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就会败北,历史上转败为胜的人有哪些
犹豫就会败北,历史上转败为胜的人有哪些?
天上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还要和险恶的自然环境斗争:雪山,草地,大江大河,疾病,饥饿……
换了你做这支三万人的疲惫之师的统帅,你会如何?
1934年10月,经过一年苦战,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开始长征,1934年12月,长征的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经历无比惨烈的湘江之战后,人数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人,而国民党军虽然同样损失巨大,后续部队却源源不断,远远超过红军的兵力。
眼看错误的军事指挥路线要把红军和中国革命带向毁灭,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确立了毛主席在中央红军的领导地位。
然而,毛主席接手的是一支三万多人,弹药奇缺的,精疲力尽的部队,面对几十万国民党军步步紧逼,四面包围的不利态势,毛主席迅速指挥中央红军做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战略机动,攻克娄山关,两占遵义城,佯装进攻贵阳,实则虚晃一枪,强渡乌江,扫除了拦路的国民党军几十个团,把国民党军主力甩在乌江以北,史称“四渡赤水”。于是,中央红军暂时转危为安。
尽管国民党军围歼中央红军于川,滇,黔边界的狂妄计划遭到破产,但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险仍未消除。在毛主席指挥下,爬雪山,过草地的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延安,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与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长征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绞杀红军计划的失败,为13年后共产党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虽然红军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不能不说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明朝一代名儒方孝孺到底做了什么?
对于史料所传,方孝孺被诛10族,我认为所言夸大。方孝孺被杀的真正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方孝孺和朱棣地位立场和价值观的截然不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前言:关于方孝孺之死,大多数人总会看到这样的剧本。在一个不怎么风和日丽的上午,朱棣让左右强行方孝孺带进了宫,把笔墨纸砚丢在方孝孺面前,初时还能心平气和,小方啊,昭告天下,我朱棣即皇帝位,这事你干合适,我看行。方孝孺一边痛哭一边骂,你丫就是燕贼篡位,说啥都不写,有本事弄死我试试。朱棣当时就毛了,试试就试试,不但你,还有你9族!方孝孺怒发冲冠,你威胁我?我还就不信了,9族咋的,10族又咋的?(心说不能吧)朱棣平静了,你想死没那么容易,拿10族人陪你。
这一幕读起来让人血脉喷张,一方面是一位文弱儒生秉持忠义,面对王权誓死不从,这是真正的勇士;另外一方面是朱棣残忍无道,迫害忠良手段凶残至极,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让后来的人读到的时候对方孝孺心生同情,对他族人的遭遇叹息扼腕,一边唾骂一下永乐皇帝,人家不写就不写,就换个人呗,至于这么狠?一开始我也是这些读者的一员,但看的多了,也不禁存了一点点疑问,永乐帝在有明一朝也算是英明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内迁都北京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外郑和下西洋,四海来潮,可以说他不是无道之君。那到底方孝孺被诛10族到底是真的吗?他被杀的背后原因,真的仅仅是因为片头和朱棣的那番对话激怒了朱棣?
下面我先说一下为什么说诛10族是谬传而非史实,然后再分析为什么方孝孺非死不可。
为什么说诛10族是谬传:明清正史均无记载,始于野史首先,我们看一下在明代正史中,关于方孝孺被诛杀的记录演变,同时探究一些清朝史料进行复核,这样会相对客观,因为人们会对明朝记载产生怀疑,但是清朝史料则完全不会估计前朝的脸面,会更有说服力。
历史上,方孝孺之死第一次见于史书是《奉天靖难记》,清朝《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到了这本书,并对书籍的刊载年份进行了推证,认为是明成祖朱棣当政初年史官所记,书里面是这么描写的。
