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入蜀,大家会感兴趣关注吗
少不入蜀,大家会感兴趣关注吗?
可以啊。
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
诸葛亮不出山,刘皇叔不能立国,那么三国可能都不存在!
刘备在创业初期,资金物力严重缺乏,而作为徐州富商的糜氏兄弟却青囊相助,全力帮助刘备匡扶汉室。虽然曹操表他兄弟两为官,可是他们不但不就职,反而依然追随刘备。在益州平定后,糜竺任安汉将军,位在诸葛亮之上,尽管他不善统军,一生没率过士卒,但其雍容风雅、秉性纯良,在投资回报上更是苦尽甘来。
大家应该都知道刘备在少年时期拜东汉末年经学家卢植为师吧,他在自己的IP塑造上是做足了功夫。虽然他少年不学无术,但是他善于利用人格化背书的方式,让自己在江湖上有些名望。他的同门师兄又是东汉末年赫赫有名的百骑将军公孙瓒。说夸张点,他塑造的成长履历上就好比现在的北大、清华研究生水平。
并且刘备口碑极好,桃园三结义收编看关羽、张飞等蜀国名将。他的转折点在荆州,正所谓成也荆州、败也荆州。在他47岁那年刘表身患恶疾,快命不久矣。于是他在司马徽的引导下,先后向认识了庞统、诸葛亮等人。也因为这样,他得到了资本的拥抱了,建立了蜀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糜氏兄弟在刘备创业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刘备最潦倒的时候,给予资金帮助。然而,糜氏兄弟的江湖地位并不高,有钱而无权,类似当下的煤老板。刘备很明白,如果需要建立大的成就,只是依托糜氏兄弟的金钱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尝试投奔曹操,但是曹操太过于霸道,他不但是垄断顶层生产线,同时也垄断了市场,这样一来就局限了刘备的发挥。刘备投奔刘表也是权宜之计,直至他47岁那边,刘表沉疴痼疾,荆襄财团在曹操势力的教唆下,准备等待刘表翘辫子后,与曹操合体。
正当刘备一筹莫展之际,命运安排他会晤诸葛亮。然而对于诸葛亮这个人设而言,我想90%以上的朋友都会认为他是一位神乎其神的谋士、纵横家、军事家、阴阳家吧?其实不然,诸葛亮只是在《三国演义》里面被神话的人物,而刘备之所以要三顾茅庐,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有多厉害,而是诸葛亮手上握着荆襄资本的选择权。
我们可以大胆试想一下,如果您是一位47岁的董事长,去拜访一个27岁的农民,并且邀请他出任贵公司的CEO,而且这个人连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都没有的。说到此处,可能您会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嘛。OK!那我们再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背景,他虽然是躬耕于南阳,可是他娶了襄阳上流圈子黄承彦女儿黄月英为妻,从本质上来讲,诸葛亮作为黄承彦的女婿,他自带了应该是资本属性,通俗点来讲就是现在的投资人。脉络这样一梳理,我们基本上明白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了,他在尽最大努力对接资本,因为诸葛亮手上掌握了荆襄资本的命脉,而且黄承彦也一直在给刘表做投资。所以,刘备只要搞定了诸葛亮,他就能得到荆襄资本的拥抱,这样一来刘备无疑是如鱼得水,为了以后的霸业建立的基础。
纵观诸葛亮这一生,他万万不会想到千算万算没算到刘备的兄弟和儿子会毁了他的梦想,丢了荆州,蜀国传人不给力没了继续对抗的资本,奋力一搏也只能长叹一声:悠悠苍天何薄于我!总结:不出茅庐,蜀汉不兴!
为何不像刘表一样占领荆襄九郡?
答
因为刘备所处的时代和刘表不一样。刘表是汉朝走向衰微,但是汉室还有号召力和影响力还是有的,为此,当地的势力要想不失去地位,必须要结交或用攀亲戚的形式,和刘表交好,以达到利益共享,列如:刘表的夫人蔡氏,就是荆州一带最大的氏族蔡的闺女嫁给刘表,她的弟弟蔡瑁在刘表手下管理刘表的水师。
刘备虽然是汉室子孙,到他这辈已经没有什么爵位,要不是黄巾军作乱,朝廷让下面的地方势力,可以组织武装剿杀黄巾军。刘备还只能“织席贩履”。即使这样,他和他的手下,还要不断的投奔各地方势力,靠自己能够保境安民的一点手段,换取人家的收留。可以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是刘备的。
荆襄九郡是刘表的,后来刘表死了,荆襄九郡的势力,在树倒猢狲散的过程中,一部分归结于蔡瑁以及蔡氏给刘表生的小儿子哪里,一部分站出来,跟在刘备集团还有刘表前妻生的大儿子。也就是荆州一带的内讧,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阶段。
外部是曹操的虎视眈眈,蔡瑁以及蔡氏集团选择投奔曹操,刘备集团为此选择和东吴进行一系列联合,虽然在赤壁之战取胜,但是对于刘备集团还是在道义上亏欠东吴的,毕竟是东吴出力最多。收获的地盘刘备集团占据。
刘备集团的荆襄九郡,曹操统一北方,虽然赤壁之战失败,短期内不能南征,但是一旦曹操的力量恢复,必然进攻刘备,曹操把刘备当成心腹大患。而东吴,每一天都是不停的讨要荆襄九郡。虽然荆襄九郡是天下要地,经济发达,但是北面曹操的军队会阻挡商贾货物,东面的东吴会高价征收税率。他不想荆襄九郡成为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地方势力,做大做强。
刘备集团要想在荆襄九郡发展,就必须要通过一系列扩张,把荆襄九郡的旧势力消耗掉,这样就能够改变荆襄九郡的各个方面都是自己的人,踏踏实实经营荆襄九郡。
为此,刘备把集团各种势力都带着,进行夺取益州工作。把关羽,诸葛亮,糜氏族人留在荆襄九郡进行一系列布局经营。如果时间长了,应该是把荆襄九郡从一个经济实力发达的地区,改变为一个战略要地。作为将来益州出来的部队补给以及作战的桥头堡意义。
哪一刻让你想离开成都?
