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郑国有多少兵力
郑国,郑国有多少兵力?
据《左传》记载,郑国巅峰时的总兵力达到了10万之多,其中6万全驻守于都城,其余4万则分散在其他地方。
周郑交质后的郑国为什么没有扩充疆土变成大国?
“周郑交质”是春秋初期发生的一件事。“周”是指周王室,“郑”是指郑国,“交质”是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这件事发生在《左传》的鲁隐公三年,即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
郑国是西周后期受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始封君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姬友,即郑桓公。郑桓公死于西周灭亡的犬戎之乱。周室东迁后的春秋时期,东周第一代周王就是周平王,平王以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为卿士,也就是执政大臣。郑武公死后儿子姬寤生继位,即春秋初期小霸一时的郑庄公。
“周郑交质”发生在郑庄公执政时期,发生在“郑伯克段于鄢”之后。翦除内乱的郑庄公正在踏上自己的霸业之路。郑庄公也一样继承了父亲郑武公的“平王卿士”的职位。作为执政大臣,郑庄公有很大的权力,比如可以利用王师去讨伐哪个郑国有私怨想征伐的诸侯国。
“周郑交质”的本质在于周天子的王权和诸侯国霸主的霸权的冲突。是王权衰落、霸权当道的表现,和土地的争夺没什么太大关系。周平王希望以卿士为王权服务,而郑庄公希望胁天子以令诸侯。周平王在郑庄公之外又任命西虢国君虢公忌父同样为卿士,分了郑庄公的权力,并且平王偏重于虢公忌父才因此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
按理说,如果周平王足够有权威,任谁为卿士是王权范围内的事,郑庄公怎么有权力干涉?问题是王权已经衰落到了面对郑庄公的不满,还要向他表白,说没有这回事,表示没有偏重虢公忌父。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和郑庄公双方交换质子,周王子狐到郑国为质,郑公子忽到宗周为质。
周平王死了以后,周王室想专任虢公忌父为卿士,也就是想弃用郑庄公。于是郑国一气之下又令祭足率兵到周王畿之内把温地成熟的麦子还有成周的禾谷给抢收了。在天子眼皮底下抢粮食,从此以后周王室和郑国彻底交恶。
从大背景来说,春秋时期的征伐主要目的不在抢夺土地,主要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有想法的诸侯国国君都希望做霸主,也就是能够操纵诸侯国听自己调遣,只把周王做摆设。所以想做霸主的诸侯会举行会盟,也就是找自己的同盟,施行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以取地为目的。
从郑庄公本来人说,似乎志向也不在无尽掠夺土地上。比如《左传》里有郑伐许,攻下许城郑庄公仍然把许国交给许国人来管理,自己只是派人监管,目的是控制权,而不是把许国城邑明目张胆据为己有。
说实话郑国的处境也不容易。郑武公时期郑国迁到了河南新郑,郑庄公身在中原与宋国为世仇,难免于深陷诸侯的乱战纠纷之中。就在周郑交恶之后,宋国就会同陈国、蔡国、卫国还有鲁国来帮忙的公子翚一起伐郑,甚至攻破郑国国都东门。郑国的发展一来受到时代的社会思想限制,二来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所以小霸郑庄公尽管已经全力经营,最终还是没有机会和空间发展郑国
春秋时期的郑国为什么会灭亡?
