也得十两,要是每个等级都来几个,就是上百两银子,而且太后往赏东西,没事干的太监谁不抢着去,这样一来就苦了她的这些亲戚了。

因为慈禧赏赐得太频繁,有的亲戚几乎把家底都给了这些个太监们,这点只能从慈禧年幼时,一定是颠沛流离尝尽这些亲戚的白眼来解释了,毕竟慈禧绝对是个爱憎分明且大部分知识来自民间戏曲的没啥文化修养的老太太。

慈禧这一生能够位高权重,手握天下命运,主要是靠“实力”说话,再借助一些运气,把她和一些只知情爱的后宫妃子相比,实在是看低她了。

感谢关注“莫山主说清史”,只讲专业和有趣的历史。

当年推珍妃投井的大太监崔玉贵?

崔玉贵是慈禧身边的“万年老二”,也就是借着“珍妃投井”这事赚了点儿名气。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有两个贴心的太监,一个是太监大总管李莲英,一个是二总管太监崔玉贵。老佛爷走哪,这俩人跟到哪儿,堪称是慈禧的“哼哈二将”。

崔玉贵比李莲英小12岁,他身强力壮,不仅会演戏,还有一身武艺。所以慈禧就把赐死珍妃这件事,授权给了崔玉贵。

尽管崔玉贵一百个不情愿,但既然是老佛爷亲口吩咐的,也只得硬着头皮照办。

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紫禁城的天空时不时传来子弹“嗖嗖”的声响。

七月二十日中午,慈禧太后睡了个午觉,她撇开众人,一个人静坐在园子里。

思忖良久,慈禧传来崔玉贵,对着他一通吩咐。

原来,慈禧是要见一见在冷宫里关了三年的珍妃。

珍妃是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她思想新潮,性格直率,长得可爱俊俏,这直接导致光绪帝冷落了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也就是当朝的隆裕皇后。

珍妃抢了皇后的宠不说,还处处跟慈禧“作对”。她支持光绪帝变法维新,打破了宫中的各种规矩,穿男装,开照相馆,卖官致富,玩得不亦乐乎。桩桩件件,都是慈禧所不能容。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将光绪帝幽禁,又将珍妃打入冷宫,关在钟粹宫后面的北三所。

被打入冷宫后,珍妃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居住的房子,正门被内务府锁住,贴上封条。所有的内门偏门也从外面被锁上,只留一扇窗,供吃饭、洗脸时从窗口递进。每天午饭时刻,就由老太监训话,珍妃还得跪着听训,训完必须磕头谢恩,更反人性的是,只准许她每天上一次厕所。

这样的日子,一待就是将近三年,直到崔玉贵公公前来传唤。

随后,珍妃一番梳洗,跟着崔玉贵来到了慈禧的颐和轩。

梳洗一番的珍妃看上去十分清丽,原本一张圆圆的鹅蛋脸变得消瘦了不少。她头上的装饰络子被摘去,穿着一身淡青色的旗袍,脚底下穿这普通的墨绿色缎鞋(戴罪嫔妃不能穿花盆底的鞋子)。

珍妃见到慈禧,道了吉祥,便跪在地上。

慈禧直奔主题:“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是丢尽了皇家的脸,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得明白!”

珍妃愣了一下,说道:“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接着说道:“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在冷宫待了三年的珍妃,依旧是从前的直率性格,直戳慈禧的心窝子。

也正是她的顶撞和忤逆,慈禧老太怒火上头,拍着桌子呵斥道:“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继续“抬杠”:“我没有应死的罪!”