对于这条史料,有它值得商榷的地方。另外,在《明太宗实录》卷9里的记录与这条非常相似,这是明朝正史中关于此案的记载,并未提及诛10族。这是离方孝孺被诛最近的官方史料,如果说朱棣诛杀方孝孺是明正典刑,宣扬皇权,光明正大的写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在朱棣死后的第12年,正统朝(明朝第6个皇朝)出了一个名相李贤,史载此人从政30年,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位置坐到了太子少保,史部尚书、大学士。他也写了本书,叫《天顺实录》,比之前的史书更多细节描述,但只有夷其族,也没有提及诛10族。
那么,诛10族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在史料中呢?是出自一本野史《枝山野记》,枝山,这名字好像有点眼熟,没错,祝允明,祝枝山,与唐伯虎并列吴中四才子。祝枝山在他的书中描述如下:
这本书出现在《野记》卷二,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0册24页,写于明正德皇帝皇帝6年,也就是1511年。有意思的是,祝枝山在序言中写了这么一段:
“比暇, 因慨然追忆胸鬲,获之辄书大概,网一已漏九矣。或众所通识,部具它策,无更缀陈焉。盖孔子曰:‘质 则野,文则史。’余于是无所简校焉。小大粹杂错然,亡必可劝惩为也,大略意不欲侵于史焉尔。”意思是说,本书主要以劝诫褒贬为主,不与正史冲突 ,偶尔修辞夸张,你们知道是这个意思就可以了。在这之后,有很多野史就跟风采用了这一说法,流传的比较广的是清朝嘉靖帝《皇明通纪》,不过这是本野史。而有明一朝,其实倾向于方孝孺被诛10族的多是野史,并未见于正史。
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朝之后,对于方孝孺被诛10族存疑呼声渐高,清词三大家之一的朱彝尊在《御定资治通鉴纲目 三编》中公开质疑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发现,清代的明史从未肯定过诛10族之说,在《明史·方孝孺传》中原文如下:
综上,在我看来方孝孺被诛10族,是明代读书人对于同为读书人的方孝孺抱着极大的同情,同时为了凸显他的无畏和勇气,赞美他大无畏的精神,所额外加以的笔法描写,是被放大了的史实,因为这种手法的宣传效果是最能带动情绪,造成传播的。
下面来分析方孝孺被杀的原因,根本上说是因为当事双方的地位以及各自的价值观截然相反,导致的必然结果。
首先,搞清楚他们位置,知道他们代表了谁就有了一半的的答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方孝孺,朱元璋指定给继承人建文帝的御用老师,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对他的比喻其实并不夸张,读书人的种子。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方孝孺是能够被广大读书人看的见,摸的着的样本,是有明一朝,儒生的最高代表,他的身上就是明代读书人的缩影,所以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明朝所有的野史都是同情他,暗地里贬损朱棣残暴的。
其次那么你会说,读书种子了怎么就非得杀呢?别着急,我们再接着分析朱棣。
朱棣呢?明朝永乐皇帝,封建王权的最高统治者。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那不好意思,土地是我的,人也得是我的。所以这里朱棣要杀方孝孺有2点原因。
①方孝孺是建文旧臣,本来就想除之而后快
朱棣得位不正是他的逆鳞,本身对于侄儿建文帝的旧臣,打心底里是不待见的。最后建文帝一朝有多少文臣?600多号人,只有20多个人是主动请降的。朱棣一路上从尸山血海爬上皇位,他很清楚这些人是靠不住的。朱棣在心底里怕是早将这些人凌迟了999遍,还记得朱棣造反时的口号是什么吗?“尊古训,清君侧”,其实对朱棣来说,将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全部干掉,是最经济的,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不信你看他的的奸臣榜,还有囫囵个活着的吗?
②开始没杀不是仁慈,是因为统治需要
朱棣马上得天下,却不是个莽夫,他知道自己的统治需要儒家,那儒家的代表是谁?儒生。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董仲舒心照不宣的默契。我给你宣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保我荣华富贵福利满门。到了方孝孺这,默契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朱棣的需要落空了,皇帝需要儒生歌功颂德,江山永固,但是方孝孺没答应。既然谈不拢,自然是留不得的,特别是你方孝孺的位置摆在那,你是儒生的代表,你不跟皇帝玩,还能吃的好睡的香,那后面读书人还不反了天?所以方孝孺,上路吧。
所以二者的地位决定了,一旦这场交易达不成,必定鱼死网破,朱棣就算再惜名也不会留下方孝孺,必杀之。
其次,两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① 方孝孺:推仁义而寓之于法,追求仁义
方孝孺,他的字是“希直”,号是“正学先生”,其实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一二,这是一个典型的儒生,而且是受程朱理学调教过的好儒生。既然如此,儒家所推崇备至的“立身事君之道,莫大于忠孝”,就是方孝孺的信条。
