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哪个省,哈尔滨回族多不多
哈尔滨是哪个省,哈尔滨回族多不多?
哈尔滨回族不多,回族是辽阳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为集中的民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回族人口7938人。分布在文圣区2250人;白塔区2129人;灯塔市1793人;辽阳县731人;宏伟区582人;太子河区370人;弓长岭区93人。建有辽阳刘二堡镇回族中心村和灯塔市大河南乡回族大河南村。市内多分布在清真小区一带。农村回族人多同养牛种田为主,市内回族人多以经商为主,也有许多工人或知识分子。
哈尔滨双城是个怎样的地方?
哈尔滨双城,原来叫“双城堡”,现在属于哈尔滨的市辖区,距哈尔滨市区40公里,距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30公里。从建筑、历史、旅游等方面看,景点有四野纪念馆、承旭门、观音寺、魁星楼、双城堡火车站等。
四野纪念馆就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 的旧址,坐落在双城东北边一处小街的四合院里。现在这处纪念馆是我们的旅游景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解放战争纪念地之一,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院落始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57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35间。解放战争时,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在双城的两年里,先后指挥大小战斗战役22次,包括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四野”先后培育了521位高级将领,董存瑞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就是“四野”的。
四野纪念馆的围墙婆娑影曳,历史渐渐走远;在新砖与旧瓦之间,我们永远铭记。
双城古门楼承旭门承旭门是双城的一座古门楼。公元1868年即清同治七年,时任双城堡总管的双福监督,重修双城堡城墙的时候增建了四座门楼:东,承旭门;西,承恩门;南,永和门;北,永治门。后来经过百余年历史沧桑,至今仅存老百姓俗称“东门”的承旭门。
在东门承旭门斑驳的城墙角,藏匿着曾经的动荡;袅袅香烟,寄托今后的平安。
在东门承旭门广场不远,有一尊老子的塑像。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思想的诠释。
观音寺双城观音寺几乎是双城现存最完整的寺院了吧?观音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由弥勒殿、大雄宝殿、地藏毁、东西配殿组成:“大雄宝殿正脊镶瓷顶大稳,两旁雕塑二龙红珠,三层飞檐四出,檐下雕染画栋,殿内稳座释迦牟尼佛,倒座观音菩萨,寺院开阔光洁如洗,千斤铸铁香炉香烟袅袅,殿前两座雄狮左右守护,东西配殿红漆明柱,苏式彩绘。观音寺超凡脱俗 ”。我觉得钟鼓楼和七宝佛塔建筑尤为挺立。
魁星楼魁星楼原在德东门外承旭公园南侧,始建于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1957年因无法维修而拆除。重建的魁星楼高39.9米,基座四边各长33.3米。据说,这儿许愿特别灵,每年一到考学的季节,哈尔滨就有很多的家长去许愿还愿,很灵的哦!
双城火车站双城(堡)火车站,是由宝塔和宫殿组成的建筑群,属于俄式建筑,布局很是古朴、艺术。它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重建于民国十二年,最终建成于民国十七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国家还将双城火车站的图案印在了东北流通券一元钱的票面上。
哈尔滨市和沈阳市市内面积哪个大?
沈阳和哈尔滨比哈尔滨市区面积大。沈阳市总面积是12860平方千米,哈尔滨总面积是53100平方千米,这两个城市都是省会城市,沈阳市辽宁省的省会,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这两个城市都是副省级城市 都是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
那里的人是怎么出门的?
