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为什么说人人皆是孔乙己
孔乙己,为什么说人人皆是孔乙己?
“人人皆是孔乙己”是一种对当代青年的自嘲和反思,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点像孔乙己,都有自己拿不出手却又舍不得丢的“长衫”,比如学历、经历、爱好等。这些“长衫”可能让人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但实际上在社会中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成为了人们找工作、谋生、适应环境的障碍。人们既不甘心放弃自己的“长衫”,又不敢面对现实的挑战,于是陷入了一种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的状态。
“人人皆是孔乙己”也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警示,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孔乙己,都可能被社会所边缘化、歧视、欺凌。在一个竞争激烈、变化迅速、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勇气、智慧和品格,就很容易被淘汰、被忽视、被嘲笑。而社会也缺乏对弱势群体和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尊重,往往以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孔乙己的性格鲜明,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个自命清高、心灵创伤、思想迂腐、心地善良的一个人。突出孔乙己这一被损害被摧残的典型形象。
孔乙己是个多余而无用的人。他,“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平时,他的在与不在,是根本无人过问的。
孔乙己的故事早已为大家熟悉了,现在谁都知道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实这一悲剧人物是经过分析、概括得出的最后结论,而在小说中,孔乙己却几乎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所谓孔乙己形象的喜剧性,更多的表现为滑稽。滑稽的内涵也有多种层次,而孔乙己的滑稽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语言、行动与外界环境的极不协调。本来是社会地位的低下,生活状况的穷困,但却不能审时度势,缺乏自知之明,总是笨拙地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掩盖自身的缺陷和丑陋之处,结果总是欲盖弥彰,显得极为滑稽可笑。
孔乙己不是一个恶人,但它是封建科举制度制造的一个废人,他的思想早已被腐朽没落的孔孟之道塑造并定型了,他整日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即使是在科举之路彻底断绝的情况下,也还极力保持着这种迂腐的思想,陈旧的生存方式,并在心理上还自认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有意的炫耀,反而更充分表现了自身的荒谬性,暴露出内心的空虚与无望。……作为实体的孔乙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又无生活技能的人,早已与短衣帮为伍,但作为精神上的孔乙己又是始终看不起劳动人民并不甘心与他们为伍的。
孔乙己则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无情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而孔乙己极“恳切”地教“我”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从不拖欠咸亨酒店的酒钱,这些都表明了孔乙己身上闪光的一面———正直、善良和厚道的可贵品格。
鲁迅先生对这篇自己颇为喜爱的小说,无意同情孔乙己性格中的善良,孔乙己至死也没有将带有侮辱性的“孔乙己”从粉板上拭去。这就告诉我们,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在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是怎样地残害扭曲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罪恶的同时,对孔乙己的迂腐、自视清高的性格及爱慕虚荣好吃懒做的恶习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笞。
拓展资料《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孔乙己的别样结局?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凄冷的月光照在孔乙己回家的路上,他艰难的爬着,手被路上的石头压得很疼很疼……终于,他在街上的一个角落里停了下来,拿出那件长衫和一支毛笔。他把长衫穿在身上,手里拿着那只毛笔,想要写字,但是他又冷又饿,就昏昏沉沉的睡下去了……
第二天,孔乙己没有醒来。第三天,孔乙己还是没有醒来。第四天……孔乙己终究没能够醒来!
他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怎么理解孔乙己不被人认同?