他曾经这样说过,“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才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我们不去讨论这句话的正确与否,只分析方孝孺的价值观,那就是儒生当有忠贞和气节。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②朱棣:暴力是他的终极信仰
朱棣,注定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我们姑且不去评判他作为永乐皇帝的政绩。只分析他在上位前期体现出来的价值观。
这是一个敢于打破正统的人。建文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朱棣的爸爸预订的人。建文帝是官方正统的最高代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朱棣敢起兵造反,可以说不亚于愚公移山。比经济,建文帝正统皇位,天下财力尽可取用,朱棣呢?蜗居北京,只有一地之材;比兵力,建文帝坐拥大明王朝官方正规军,朱棣只有北京驻防部队。是什么支撑朱棣一路都过尸山血海,建立自己的永乐王朝?暴力是他的信仰,所有阻挡他的一切,都会被他的暴力打破。他爹不行,侄儿不行,方孝孺更加不行,所以方孝孺,上路吧。
结论:诛10族在明清正史中未予认可,因此不能作为史实,可以当成野史杂记。
方孝孺是一名真正的儒臣,他代表并践行了儒家所追求事君忠义,用气节和性命证明了自己是言行一致的士大夫。朱棣用暴力对所有敢于打压、反对他的人进行了致命打击,其中就以政治迫害与方孝孺相关的八百多人,这是一部人间惨剧。
朱棣诛杀方孝孺的原因有二:
首先,两人地位及立场不同,儒家士大夫是为皇权服务的,皇权保士大夫荣华富贵,这是儒家和皇权的交易。方孝孺不能为朱棣所用,交易没达成,必死。
其次,两人价值观不同,一个信仰忠义死节,天下当效仿仁义;一个信仰暴力,打碎一切阻挡他的一切。方孝孺终于前任老板,必将成为继任老板的绊脚石,并且可能成为朱棣反对者的标杆,必死。
犹豫就会败北爱我永不后悔的意思?
意思是做事情时候不能犹豫要果断,谈恋爱也不能徘徊不定,选择了就一直爱下去。
“从前马车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我所能看到的最忠诚古老而单纯的爱情,我目睹了一场只此一人,至死不渝的爱情。我看到了,我爱你,爱的不仅是你的身躯也是你不灭的灵魂。所爱之人,此生要记得每一次告别都要认真一点,拥抱要用力一点。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事件?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伴随着正统明朝的灭亡,历史也给吴三桂留下了一道“选择题”,而吴三桂最先选择的是投降李自成。就在这一年正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从陕西的西安杀到了北京城下。而就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时,崇祯皇帝留下了那句经典的“皆诸臣误朕”的感慨,随后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尽管在此前,崇祯皇帝已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全部领地和据点,火速驰援北京。只是吴三桂从宁远到山海关这120公里,足足走了14天,如此缓慢的行军可以说是坐视了北京城的沦陷,明朝的覆亡。而在吴三桂听到北京城被攻破的消息之后,也没有再向北京进发,而是折返回了山海关做着新的打算。
此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其一,投降北边的清朝。
其二,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其三,一路向南冲破李自成控制的直隶和山东地区,与南方的军队进行汇合。
而最终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李自成。
首先,李自成对于吴三桂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此期间,李自成以劳军的名义,向吴三桂的部众送去了四万两白银的军饷,并且额外送给了吴三桂一万两,以示优待,同时许以了吴三桂高官厚禄,这些条件也让吴三桂感到了一丝欣慰和心动。
其次,吴三桂也必然会担心其在北京的家人安全。
此时包括吴三桂的父亲在内的一家三十多口全在北京,并且全部成为了李自成的俘虏和人质,吴三桂也不得不为他们的人身安全做着考量。
再次,投降李自成,对于吴三桂来说也是最为现实的做法。
往南最不合实际,不仅仅是因为南方消息全无,并不能够接应协同,相当于踏上了一条未知之路,同时,冲破李自成的重重防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他的军队数量也极为有限,并不具备硬拼的实力。
投降清朝,从吴三桂所接受的“华夷之辩”传统教育上,让其难以接受,况且吴三桂与清朝之间征战多年,双方结怨已深,这时的吴三桂必然对于投降清朝有所排斥。
而投降李自成,先不说此前吴三桂并没有与李自成相接触与对抗,至少政权的班底是中原汉族王朝,没有“华夷之辩”这层芥蒂。当然,实际上,李自成严格意义来说是党项羌人的后裔,也不算是正统的中原汉族。
于是在这样的考量下之下,吴三桂率部离开山海关,向北京进发,准备投靠他的“新君”,即大顺政权的李自成。
