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的玄奘,师徒五人都是唐僧的五种心念

2023-10-18 16:15:04 77阅读

西天取经的玄奘,师徒五人都是唐僧的五种心念?

谢谢。

师徒五人是唐僧的五种心念,那么这五种心念具体是指什么呢?

西天取经的玄奘,师徒五人都是唐僧的五种心念

我想是指佛教中的,眼,耳,鼻,舌,身。代表着唐僧的五种心念,首先眼代表火眼睛的猴头,耳代表沙僧只是听从,八戒好吃鼻子当然好使,唐总爱磨叽代表舌,白龙马千里不辞辛苦代表着身。

(西游记)有人说是降魔篇,不如说是修心书。唐总的五种心念,各自代表着五个人的心理素质。

如果按原著来分析,唐总起初根本没打算去西天取经。因为原著中是这样说的;“”得蒙圣上恩宠,不得不尽忠报国“。“不得不”,说明了什么,就是压根不想去,逼得没办法了。

况且唐总还收了人家唐王的礼了,禅杖袈裟。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得为人家消灾啊!所以硬着头皮磨磨蹭蹭的去了。

一。唐总取经的意志不坚定,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是靠着磨磨叽叽,来维持漫漫长路。胆小如鼠,患有老年痴呆症。

二。猴头精明强干,缺乏锻炼,缺乏修忍辱的能力,虽然眼里不揉沙子,但是也多次失败在这火眼睛上了。猴头热衷于西天取经,原因是他要根红苗正,修成正果。

三。沙僧对取经是赤胆忠心,为什么呢?因为沙僧只有通过这次镀金,才能永远的摆脱做妖怪命运。别看他不说什么,不发表意见,内心是有数的。

四。八戒除了吃,就是美女,对于取经的事,是取也行,不取也好。反正不管我什么事,混日子。

五。白龙马对于取经的事是积极向上的,它是为了赎罪,早日修成正果。任劳任怨,从不有什么条件取舍。

以上是师徒五人的五种心念,几百年来古人其实早就领悟到了。古人的情商智商我想要比我们高明多了。

所以我们还是多多学习古人的文学,古人的文化。

玄奘西行玄奘的扮演者?

1.纪录片《玄奘西行》中玄奘的扮演者是王新源。

2.《玄奘西行》故事简介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西游记其实是唐僧一个人的取经路?

西游记中,实则是唐僧一个人去取的经。

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取经。取经队伍里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些都是吴承恩根据《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

而且当时唐王李世民也没有送唐三藏,当时唐三藏为什么去取经呢,是因为东土大唐,所学的是小乘佛法,不究竟、不彻底,唐三藏就决定到天竺去取大乘经典。

当时,唐朝是不允许国民随便出国的。所以唐三藏是偷着出国的,只不过在回国后受到人民的夹道欢迎,唐王李世民才亲自出来迎接的。

唐三藏西去天竺,在甘肃遇到一个胡人,叫“石磐陀”,他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在黄晓明演的《大唐玄奘》里也演到过。

西游记中最后陪唐僧去取经的真是孙悟空吗?

《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据说到目前为止回放次数最多,观看人数最多,观众年龄跨度最大的一部电视剧。剧中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尤其是神通广大,降妖除魔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向旧势力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挑战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广大观众,然而,关于小说中孙悟空的最后的归宿问题,近来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小说里真假美猴王一回,在孙悟空离开唐僧的间隙,突然窜出来一个和美猴王一模一样的猴子,本领部分伯仲,真假难辨。两个美猴王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的正统,从地府打到南海,从南海打到天庭,从天庭打到如来座前,最后还是如来戳穿了假猴王的真面目,原来他是一只六耳猕猴,被悟空一棒打死于如来座前。 问题就来了,有人就说了,被打死的才是真悟空,留下的是真悟空。