试从衣食住行几方面来回答,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
衣:
温度:事实上哈尔滨的冬天差不多从10月中旬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次年四月初的样子,最冷的时候白天最高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夜晚零下三十二三度,事实上哈尔滨位于北部边陲省份黑龙江的最南端,距离较北的漠河抚远满洲里等地还要有一千公里左右(约为哈尔滨到北京的距离),所以其实还好了,比那些地方还是要暖和得多。
哈尔滨应该是地处松嫩平原(对吗?我地理不太好),作为省会城市建设得还不错,冬季不像北京风大,冬天的多数时间天气晴好,蓝天白云,你在屋内像室外天空望去就有盛夏的感觉,所以体感温度还可以,最冷的冬天大家一般这样穿(终于说到正题了)
一般上班公共交通在单程30分钟左右的成人:内衣内裤+秋衣秋裤+毛衣毛裤(或棉裤,但现在很少有人穿棉裤了)+羽绒服比较厚的外裤+棉鞋(厚底为佳内带皮毛一体)+帽子+围巾
是不是看起来还比较普通呢?有几个特别说明:
1.UGG那类棉鞋不适用,为什么:底薄块大不保暖还滑,下雪也很容易湿掉
2.大衣不适用:哈尔滨冬天风不算大,羽绒衣的功能主要是保暖,大衣主要挡风(北京可以)还很沉重。
3.儿童老人有时候会穿上羽绒裤,保暖更佳,羊绒裤也是不错的选择。姑娘小伙穿单裤单鞋得瑟的也不是没有,但谁冷谁知道了)
4.裘皮:裘皮当然是保暖的,几乎人手一件,但平心而论,穿上班的真不能说是太多
5.室内:有暖气,一般倾向于外套很厚进屋就脱,室温在20~25度的家庭较多,政府规定集中供暖的小区室内温度不得低于16度,每年冬天会有温度不达标的小区上各种地方新闻,南方家里冬天动辄八九度十一二度的情况基本没有的,所以南方人来北方家里做客那都是神情舒爽的。
食:
一般的食物就不做讨论了,刚说到了家里暖和,所以很多家庭冬季反而会准备些冷饮或者冷的甜食
比如:冰棍、糖葫芦、冻梨等等。原来冬季北方没有新鲜蔬菜水果,会在秋季搞一堆苹果,成筐的,越到快春季苹果蔫了烂了就剜掉烂的部分就加冰糖煮成苹果水,还有山楂水,那当然是儿时的美味。当然现在也不怎么需要了,都有南方运来新鲜的,同样情况还有冬储大白菜大葱什么的,小时候家里到秋天要准备800斤左右大白菜过冬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准备呢。
冬天大街上不时看见有人嘶嘶哈哈的在吃冰棍和啃糖葫芦,在旅游介绍里这就是作为东北X大怪出现的,其实并不违和,你在家里二十几度夏天的气温总不能脱光光,燥热无比一脑门子汗又捂一堆出门了,当然想吃点凉快的。
住:暖气不再多说了,由于冬季寒冷北方的房子在建设的时候墙皮设计就比南方要厚,打比方北京建筑面积和室内面积比是1.25:1哈尔滨就在1.5:1左右,同样是保暖的设计。但好歹我们也是大城市,北京邻居大妈问我:你们那是不是都是火炕火墙,那就有些贻笑大方了。
行:
哈尔滨的地铁是近几年刚刚建成通车的,听说在寒冷地带建地铁在技术上更加困难(求大牛补充)因为下面有冻土层,而且哈尔滨原来作为重工业城市军事重地也有很多防空工事(现在很多改了商业街)。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冬天不大方便,坐在四处漏风的大公交上堵一小时,你穿多厚的鞋子都冻得脚疼回家半天缓不过来。所幸哈尔滨也是全国最早推行空调车、公交车自动售票和提高出租车档次(2001年左右基本就没有夏利了,都是捷达)的城市,以开车(单位司机、公共交通司机、货运司机)为职业的人们那驾驶技术都杠杠的,冰雪路面毫不含糊,但即便是这样,由于路滑而造成的刮蹭还是非常常见,如果你平时是开车出门,一个冬天没刮蹭都会觉得这个冬天不完整,哈哈。同样,哈尔滨最近机动车超过了400万辆,城市规划不错基本不算堵车,但是冬天因为大大小小的刮蹭就会堵车更严重些。当然,我们小时候叫“以雪为令”每个单位都有“分担区”一下雪就得带着锹啊扫帚去学校,不但要清扫校内还要扫一部分校门前的马路,马路分担区一般由高年级担任。当然现在也不会了,有专门的除雪公司来做这个事情,政府承担费用,每年除雪公司竞标一个固定的服务费拿到今年的除雪任务,需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然后今年雪量少他们就赚,下雪下得多他们就倒霉了,哈哈。当然,除雪公司只负责一类街道和主要干道,二三类街道也有些他们是不管的,我家门前有这么一条路,冬天积雪被来往车辆压实像镜面一样滑,下坡车辆经常溜车发生事故,于是就改了单行。。也是因为冰雪路面的缘故,哈尔滨人买车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提高预算,初阶的四驱车更加受欢迎如斯巴鲁森林人2.0款,那么后驱车就比较悲催,不大适用于哈尔滨漫长的冬天。
目前还适合在哈尔滨买房吗?
疫情过后还得涨,1:东北人不适合南方气候!2:随着国家提出共同富裕的口号,未来国家越来越会把相关产业和服务倾斜黑龙江,作为省会城市会受益!3:随着四号线,五号线的开工建设江南江北北和市区会会紧密的结合起来,交通会大大改善和极其便利!4:哈尔滨城市面积相对面积比较大,市区以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会提供较多的工业和服务用地!5:哈尔滨临空经济区未来可期,机场是国家规划的国际空港!6:哈尔滨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丰富,未来的城市应该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提升后,工业环境有非常大的跟进和发展空间!7:农业优势就不用说了!综合上诉,哈尔滨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经济下滑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