然而吴三桂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大失所望,最终是“降而复叛”。吴三桂率领所部一路向北京进发,就在其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成功出逃的家仆,同时也收到了三个令他极为震怒的消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关了起来;自己的父亲遭到了刘宗敏的严酷“拷掠”,已经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为刘宗敏霸占。
此时的吴三桂直接怒斥“李贼自送头来”,就此与李自成反目,并重新率兵折返,打跑了唐通,重新占领了山海关。
之后发生的事情便是在著名的“山海关大战”。
李自成带领着刘宗敏等一众人马,率领十多万大军,直奔山海关而来。而吴三桂则是以“借兵”的名义,请求多尔衮支援,配合消灭李自成,随即遭到了多尔衮的拒绝。最终吴三桂是在阵前剃发,投降了清朝,八旗铁骑也在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军队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突然杀出,大顺农民军瞬间溃散。
可以说“山海关大战”是吴三桂与李自成两败俱伤,而清朝多尔衮这面是坐收渔利。
李自成溃逃会北京后,草草举行了登基大典立马撤出了北京,而吴三桂则跟随清军一路直追,最终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被彻底消灭,其本人也身死湖北九宫山。
吴三桂对于李自成的“降而复叛”,阶级矛盾才是真正的本质。“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一首《圆圆曲》,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有吴三桂在盛怒之下喊出的
“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这些都让吴三桂成为了“情圣”一般的人物,而李自成帐下大将刘宗敏对于陈圆圆的霸占,让吴三桂颜面尽失,也成为许多人认为的吴三桂对于李自成“降而复叛”的最主要的原因,许多的影视作品更是以此为蓝本,进行大肆的渲染,也让这样的观点是深入人心。
然而,只是这些故事野史怪谈以及杜撰的成分较多,并不足以为信。
实际上,吴三桂与李自成之间本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点,在刘宗敏主持的“拷掠”事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并且主持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整个拷掠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的残忍,刘宗敏命人特别赶制了五千副夹棍,夹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则夹碎手足。同时,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宗敏就拷掠出银七千万两,随即铸成银饼,约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
李自成、刘宗敏之所以要用如此的方式对待明朝的官员和富户,实际上这也是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纵观李自成的农民军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其经济来源以及粮饷补充,几乎都是靠“劫掠”大明藩王、官员和富户完成的,在洛阳抄了福王的家,杀了福王,在山西又抄了晋王、代王等明朝藩王的家;到了北京有对前明的官员大肆“拷掠”。
李自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毕竟是农民军政权,力量来源就是贫苦的百姓,为了获取这些底层支持,他们不能将手伸向这些穷人,所以只能把劫掠藩王、官员、富户当做经济的重要来源。在他们起义的路上如此,到了北京亦是如此。
而这样的行为必然给了作为地主以及官僚阶级代表的吴三桂以极大震撼。况且,李自成这面劝降吴三桂,刘宗敏转手就把吴三桂的家抄了,把他的父亲吴襄打了,还把人家的爱妾霸占了,这更加让吴三桂对于投降李自成的前景感到无比的恐惧,毕竟,还没有投降你都可以这样,要是真的归顺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不知会有怎样的悲惨结局呢。
所以,从来没有“冲冠一发为红颜”,陈圆圆可以说是“莫名躺枪”,几百年来一直背下了这口“黑锅”。吴三桂对于李自成的“降而复叛”,是当时农民阶级和地主官僚阶级矛盾的集中体现,再加上期间李自成政权内部的一些列错误行为,最终不仅将吴三桂推向了清朝这面,更是将自己送上了覆亡的道路。
为何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
叔叔谋反,朱瞻基没杀他,只软禁,好吃好喝供着,逢年过节还去探望。但3年后,叔叔伸脚绊了他,当场被扣在300斤的铜缸里,活活烤死,10个儿子也尽数被杀。
谋反是大罪,可朱瞻基似乎并不在意;
被绊是小事,可朱瞻基却勃然大怒。
是朱瞻基太小气,还是事情背后有隐情?
