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娅卖火箭,抖音有老罗直播成交过亿
薇娅卖火箭,抖音有老罗直播成交过亿?
以下是鱼爪传媒MCN机构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次杰出的事件营销,只是暂时抢占了流量高点,并不代表每一次都会有相同的效果。其他平台肯定会有相应的应对政策。
在这个时代,获取用户的成本高,沉淀和转化用户的时间也更长,关键还是在于营销玩法上。
时代在变革,针对用户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已经多元化,营销玩转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品牌主纷纷通过通过新媒体平台短视频来扩大自己的销售领域。
品牌营销需要内容粉丝和流量的聚合,抖音凭借领先的算法技术、优质海量的原生创作短视频内容等,为品牌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手法和信息表达方式,帮助品牌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
2.抖音平台主流营销玩法原生创制KOL营销
原生创制KOL营销是指品牌们会邀请抖音KOL创意定制和品牌相符的视频,然后带动更多粉丝用户转化,进而引发传播热潮。
要想让KOL营销获得成功,优质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高质量的内容也有利于品牌主的二次推广。KOL营销输出与品牌高契合度的原生内容,深入母婴、美妆、娱乐、汽车各种行业,赋能品牌营销,最大限度覆盖目标人群。
3.抖音玩法介绍
我们可以将短视频的内容营销玩法分为几类:
包括:颜值魅惑、沙雕视频、宠萌视频、种草视频、明星示范、才艺表演、动画视频、仿妆视频、开箱测评、街访、搞笑视频、剧情视频等。
内容已经成为短视频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视频内容的好坏直接决定营销的好坏。但是视频内容既要兼顾品牌主的营销目的又要考虑到抖音平台的调性,抓住了内容的核心就是抓住用户。
1.开箱测评
开箱种草是KOL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向粉丝展示、介绍和试用产品,对产品进行开箱体验。
这是抖音平台一种非常常见的营销玩法。这种玩法是消费后的一种种草体验,对产品的展示更加直观可信。更易激发用户好奇心,促成转化。
2.情景短剧植入
KOL依据自身风格及品牌诉求,将广告信息融入剧情,通过创作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剧情,并进行场景化演绎。
情景短剧的故事性较强,这种情景短剧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增强消费者记忆,加深对产品的理解,从而实现有效的转化。其主要包括搞笑类、情感类、职场类等类型的短剧形式。
鱼爪传媒邀请的10位抖音达人通过创作和发布趣味视频,对毒APP进行传播和推广,短短一周就获得百万级点赞。
例如达人鬼哥使用反转剧的模式。精湛演技和电影配乐,剧情与生活离得并不远,又脑洞大开,结尾又为故事情节迎来转折,埋下诸多惊喜段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良好互动生态,广告植入容易让人接受。
3.抖音主流营销玩法——直播
直播能带货的主播必备3个条件:
1.人设与品牌契合;
2.具有专业知识,是某个领域的权威;
3.良好的口才表达能力
4.抖音主流营销玩法——挑战赛
挑战赛是抖音为品牌独家定制的高品质话题,它融合了抖音开屏、信息流、KOL/明星、发现页、消息页(抖音小助手)等全域流量资源入口。
挑战赛既能以有趣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模式吸引用户参与内容共创,同时也可以多方式、全方位传递品牌信息,实现品牌和用户的深度交互。
基于挑战赛需求营销预算和所配套资源、互动玩法支持、影响力的不同, 挑战赛可分为:品牌挑战赛、 超级挑战赛、区域挑战赛3种。
抖音挑战赛作为品牌与用户广泛参与的内容共创玩法,在品牌和用户间搭建了强效互联的桥梁,帮助品牌实现高互动性的营销效果。
5.抖音平台主流营销玩法——硬广
抖音平台的硬广也就是信息流广告。在刷几条抖音视频,基本是第1刷第四个、五个就会出现一个标着“广告”字样的抖音信息流广告,非常原生,看着和别的视频差距不大。这种广告形式也是品牌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
信息流会为品牌主在公域流量中获取更多的曝光和展示,同时丰富的落地页功能,能为一些重效果的品牌主提供强有力的转化渠道。抖音信息流广告适合以下行业投放:食品饮料、 化妆品、旅游、教育 、数码电器 、服饰、日用、游戏、电商、汽车。
抖音现在为了增加用户时长和参与度,平台也在进一步发力,为用户带来更多新鲜感。
随着抖音的用户会日益增加,抖音平台自身也在为商业化道路做铺垫,相信将来抖音平台的广告投放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
同样,面对品牌不断增加的对于产品的营销的诉求,鱼爪传媒经过长期的探索,发掘了更创新更高效的新品营销解决方案,抢占优质流量,使得抖音平台能够更精准地为品牌助力。
如何看待4月1号薇娅淘宝直播卖火箭?
首先直播已经成为网购的另一种形势,由吃播、开箱等等发展而来,大家边看边买。
其次薇娅这个直播其实我觉得噱头的意义更大,但确实是一举多得。一是淘宝推广了自己,买方和买方也推广了自己,薇娅更是推广了自己。
薇娅卖火箭🚀?
第一:炒作需要,抖音请了老罗,赚足了流量,阿里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第二:真卖出去了还是假的?按照现在的情况看,一个需要,一个有资源,就像一笔正常的交易,但是,请问火箭涉及的技术,如何交接,怎样使用?是个人商业行为还是别的都不清楚,所以不能简单鉴别这件事。
第三:直播的形式已经到了高峰,以前只有在段子里听过喜提火箭,现在来真的了,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依我看,这就是一场需要,一场互联网公司的碰撞。
航天业市场化会有什么危害吗?