这回,不管珍妃嚷着无罪,还是喊着要见皇上,慈禧都无法容忍她了,她下令崔玉贵,即刻替她解决掉珍妃。

就这样,崔玉贵和另外一个太监一起,二人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临死前珍妃都没有见到光绪皇帝,她最后一句大喊的是:“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处理完珍妃的第二天一大早,慈禧便带着光绪皇帝、隆裕皇后、以及几个格格阿哥、贴身的两个太监(李莲英、崔玉贵)一路逃到了西安。

一年后,《辛丑条约》签订,慈禧为了确认北京是否安全,便派崔玉贵回京查看情况,崔玉贵见到留京的嫔妃宫女都安然无恙,这才回禀慈禧,众人得以返回紫禁城。

等太后皇帝等人重返紫禁城后,崔玉贵在宫中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光绪帝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珍妃落井的真相。

慈禧太后为了安抚光绪帝,派人将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重新装殓厚葬。

当然,这也就是走走形式,珍妃的尸身在井里泡了这么多年,早就没影呢,还能打捞得上来么?也就是做做样子,演给光绪帝看的。

安抚完光绪后,慈禧准备再将他一军。

慈禧把珍妃死因的一切罪责全部推到了崔玉贵的头上。明摆着的意思就是:这事与哀家无关,都是这狗奴才的主意,你光绪皇帝可不能怪我!

这样一来,光绪帝就不能再公开怨怼慈禧了,珍妃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崔玉贵当了主子的“替罪羊”,这可是死罪!但是倒也没苦着他。

毕竟,打狗也要看主人的嘛!光绪帝心里再气愤,也不能随便拿崔玉贵出气。

崔玉贵被革除了二总管的职务,被遣出了皇宫。

等外界风声稍微平息之后,慈禧太后又让崔玉贵回到宫中。

崔玉贵依旧得到慈禧的重用,一直尽心尽力地服侍慈禧,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慈禧去世之后不久,李莲英和崔玉贵先后离开皇宫,而时任御膳房掌案的小德张因为受到隆裕太后的赏识,被提拔为太监大总管。

此时宫里已物是人非,看清了形势的崔玉贵带着大量金钱离开了皇宫,出宫后过得还不错。

他花巨资购买了六百多亩地,捐给立马关帝庙,然后就跟着他的徒弟住在庙里,以种稻为生。

公元1926年,崔玉贵患上了背疽症。

根据医学书籍所述,疽发背者,多发于诸脏俞也,五脏不调则发疽。疽病这个病不好治疗,因为古代没有抗生素,时间长了会引起严重的败血症,死亡率很高。

患病不久后,崔玉贵就病死在立马关帝庙的太监大院,终年66岁。

也许有人说,崔玉贵干出了害命的事,晚年暴病而亡,实乃因果报应。

害珍妃惨死是事实,不予否认。

但这并不是崔玉贵的本意,不过是慈禧的“借刀杀人”罢了。

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慈禧身边的贴身荣宫女亲口讲述了当年的细要。

据荣宫女讲述,崔玉贵后来聊到这件事时,十分愤愤不平,大呼慈禧亏心。

“他(崔玉贵)愤愤地把鼻烟壶往桌子上一拍,说:

“老太后亏心!那时候累得我脚不沾地,第一件事是把护卫内宫的事交给我了。……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老太后吩咐我,说要在未正时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

崔玉贵说到这里,情绪变得激动起来了,嗓门也变大了。

接着他又说道:

“我不会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经历的最惨的一段往事。回想过去,我很佩服二十五岁的珍妃,说出话来比刀子都锋利。死在临头,一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跑!说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后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只能耍蛮。在冷宫里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了不起。”

处置完珍妃后,崔玉贵又跟着慈禧一伙往西安逃难去了。

一直到清政府签署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又将崔玉贵推出去打探风头,等慈禧回宫后,不到三天,慈禧就将珍妃投井的事又甩锅给了崔玉贵。

在慈禧眼里,崔玉贵不过是一枚棋子,哪里需要哪里搬。慈禧让他领罪出宫,他也不惧不焦。反而对出宫的安排带着一丝理解和感恩。

崔玉贵原话是这么说的:“把珍妃推到井里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为了转转面子,就将罪扣在我的头上了。这就是老太后亏心的地方。说她亏心并没有说她对我狠心。到底还留我一条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偿,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想起来,我也后怕。自从离开宫以后,再也不敢沾宫的边,我怕把小命搭上。”

可见,崔玉贵活得十分清醒,他能清晰得认清时局和自己的处境。他的这份“明知不可为,但不得不为”的清醒,也使得他“因果报应”般的人生结局没那么让人恨得牙痒痒。说穿了,这一切的罪孽,不过是时代统治者造成的悲剧罢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