朱瞻基是明君,文武双全、雄韬伟略,为何在对待叔叔这件事上,暴虐得如此小孩子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叔侄俩的恩怨情仇。
闹着玩一样的“谋反”朱瞻基是明朝的第5位皇帝,也是朱棣最宠爱的“皇太孙”,他继位后,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仁宣之治”,是不可多得的一代明君。
他的叔叔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被封为汉王。
这是个非常擅长打仗的人,曾在靖难中,帮助朱棣脱围,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史》:“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靖难时屡有战功,江上之急,庶人战尤力。”
在朱高煦眼中,太子哥哥一无是处,除了生下了个好儿子,被朱棣喜欢,剩下的一无是处。
事实可能也差不多。
在史书的记载中,太子朱高炽,身材肥胖,连路都走不了,需要人扶着。为人胆小懦弱,没有多少军功。
朱棣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但为了把皇位留给孙子朱瞻基,他还是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朱棣是造反起家,抢的就是侄子的皇位。
朱高煦自然有学有样。
1424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成了明仁宗。第二年,明仁宗去世,朱瞻基登基称帝,成了明宣宗。
此时,叔叔朱高煦,发起叛乱,举兵造反,史称“高煦之乱”。
谋反可是死罪,但朱高煦的叛乱,和闹着玩一样。
从宣布谋反,到投降,中间只经历了20多天时间。
没伤一兵一卒,没起大型冲突。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设立五军。朱瞻基早有防备,率领30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八月二十日抵达乐安,包围了朱高煦。
朱高煦没想到皇帝居然直接来了,当场丧失斗志,连反抗都没有,直接开城门投降。
8月21日,朱高煦投降,他连同他的家眷,都被朱瞻基带回京城。
闹着玩一样的“处罚”谋反是死罪。
任何朝代谋反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
但朱高煦的谋反,受到的处罚,却跟闹着玩一样。
早在朱棣在世时,朱高煦和朱瞻基就很不对付。
两个人都想当皇帝,立场不同,自然难以和谐相处。
但有趣的是,朱高煦出城投降时,所有大臣都建议朱瞻基诛杀他,朱瞻基却拒绝了,只是把他连带着家人,都押解到京城,并把乐安,改成了武定。
参与谋反的文臣武将,均被处死,据史书记载,这次叛乱,被处死的人数多达640人,还有1500人被发配充军,720人被流放。
但始作俑者朱高煦,却活得好好的。
据《宣宗实录》记载,朱高煦只是被贬为庶人,然后被软禁在一个院子里。
这个院子,是朱瞻基专门命工部的人修的,取名“逍遥城”。
他允许朱高煦和妻女、儿子一起住,日常所需都由他来提供,逢年过节,朱瞻基还会去探望他们。
这样的生活,至少维持了3年。
因为在《宣宗实录》上,1429年,朱瞻基的叔祖父宁王,曾试图为朱高煦求情,但遭到朱瞻基的拒绝,可见,直到这个时间,朱高煦都活得好好的。
谋反这样的大罪,朱高煦只是失去了自由,仍然可以和妻子、儿女一起居住,衣食无忧,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变故就发生在这一瞬间。
暴虐的“朱瞻基”有一天,朱瞻基到逍遥城探望叔叔,结果,朱高煦直接伸出一条腿,把他绊倒了。
这可气坏了朱瞻基。
你说,本来谋反就是死罪,朱瞻基看在血脉的份上,没有杀人,结果,这个人居然还伸腿绊自己,简直藐视皇威!
朱瞻基勃然大怒,直接下令,让人把朱高煦罩在300斤的铜缸里。
但前文说了,朱高煦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力气很大。
300斤的铜缸,对他来说是个小意思。
于是,他干脆把铜缸扛起来,练起了举重,还顶着缸到处跑。
朱瞻基气坏了,直接让人按住铜缸,在顶端放上煤炭,底下围上柴火,要把铜缸炼化!
于是,可怜的朱高煦就在铜缸里被活活烤死了。
此后,朱高煦的10个儿子,也被暴怒的朱瞻基给杀掉了。
以上,就是朱瞻基杀死亲叔叔的来龙去脉。
相信读到这里的朋友,一定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谋反的大罪,朱瞻基能容忍叔叔,被绊了一下这样的小事,却不能忍了呢?