目前,对真假悟空的问题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如来点化的六耳猕猴和悟空争势,后在半路打死真悟空,取得了真经;第二观点认为是道家点化的六耳猕猴,为了搅乱取经大业,故意捣乱,没想到最后失败。

先来分析第一种观点,即如来派徒弟半路截杀悟空,然后取得真经。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很低。大家都知道,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定目的性的,那么如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来贵为三千大千世界的统领,他有必要如此吗?与猴子有仇?还是怕真经被别人取走?我觉得都不大可能。孙悟空曾经是桀骜不驯,曾经大闹天宫,注意,是天宫而不是西天。最后玉帝无法,只好请如来帮忙,如来出手就将悟空驯服,然后压在了五行山下。如果如来真想置悟空于死地,还用等到取经的路上再动手吗?再说了,以如来的道行,随便用个什么法术就可以完灭悟空的,至于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吗?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如来的法旨,观音菩萨挑选的队伍,如果如来对此有意见,完全可以不同意这个组合的,干嘛非得到中途使阴招,废掉悟空,然后派自己的徒弟取经。在真假美猴王一节中,观世音菩萨也看出了谁是假的,但是没有挑明,有人说是因为观音菩萨摄于如来的法力,不便挑破,如果真是这样,如来的招数也太低劣了,能被属下一眼看穿,以后该如何统领属下呢?我们认为,观音看破了但不挑破,不是因为害怕如来,而是假猴王背后的势力,不是她这个级别能撼动的,所以只好顺水推舟,把球踢给如来,让如来去解决,因为六耳猕猴背后所代表的势力,也只有如来能够化解。至于说六耳猕猴代替悟空取得真经,更是缺乏道理。试想,取经的主体是唐僧,不是悟空,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法,感化东土顽劣之徒,谁最后取得真经又有什么区别吗?如来想帮徒弟成佛,有必要用此阴招吗?

既然六耳猕猴不是如来的人,那他背后代表的势力是谁呢?我们认为,就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势力——道教,在小说中道教的代表人物就是太上老君。

我们回头再看悟空大闹天宫,当时的天兵天将竟奈何不了悟空,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以老君的法力,随便可以降服悟空的,但是他们都没有那样做,非但如此,还帮悟空练就了火眼金睛。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不想置悟空于死地,因为悟空的桀骜不驯的性格对他们有大用处。直到悟空被从五行山下放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悟空就被以太上老君为首的道家盯上,他们设置了种种障碍,阻挠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想让他们取回真经,因为真经的取回,意味着佛教在东土大唐的传播,意味着他们的信众会减少,意味着他们的香火繁盛不再,一句话,他们不想让唐僧取回真经。唐僧取经路上的许多妖怪,都以吃唐僧肉为目的,谁放出去的风,我想应该是道家,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每次遇到无法降服的妖怪,悟空寻求帮助最多的则是观音菩萨,而且是礼敬有加,然而到了老君那里,却大呼小叫,连个尊号也没有,直呼老倌。连老君的坐骑都忍不住到下边去碰碰运气,以求长生不老。

到这里,大家多少应该明白了吧,那个六耳猕猴,其实就是道家的一个棋子,其目的是想阻止唐僧取得真经,阻止佛教在东土大唐的传播,最不济者,也能从如来那里淘点东西,谁成想被识破,最后灰飞烟灭。所以说,最后陪唐僧完成取经的还是那个曾经的美猴王——孙大圣。

玄奘法师为什么宁死也要去取经?