#了不起的城市#
1.当成都的质朴和那种闲散生活受到强烈的商业气息冲击的时候 ,会萌生离开成都的想法
2.当交通拥堵到无法忍受的那一刻,想要离开
3.当自己去了一些旅游景点,却发现那里的商业气息早就超过了文化气息,并且都是重利益的时候,想要离开
4.还有就是地震的时候,毕竟在地震带上,一个外地人还是很担心的。
如果诸葛亮做丞相时不北伐?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蜀汉立国的根本,如果不北伐,就失去了蜀汉立国的根本,因此蜀汉只有不断北伐,才能立稳脚根,才能体现出它的正统性,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总共进行了五次北伐一次反击:第一次北伐本来最有希望占领陇右切断通往关中的陇道,再建立一个像汉中那样的北伐大本营的,但因马谡失街亭,功亏一篑。最终损失了过万人马,本来占领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尽失,最终只迁西县千余家百姓入汉中。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北伐离第一次北伐不到一年时间,可以说准备很不充足,实际上是应东吴之约,为了配合东吴的北伐,做做样子,围攻陈仓二十余日,粮尽而退,撤退时斩了追击的曹魏骁将王双,意义不大,也算是一次失败的北伐。
第三次北伐离第二次北伐不足半年,也算小规模的北伐,诸葛亮先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两郡。虽然武都、阴平早在曹操时就已将本地居民迁走,属曹魏半放弃之地,但对蜀汉却很有战略意义。以后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就是在阴平郡。虽属半放弃但并未全放弃,曹魏大将郭淮反击陈式,被诸葛亮大军所阻,最终两郡被蜀汉成功夺取,进一步加强了蜀汉前线的防御体系。这次北伐胜利了。
一次反击发生在第三次北伐一年多后的230年秋天,由于蜀汉的不断北伐,惹怒了曹魏皇帝曹睿,就派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三路并进,会攻汉中。诸葛亮一面部署防御,一面令魏延、吴懿两进凉州羌中,外线出击,牵制魏军。最终借助完备防御体系和阴雨连绵天气成功驱退了曹魏军的进犯,魏延深入凉州羌中,联络诸戎,在阳豁大败曹魏后将军费耀、雍州刺史郭淮军,获胜后返回汉中。这次反击虽未占领土地,却一改以往不敢与曹魏军正面野战只是乘虚而入的战法,表明了蜀汉军野战能力增强。算是一次胜利。
第四次北伐发生在231年春,诸葛亮再出祁山,这时一直抵御诸葛亮北伐的大司马曹真病死,已是大将军的司马懿临危受命,从镇守的荆州地调到西线抗御诸葛亮北伐。也许是司马懿不熟悉诸葛亮的战法,在与诸葛亮进行的上邽卤城之战中,司马懿大败,被诸葛亮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败退。可以说这次北伐本来形势一派大好,但却因蜀汉大臣李严谎报粮草不济,诸葛亮只好退军。司马懿看诸葛亮退军,就强令大将张郃追击,结果在木门道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张郃被射杀。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大胜。
第五次北伐发生在234年春,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100余天,司马懿只能龟缩坚守,不敢出战。这次北伐诸葛亮准备充足,并让士兵在渭南屯田,做好要与司马懿对战到底准备。但终因诸葛亮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五丈原,第五次北伐无功而返。
从五次北伐一次反击来看,诸葛亮虽劳而无功,但北伐让蜀汉军越战越强。前两次北伐,蜀汉军都是乘虚而入的,不敢与曹魏军正面野战,但从以后的几次北伐和反击看,蜀汉后来不但敢于与曹魏军野战,而且还在曹魏地盘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曹魏军却由之前的橫冲直闯,到最后只能龟缩营寨坚守反而不敢野战了。
北伐也让东吴由对曹魏的胆怯老实转变为主动配合蜀汉向曹魏发起进攻。东吴军自从合肥之战张辽八百破孙权十万大军后,深感曹魏军野战的厉害,再不敢与曹魏军野战,甚至后来一度向曹魏称臣。自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一向认为自己胜过蜀汉的东吴也从此主动配合蜀汉,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对曹魏征伐,有力削弱了曹魏的实力,让曹魏东抗西御艰难,无法专心发展国力。