其实,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瞻基到底想做什么。
朱瞻基的帝王权术
朱瞻基和朱高煦之间,基本上没有血脉亲情,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朱高煦还多次诬陷太子,试图拉他下马。
两人关系如此恶劣,为何朱高煦犯了谋反罪,朱瞻基却没杀他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朱高煦已经无反抗之力。朱高煦的造反工作,做得真的一点都不到位。
他是个典型的“有勇无谋”的人。
乐安只是个小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本不适合造反,大军压境,直接就能给他围了。
而历代藩王叛乱,无一不选择大城要地,比如朱棣起兵北京,寊繙反于宁夏, 宸濠反于南昌, 都是地理显要之处。
因此,朱高煦在乐安叛乱,显然不可能成功,而史料记载,他也压根没做叛乱的准备。
投降后,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被带回了北京,丧失全部反抗能力。
此时,朱瞻基完全没必要杀他。
其实,关于朱高煦是否真的叛乱,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朱高煦压根没想造反,只是“被造反”。
真造反,他根本不会连仗都不打就直接投降。
但不管真相如何,在朱瞻基面前,朱高煦半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没有威胁的人,自然不需要杀。
第二,安抚人心,博个好名声。
1426年,正是朱高煦登基之年,他需要在百姓、群臣心中树立仁君的形象。
谋反是死罪,杀掉叔叔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杀,朱瞻基不仅没损失,反而会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名声,至少重情重义嘛。
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在朱瞻基手里握着,没有半点威胁,不杀他,还有莫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暂时放过朱高煦。朱瞻基是个成熟的帝王,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叔叔朱高煦身上,而是叛乱的背后原因——兵权。
他有个更宏大的目标——削藩。
藩王作乱,一直是困扰封建王朝的重要问题,而明朝更是出现了好几次藩王叛乱的情形。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明朝建立时,内部争权夺势,外部边疆问题频发,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分封制。
这个制度,总体来说,就是弊大于利。
分封制推行之初,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
据《明史》记载,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直接分析说,这种制度,会让诸王权力过大,数代之后,藩王的权利可能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到时候削减他们的权力,又要遭受埋怨,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
《明史》:“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 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 则必生怨望, 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只是,朱元璋太自信了,他还是给了藩王很大的军事特权,包括:
诸王皆据守战略要地,可以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可以拥有三护卫重兵,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 多者至万九千”(《明史》);在实际情况中,边塞之王,拥有更多的兵权。
朱棣之所以能夺位成功,这个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的目的,就在于要收回藩王的权力。
不杀朱高煦,甚至厚待他,就是在释放信号给其他藩王:你们无力和皇帝抗衡,乖乖交出兵权,可保富贵无忧。
这一招,确实很有用。
朱高煦被抓后,各路藩王纷纷上书,请求收回护卫军。
如《明史》记载:赵王“高燧大惴, 请还常山中护卫”。
而完成了平叛和收兵权后,朱瞻基开始推行限制藩王的制度,比如:
军事上,宗藩不得典兵,诸王非特许不得领兵;政治上,宗藩禁止参政、出仕,不得担任朝廷官职;行动上,藩王禁止出城,二王不得相见,也不许入朝;交际上,宗藩禁止和官方结交,汉府亲戚不许选京官等等……可以说,在削藩这件事上,朱瞻基是非常认真的,也确实极大限制了藩王的权力。
朱高煦的最后结局朱高煦犯了谋反罪,但为了大业,朱瞻基并没有杀掉他。
到了1429年,朱瞻基已经稳坐帝位,藩王的权力也被限制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没有了利用价值,朱瞻基因为一件小事,杀了他,也可以理解。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瞻基用铜缸烤死亲叔叔这件事,在史料上并没有记载。
《明史》没有记载朱高煦的结局,而《宣宗实录》则记载朱高煦和孩子都死于狱中,时间在1429年之后。
因此,题目中,朱瞻基残忍杀害亲叔叔这件事,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
在电视剧的演义中,朱瞻基杀掉朱高煦,是因为皇后胡善祥,曾被朱高煦玷污,而朱瞻基的死因,也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个也没有史料依据,大家看一乐就好。
必须承认,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出生那年,朱棣还没起兵谋反,但他做了个梦,在梦中,父亲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交给他,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醒了,下人来报,他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孙子——朱瞻基。
自此以后,朱瞻基就被朱棣当作接班人培养。
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
他带着他起兵打仗,聘请名师给他传授学业,还让元老众臣倾力培养。朱棣巡游北京时,常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观察农具,教授他为君之道。远征蒙古时,朱棣也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接受战场训练。
泓熙时期,朱瞻基作为皇太子,出守南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426年,朱瞻基登基称帝时,他已经不是稚嫩的帝王了,他的治国经验非常丰富,对朱高煦的谋反更是早有防备。
不过,也有人说,“高煦之乱”极有可能就是朱瞻基自己设计的。
有学者调查发现,朱高煦谋反这件事,证据不太充分,加上太过蹊跷,极有可能是朱瞻基为了削藩,而搞出来的一个阳谋局。
朱瞻基是有这个本事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