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曹身与名俱灭,你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这篇诗作是怎么认为的

2023-10-29 04:00:08 82阅读

尔曹身与名俱灭,你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这篇诗作是怎么认为的?

引言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虚若仅存二首诗作中的一首,直至千年以后才被后人所称赞认可。全诗章法结构独特,意境深远优美,富含人生哲理。

先看一下诗的原文:

尔曹身与名俱灭,你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这篇诗作是怎么认为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独创的章法结构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借鉴了宫体诗的一些写作技法,其章法结构,以整齐严谨为基调,以错落有致求变化。三十六句诗,可分为九组,每一组四句,一组一换韵。

在韵脚使用上,在张虚若创作这首诗之前,人们所创的诗换韵比较随意,无规律可循。而这首诗的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使长篇诗作在韵律上变得跌宕起伏,多为后人效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韵味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读者引人入胜。

二、唯美的诗情画意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失传。张虚若却以歌曲名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作为诗的中心内容展开创作,可谓别具一格。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家游子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因月起笔,最后写月落结,首尾呼应。把天空和地上的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游子、思妇等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人物,转情换意,似断似续,使诗歌既完美严谨,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可谓意境绝美,蕴意深远,耐人寻味。读来诗中有画,把人带入到诗作所织构而成的画卷之中。此诗之前从没有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照千古的一轮明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辉煌。而此诗之后,仍然无人能把春江花月夜刻画得如此完美无缺。沧海变桑田,江月依旧在,诗篇永不朽。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不是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影子;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许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三、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唐诗的国度里,有把田园山水写得很美的,有把思乡之情写得很浓的,有把人生哲理写得很深刻的。但能把景、情、理巧妙融入一首诗中的应该张虚若是第一人,可谓空前绝后,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更是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景物诗。

当诗人站在春江边,遥望一往无际的江天一色和一轮明月时,空明寂寥的夜晚,似乎心也是那么的透彻,思绪万千: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开创了用诗探究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一般来说,写到这里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诗人还不满足于此,紧接着马上作答了人生和江月的一个客观规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就告诉我们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相对永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传,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天空,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奔腾远去,从而让诗篇也生波澜,将诗情推向一个更深远的境界。正所谓江月有情,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描写大自然景色转到了感悟人生景象上,再由月和江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

所以说这里的诗句,读来眼前一亮,充满着人生与自然的哲理,表达了一个关于时空、人生意义这一宏大厚重的主题。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也可以说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和点晴之笔。

四、迟来的公正评价

张若虚出生于初唐与盛唐过渡的一个年代里,但是关于他的生卒和生平事迹,却从未有过详细记载。要追溯他的人生历程,只能从"吴中四士"这个团体中去找,因为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名气却远不如其他三人大,因为这四人中的张旭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大家,素有"草圣"美誉;贺知章更是科举状元,唐朝著名的诗人;就连最不起眼的包融,都被写入了《唐才子传》。

可是张若虚却在史书中,没有任何单独的传记,通过那些有限的信息,后人才得知,原来她生于江苏扬州,最大的官也只做到了兖州兵曹。不仅如此,就连张若虚的才华也一同被埋没了,任何唐朝所撰写的诗集中,根本找不到张若虚所写的诗。即便是那一首名扬天下的《春江花月夜》,也同样被唐人给忽略了。

为什么这么好的一首诗会被唐朝的诗海埋没?难道是唐人对其诗不认可?由于信息量有限,所以这些都无从考证。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最早评价其诗的是清末的王闿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继而又有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最为推崇的是当代,有人称其诗为"孤篇盖全唐"。

对于"孤篇盖全唐"之说,还是有许多不同声音,这也确实有些不妥之处,所以我还是认同此诗为“孤篇横绝全唐”之说更切实际。不管如何,今人总体上对此诗还是推崇之至的。

结语

《春江花月夜》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唐诗走向顶峰的一架梯子,是古体诗通向格律诗的一座桥梁,对唐诗有开拓性意义,文学地位举足轻重。这也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关于俱字寓意好的诗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看题锦绣报琼瑰,俱是人天第一才。

孔子如何被称为素王?

孔子被称为“素王”,实属实至名归。

在先秦文献中,“素王”本意是指远古帝王,其次是指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

孔子一生文武双全,个人修养无人能及,第一个兴办私学,追随者甚众,单单其七十二贤,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管理等各类人才。在当时的春秋时期,是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没法比拟的。

其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多不设常备军,也就是没有正规军,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是第一个设常备军的国君,观念超前,所以能够第一个称霸。其他诸侯国后来都是有样学样,才逐渐有了现代军队的雏形。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时,那些诸侯国君不大热乎孔子,想想那么多的人中之龙扎堆,往哪里一站都够唬人的,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忌惮孔子,不敢重用孔子,担心孔子反客为主,把他们的国家抢走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孔子那么多弟子,又那么优秀,孔子别说振臂一呼了,就是努努嘴,给弟子们使个眼色,拿下一个诸侯国自己当国君,还不是老虎吃蚂蚁——小菜一碟!

孔子不会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倒是那些诸侯国的君主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孔子冷淡至极。

但世上终究有明白人。

第一个将孔子称为“素王”的人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中说孔子“专行教道,以成素王”,特别认可孔子有帝王的实力,认为孔子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只是孔子无意为王而已。如果放下身段,与那些诸侯拼蛮力,行霸道,是违背其初衷的。

第一个明确尊奉孔子为素王的人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中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后世儒家学者更是认为 ,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虽无王者之位,实有王者之道,是不折不扣的“素王”。

所以,孔子生前直至去世多年,落寞孤独。但经过百家争鸣的深刻大碰撞之后,中国早期的朴素哲学思想才如同大浪淘沙,水落石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优势渐显,直至董仲舒水到渠成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连一生尚武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完全认可,一票通过。

从此,将近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虽然皇帝轮流做,但素王只一个,治理国家,都是抄作业。

后来儒释道虽并驾齐驱,但终究改变不了儒家的正统之位,足见孔子及其思想之魅力。

后世有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和孔子一比,都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至于有人攻击孔子,无需置辩。套用一句古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 立即删除。

尔曹身与名俱灭?

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现在攻击和诬蔑王杨卢骆的文章)但即使等到你们这些家伙身体死亡,名字也让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2、注释: ①尔曹:你们这些人。 ②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3、出自《戏为六绝句-其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诗作品。原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粗人装文化人句子?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敦煌曲子词

定风波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攞。手执绿沉枪似铁,

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

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