北伐迟滞了曹魏农业经济的正常恢复发展。吴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曹魏军来回奔波,边境地区不敢恢复生产。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于“二虏(吴蜀)合纵,谋危宗庙”,使魏国“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曹魏与吴、蜀相邻的边境是淮南、关中和荆州等地,这些原本是农业生产发达地区,因汉末大乱,军阀混战,农业生产一直得不到恢复,到了三国时期,因吴、蜀的不断北伐,这些地区依然难以恢复农业生产,自然让曹魏“海内虚耗,事役众多”、“百姓积弊”,没有体现出国力优势。直到蜀汉末期,吴、蜀再无力北伐,给了曹魏喘息机会,曹魏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国力也得到空前提高,魏灭蜀,晋平吴,天下一统的局面才成了不可抗拒之势。
北伐凝聚了蜀汉人心。蜀汉立国的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其使命就是恢复汉室。刘备是大汉皇叔,是汉室正宗,在当时三国乱世,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想重新恢复汉室天下。荆州刘表,益州刘鄢、刘璋父子,其实治理荆州和益州都很好,相比于中原干戈,当时这两个地方成了相对的避风港,那为什么他们都相继灭亡了呢?就是因为刘表、刘璋都没有雄心大志,匡扶汉室,只想治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结果不但地失人亡,还被有识之士定为“立谈之客”和“暗弱”,结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二者都相继灭亡。刘备之所以能占荆州,取益州,就在于他既是汉室宗裔,又具有恢复汉室的大志,这在当时是很有鼓动力的。
因此蜀汉创业之初,虽然只占有一州之地,却不被看作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吸引了很多有志恢复人士,也让益州人心归服。因此取益州,夺汉中,不但新入益州的其他派别努力,就是益州本土人士也很用力。后来的投降派谯周,在蜀汉初期也是很支持刘备建蜀汉,支持诸葛亮北伐的,也相信蜀汉是正统,定能像光武帝刘秀那样光复大汉天下。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归来时,刘禅不让朝臣前去汉中迎接,结果谯周第一个跑去迎灵。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关键时刻,益州本土人士杨洪向诸葛亮提出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建议,比诸葛亮都积极。
正因为凝聚在刘备诸葛亮周围的人都是希望恢复汉室的人,益州人士也相信刘备诸葛亮,蜀汉才能有资格代替刘璋立国。诸葛亮北伐正是继承刘备遗志,迎合蜀汉众人之心的壮举,因此才不断北伐,也只有北伐,才能凝固人心,也只有北伐,蜀汉才有希望,也只有北伐,蜀汉才能不断强大自己。蜀汉后来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因为诸葛亮、蒋琬、费祎之后,朝堂昏暗,宦官专权,北伐连连失败,民有菜色,而曹魏却开始欣欣向荣。这让本来一心支持蜀汉的益州人士,对恢复大汉失去了信心,转而成了投降派。
我们知道,蜀汉仅有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万,早在刘备入蜀称帝、诸葛亮开启北伐时,蜀汉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风化肃然,路不拾遗,工农业也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益州毕竟地小,资源有限,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养多少人?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一心发展国力,能发展到何种地步?能和当时农业经济最为发达,人口大大多于蜀汉的曹魏相比吗?曹魏一旦魏定下来一心发展国力,蜀吴两国合起来也是难以相比的。用不了几年,曹魏就能远远将蜀吴甩在背后,到那时,各方面资源都占优势,在绝对力量面前,蜀吴恐怕灭亡得更快。更何况诸葛亮如果不北伐,只发展国力,违背了蜀汉立国宗旨呢,人心背离,战力会越来越弱。
那么司马懿如果不凭抵御诸葛亮北伐上位,是不是司马家族以后就不能篡权代魏建晋了呢?正如古人形容人才如锥刺囊一般,是杰出人才总能崭露头角的。我们知道,司马懿无论是在曹操面前,还是在曹丕、曹睿面前,做得都很到位,既能展现自己的智略才干,又能居功不自傲,处处低调谦恭。他的能忍会做是超乎常人的,因此曹丕、曹睿都很信任他。曹丕去世时司马懿就成了四托孤大臣之一,成了朝中重臣;曹睿去世时,他成了两托孤大臣之一。他即使没有抗御诸葛亮北伐,也会在防御东吴和北部边境上崭露军事才能,带军队抓军权,司马懿同样可以做到位高权重。他的权谋机智,他的忍耐做作,他的盖世功业,终究会让他司马懿成为曹魏权臣的,会让司马氏成为曹魏掘墓人的。
因此,司马家族最后能不能取得天下,与司马懿寿命长短有很大关系,与诸葛亮北伐不北伐关系不大。司马家族最后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司马家族出了个有才有智能忍又长寿的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