玄奘法师的父母在他十岁时去世,之后他便跟随二哥长捷法师,到洛阳净土寺生活,在这里获得了佛法的启蒙。隋唐时期成为僧人并不容易,需要严格的考核。在玄奘法师十三岁那一年,隋炀帝派遣大理寺卿郑善果为考官,到洛阳剃度僧人,郑善果遇到了在考场外踯躅小玄奘,考问为什么想当僧人,小玄奘说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十三岁的玄奘就立下传承佛法,弘扬佛法的宏愿。玄奘得以通过考核成为受戒僧人,由于年纪太小,同僚提出了质疑,郑善果道:“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为了躲避隋末的战乱,十九岁的玄奘来到了四川,在这里通过具足戒,玄奘二十一岁成为高僧。努力提升自我,促使玄奘二十四岁时回到佛法的中心长安,玄奘在长安登坛讲法,听者云集,弟子众多,二十六七岁的玄奘兑现了郑善果当初的预言,终成释门伟器。这时候,印度名僧波罗频迦罗密多罗来到长安讲经,来自佛教发源地的高僧,为玄奘打开了佛法新世界,听到新的教义和学说,知道了过去没有了解过的佛经。这次讲经改变了玄奘的人生轨迹,决定西行印度求取大法。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时的情况:国政尚新,疆界不宁。刚刚开国的唐朝并不允许国民随意出境,没有得到官方批准的玄奘,走到凉州就被拦截下来。当地佛教领袖帮助了他,玄奘昼伏夜行离开凉州继续西行。

到了瓜州,信佛的地方官员李昌扣下通缉令,放走玄奘。让被通缉的玄奘带着新的向导和一匹往来伊吾十五次的瘦老赤马,向西而去。

来到边关五烽,五烽每一烽都把守一处水源,是出境必经之路。晚上偷偷在第一烽取水的玄奘被边防军人抓获,守关将领王祥要以将玄奘送到他的家乡敦煌,换取不治罪于玄奘。玄奘掷地有声的回答:“必欲拘留,任即刑罚,玄奘绝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王祥感动于玄奘的决心,没有继续为难他,告诉了玄奘绕过第二烽,第三烽直达第四烽的捷径,并说明第四烽的守关校尉是自己亲戚王伯陇。

在第四烽,王伯陇招待了玄奘,送给了他一个大水囊。在当时,出了边关五烽就离开了唐朝国境。王伯陇告诉玄奘,为了防止在第五烽发生意外,可以不经过第五烽偷渡出境:“可于此去百里许,有野马泉,可取水。”由此玄奘进入八百里莫贺延碛,从此处出境。

玄奘走上八百里流沙之河,史书记载:顾影惟一。只有找到野马泉,备足用水,才有可能走出这八百里不毛之地。干燥酷热让玄奘产生了幻觉,仿佛有无数妖魔鬼怪向他袭来,玄奘默念心经抵抗着自然环境带来的心理影响,寻找野马泉。但很快就迷路了,口渴喝水的玄奘又失手打翻了水囊,真是祸不单行。这时候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西行,渴死在沙漠里。要么往东回到第四烽可以生还。玄奘选择了前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继续向西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玄奘终于坚持不住,倒在沙漠中。感觉生命正在离去的玄奘陷入了昏迷,在这半梦半醒的迷境之中,玄奘幻视见到一个手执长戟的凶恶巨神,巨神挥舞长戟说道:何不强行,而更卧也(载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这个梦境催醒的玄奘起身,勉强继续前行,走了几里以后,瘦老赤马忽然奔跑起来,人马又走出几里,看见了一处四周葱郁的泉眼。玄奘和瘦老赤马在这个泉眼休息了两天,备足了用水,割上一些青草,继续上路,成功走出莫贺延碛。

玄奘终身践行着十三岁发下“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愿,这个宏愿指出了玄奘目标方向,是西行求法的精神动力。玄奘通过多达二百五十项禁忌的具足戒,获得高僧资格,让玄奘身心得到足够的考验,为玄奘提供了西行求法的行动力量。两种力量的结合给予玄奘向死而生求取大法的勇气。

同样是这个勇气,感动了瓜州的李昌,才得到后来救命的瘦老赤马。也是这个勇气,让玄奘得到第一烽王祥,第四烽王伯陇的帮助,顺利通过五烽,离开唐朝国境,进入西域,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玄奘走出莫贺延碛,是对坚持不懈的馈赠,精神力量的褒奖,给坚持理想的勇者最好的回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