曾经年少无知笑话孔乙己,如今我们都活成了他的样子。偶尔翻到语文教科书《孔乙己》一文,这是我读中学时就读过的名篇,如今又细细地读了一遍,和几十年前老师的讲解相比,我的理解并不一样。
重温经典<<孔乙己>>,笑柄中感受一丝心酸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慢慢回想起孔乙己来,就越发觉得和孔乙己心离得很近,甚至是尊敬。曾经孔乙己也有着踌躇满志的梦想,渴望光宗耀祖,挤进长衫客的行列。当他从懵懂的少年活到头发花白的年龄时,仍把“学而优则仕”当做人生的目标。他不被人理解,无人愿同他真心交流,他也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孤独苟活。
他对书有着疯狂的痴迷,在现实的世界里被人踩踏,毫无尊严。处在一群热闹的人中间,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孔乙己太空虚了,被人疏远和排斥,只能寄希望于精神世界,孤独的寻找自我。仿佛这是世间救赎他的唯一稻草,心存着一丝幻想。
从文中看出,孔乙己真的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知识分子,会写四种“茴”字,能写一手好字,绝不仅仅是几年的功夫。知识分子如果没有考上科举,不能到达权力阶层,再加上不会劳动,不会投机,那就是悲剧,他们在金钱世界和劳动的世界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靠“文化”本身,在社会上很难混到饭吃。只会读书,没什么用,沦为笑柄。
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孔乙己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就算他偷了书,也不是什么大罪,而且仍然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品节。他的坚守,就像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一样,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曹雪芹了,但仍能从他的作品去理解他。我觉得,如果我能穿越到清朝拜会曹雪芹,他的形象大概一定也和“孔乙己”差不多的,苦苦地坚守着读书人的趣味和本分。
至少我们能鲜明看出,孔乙己在封建教育制度下仍然有闪光点,比如他虽然赊欠的酒钱,但总是到时候还上,而且能写的一手好字。但是由于他本性的懒散,迂腐麻木,加上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以至于最后在人们的调笑中离开人世。我在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也基本上都是这样分析的。
孔乙己作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确实是一种悲哀。可是我觉得鲁迅先生写孔乙己,其主要用意并不仅仅写孔乙己本人,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以孔乙己为主要线索,其用意在于写当时的看客,那些看客的表现总是一味地调笑,文章从孔乙己出场,到最后死去都在人们的“笑声”中而结束全文。
一个穷困潦倒、酸腐摆阔的小知识分子,成为人们的笑柄,而当时的人们并不是都过着舒适的生活,按照原文的说法“多是短衣帮”。反过来看,孔乙己的悲惨境地是人们调笑的对象,而这些看客的命运又能好到哪去呢?鲁迅先生通过彼此对照的手法,更是将看客的麻木、冷酷和愚昧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我们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却不同,他们骨子都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傲气,也可以会说,那是种无缘无故的气势。
最好的印证便是余华写的《活着》,书中的富贵在被生活逼得穷途末路后依然没有浇灭其心中的火光,还坚持挣扎着想要活出个人样。而孔乙己在精神世界里有的满足感,不正是在生活里选择空虚颓丧的边缘人“松子”所不曾拥有的吗?
显然,敢于在封建桎梏中挣扎的孔乙己,不会仅只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典型,他的内心还拥有着最纯粹真实的人性,他在凉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尽力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挣扎无力也要坚守真善美的真谛,尽显着边缘人不曾拥有的孤勇。
我年幼时也曾经觉得孔乙己很可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能感受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标准,孔乙己身上固执的,纯洁的,银子一样可贵的品质。
就像我们的生活中,嘲笑和践踏一个人,总比理解和宽容一个人来得容易;看到一个成功者的缺点,也总比看到一个失败者的优点来得容易。
有时想一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真的只是在说孔乙己吗?
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时光飞快,转眼间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也不再是以前那头沉睡的东方雄狮,而是已经苏醒,屹立于世界的舞台。那么,在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孔乙己式的人物?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呢?
我觉得:现代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孔乙己式的人物!最典型的当属语文老师。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字。但是,在现实中,语文老师的境遇和孔乙己相差无几。他们学历不低,满腹经纶,但是却拿着两三千的死工资,有时甚至得为每天的柴米油盐而愁上半天.
时代在变化,但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坚守着本真,让我们知道勿忘初心的真谛。
可我知道,不忘初心,说的容易,做起来却难。我看到有太多人在脱去权力与财富的外衣后,心灵极度空虚而醉生梦死;有太多年轻的人,在短暂快乐中沉迷到无法自拔而挥霍了青春;还有太多所谓“追梦者”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因一点点挫折轻易将他们打败而误入歧途……
可这些人中,又有多少最初像孔乙己那样坚守的人后来得到自我救赎,我却不得知了。是的,空怀理想无以经世致用,过度颓丧自我放弃人生也不可取。
孔乙己最终结局?
《孔乙己》文章结尾说“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并不矛盾。从口语习惯来说,鲁迅创作白话小说时,现代汉语白话尚未完全定型,所以很多词汇有歧义,或者语序不大通顺。“大约他的确已经死了”,尤其北方人读起来有些别扭,但用当代普通话或北京话口语来转述,也可以说成“也许他就是死了”,这样一说,作者的语义其实反倒明确了。
作者说了“大约”,表示作者并没有目睹或耳闻孔乙己之死;作者说“的确”,表示作者相信孔乙己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