没有民众买单的科研只能说是水中花、井中月。
今年是航天业的大年,从5月5日到7月9日两个月时间,就实施了10次发射,先后由长征五号B、快舟一号甲、长征十一号等型号运载火箭,执行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以及多颗卫星的发射任务。
7月17日,更是发射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任务)。
火箭在科技进程上发展的风风火火,舆论宣传上也没有落下。今年的4月,直播红人薇娅“秒卖”4000万元火箭。6月,B站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B站官方微博宣称“发射计划不会停止,将再次发射卫星”。
嗅觉敏锐者,已经嗅出了中国航天科技市场化到来的气息,或者说,它终于开始市场化了。
科研困局与人才的生存压力中国的航天业市场化进程远远晚于美国,但是中国的航天业发展进程极快,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目前达到的水平虽然说仍与美国有所差距,但是势头很猛烈。
——但与之对应的,是人才流失严重。
相对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中国的科研环境的提升都是比较滞后的,做科研的硕士拿六千或者更少,博士拿一万,放在十年前是很好的待遇,但是现在不行了,留不住人才。或许有人会说华为或者5G发展的就很快很好,但是这与华为一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密不可分。
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不足,财政拨款又定死了付劳务报酬的比例,这对决心做科研的人来说无异于走入一条死胡同。
很多导师都会惋惜,一些成绩非常优秀、逻辑性强又适合科研的人才,念到硕士就出来工作了,为什么?因为科研院所、高校不好留,留下来待遇可能还不一定有金融、计算机这类热门行业的本科生工资高。
社会是很现实的,辛辛苦苦念到博士,埋头研究十年,抬头一看,连单位旁边一套房的客厅都买不起,房价说涨就涨,过两年可能连买个厕所也紧张了。
开放市场,谋求变局都知道科研烧钱,但是纵观前两百年,科研烧掉的钱都付出了等值或者超值的回报。区别只是早晚而已。
太空竞赛正如当初的军舰竞赛、核武竞赛。花大价钱从别国购买的海船,即使装备大炮备足兵力,也只能屈辱战败。而先辈们背井离乡、忍受孤独研发出的两弹一星,让中国坐稳了五常席位,让我们拥有了和平发展的几十年。
历史总是相似的,只有拥有了技术才能拥有和平。
太空竞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人才困局在此,高考生排名前十的专业选择里没有航天的位置,它太高、太理想化了。最可怕的不是前路有多么困难,而是回头看看,竟没有后来者。
或许市场化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吧。
航天科技,他要走到人民中去,走到市场中去。
参考文章:
两个月10次发射 这些“神操作”让中国火箭各有所长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20/0714/c1007-31782478.html
长征五号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近期择机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https://photo.cctv.com/2020/07/17/PHOAFkdEi6Yzqn9ErYlCyFTB200717.shtml#Jz0JvXTpmoX2200717_1
中国稳居世界航天投资排行榜第二https://www.sohu.com/a/330434276_335896
薇娅都开始卖火箭了猜猜以后还有更牛的么?
谢邀。
薇娅卖火箭之前,已经有不少房地产商直播卖楼了。据早前报道,销售榜前200的房企,超过四分之三开启了线上售楼部,而且数量还在增长。
一套房动辄几百上千万,很难想象会有人在直播间大手一挥直接买下。事实上,尽管这些直播间吸引了相当可观的流量,转化率却低得合乎情理。
更具体一点,大概是平均3~5万观看人次,才会出现一位主动联系置业顾问的潜在业主。而这些潜在业主要转化为真实顾客,恐怕还要乘以一个无限接近零的比例。
当然,直播卖房的ROI和成交量关系不大。真正目的是在近几个月的特殊时期保持楼盘关注度,为之后的线下交易做预热而已。
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预测一些“奇葩”带货直播。
1.直播卖大型奢侈品。
卖包包、皮草都是小打小闹,毕竟工薪阶层咬咬牙就能买得起,大不了多背几年债。私人飞机、限量版豪车、豪华邮轮,甚至是某个与世隔绝的小岛,才叫正经玩意。
和楼盘一样,有人买才是见鬼。
2.直播卖“期货”。
举个例子。虎皮开播说要卖两百吨的麦子,其实手上一颗麦子都没有,但靠着某某公司背书,看起来是可以兑现的。
虎皮还说最低一斤起,付款即获某年某月某日交割若干麦子的凭证。如果行情看涨,就可能会有热心观众购入。
如果行情下跌,这些凭证会经过多次交易,最后绝大部分以更低的价位回到虎皮手中。其余部分麦子么,你要可以给你,我去买现货也不亏。而且韭菜,不是,差价已经到手了。记得五星好评哦亲~
上述只是一个虚构的案例,能不能行得看脸。
3.直播卖星球
看起来和例2有点像,但本质是卖噱头赚流量。“哇,谢谢XXX老板以100万买下GUDUX233号小行星!宝宝们给榜一点点关注!”主播吼一嗓子,然后观众纷纷涌入XXX老板的直播间,才知道XXX是卖面膜的。但还是有些观众架不住XXX老板的花言巧语,真就花钱买了面膜……
也是一个虚构的案例,能不能行得看脸。
回到薇娅卖火箭的案例。严格来说,这枚火箭不算完全是在直播间卖出的,买家只需要线上支付50万定价,其余自然是线下交易——4000万的货物+服务你总不能连合同都不签吧?
而且买家也说“在这之前我们就已(和卖家)进行很多合作了”,对火箭的来源公司有着深度了解和信任。薇娅并非牵线人,而是后来加入的第三个合作方。
也许“50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阶段人们对直播市场的“信任额度”。换句话说,完全通过直播间交易的单笔商品,50万已经到顶了。