.郑国,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史称郑桓公。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迁徙到东虢,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桓公被西戎人杀害,其子武公即位。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动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儒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0君。
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韩国再弱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况且郑国也没强哪儿去,郑国在春秋时期虽然说曾经繁盛,但很快就衰落了下去,相对于韩国来说,郑国的实力实在是弱小。
郑国是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主要大国之一,其地位与实力都非同一般。
要知道,郑国的第一代君王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诸多的诸侯国中郑国属于最高等级的公爵国,其国君不仅是诸侯王,而且还担任着周王室的司徒。
在当时的文字当中,“郑”由奠、邑两个字组成,意思就是主持祭祀的地方,可见其地位。
如此之高的地位,注定郑国非同寻常的命运,平王东迁的时候,郑国与晋国都有功劳,在此之后郑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甚至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郑庄公时期的郑国,成为了春秋初期中原之霸,但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郑国就一落千丈。
郑庄公有很多的儿子,他去世之后郑国就因为诸公子争位而陷入了内乱,并且延续了很久,经过长期的折腾,郑国实力大不如前,偏偏此时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大变。
南方的楚国不遵天子之令自立为王,兼并汉水诸姬,北方的晋国在曲沃代翼事件之后逐渐安定,赵魏韩等卿大夫愈发强大起来,东边的齐国也因管仲改革兴旺起来。
郑国的力量越来越弱之后,周围也越来越强,偏偏这个时候,郑国还在衰落。
从郑襄公时期开始,郑国国君大权旁落,朝堂几乎完全掌握在七个卿大夫家族手中,而那时候各国之间互相攻伐,地处中原的郑国经常受到牵连,兵连祸结。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北方原本最强大的晋国被瓜分,而三晋之一的韩国占据了南方地区,成为了郑国的新邻居。
可那时候韩国的处境也很艰难,因为韩国是三晋中最弱小的,土地最小人口最少,更尴尬的是韩国被其他的诸侯国紧紧包裹,生存空间非常狭窄。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韩国将目标对准了不断衰落的郑国。
从公元前423年开始,韩国就开始对郑国进行攻击,郑国那时候也是实在衰落得不行,基本上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直到韩景侯后期,因为韩魏结盟攻打齐国,才让郑国得以喘息。
先秦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任何双方打起来,都可能引起第三方诸侯国的干涉,为了让自己对郑国的进攻顺利进行,韩国筹备了很长时间。
比如在攻打宋国与齐国之后,韩国将诸多的战利品送给了郑国,而每次送东西去的时候,韩国都会留下一定数量的士兵,伪装成百姓潜伏在郑国都城之中。
对于韩国来说,当时最可能妨碍自己灭郑的就是三晋中的另外两家,赵国与魏国。
于是韩国召开了三晋会盟,还邀请了郑康公,没想到在四国会盟的同时,韩国十五万大军突然攻击郑国,最终成功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消息传来,赵国、魏国与郑国自然非常吃惊,但赵国与魏国却并没有帮着郑国。
对于魏国来说,自己的土地被韩国一分为二,如果与韩国为敌,那么魏国东西之间的往来就会被阻断元气大伤,就很难再成就中原的霸业。
而对于赵国来说,三晋结盟也是进攻中原的重要基础,不能与韩国撕破脸。
身处异国他乡的郑康公,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直接被韩国囚禁起来,而韩国也趁热打铁将郑国给吃掉,并且迁都新郑,对郑国诸多贵族进行了安抚,彻底消化了郑国。
韩国能够灭掉郑国,是经过了几代君王的准备才完成的,韩国虽然在三晋中比较弱小,但比起更加衰弱的郑国还是强很多的,从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韩国取得了最终的灭郑之战。
秦晋郑国位置?
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历经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时,终于征服了关中。此后,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这一区域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区的最西端。司马迁说秦国是“僻在雍州” ,唐代杜佑则说“关中寓内西偏”。现代学者说秦国是“于称雄诸侯中独僻居住于西北。”外国历史学者也描述说:“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疆域最大时纵横跨越现今五个省境,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
郑国东迁立足于中原之后,二代君主 郑武公灭虢、郐等十邑后继续扩张 领土,确 立了郑国“前颍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的基本版图。三代君主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的扩张达到顶峰。其疆域达至东有汴梁,南包 许昌,西距虎牢,北越黄河,略有今河南北部半省之中部,地处当时‘天下’的中心,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其地有开封府之祥符、兰阳、中牟、阳武、鄢陵、洧川、尉氏、郑州、河阴、汜水、 荥阳、荥泽,凡一州十一县。亦兼涉杞县,与楚接界。陈留与陈接界。封丘与卫接界。许州府为所夺许国之地。禹州为栎都。汝州之鲁山、郏县本楚以饵郑,旋复为楚夺。又阑入卫辉府之延津县,河南府之登封县、巩县、偃师县,陈州府之扶沟县。怀庆府之武陟,归德府之睢州,其地俱在今河南一省。其阑入直隶大名府之长垣县者,为祭仲邑。东明县有武父地,仅弹丸黑子而已。”总体来说,东至牛首(今陈留镇西南、通许县东北的牛首城),东南至 鄢陵、 扶沟,南至 许昌、 临颍,西南至禹州市,西至 颍水上游,北至 虎牢接黄河,拥有今河南省中心腹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